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读后感12篇

发表时间:2024-10-17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郭沫若读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书读的越多,我们才能成为灵魂丰富的人,当我读完了作者写的作品,里面的剧情真的精彩绝伦。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郭沫若读后感 篇1

“李白在长流夜郎前后”这一部分,亦精彩。郭沫若分析李白入狱、流亡夜郎前后的心理变化是非常恰当的。较之一般的人物传记,郭沫若在还原诗词作品的情境方面,亦见出他作为大文学家的敏感。

他在行文中,随意插叙《早发白帝城》《上三峡》两首诗,说明李白遇赦前后心境的不同,令人叹为观止。

学术研究,往往因袭者多而发明者少。郭沫若论李白,于史料左右逢源,而其论断又是这等醒透痛快。是以可贵。

说到文章的写法,郭沫若《关于李白》也具有典范价值。同样,李白也不像李长之那样缺乏深度,但也不像陈寅恪那样纯洁。郭沫若用纯正的白话文写作,语言生动,表达得体,不愧为现代文学的大师。

郭沫若博闻强记,随手援引的资料,也很有趣。原来,陆游对李白和杜甫的功名思想有点反感。陆游批评李白,说:

“以布衣得翰林供奉,此何足道!遂云‘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宜其终身坎坷也。陆游又写过一首《秋兴》诗批评杜甫:

”功名不垂世,富贵但堪伤。底事杜陵老,时时矜省郎?“读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亦可满足猎奇心理,此亦一乐。

郭沫若读后感 篇2

郭沫若评价自己的诗:“我的诗多半是反性格的诗,同尼采相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郭沫若年谱长编》读后感,以供参考。

 因为想完成一篇去年中途夭折的有关《蔡文姬》的小文章,从同事肖少宋兄处借得《郭沫若年谱长编》(林甘泉、蔡震主编)一阅。这部皇皇巨著共分5卷,有200多万字,价格亦不菲。知道出版消息后,买或者不买,有点犹豫。现在看了,打消了犹豫,还是得买。

    目前主要阅读了1959年与1937-1947年部分,以及早期的片段,本不宜写什么读后感,不过有几点突出感受,不吐不快。限于时间,不作展开。

    一、这是一部高质量年谱,详实可靠,每一条记录都注明出处。篇幅巨大,几乎逐日记事。对郭沫若重要作品亦有引用或提要。编著者力求客观,引用了不少没有公开的郭沫若日记与郭沫若纪念馆藏品。但是否“绝对”客观,则较难判断,因为读者看不到材料全体。

    二、对照年谱和郭沫若作品,我有一个基本判断:郭沫若是一个二流作家,无论是作为诗人、剧作家还是散文家。作为诗人,精品少,空洞表达多。作为剧作家,其写作往往受情感驱动,在构思上没有深思熟虑,有好几个作品,都是边写边想,临时“编造”,连基本的戏剧冲突的营造都没有处理好。作为散文家和评论家,作品语言明白晓畅,但和一流作家相比,不够精炼有力,文学性较弱。

    三、作为个体,1949年前的郭沫若值得肯定,甚至令人敬佩。尤其是抗战期间及战后,他的为人民的立场,对民主、自由的坚定呼吁,待人接物的勇敢与坦诚,都非常宝贵。

    四、与高质量年谱相比,现有的《郭沫若全集》已远远不能满足研究者的需要了。当年这部全集的编法,只是将郭沫若已经发表的作品汇集起来,大量未经发表的创作、日记、书信与其他材料都被排除在外,以至虽然体量庞大,却可能成了一部最不全的现代作家“全集”。希望新的较全的《郭沫若全集》尽快面世。

    五、与这部郭沫若年谱相比,现有的鲁迅年谱急需修订,推出新版。鲁迅年谱问世于1980年代,距今已经30多年,其后竟然没有新版面世,考虑到有关鲁迅史料搜集和研究的高质量,真是咄咄怪事。2012年,出版了《鲁迅年谱长编》第一卷,只编写到1921年,第二卷以后迄今没有下文。据闻有可能是因为经费问题。按说那么多鲁研专家,这种基础性工作不乏人选,如果非要靠项目资助才能出来成果,也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

    六、《郭沫若全集》很不全,《郭沫若年谱长编》很全;《鲁迅全集》很全,《鲁迅年谱长编》很不全。世间安得双全法,作品与年谱齐飞?

    七、如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秘书长李斌等人所言,郭沫若(及与郭沫若相关的)研究是一个富矿,存在大量题目可做。

郭沫若读后感 篇3

青春型”的诗人郭沫若以其生花妙笔在《石榴》一文中将寻常石榴尽态极妍地活画在读者面前。石榴那悦目怡情的活泼情态让读者不由得为之怦然心动,油然生出崇敬与向往。

作者饱含喜悦激情描绘出石榴的亮丽形态。你看,那奇崛的枝干,清新的叶片,陆离华贵的花瓣,经由梅柳的映衬、拟人化的描摹、形象化的比喻,石榴兀自摇曳出无限情致,万千风度。不止于此,作者更满情崇敬与赞美之情,由石榴红玛瑙的花瓶儿上插花的丰姿中,从石榴露出透明光嫩的皓齿的笑态中,敏锐而深情地透视出石榴活力四射、蓬勃向上的内在神韵,并以“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的奇妙比喻反问读者,叩击读者心灵,铿然拨响读者的心弦,悠然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我本来就喜欢夏天”,“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这既是作者的纵情讴歌,又何尝不是读者的心声?有了前面对石榴细腻的绘形写神垫底,朋友说起昆明石榴的外形特大、子粒特丰腴、酸甜美味兼备之时,作者闻而潜溢唾津,自在情理之中了。不要说作者,就是读者读到这里,恐怕也早已禁不住心旌摇动,神往之至了。

呵,奇崛清新的《石榴》,夏天的心脏的赞歌!

郭沫若读后感 篇4

导语:乐山郭沫若

郭沫若故居观后感1

郭沫若故居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以东35公里的沙湾场大街。坐北向南, 背负绥山(即峨眉山第二峰),面对沫水(即大渡河),是一座三进中式木结构小四合院和一个小后花园。第一院的左测房间,是郭沫若诞生处。

中院右侧房间是郭沫若“结婚受难”时的新房;后院紧连小花园,有一间面对绥山的厅房,即为郭沫若四岁半启蒙受教的“绥山馆”家塾。早年之《村居即景》《早起》《正月四日荣天岗扫墓中途遇雨口占一律》等诗,即作于此。近年来,老房子经过维修,已恢复原貌,并于1981年11月16日郭沫若诞辰90周年之际公开展出。

沙湾是郭沫若的诞生地,“绥山毓秀,沫水钟灵”,横贯光洁度湾城区南北的老街中段,一套坐西向东的四进穿斗木结构平房,前傍沫水,后依绥山。郭沫若故居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经过逐步扩张,郭沫若的父亲郭朝沛经营家族企业时,达到了目前的规模,共有36间客房。今天,它仍然保持着古朴的风貌。

郭沫若早年的诗作《早起》、《茶溪》、《村居即景》等即作于此。

郭沫若故居博物馆位于故居墙后,占地3.35亩。这是一座古董建筑,一楼和一楼有三个复合庭院。馆内亭台楼阁相通,环廊相通,竹林茂密,水波荡漾,花草奇特,芳草芬芳。博物馆陈列大厅内,郭沫若的著作、文物和生平事迹资料及**,依序展示在游人面前。

郭沫若纪念馆

郭沫若纪念馆位于北京什刹海前海西岸,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郭沫若(1892~1978年)自1963年11月由西四大院胡同5号迁居至此,在这里度过了一生的最后15年。纪念馆大门上方悬挂着邓颖超题写的“郭沫若故居”金字匾额。

院子里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郭沫若夫妇种的银杏和牡丹。

入垂花门进四合院,东西厢房及后排东房为生平陈列室,展示这位诗人、学者兼战士的一生及其在文学

在历史、考古、翻译等领域的成就和对和平运动的贡献。

前排的主要房间是客厅、办公室和卧室,穿过小月季园,后排中间是郭沫若和妻子研习书法的地方,这些地方在郭沫若生前都还处于郭沫若的状态。纪念馆现藏有郭沫若生前大量著译手稿的原件及研究工作所用的书籍,特别是一批有关《管子》研究的线装书很有价值。重庆郭沫若旧居。

重庆郭沫若旧居暨国民**军事委员政治部第三厅和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永镇香蕉园村(全家院子)。老房子占地10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66平方米。建筑风格为晚清四合院,桶形结构,小青瓦屋面,斜坡屋面。

郭沫若1938年12月到重庆,当时任国家**军委政治部第三沙场主任。1940年,国民**撤销第三厅,另成立文化工作委员会,郭沫若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领导重庆文化界开展抗日宣传工作,他的家院逐渐成为当时众多文艺界的重要阵地。

被毛泽东高度赞赏并列为延安整风学***的《甲申三百年祭》和《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就创作于此。在重庆期间郭沫若还完成了《屈原》、《虎符》、《高渐离》、《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等历史剧的创作。1946年5月,郭沫若离开重庆。

2000年9月,郭沫若故居被列为直辖市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5年3月,老房子修复工程正式启动,老房子主体工程于6月30日竣工,9月7日正式对外开放。

郭沫若故居观后感2

北京的什刹海,风景秀丽,绿树成荫。前海西沿十八号,我国著名的文坛巨匠、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的故居就坐落在此。

20xx年7月12日,天气晴朗无云。二年级二班家长会组织师生参观。

故居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故居大门西厢东,大门内由一条小径直通北面朝南的垂直花门前。垂直花门为双向四合院,由正房、耳房、东西翼房、封底房组成。院内生长着郭沫若先生和夫人生前亲手种植的银杏、牡丹等花木。

整套建筑显得古朴典雅、朴素大方。

通过参观活动,使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郭沫若先生的简历和事迹。郭老生是国务院副总理、国家活动家、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郭老集,作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在中国的许多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虽然访问时间不长,但受益匪浅。一方面,通过教师、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学习,促进沟通,加强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学习,孩子们的学习得到了提高,他们的知识也得到了扩展。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少年强,则中国强”让我们家长和老师携起手来,配合学校,配合社会,尽最大努力共同教育好下一代,为培养造就我国杰出的下一代人才贡献我们的一点微薄之力。

郭沫若读后感 篇5

《郭沫若

散文》给了我很多的感触,让我们对诗,对诗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我想诗人的心境譬如一弯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如象一张明镜,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活动着在里面。

风是所谓的直觉、灵感,浪是上升的情感。这活动着的印象便是想象。这些东西,我想,是诗歌的精髓,只要是写好的。

出来的时候,他就体相兼备。大波大浪便成为雄浑的诗,便成为屈子的《离骚

》,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李杜的歌行,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乐园》,歌德的《浮士德》。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便成为周代的国风,王维

的绝诗。日本古诗

人西行上人与芭蕉翁的歌句,泰戈尔的《新月》。这种诗的波澜,有他自然的周期,振幅,不容你写诗的人一毫的造作,一刹那的犹豫,硬如歌德所说的连摆正纸位的时间也都不许你有。说到此处,我想诗这样东西倒可以用个方式来表示他了:

诗=(直觉+情感+想象)+(恰当的词语)

根据这一观点,诗歌的内涵将产生人的问题和艺术的问题。人的问题,艺术的问题。归根结底我还是佩服你教我两句话。

你教我:一方面,它贴近自然,贴近哲学,从而形成一个完美高尚的诗人人格;另一方面,需要研究古今天才诗歌中的自然音节和自然形式,从而完成诗歌的结构。

我们心中不可无诗意诗境,却不必定要做诗。

我想说,郭真天才也!

郭沫若读后感 篇6

三来祭奠李岩,中国历代不少忠臣良将,为国家披肝沥胆,死而后已,他们是国家真正的脊梁。但是很多忠良都很难带着荣誉终老以上呢个,一部分甚至都被陷于“莫须有”的罪名后含冤而死,李岩也是这样的人物,他不仅举家投靠了李自成,还给李自成推荐了牛金星、刘宗敏为他打江山,在李自成社稷危机的时候还回到河南为他召集民众,希望力挽狂澜,可惜的是李自成没给他机会,历史也就没有给李自成重新修改自己命运的机会。

忠臣之死是封建王朝历史上的普遍现象。对我们的反思是,人治体制下的人才生存是无法保证的。天子代天行使天道,有绝对的权威,但是他们在用人方面却无法保证从一而终的理智:在国家危急、面临内部外界威胁的时候,君主们总会授权于忠良,让他们为国立功、除暴安良;而在太平盛世时,这些国家的栋梁们却甚至不如君主旁边的一个小厮。

忠良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希望。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仍然是国家和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珍惜人才,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仍然是每个国家和企业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而国家、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形态的发展,如何保持基业长青甚至是持续进步同样是每位成员特别是领导者思考问题的。

用历史的教训警示我们,用现实的思维发展我们。

郭沫若读后感 篇7

刚看到《女神》这本书的名字,让我产生好多联想,会不会讲一些神话,然而真正读它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样。《女神》的内容涉及到很多,其中就有关爱国的话题。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现在文学第一部成熟的新诗集。它是郭沫若早期诗歌代表作的结集。郭沫若在这部《女神》当中就涉及到了“五四”。“五四”时代是当时催生了许多天才和杰作的伟大时代,挣脱了旧思想和旧文学的束缚,建立起了新思想和新文学的权威。郭沫若因此产生了许多想法,面对如火如荼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爱国学生运动已经把古老的中国变成了一个波澜起伏的海洋。对中华民族新生的期盼,对自我力量的自信和对未来的憧憬相互呼应,社会思潮的汹涌澎湃与他内心情感,情绪的大波大澜发生着强烈共鸣,郭沫若找到了发泄的火山口,写成了《女神》。

闻一多评论《女神》为时代的一个肖子。是因为《女神》完整地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表现了内与外,主体与客体,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已经消失了界限等等。写出了“五四”运动的激人奋起的精神。在《女神》里,的自然与人的统一是动的精神的统一,是充满活力的大自然与充满活力的人的统一,大海,波涛,地球,太阳,万里长城,金字塔都构成了豪迈壮阔的青春的意想群体。这虽然是在写人与自然的统一,但实际上写明了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世界建筑的热爱,充分说明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

我个人感觉郭沫若为了激发人们爱国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笔头写下了《女神》。为的就是让人们感受到“五四”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些失败的哀叹,更多的是它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为了自己国家的存亡而不顾生命安全的的学生和那些参加“五四”的人们的精神,我很钦佩他们。

郭沫若读后感 篇8

《郭沫若散文》是一本不错的书,我读了之后对里边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些小感触,先来说说郭沫若,郭沫若是我们大家都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在学术上也很有贡献。在图书馆看到这本,抓过来看看,感觉郭沫若比较关心下一代的成长,许多文章有寓言的感觉,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此外鸡、猫、花、树经常是他的题材,我们写不出周记之类的都可以用到。

《郭沫若散文》中的作品,回忆中的点滴,感觉《我的童年》《我是中国人》和《孤山的梅花》还是充满了喜感的,可能不能这么说,就是充满了生活气息,里面还有其他很多其他的生活小事,说明了郭沫若是经常写日记,喜欢思考生活的好孩子,其中《浪花十日》中关于为了女儿小章鱼撒谎的故事,后面又反省了不该,真是不该。恩,果然是好孩子,时刻三省我身。关于屈原里面就只提到关于演出什么的,下雨啊,作诗啊,以及作品要反映时代精神,而历史要还原,即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精神。从这一点来看,他倒是遵循了自己的想法。

郭沫若的作品还是很值得大家去读一读的。

郭沫若读后感 篇9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沫若是他留日时根据故乡四川省乐山县的两条河流——沫水(大渡河)和若水(雅河)而取的名字,诗人的思乡情怀由此观之。

他的诗充满活力,诗中运用了大海、波涛、地球、太阳、万里长城、金字塔等豪迈壮阔的青春的意象构成了阔大雄浑的意境。闻一多曾评论《女神》说:“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的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时代底精神。

有人讲文艺作品是时代的产儿。《女神》不愧为时代的一个肖子。”

他感到大自然“到处都是生命的光波,/到处都是新鲜的情调,/到处都是诗,/到处都是笑”(《光海》);他在“崇拜”太阳、山岳、海洋、江河的同时,又“崇拜偶像破坏者,崇拜我”。他礼赞太阳,要太阳把他的生命“照成道鲜红的血流”;他同时也反映了自己的自我意识“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我是x光线的光,/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天狗》)。

《凤凰涅槃》中,凤凰“集香木自-焚”体现了彻底破坏旧世界的精神,“复从死灰中更生”则是创造意志的写照。《女神之再生》中,他借女神们高唱:“我们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

/不能再在这壁龛之中做甚神像!”表现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创造意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力的诗歌,力的rhythm哟!

”表现出与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人格理想截然不同的现代性格。

总之,《女神》中的优秀诗篇,都活跃着一个个性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是一个充满青春、热情、自信的自我力量,向往美好未来的青年。他讨厌一切陈腐的东西和平庸的生活。痛恨现实生活的黑暗和残酷,赞美一切新的生活,崇拜一切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伟大事物。

诗人的诗歌思想在整个宇宙和整个世界自由驰骋,表现出想象力极为丰富、跳跃迅速、气势恢宏的特点。诗歌的语言上,可以明显看出古典诗词在节奏上的影响,排比、叠句、反复等修辞的运用,词语的两两对应,平仄音韵的协调,使诗句既能挥洒自如,又朗朗上口,甚至个别字的粗糙也没能减损诗歌激荡的节律和摇滚乐般的震撼力。

郭沫若读后感 篇10

《女神》读后感

我一直认为我并不擅长也并不喜爱读诗,尤其是现代诗。因为我以为诗大多是用十分隐晦的意向与晦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然而,读完郭沫若的《女神》,却全然没有给我这样的感觉。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其中作品多创作于1918年—1921年,此时作者正在日本留学。同时,我国五四运动爆发,让与郭沫若一样的许许多多青年喊出了振聋发聩的心声。所以我以为,这部著作是人的作品,也是历史的作品。郭沫若之所以成为一位作家,《女神》又之所以成为一代著作,源于其鲜明的个性。读过《女神》,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浅俗易懂的语言却排列出了如此蓬勃的感情,如此宏大的气势!那样的蓄势待发,那样的昂扬磅礴,我想也必是一个二、三十岁的意气风发的青年站在一个国家革新的转角处发出的无所畏惧的呐喊。而这种呐喊的力度,无谓的气魄,夹杂着狂妄的理想也许正是从近代直至今日的中国青年所欠缺却向往着的,我们太久太久地屏声敛气,以至于已不敢用昂扬的姿态表达内心的压抑。或许也是因此,即使有人批评《女神》“过于空泛、粗糙,有些诗作缺乏美感,不耐细读,虚浮叫嚣,浪漫滥情,幼稚可笑。”却也一直流传至今,并让一批批青年产生共鸣。

所以,《女神》魅力之所在,或许正如闻一多所说:“五四时期的青年心里只塞满了叫不出的苦,喊不尽的哀。他们的心也快塞破了。忽地一个人用海涛的音调,雷霆的声响替他们全盘唱出来了,这个人便是郭沫若。”

郭沫若读后感 篇11

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充满活力。他在诗歌中运用了海、浪、地、日、长城、金字塔等壮丽的青春意象,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意境。

郭沫若诗集女神的读后感一

这是郭沫若《女神》读后感作文,《女神》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大胆地反抗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叛逆者,一个追求个性解放,要求尊崇自我的战斗者。

《女神》的反抗精神和《女神》的时代精神,首先表现为强烈地要求冲破封建藩篱,彻底地破坏和扫荡旧世界的反抗精神。《女神》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大胆地反抗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叛逆者,一个追求个性解放,要求尊崇自我的战斗者。《天狗》中“我”所喊出的似是迷狂状态的语言,正是猛烈破坏旧事物的情绪的极好表现。

这种情绪是与“五四”时期思想解放的大潮流相一致的。

因此,诗中的“我”是时代精神的代表者。《天狗》是《女神》创作中诗人情感与艺术碰撞、融合、激溅出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可见,《女神》创作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

它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色彩将在诗歌中体现出来

艺术长廊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诗句

就像喧嚣着的热浪,轰鸣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女神》的爱国主义精神《炉中煤》以煤自喻,表示甘愿为祖国贡献出全部的光和热;《棠棣之花》、《凤凰涅盘》、《女神之再生》等作品都是以自我献身的形式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反帝爱国的政治运动,这场运动所激发起来的中国人民的爱国激情,通过诗的形式被反映在《女神》之中了。

《女神》的进取精神这是在感受了新的革命世纪到来的气息所产生的不可抑止的欢欣情绪,也是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表现。所以,《女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对光明、对力量的歌颂,色彩明亮,声调高亢,气势磅礴。《太阳礼赞》表达了诗人对新生太阳的激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歌唱了把地球推倒的伟力;《晨安》的兴奋之情更明显,一气喊出二十七个“晨安”,把自我与世界贯通,表现了一代新青年的宏大气魄;《笔立山头展望》等作品也都表现出求新弃旧的进取心。

《女神》作为划时代意义的巨片在今时今日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在当今社会,每个人都过着枯燥的生活。没有过去十年的真正刺激,我们的精神很容易变得麻木和空虚。也许时代已经给不出那种奋起的机会,但是我们有着先背给我们的精神财产。

《女神》就是其中不可多得的财宝。

如今再次拜读郭沫若先生的《女神》时,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它所带来的激情和奋斗,如作者以天狗自喻,大手笔的宣泄吹自己的感情,这在现实作品中已很少见了。我们也许没有作者的经历,但我们可以继承他的思想,这种激情和热情。为了祖国能够放弃一切应该永远留在我们心中的感情,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把这种感情永远传递下去!

郭沫若诗集女神的读后感二

“天方国古有神鸟名菲尼克司,满五百岁后,集香木**,复从死灰中更生,鲜美异常,不再死。按此鸟殆即中国所谓凤凰。”这是著名诗人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中的代表作《凤凰涅槃》的开篇语,亦是整首诗内容的概括。

为作者谱写一首时代之歌增添一份激情。

香木自古以来就是高洁、正直之士的象征。无论是屈原的“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还是郭沫若的“唱着哀哀的歌声飞去,衔着枝枝的香木飞来,飞来在丹穴山上。”香木,总是代表雅洁。在“五四”时期的中国,各种民主运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在诗人的心目中,旧中国就是这样“一切都要去了”的凤凰。

——同样都是含弃旧我,追求新生。凤凰是集香木来烧尽自己那陈旧的躯体;而我们的中国,有无数爱国的进步人士前赴后继,有无数高尚的革命同胞携手相助,我们那个曾经落后、保守的中华民族,“在死灰中更生”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涅槃中的凤凰不仅象征着中国的重生,更象征着郭沫若等革命家和思想家的重生。自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的实行,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就开始被政治的枷锁锁住了思想与创新的翅膀。“五四”运动的风潮,让更多的学生与爱国青年接触到了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在思想上有较大的转变。

或许在以前,他们是“我们这飘渺的浮生,到底要向哪儿安宿?”但就像毅然投入火海的凤凰一般,他们选择了接受进步的民主思想,迎来了他们的新生!正如重生后的凤凰,我们生动,我们自由,我们雄浑,我们悠久,我们翱翔,我们欢唱!

为了新生的祖国而尽情地欢唱!

面对禽中灵长的凤凰的涅槃,“群鸟”表现出的,是共同的幸灾乐祸与自鸣得意的卑劣心理。面对在新思潮的冲击下即将获得新生的中国,那些反动者不就是群鸟的翻版吗?岩鹰象征作恶的军阀,孔雀象征卑劣的政客,鸱枭象征贪婪的市侩,家鸽象征屈膝的奴才,鹦鹉象征聒噪的文痞,白鹤象征旁观的过客。

他们是郭沫若先生的反差,可以表现进步人士的高尚和无私。凤凰涅槃之火,犹如时代的精神,给所有人带来新的生命。在黑暗的旧中国,《凤凰涅槃》无限光明的前景,给人以前进的希望,是一曲新生的颂歌。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黑暗的过去和无知的恶棍阻止不了新的未来。凤凰涅槃之火将燃烧所有的罪恶,带给我们一个新的世界!

郭沫若诗集女神的读后感三

听老师讲过郭沫若《女神》来由的一个演义版本。郭沫若读到所谓“新诗第一人”胡适的新诗集《尝试集》——特别是读到“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和“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时,非常非常地激动,不是因为觉得写得好,而是因为非常非常地遗憾,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把本该属于自己的丰功伟绩,拱手让给了胡博士。

“像这样——或者比这还要好许多——的诗,我在家里写了一大本子呢!可惜没拿出去发表!”

今天读过《女神》之后,其实我更愿意相信,当郭沫若读到胡适博士的诗后,心中诗情勃发,熬了几个晚上,于是《女神》就诞生了。

读郭沫若的《女神》读出的是蓬勃的激情。那恣肆汪洋的情感,犹如滚滚不断钱塘潮,在人们的心中激荡起万丈高的浪花。比如在《晨安》一诗中,作者写道:

“……晨安!我年青的祖国呀!晨安!

我新生的同胞呀!晨安!我浩荡荡的南方的扬子江呀!

晨安!我冻结着的北方的黄河呀!黄河呀!

我希望你胸中的冰能早点融化!早上好!长城!

啊啊!雪的旷野呀!啊啊!

我所畏敬的俄罗斯呀!晨安!我所畏敬的pioneer(先驱者)呀!

晨安!雪的帕米尔呀!晨安!

雪的喜玛拉雅呀!晨安!bengal的泰戈尔翁呀!

晨安!自然学园里的学友们呀!晨安!

恒河呀!恒河里面流泻着的灵光呀!晨安!

印度洋呀!红海呀!苏彝士的运河呀!

晨安!尼罗河畔的金字塔呀!……”诗人以最真切的感情、最真挚的敬意,用自豪的声音,遥向大海西岸的祖国问安,一口气喊出27个“晨安”,这喷薄而出的情感,正是诗人对祖国的无限依恋。

我又想起老师的玩笑话:“同学们,上语文课的时候,我是不会阻挡你们冲出教室的,说不定哪位同学就是因为诗情勃发要去宣泄心中的激情,说不定哪位同学就是新时代的郭沫若呀!”当然,老师的原本用意可能是在委婉批评某些同学上课时间随意进出教室,但是,换个角度,这何尝不是对郭沫若诗歌的特点的形象概括呢?

真的,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我们为什么不向郭老学习呢?我们可以去ktv尽情唱歌,也可以把诗倒进笔里,让文字流淌。

我想唱歌呀我就唱,唱起歌来心情多么舒畅……

唱吧,年轻的朋友,因为生活就是这样。

郭沫若读后感 篇12

读郭沫若之诗集《女神》,想其在1949年之后的一举一动,《女神》时的浪漫大胆、热烈与自由在其身上消失得无影无踪,堕落之快,如乘神七。

《女神》收入作者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磐》、《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式诗歌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可惜后来的女神不再重生,凤凰不再涅槃。然后我穿好我的凉鞋,冲出家门,一下就没了踪影,真希望时间能快一点。到了下面,我一看只有两个人,心想:太好了,终于没人打扰咱仨了。晚期郭沫若的诗篇已成为政治的图解,不但毫无诗意,而且多吹捧与谀辞,这种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令人震惊亦令人深思。“特立独行”、“淡泊明志”等知识分子的传统风流在1949年之后已成文化之恐龙。一切让人怀念的人格风骨都随着改朝换代的新社会逝去了。不过细读文本,发现1949年之后的郭沫若在早期的《女神》诗篇里仍有其发展脉络,倒不是凭空变形。不过,一切被放大到极致,看他晚年诗歌,真真是不忍入目。

相关阅读

  • 蝴蝶读后感12篇

    以下内容是编辑特地为您准备“蝴蝶读后感”。书籍可以带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读一本好书,从中能得到一些感悟。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所得到的启发可以写到读后感里。祝愿您在这里获得有用信息!...

  • 回家读后感(汇总12篇)

    您知道从何下笔开始写作品读后感呢?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都深深的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为了更好地记录自己的想法,我们不妨写一写读后感,小编浏览了很多文章发现“回家读后感”最为惊艳,下列内容仅供参考请大家仔细阅读!...

  • 禅读后感(必备12篇)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想法自然不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心得也不例外,很多人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心得体会重点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心得体会书要如何规范的书写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禅读后感,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观南怀瑾老先生主持《南禅七日》有些感悟。佛经讲人是因缘和合而生...

  • 飞鸟读后感模板12篇

    您是否也在努力学习如何写好读后感呢?当我们阅读一部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文化修养。通过用文字记录下我们在读后的所思所想,我们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编辑为您整理了题为“飞鸟读后感”的文章,希望可以为您提供新的思路和想法。...

  • 观潮读后感(精品12篇)

    要让人一生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阅读作品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深刻了解,产生了很多感触。要写好读后感,有以下几个诀窍:首先,要注意理解作品的核心思想和主题,抓住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其次,要注意作品的结构和风格,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同时,要注重细节描写,注意作品中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