论语读后感13篇

发表时间:2024-10-20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论语读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书读的越多,我们才能成为灵魂丰富的人,当我读完了作者写的作品,里面的剧情真的精彩绝伦。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论语读后感 篇1

学者朱光潜先生说。“《论语》是一部绝妙的书,可以终身咀嚼,学用不尽的。”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论语》,领悟到许多人生哲理。

孔子,即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被世人尊称孔圣人,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之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为中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人,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论语》也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仁、义、礼、智、信。

而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学派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就连商业大亨马云也说:“《论语》是人类真正的智慧,是我重复看,不断看,受益最深的书。"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仔细查阅了其中的解析与背景,唯恐忽略了细节。我还会时常做上一些笔记,勾画些重点内容,以便理解。果然,我发现了一些妙笔生花之处。

如《论语》中"学而篇第一”子日:“不患人知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急;我急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在生活中,也的确如此。别人如果不了解你,不会有什么关系,只要自己了解自己,并去努力配合别人就行。但如果不了解别人,就会不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从而产生许许多多的分歧,还会造成沟通上的不便。因此,只有多了解他人,才能与合作者产生共鸣,在工作和学习中配合的更加默契,做出更好的成绩。

“为政篇第二”中,有些关于学习的名句,也让我体会颇深。“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含义是:子路!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我认为,我们也应该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学习。在面对难题或知识点时,如若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应该去请教老师、同学或家长,而不是不懂装懂。有一次孔子去参加祭祖典礼,时不时向人提问题,有人就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却道:“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像孔子这样的人都可以做到不懂就问,何况是我们呢?

今天早上,我做了一道阅读题题目叫《古鲁的三位老师》。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要肯诚心学习,世界上就到处都有老师。这与《论语》中“述而篇第七”里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颇为相像。这句话是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教授我知识的人。每个人都会有优点和缺点,而我们则要去学习别人的优点,政正自己的缺点,这样才可以进步。其实,老师就存在于我们身旁,关键是我们能否善于发现和学习。

《论语》,圣人之学,载道之学,君子治天下之学也。它像一部卷帙浩繁的史书,凝结着历史的烟云,记载着岁月的沧桑。我相信精读《论语》会影响我今后的学习生活,让我走上一条正确的路。我愿与它为伴,时时与之对话,省自身也。

论语读后感 篇2

学习,能让我们拥有想要的;才能让我们的羽翼足够丰满,飞翔在自己的一片天空;才能让我们配得上期待的,向往的;才能让我们有足够的勇气追逐梦想。

到底为谁而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是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映射到生活中来,其实存在不少“假学习”的现象,笔记整齐作业优秀但成绩却总不理想,在别人看来很认真努力但其实自己一无所获,对于自己来说,他失去了原本学习的初衷。

当然还有一些只死板的学习却不懂得思考的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只会读死书,而不会加以思考,只有边读书边思考,才能真正明白书中的内容。孔子教导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要懂得思考,举一反三,钻研知识应理解透彻。孔子学琴时,在反复弹奏中思考乐曲的奥妙,在乐声中感受作者高尚的追求、思考和领悟,他的思想在音乐中升华。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没有智慧地学习,就如没有耐力的马,是无法驰骋于广袤的原野的。

他的学生中最喜欢的是颜回,他说颜回“好学”,列举的事实并非颜回能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功成名就,而是说他能够不迁怒,不贰过,不在乎外在环境恶劣,只用心钻研学习,颜回能学以致用,端正自己,这便是孔子认为的为自己而学。

“吾日三省吾身”,检查自己还有什么可改进之处。改变是对环境的适应,生物的形态与功能不断改变于是有了今天这个多彩的世界。从幼年到老年,人都在不停地学习,目的是改变自己。学到知识与本领可改变自己的职业与生活,向圣贤学习修身养性可提升修为与心性。“文殊遇缘则有师”,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积极地改变自己方能有所长进。

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在这个明媚的生命春天,我们正是学习的最好的年龄,黄金时期,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学习呢。

论语读后感 篇3

论语》读书报告

众所周知,造书人可以回答问题,解疑释惑,辨别是非,修身养性。《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并以含蓄隽永的语言教化后人,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论语》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文学、政治、教育、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个方面。《论语》一书,充分体现出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的内涵,真可谓“大道至简,至仁至圣”。

《论语》中多次提到典籍《诗》及其内容,并对其进行论述与评价,可见当时许多文学作品有一定的教化作用。《泰伯》篇中“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表现出孔子对于学习《诗》的重视。《为政》篇中“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表现了孔子对《诗》的评价——思想内容纯正,这是孔子对当时人们的一钟期望,他希望大家都能感受那个礼乐文明时代的美好。

而在《为政》一篇中,则更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立身、齐家、治国的思想。《为政》中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的立身之则。

而当子游问孝时,孔子则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体现了孔子关于孝道的独到见解。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虽然这一想法与当今法治社会的理念有所偏离,但也有其借鉴意义。

《论语》一书中常包含一些蕴含哲理性和思辨性的语句,体现儒学中对世界的思考。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而“子不语怪力乱神”则坚持了唯物主义。“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为时光日夜不停地逝去,体现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特性。

古人以明德立身,力求成为“君子”。值得一提的是,“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十分高,并常与“小人”作为对比。《述而》篇中说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坦荡,从不斤斤计较得失,而小人则心胸狭隘,时时幽怨,将君子与小人的性格作比较。

《里仁》篇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与小人心中格局大小可见一斑。《颜渊》中“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则体现君子与小人的道德差距与思想境界。《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影响了后代人的行为准则,也对今人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读完《论语》,我觉得其突出的特点便是言简意赅、短小精悍,集学问、智慧、道理于一身,或以简短的故事,或以简洁的对话,将深奥的道理呈现给后人,使人透彻,使人升华。我想,应该没有人会读《论语》而不震撼的吧,单看其创作年代之久远,却还能如此完好地流传下来,其中价值已不言而喻。《论语》对于人们立身治国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难怪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了。

对于我来说,《论语》不仅仅是代表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启迪我人生的恩师。与经典同行,和圣贤为伍,《论语》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细细研读,深入品味。

论语读后感 篇4

只要记分牌上的时间还在跳动,你就不能轻易放弃。

想了解别人必先了解自己

----读《论语》有感

我们总是苦于不被人了解

但是你对自己了解多少呢?我们总是苦于没有慧眼辨英雄的能力却总是找不到原因

看了两遍《论语》的我实在想天真无鞋的说两句:想了解别人必先了解自己先从身体状况说

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据记载孔子耳聪目明

孔子可以从哭泣的女人的哭声中区分出三种可悲的东西,这是中医肾气足的表达

我们是否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呢?是否存在肾阴虚、肾阳虚的情况呢?懂养生应该是一种有智慧的表现

孔子饮食有度

注意饮食卫生

提倡"食无求饱"、"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主张生理健康

提倡"君子有三戒:少之时

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壮也

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

戒之在得

"等等 从性格上来说

孔子是有许多优点的圣人

他认为"明智的人不会迷惑

仁爱的人不会忧愁

勇敢的人不会害怕

"当看到这句话时尽管有异议

但我发现这些优点孔子都有

因为简单的话往往能解决复杂的问题

能把一类人用简单的话归纳的这么准确

不能不说是因为太熟悉了

孔子熟悉自己

而且熟谙自己的性格

以至于他能明善恶

辨忠奸孔子温和而又严肃

威武而不凶猛

庄重而又安详

性格接近中庸

这种人因为有双重性格

不能说性格**吧

但至少他能了解具有单重性格几乎所有人

哪怕你演技出众

他也具备看穿你的实力

了解自己,以便向他人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不得不承认

如果您不能使自己与提议的人“志同道合”

他是不可能听你的建议的

这是一个双向的

孔子为提建议提供了一个范本

那就是不主观臆断

不绝对肯定

不固执己见

不唯我独尊

也可以说是对一个人性格的要求

而且了解自己才能建议自己

了解自己吧

通过反省

从别人的口中、眼中

论语读后感 篇5

在历史的长河,有一部著作熠熠生辉,它如一盏明灯,指引人们走向知识的海洋;如一颗料宝石,诱导人们获取知识的宝库;如一把钥匙,引领人们打开知识的大门。

正如学者朱光潜先生说:“《论语》是一部绝妙的书,可以终身咀嚼,学用不尽的。”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全书共20篇92章。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论语》。我共读了两个章节,其中第一篇让我感触颇深。

原文是第四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阴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非常地认同孔老先生说得这句话。它的解释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不尽心竭力的吗,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了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我一开始读解析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原文明明是:“三省”,解释却变成了“多次”呢?后来才了解到,古文中“三省”中的“三”表多次。不仅古文有趣,字也非常有意思。

这句话共分为三段,第一段目前我还很少能接触到,我的重点在第三段。这句话概括起来就四个字:温故知新,大诗人朱嘉说过:“间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是有了,但如果看一下就过了,那不等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吗?一点效果也没有,好的知识不能一笑而过,要反复地,不断地咀嚼,才能悟出其中的深奥之处。

这句话非常重要,是学习的一把重要的钥匙。没有了这把钥匙,学习就没有了深度,只有片面的一层,我以前没有这么个习惯,认为一遍记熟了就过了,结果过两天考试明明背过的,就是记不起来了,丢了分。从此以后,每天学过的东西我都会复习一到二遍,将它们印在我的脑中。

你一定听过孔老先生说的这句话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听到了就一定能想到,因为这是千古名句,字面意思是:三人走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可以当我的老师。我自己理解为:世界万物,无论人还是物都有可以借鉴之处。前些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古鲁的三位老师啊》大学者古鲁临终前感慨到使他受益最深的三位老师——气丐,狗,小孩。意想不到吧,这不正好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印证吗?这世界上供我们学习的东西多着呢,能教你知识当你的老师的人并不一定是学富五车的学者,乞丐,兄弟,父母,基至小孩,狗都能传授给你你不知道的事。

知识是一个有颜色的,多彩的球体,里头并不只有黑与白,计算和阅读。还是的了还有譬如红色的做人道理呀,橙色的饮食健康啊,蓝色的世界历史,甚至金色的玩也是一种知识,所以“会玩的人才会学”吗。这些五彩缤纷的知识可不一定全是学校老师教的吧,但都可以收入知识球里啊,你说呢?

就连商业大亨马云都说:“《论语》是人类真正的智慧,是我重复看,不断看,受益最深的书。

论语读后感 篇6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儒家思想,传承了五千年,是中国最早的伟人。《论语》这本书是孔子一生智慧的结晶,里面蕴含了许多道理,让人受益终生啊!

读了《论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孔子对于学***度。

孔子认为,要学习,首先应当提升自己的素养,子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

年轻的人,在父母身边要孝顺父母,离开家要敬重兄长,言语谨慎守信,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只有提高自身素质,学习文化知识,才能对社会有用。

其次,我们应该常常复***的知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来远方,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

“学了知识能反复的温习它,不也是件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不是一件幸福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恨,是不是也是个有教养的人?

学了知识,要反复的温习、巩固,这样才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再次,应当善于思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学而不思考,就会受蒙蔽而无收获;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只有学习与考试相结合,才能体现学习的效果。

最后,应当真诚坦白。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由呀,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论语读后感 篇7

《论语》中有许多论述,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小到行为,从大到区域管理,都具有指导意义。

《论语·卫灵公》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的行动准则,孔子说,那就是宽恕、原谅,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如果现在的人能够按照孔子所说的那样去要求自己,我相信很多事情是万万不能发生的,比如暴力强拆,又比如抢劫,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都不会发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不论社会地位是卑贱,还是高贵,我们都应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越来越和谐、安定,人们的生活才更加幸福安康。

论语读后感(二)

我们学校要举办一次读经比赛。我先来介绍一下《论语》,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与**的言行与,《大学》《中幅》《孟子》称为,四书。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与朋友交言而不信,呼意思是;不尊守诺言。,朋友说你真是个守信用的人。我开心急乐

你要来到我们班就会听到我们的朗读声。

论语读后感(三)

论语中有一话说是这样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这样一句话,在我的家里有一本《逆流而上的鱼》一本书它上面写的是一句:己所不欲,就施于人。的话。

他这样写道:我不喜欢,你当然也不喜欢,所以我不会给你,他不会做,我也不会做,所以你不会强迫我做。

对呀!我不喜欢的东西你怎么会喜欢呢?我不喜欢青菜你一定也不喜欢!

我不喜欢流行歌曲,那你也一定不喜欢?

我不能克服一种困难那你一定也不行?

我知道他说的不一定是对的,但让我感到伟大的是作家的勇气!是那种敢于面对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发表自己的看法的勇气!

我家的那本书,虽然比起《论语》来差的很多,但我学会了很多他的东西,那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

论语读后感(四)

听了刘定一老师的报告,我很感动。几年以前,我曾经开设过一门自主选修课——《导读》,以夏传才的《论语讲座》为经,以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为纬,参考杨树达的《论语疏证》和司马迁的《孔子世家》,分专题讲解《论语》。今年上半年,我还做了一个尝试,让高三学生每个星期读一章《论语》,写读书札记,然后利用答疑的时间讲解学生在阅读《论语》过程中碰到的疑难问题。

两次讲解《论语》下来,让我益发觉得给中学生讲解《论语》之必要。一开始,我只是觉得现在的高中生至少应该读一本完整的文言文。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恐惧,树立他们阅读文言文的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

而《论语》作为比较浅易的文言文读本,堪称绝佳的文言文入门读物。

刘老师的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让中学生阅读《论语》的育人价值,更加坚定了我让学生阅读《论语》的信心。我打算在下个学期的高三教学过程中,用十周左右的时间,带学生读完《论语》。大体做法如下:

以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为学生用书的底本,人手一册横着读《论语》,每周读两章,摘抄5-10则,并撰写读书札记。以钱宁的《新论语》为教师用书的底本,每周固定一课时,分专题开设《论语讲座》,深入阐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论语读后感 篇8

题目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细读论语,感慨颇多。它不愧为儒家文化的结晶。它教育后代,甚至现在的儒家思想融入中国人的骨髓。《论语》一书主要是孔子**所记,其中一部分可能是孔门后学七十子的门人所记,所以书中的称谓、体例和文章风格都不一致。

据班固说:“当时**各有所记,孔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从《论语》全书来看,决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班固这一判断和解释大概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柳宗元《论语辩》据书中记曾子将死,去孔子之后已数十年,认为是乐正子春、子思之徒所纂辑。那么,《论语》的成书至早亦当在春秋战国之际。

《论语》在汉代有三种不同的版本,即《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古论语》其书为古文,出孔子壁中,有二十一篇。《齐论语》是齐国学者所传,凡二十二篇。

以上二本早已亡佚,《鲁论语》是鲁国学者所传,凡二十篇,就是现在通行的《论语》。南宋以后,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和《孟子》,号为《四书》。

《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概念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差别的爱。而这个“爱”体现在孝、弟、忠、信的道德礼教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制秩序上。这符合后来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

因此,过去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利用孔子来巩固其统治,而尊之为“圣人”。

孔子处于矛盾复杂的过渡时代,他的某些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例如他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又如仲弓问政,他说: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冉求为季氏聚敛,他就严厉地谴责说:“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是同情穷人的。公西祠派齐了,冉求为母亲要了小米,并与之五斗。

他说:“君子周急不继富。”原宪为宰,辞粟九百,他说:

“毋,以与你邻里乡党乎。”孔子的有关教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也有不少的精理名言,例如“有教无类”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多闻阙疑”、“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孔子生平最重诗教,曾对**说: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是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对《诗经》价值的认识和诗歌创作的指导都具有重要意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名理科学生,我认为我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科的理解。很难发现别人的错误并有自己的想法。

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在这个时候,如果你能参考过去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你可能会有一种突然开放的感觉。

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者是说,当几个人走在一起时,一定有人可以当老师;后者告诉我们要快速而努力地学习,不要羞于向自卑的人请教。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依然睿智而有意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

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

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里,有篮球将军、画家、书法家和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如此壮丽无垠。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所以宽阔,是因为它积极地收集很少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岁的孩子肯定不如四十多岁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才造就了很多伟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

例如:“自行束?以上,我未尝无诲焉。

”它的意思是: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 ,老师爱护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这种教育思想在现代明显是要不得的,老师作为我们人生中的领路人,我们以“园丁”、“灯塔”等一切美好的称呼来尊敬他,并不是只因为他传授我们知识,让我们有了赖以谋生的一技之长,还是因为,他给与了我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与我们关心和爱护。

所以我们既要学习孔子教育人的好的理念,既然教育了就要孜孜不倦,诲人不厌。学习孔子那种教育就要把人往圣贤的路上领,不要像机器工厂一样,拿了工资就来混日子,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动作,生产出来一模一样的应试机器。但也要抛弃孔子那些落后的腐朽的教育思想,不会再有阶级,不会再有区别地对待,看不起想要往农林方面发展的,不要再有“君君臣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腐朽思想。

要做就要做一个“大教师”。

“当教师就要当‘大教师’。真正的教师必须是一个能给学生留下良好、深刻、持久印象的教师。他是集知识和智慧于一身的智者,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与榜样,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作为一名大教师,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平等合作:重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伙伴,相互尊重和信任。

要想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教师不仅身体要走下来,走近学生,更为关键的是心要走下来,贴近学生,与学生交流,一起活动,共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合作意味着参与。老师和学生有共同的经历。老师不应该告诉学生你要做什么,而应该告诉学生我们要一起做什么。

我们应该把学生的真诚放在心上。

(2)、做谦虚的倾听者:以前,教师掌握着“话语霸权”,学生只是被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教师往里灌东西。新课程要求我们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

能够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听到“花开的声音”。一次在幼儿园听课,当老师拿出某老字号食品要儿童品尝它的美好时,一个孩子嘀咕道:“一点都不好吃”,老师却跟没有听到一样。

要是老师注意倾听,并且及时让孩子说出怎样做就会更好吃,既尊重了儿童,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这是多么好的契机!

(3) 做一个真诚的欣赏者: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每一个过程,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学生一丁点儿的优点,我们都要加以表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但是表扬的尺度我们要把握好。欣赏孩子不能只靠自己预先设计,欣赏识要注一一些小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4)、做得体的协调者:新课程倡导**学习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打破学科壁垒,打破区域界限,努力造就“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需要教师能适应多种环境,协调各种关系,具有“外交家”的能力。

协调者要有宽广的胸怀、热情的服务意识、沟通技巧,善于挖掘家长资源,有双赢的策略。

(5)、做资源的开发者:新课程不仅是教科书,还包括由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课程已经不只是“文本课程”(大纲、计划、课本),而更是“体验课程”(被师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

它意味着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每一位师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解读,使给定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以前“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现在我们要努力营造“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我们的课程建设要努力做到“面向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向瞬息万变的世界”,“面向迅速发展的高新科技领域”。

(6)做得法的组织者:教师在很长的时间里是一个管理者,制订了许多条例,不准学生做这个,不让学生搞那个,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扮演着“教育警察”的角色。新课程,就要求教师淡化权威,建议学生应该做什么,参与学生的一些活动,有效地组织教学,做“平等中的首席”。

(7) 做一个有效的推动者:只有民主教育才能唤醒学生的个性,释放他们的潜能。教师要重视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把“给学生压力”变为“给学生动力”,由“牵着孩子走”变为“推着孩子走”。

美国学者罗伯特·梅里克认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六个:关心、理解、认同、尊重、友谊和信任。教师要在人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充分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

(8)、做勤奋的学习者:我们要向名师学,向社会学,向网络学,向学生学,更要向书本学。“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都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教师要用读书来提升人生品位。要读文学经典,要读理论经典,要读科普文章,要读哲学美文,要把阅读作为人生的精神旅程!

师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这是一个概念,需要更多的行动。

(9)、做扎实的研究者: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要尽快使自己从“教书匠”迈入“研究者”的行列。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教师要善于反省自己,善于投入研究,善于采取行动,善于以身作则,善于在行动中学习,使研究更清晰、更扎实、更持久。

论语读后感 篇9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名理科学生,我认为我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科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在这个时候,如果你能参考过去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你可能会有一种突然开放的感觉。

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在学***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在中国和西方都有研究的学者经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政权处决。据说自由的精神阻止了他逃跑。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和评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一致,但有必要读一读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希望子己的孩子比自己优秀,有良好的道的品质,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出发点。因此,为父母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并不是孝道的基础。如果我们能按照父母的意愿和教诲行事,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道。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这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求是、持之以恒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依然睿智而有意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

能者为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需要联系的人很多,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势,值得我们学习,也可以做我们的导师。就说我们班上的吧。

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里,有篮球将军、画家、书法家和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指孔子说:“**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

“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全中国人民都会按照这个标准去做,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就会成为一个文明、富强、有礼的国家。

论语读后感(二)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四、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

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

‘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

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

“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从前,我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我身边,书的主人耐心地等着我一口气或几天后读完。后来,知道有公共图书馆这样的读书好地方,我也懒得去查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式阅览室的书架上抓起一本我能读得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

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在中国和西方都有研究的学者经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政权处决。据说自由的精神阻止了他逃跑。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和评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一致,但有必要读一读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希望子己的孩子比自己优秀,有良好的道的品质,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出发点。因此,为父母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并不是孝道的基础。如果我们能按照父母的意愿和教诲行事,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道。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这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求是、持之以恒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依然睿智而有意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

能者为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需要联系的人很多,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势,值得我们学习,也可以做我们的导师。就说我们班上的吧。

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里,有篮球将军、画家、书法家和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读后感 篇10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有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今天是一周《论语》七天任务结束的最后一天,同时也在随笔中谈一下交朋友的事。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信实的人交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友,便有益了。同阿谀奉承的人交友,同口蜜腹剑的人交友,同夸夸其谈的人交友,便有害了。益者就是那种对我们有用的人,可以完善你的品德,提高修养,丰富你的内涵的人,那便就是益者。友直是指正直,这种朋友为人真诚,坦荡,刚正不阿,带有一种朗朗人格,这样的人可以在你怯弱的时候给你勇气,也可以在对于某一件事自己犹豫不决时给一个最终答案,如果你交的朋友是这样的或有这样的那就是自己收获了一种好朋友。友谅,指的是诚实,和这种朋友交往,我们的内心是安稳的,这样也可以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净化。友多闻,是指那些见多识广的人,和他们交朋友,自己的学习能力、成绩和方式也能逐渐增强,所以我们也要多和见多识广、知识广泛的人交朋友。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友便辟指的是专门喜欢拍马屁,很留心观察别人的眼色,巴结他人,他们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让他人开心,自己并从中得利。友善柔是两面派的人,在你面前和颜悦色,满面春风,在背地里却常常说你的坏话并四处传播谣言。友便佞就是指很会耍嘴皮子的人,除了一张好嘴,其他什么都没有,肚子里空空如也。

通过孔子说的这一句话和我给他们做的对比,相信大家也能分辨出益友和损友了,朋友就是一面镜子可以照亮自己,但是在选择朋友之前一定要想想《论语》中的这句话,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益友。

论语读后感 篇11

读《论语》有感

11秋财务管理3班吴小慧

从小学至大学,从古至今,我们对《论语》这部经典巨著一定十分熟识。可是,每当大家一提起《论语》可能就会想起孔子,也一定会有很多人会认为《论语》就是孔子写的。其实不然,《论语》这不基本是以语录的形式记录了孔子与其**之间的对话。

《论语》是由孔子的**对孔子的言语进行的摘录,并不是由孔子编著的。

孔子,春秋战国时生于鲁国,原名孔子丘、仲尼。一生奉行“有教无类”“举一反三”,首创打破官学,创立私学,教有学生3000余名,其最贤者有72名。虽然《论语》并非孔子本人所著,但是孔子却著有被后世传承的六经,虽丢失一经,但还是被世人所传唱,可见孔子对后世的文学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

孔子在年轻时周游列国,见多识广,对事物的见解十分独特,对其**的教育也是用材施教,即使是对于同一事情,对于不同个人,他都会采用不同的方案对其开导或教育。故看孔子被世人称为“万世师表”。

即使在这个高科技发达的21世纪,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孔子在当今世界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世界各地开设的孔子学院达到上百家之多,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对于《论语》,我们所熟知的一定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一系列名言名句。虽然这些名言名句十分精短,但是都十分的言简意赅,十分精辟,可以引人深思,从精神上引导人,从而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人们的才能和素养。

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正需要学习孔文化,要仔细揣摩《论语》中每字每句的意思,不断的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

提起《论语》,或许我们还会想起一个人,那就是于丹。说起于丹,大家或许也不会很陌生,百家讲坛上的这位中年女性的名字几乎已经和《论语》相挂钩了吧。无论如何,每次听到于丹的名字,都会有人说她的演讲很好。

虽然我觉得讲堂不多,但于丹的《论语》听过好几次,易中天的《论语》也听过一点。他们各有各的特色,但是都能够将枯燥乏味的文言文,用最朴实无华的话语进行解释,从而能够让更加多的人们喜欢上论语之类的古代经典名著,从他们幽默诙谐的话语中明白一个与一个简单而又不能再简单的人生哲理。

《论语》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很广,有母慈子孝,做人的道理,治国之道,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学习之道等等。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本以为是谈笑,现今一想也不无道理。

《论语》从古至今,都未有多少人十分精通,所以我们还是得好好揣摩的。但是,时代是发展的,我们的思想也是发展的,所以我们要对《论语》中的东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它好的部分,摒弃它落后的部分,这样才能够很好的对其理解学习。

学生本人手写签名:

提交日期:2014年10月20日

论语读后感 篇12

最近,我读了一本《论语》。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它告诉了我要勤奋学习、学会做人等许许多多深刻的道理。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则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则论语的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这则论语让我明白了给别人办事情要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要做到诚实可信,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需要认认真真地复习。

但是,我有一次对朋友没有做到诚实可信。有一天,我的朋友琪琪叫我帮她买东西,营业员找了零钱,我却少给了琪琪一元钱,她居然相信了我,我心里很惭愧,却说不出口。过了好长时间,我把那一元钱放进了圣诞贺卡里面,写上几句道歉的话,希望她能原谅我。琪琪见了贺卡,马上找到我,说她已经原谅我了,我真为我有这样一个宽宏大量的朋友感到自豪!

同学们,你们对待朋友一定要做到诚实守信,要做到上面三个要求。要多读一读《论语》,学习更多的知识。

论语读后感 篇13

——“暑假读一本书”活动征文

上饶市实验小学五(3)班谢彦西指导老师龚射祥通讯地址:上饶市信州区丰溪路26号联系**:337827178 邮编:334000

快乐的暑假开始了,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去新华书店选购了一本代表儒家思想的作品——《论语》。大家一定知道《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吧,它们并称“四书”,在中国古代起了很大的作用。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言行的一本书,共20篇,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书中谈及更多的就是“君子”,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的要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书中《重义轻利的赵柔》写的是有一个叫赵柔的人,为人诚实,重义轻利,十分讲究诚信,有一次赵柔和儿子一起到集市上卖犁,有个人准备出20匹绢买下这个犁,双方商定好后,那个人便回去取绢,不久又来了一个人,他也打算买这个犁,赵柔对他说这犁已经卖出去了,站在一旁的儿子说:

“刚才那个人出20匹绢,如果你要出30或更多匹绢布的话,我们就把犁卖给你,第二个买者很高兴地答应了。不料,赵柔却不答应, 他对儿子说道:“做买卖讲诚实,不能因为有利可图就放弃做人的信用。

”儿子听了羞愧地低下了头,后来赵柔父子毫不犹豫地将犁卖给了第一个人。

书中内容的另一侧重点是孔子的教育和言论,如关于学习的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伤仲永》写的就是一小孩方仲永,5岁时就能提笔写诗,家人和邻居都说他是神童下凡,他的父亲就带着他题诗挣钱,再也不让他学习了,方仲永的学问一天不如一天,等20岁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毫不出众的平常人。方仲永的的例子告诉我们:“学与思要相结合,并持之以恒,才能有所作为。

”书中关于学习的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提倡“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读书,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

论语反映的是2500多年前的社会精神面貌,里面有许多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可谓是中华名族文明历史的璀璨表现,渗透了历史的每个时期,即使在社会性质完全不同的当今社会,《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对人们的为人处世之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今后,我还要多读一些国学书籍,从小接受良好的国学熏陶和人文教育,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淡雅沉稳的气质,增长阅历见识和丰富语言知识。

相关阅读

  • 论语读后感汇编

    精读一本书如同一本万利,使你立于不败之地,作者写的作品为我们开辟了一片心灵净土。一篇好的作品应该有哪些要素?想知道“论语读后感”的一些信息编辑为您整理了。...

  • 最新论语读后感范例8篇

    写好作品的读后感都有哪些妙招呢?看过作品之后,我有很多启发。我们可以通过读后感将新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来不断充实自己,今天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篇文章主题是“论语读后感”。...

  • 读书心得: 《论语》读后感之三

    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的工作已经离不开工作文书了,文书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任何职业都少不了工作文书,工作当中的文书可千万不能敷衍了事,想要成为职场达人,就从工作文书开始吧,一份合格的文书有哪些要关注的点?阅读下面这篇《读书心得: 《论语》读后感之三》文章对你的职场有帮助!其实论语中的博大精深哪是我能...

  •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5篇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只能冒出一些心想法,我们可以用文字来表达我们的想法。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我们每天对生活的期待,如何能写出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呢?经过笔稿范文网精心整理,推出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 最新论语读后感经典七篇

    我们读过的书,终将会成为我们的气质和风骨,我读了几本书,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作品这本书,它让我受益匪浅,感动至深。读后感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写?笔稿范文网编辑为您精心准备了“论语读后感”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