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后感(合集9篇)

发表时间:2024-10-13

书读的越多,我们才能成为灵魂丰富的人,当我读完了作者写的作品,里面的剧情真的精彩绝伦。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写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是怎么样的?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实践论读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实践论读后感 篇1

读实践论有感

在实践论这部哲学著作中,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实践经验,深刻地揭示了认识和实践的密切联系。

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于《实践论》中的一些观点有了了解。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人类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的认识的正确性,再得出正确的认识,在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更加容易通过实践得出深刻的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比如,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会有很多事情发生,我们都必须去面对。我们在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很多东西,总是会经历失败,失败之后就我们才会去反思失败的原因。这样我们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更正自己的认识,并且在下一次的实践中成功。在这样的不断的认识实践失败成功中,我们经历失败之后,才能变失败为胜利。

我们不要被经验和教条的不良倾向所束缚、迷惑,要通过实践来验证。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子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

读完《实践论》之后,我发现很多事情都要亲身经历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才是体会最深的,从实践中认识、成长。说句心里话,毛主席的文章,我读过的并不多。除了那几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以外,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应当算是《实践论》了。

《实践论》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它引人深思,虽然时光流逝,可这个话题却依然是如此新鲜,值得我们讨论。

《实践论》曾这样总结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只有感觉的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在毛泽东看来,认识开始于实践,认识又有待于深化,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实现质的飞跃。坚持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极为突出的特点。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

首先,让我们看看《实践论》的产生: 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开始传播和发展。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先进分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威力,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得到了迅速传播。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的要求。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子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子一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人类的活动,本质上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一个认识的过程。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才是人类发展的根本。没有认识过程的进步和积累,人类的实践永远是猴子的实践生存过程。没有实践的进步和积累,人类的认识只能是天上漂移的云。所以,正确对待实践与认识过程中的辨证关系,才是观看人类及自然无穷真理的前提。

曾有学者读了《实践论》后,感慨之余,写了一首诗,形象的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行路要识道,道通在于行。行后要知理,理通便于行。

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让我深刻的了解到,《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维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 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理论,用实践来积累自己的经验认识,用自己的直接实践经验再结合别人的经验(学习来的知识)来对事物进行判断,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

我们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一定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实践论读后感 篇2

《实践论》一文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1937年7月的论文著作。现收集于《毛泽东选集》中,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章。

时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革命战争即将到来。在.....内,以往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人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人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这两类人的错误思想,异常是教条主义思想,以往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异常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于1937年7月毛泽东写了《实践论》这篇文章。毛泽东曾以这篇文章的观点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演讲,目的在于揭露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观点,教育披着马克思主义迷惑广大群众的同志,使他们理论联系到具体的革命实践中来。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即“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全面系统地阐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首先,文章阐明了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及实践在认识地位中的地位。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艺术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人所参与的。所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位,认为人的实践一点也离不开、排斥一切否认实践的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并且,“无论从认识的源泉,认识的发展动力,还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来看,都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总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其次,文章阐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指出认识过程要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和由理论到实践两次飞跃。实现两次飞跃之后,认识运动“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因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无限的,是阶段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再次,阐述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强调绝对真理是有的,但它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并着重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和认识真理的道路。”提出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任务,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了实现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自我的主观世界的任务”。

此外,文章还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资料作了高度概括。指出经过实践来发现真理,又经过实践而证实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资料,都比较地进行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为我们供给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要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有感性到理性,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细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具体地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

在应对、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先要观察事物的外在属性,尽可能多地从不一样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的描述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从感性上对其进行整体感知。其次更重要的是,观察事物的内在属性,探寻事物的内在属性,尽可能地多举事物内在特性之间的各个要素。任何一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相结合作用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其根本性的东西。我们在认识事物发展的时候,不仅仅要分清事物发展所处的阶段、地位,运用普遍的、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之。对事物的外在形式,表象的东西进行观察、分析进而上升到事物内部特性的认识,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认识论实践的第一次飞跃。

在实现实践论第一次飞跃之后,我们应当将实践认识理论回到的实践中去,理解实践的考验,进一步去指导实践。我们学习、认识、观察事物过程就是理论联系指导实践的过程。我们学习别人的正确的东西,用之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反之,我们在实践的同时也检验了别人理论的正确与否?重复往返,不断深入。正确的理论不断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认识和发展。

在认识的过程中,理性认识还依靠于感性认识,我们必需坚持反对“唯理论”即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仅有理性靠得住,经验是靠不住的。“经验论”错误在于不知感性才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的真实反映,这两种认识错误多我们都是不利的。而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事物要完全地反映整体,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性,这就需要我们用脑子思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正如《实践论》所述的,认识与实践是相互统一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我们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要用到这一原理,必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言之有物,不说空话。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首先要认识自我。仅有“认识你自我”才能改造你自我,进而认识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上帝安排给我们的任务,这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因为此两者是相互依靠,彼此制约的。我们认识世界就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需正确地认识世界。这需要我们提高自我观察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本事,尤其是实践本事,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勿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坚持自我的立场,不能人云亦云。

为了更好地认识自我、改造自我进而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当然真理是相对的。这需要我们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仅有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创新又是坚持和继承为前提的。把继承和创新统一齐来,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于时俱进的要求。

《实践论》是一篇杰出的具有创造性的贡献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既丰富和发展了《反对本本主义》关于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深刻地阐明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中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行、知问题,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增添了极其光辉的一页。它与《矛盾论》等为我们党确立了科学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为延安整风作了理论准备,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我们必需应当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并不断进取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落实行动,用知识武装自我,在实践中检验自我。注重理论实践创新,激发自我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实践的活力,不断拓展自我的新视野。不断探索科学真理,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我的素质,做到看清对象,有的放矢,对自我,对社会生活的梦想付诸行动。不断提高认识和实践的素质的本事,争取做有为的青年,成为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实践论读后感 篇3

《实践论》读后感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概论》这门课程也有好几个月了,但实际上我对哲学认真的思考并不多。直到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我才开始对这深奥的哲学有了肤浅的思考。

根据百科定义,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所谓自觉自我,我认为这正是毛泽东同志在其《实践论》中所讲的认识之义。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做了很好的诠释,也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认识与实践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这种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已经不是什么好谈的了,我认为毛泽东也为自己的理论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实践榜样。我们知道,毛泽东在写作了《实践论》,确定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四项原则和思想方法之后,即把它运用到中国革命、中国抗日战争的实践之中。

在以这一实践为中心,深入研究中国革命、中国抗日战争的逻辑过程中,写出了一系列鲜明科学性和创造性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著作 。从毛泽东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不仅体现了自己的先进认识思想,而且通过实践向全中国人民展示了自己认识的正确性,证明了他的理论的现实意义。当然,不同人对实践的理解不同。

毛泽东说,只有人民的社会实践,才是人民认识外部世界的真理标准。毛泽东同志对这句话作了更深刻、更准确的解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人们的认识得到了证实。否则,他们将在实践中失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改正思想,然后成功。

列宁说人的实践活动是由于“世界不会满足人”而展开的,它是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改造人本身的活动。

那我们呢?我们对实践的理解又如何?当然,我们可能并不能像伟人那样从国家这样很大的角度去很好地理解它,毕竟我们生活的环境较普通,较狭窄。

但是,这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我们对实践本质的理解。比如,我们可以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通常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有些人往往觉得极其枯燥,因为他没有接触现实去学习。

他看到的只是一句接一句的无聊哲学。如果他不从现实中去理解,肯定会让人觉得有多无聊。相反,如果联系了实际对它加以思考并理解,那么他必定会发现哲学并不是空谈,而是世界上最具有指导价值的理论。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实践必需要有认识的指导,而认识必需要有实践的支撑。

从而重新诠释了认识与实践的互补与和谐关系。

另外一点我想谈的是,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我认为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的正确性和伟大性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例如,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发现的所有定律,都是在实践中首先发现的,然后经过大量试验验证,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使之成为真理。在证实了之后,又需要对其进行拓展加以研究,进而使这个真理得到发展。

针对这个问题,我想说的另一点是我国缺乏实践。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这里我并不是有意批判自己的国家。

而是想谈一谈我对中国式实践的看法。且不说整个中国,就拿大学生来讲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大学生在参加了实践与创新的竞赛后,凯旋归来。

看到他们带回的参赛的模型。我总会有些感慨。我在叹息中国式的教育缺乏真正的实践性。

一些大学生常常为了参加这个比赛为了赢得这场比赛而绞尽脑汁地想出一点所谓的创新,但实质上那些构想根本就不可能运用于社会,因为它不存在可行性,它不可能实践于生活。为什么这些大学生的构想没有实践性呢?这归根究底还得说到中国的教育。

在我国,实践口号与理论口号并存。然而,我们真的做到了吗?没有。当外界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时,你为了分数而努力。

也许你不明白知识的真正含义,你只是掌握了一种评分方法。这种情况下你可能连真正的认识都没达到,更别谈实践了。所以,可以想象得到,如果让他把这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那他将是一脸茫然吧!

我还可以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去年暑假,爸爸正在钉一张小木桌。钉好后,他需要固定四条腿。然后故意装作不懂问正在上高一的弟弟怎么固定,弟弟很自然地说:

“不知道,我又没学过。”当时看到爸爸虽然没读什么书,但他社会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知道应该钉成三角形才稳固。让我感叹的是,我哥哥在学校学的三角形是稳定的,但不能应用到生活中去。

所以,追其原因,还是教育缺乏实践性。学生的任务只是把那些知识记住,只要在考试的时候能够答对就可以,不管他是否真的理解了那些知识,更不管他是否能将之运用于实践中。我认为这是目前中国教育的一个不足之处。

读完毛泽东的《实践论》,我对实践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我想这必定会让今后的我受益。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不会忘记练习的重要性。以正确的实践指导思想约束自己,提高自己。

安全1001班

***祝广芬

实践论读后感 篇4

打从学期开始,老师便要求我们细读实践论。本来我一向比较不喜欢那些关于哲学的文章,而已,每次耐下心来细读,尤其是夜晚一人灯下静看,收获良多。关于实践论的介绍,不多说了,开门见山。

首先,毛先导是这样说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真理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人类活动本质上是一个实践和认识的过程。

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才是人类发展的根本。没有认知过程的进步和积累,人类的实践始终是猴子的实践生存过程

同时,从文章可以得到实践具有非常明确的特性。也就是说,实践具有实践和地点、局部性和偶然性、层次性和主体性。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

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比如说,我们生活中经常有的第一印象,只是表面的、感性的部分,有局限性。所以我们需要深入的了解这个人,即所说的实践。

人们通过实践发现真理,通过实践证明真理,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认识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读到这里,深深感受到毛先导身上散发出浓浓的哲学气息,教我们以一个辩证而客观的态度观世界,悟世界,认识这世界一草一木的内在联系。明白事情发生的因果关系,受益匪浅。

曾经有个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可否认的是影响了一代人,但我个人认为他的想法有些片面。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不但通过实践而发

现在的真理,通过实践来确认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是不断变化的,真理是相对的和绝对的辩证统一的,所以我们应该随着实践的辩化而发展真理。在实践过程中,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也不能用理论去割断事实。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核实、修改、补充和完善工作机制,以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对这句话有更深刻的认识,防止片面的、不充分的意识占据我们的头脑。

在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相信传闻太多,传统经验太多,导致墨守成规,没有创新。

所以,实践需要时常总结。无论在哪里,我们都能发现总结的重要性。战争的成败需要总结,考试需要总结,老师需要总结,学生需要总结等等。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我们要善于借鉴自己的实践经验,在重新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无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

实践理论告诉我们,要经常在实践中升华知识,通过总结,使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知识。因此,要努力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的良性循环。让总结更有效率,更能指引我们以后的方向。

并且《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就像我们学习数学,看而不做,我们就永远得不到解决问题的要点。我相信我们很多学生也有这样的感受,我们甚至要回去复习,这应该是原因。

“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同时也应该是我们坚持的实践路线,这个路线一百年不能改,一千年也不能改。虽然实践第一,但是不忘了,理性认识的获得,还应在感性材料上的收集、提练,推理。即文章说的,要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上做工夫。

通常我们会被大部分或真或假或虚或实的现象材料所迷惑。这时,我们要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不要忘记实践自己,从大量的材料中找出自己需要的东西。要知道人的最大特点就是,主观能动性。

要充分善用这个利器,投身于实践中。

在生活中,有些人因为害怕而不敢实践,错过了验证一些东西的机会。在认识的过程中,他们错过了第一步,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又如何才能上升到更高的水平。也有一些人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认为自己已经准备好了,不需要再练习了,但当他们这样做了,那将是另一种情况。

再有一些人是这样的,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更看轻实践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斯大林说得好:“理论若不和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深刻的教训,要大胆地去认识和实践,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只有在最严肃的生活中实践,才能得到最朴实、最直接的真理。

在平时的发言和做事中,有些同学是因为害怕自己做不好,怕丢脸,而不敢去做,不敢去发言;而另一些同学是因为感觉什么都会了,自己的心理素质已经很好了,并不需要那样的机会去锻炼,去实践。但是我现在却发现这两种人在一年中却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也并没有成长多少。但那些胆小、不自信的人,通常会注意自己的锻炼,经常敢于练习。

虽然平时做事和发言中也闹了很多的笑话,做了很多的错事,但是他们却一再的坚持,不放过每次可以提升自己的机会,锻炼自己。现在他们已经成熟到可以自由发言了。这是实践对人的影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实践和认识的每一个环节的内容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所以那些胆小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并不断地骑自行车,最后取得了质的飞跃。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需要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通过心智的逐渐成熟和对辩证唯物认识论的逐步了解,我们不断的调整对大学的认识,同时也调整自己的状态,尝试着改变自我的态度,不合适的逐步改进,合适的留下来,逐步的完善自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真正融入世界各地的学生。当我们到了什么都说的地步,我们会逐渐了解每个人的专长和优秀,了解每个人的才华,这也方便我们走出社会后彼此相处。

可谓是一举多得的。这样我们才了解到原来实践是这么重要与有效,才明白实践对我们人与人相处的重要指引作用。

上面所述,都是毛先导深刻的哲思敲醒我这颗沉睡已久的脑袋,日有所思,希望没有歪曲毛先导的原意。

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实践论读后感 篇5

在这个假期我拜读了《实践论》和《矛盾论》,毛泽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不但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实践,改写了中国的历史,并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的创造,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又都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

《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代表性著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构成的主要标志,在假期仔细阅读了这两篇著作,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应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在《矛盾论》中,毛泽东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异常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毛泽东言简意赅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以及从一个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事物在矛盾中相互作用从对立走向统一,同时又用矛盾的特殊性,用来反对教条主义。经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因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经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可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经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贴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仅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到达预想的目的”。对这个的理解我想起了我们学期末的实践活动,电厂实习便是这样,在学校里我们学习了很多的理论知识,在电厂实习中我们把理论认识再转回到社会实践中,将我们所学的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经过实践发现真理,又经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能够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资料。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景。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在阅读这两篇文章的时候自我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也只能是读懂了这两篇文章的毛皮,可是在读完《实践论》、《矛盾论》后我觉得自我的世界观更为清晰,对辩证唯物观点的理解更为透彻。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之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奠定了哲学基础。认真研究“两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华的贡献,对于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请组织继续考察我。

实践论读后感 篇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唯有从实践中,真理才能得以检验其是否正确、是否全面、是否客观、是否适用于实践。

那么真理又是从何而来呢?这就需要从最开始的状态进行研究了,人身处在一定的环境,从开始接触某一事物的时候,就会对这一事物有了感性的认识,这一认识最初是片面的、不深入的,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了解琢磨,人会对它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改观,进而更全面、更客观的去看待它、了解它、认识它。

就像我们学习一首古诗,初次看到它的时候是完全陌生的,这时我们对它的认识还没有开始,当我们继续学习的时候,通常情况下会首先熟悉它每个字的读音、了解这首诗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的用意和所要抒发的情感,然后进行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这样才对它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这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的大概过程。

然而这还没有结束,理性认识已经露出苗头,但并不代表它已经完善,因此这就需要将已经得到的理性认识重新代入到同一类(同一性质)的实践当中去,进行再实践,而代入之后往往会出现与预期所不符甚至极为不符的情况,不过这并不奇怪,因为理性认识是理论,在实践中会出现各种外界的情况和问题,以左右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过程。再有是已经得到的理论还未完善,暂时是不完全客观的、全面的(存在一定的或很大的不足或漏洞)。

以上两点问题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解决。先说外界的介入因素所导致的预期不符,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盲目的以主观的思想去随意的解释不清楚的问题,这样得出的结论必定是错误的,解决的方式也会有很大的问题,最后的结果也将会以失败而告终,这样我们完善理论的目的是达不到的。针对一个或多个具体的问题,应当根据其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解决方法,不能“一棒子打翻一船人”。

比如我们骑自行车去河边,小路上挡着几块零散的石头,阻碍了车子的前行,这时我们需要停下车来,将这些石头移开再继续骑行,可若是前方小路在施工修路呢,我们能将施工现场移开再继续前行吗?自然是不能的,这时我们恐怕只能换一条路线到达目的地了。这就叫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

当外界介入因素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我们就要回到理论本身当中去了,若是在外在问题都已解决的情况下,我们的实践结果还是不能完全的符合理论认识,这说明我们的理论并非已经是全面的、客观的、彻底的,它还是有需要甚至有必要补充、发展、完善的,而补充、发展、完善的这个途径就是再实践。

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结果,也就是已经得到的理论代入到同类事物的实践当中去,经过解决外部问题和内在矛盾,对于新的理论又有了一次完善的进步,或者是一种进步的完善,经过多次反复的有效果的验证理论,这个理论会经过多次的量变最终达到质的飞跃,完成之后就成为了——真理。

这个真理对于同一类的事物所进行的实践都是行之有效的,当然我们并不能将它代入到不同性质的事物当中去,因为不同性质的事物自然会有其他的不同的真理去解决。不过这些不同的真理所得出的方法都是如前所述大致相同的。

实践论读后感 篇7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

(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 认识的辩证过程不仅是实践认识的过程,也是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

(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认识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

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认识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这是正确的实践观。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实践论》论文的语言不仅直白生动,还准确。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毛泽东在整篇文章中使用了通俗的词语,但很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内涵。

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简洁精确的例子把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算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了吧!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如果你想知道原子的组成和性质,你必须进行物理和化学实验来改变原子的状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实践,不论是怎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

实践也是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则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进行不同的实践.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真相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很多人总是抱怨机会太少。机会永远不会太少,但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也没有能力抓住他们。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应该积极提高自己,积极了解知识和经验的方方面面,这样当机遇来临时,我们就能抓住机遇,创造成功。

我们要抓住实践、认识、实践、再认识的机会,做一个有准备的人。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它的思想,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实践论读后感 篇8

读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后,你会有一种很好的感觉。

实践论读后感2 1937年7月,正是中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实践也是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则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进行不同的实践。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的标准。”主席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很多人总是抱怨机会太少。机会永远不会太少,但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也没有能力抓住他们。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高自己,积极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以便在机遇来临时,抓住机遇,创造成功。

我们一定要抓住机会去实践,去理解,去实践,再去认识,这样才能有所准备。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根本离不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实践论读后感 篇9

《实践论》一文写于1937年7月,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论著之一。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的分析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即“知与行”的关系,向当时的中国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层面上的重点知识,并且取得了深刻的影响,有相当的历史意义。

当时共产党内存在着两种错误的思想倾向:一种是经验主义倾向,另一种是教条主义倾向。有经验主义思想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而教条主义者,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是生吞活剥马克思列宁主义书籍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

两种倾向都差点断送的中国的革命事业,在面临抗日战争的严峻挑战,毛泽东意识到必须要清算这两种错误的倾向、端正思想才能对付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于是亲自执笔,写了这篇在中国无论是革命历史还是哲学历史上都享有盛名的经典论著。

文章内容分成三个部分:

一、介绍马克思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它开篇立论的向人们说明,人的认识是由实践产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这里简要介绍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多种类型,简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并简要的介绍了认识论的主要观点。

二、进入文章的主体,也是文章的精华部分,详细的分析人的认识如何从实践发生,又如何服务于实践。对于认识的过程,他是这样认为的。

“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人们通常在实践过程中,开始看到过程中的各个事物的现象表面,反复多次后,生起了认识过程的第一个突变,产生概念。而这些经过,即从浅到深的过程,是马克思辩证认识论的伟大贡献。

这里开始时候,毛泽东分析了“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例子,说明秀才其实只是“间接”的“知天下事”而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对于认识的深入过程,毛泽东通过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对战争的例子,更加透彻的说明了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的逐渐深化活动。

“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这里,毛泽东同志主要说明了两个重点,它们分别是“理性认识依赖于认识的问题”和“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这里,我认为他重点提到了认识的能动作用,即“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上”。

第三点,毛泽东说明,认识运动的完成是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效果。同时,从长期来看,认识应该跟着时代发展而发展。他举了思想与实际脱离而产生不良后果的例子,如右倾机会主义,和左翼空谈主义。

唯心主义,机械唯物论等。他指出这些主义的不足。从当时的现实出发,要求人们要做到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

三、从时代责任讲起,提出当时的无产次级及其政党的任务——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最后总结全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即认识论的重要思想——“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毛泽东看来,认识开始于实践,认识又有待于深化,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实现质的飞跃。坚持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极为突出的特点。

毛泽东的《实践论》,在当时为端正和统一革命思想做出了极大地贡献,即便是现在,仍然值得我们学习。首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其实是马克思的基本原理。

现实中我们大都相信太多道听途说的东西,太多相信传统经验,导致墨守成规,不求创新,而《实践论》正好能为我们提供指导思想。其次,虽然实践第一,但是不能忘了,理性认识的获得,还应在感性材料上的收集、提练,推理。即文章说的,要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上做工夫。

通常我们会被大部分或真或假或虚或实的现象材料所迷惑。这时,就要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忘亲身实践,在一大堆材料中找到自己所要的东西。这种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也犹为重要。

另一方面,实践需要时常总结。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

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实践论告诉我们,要常常地在实践中让认识升华,而通过总结,可以让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所以,尽量营造成一个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的良性循环。

相关阅读

  • 《实践论》读后心得精选

    在我们参加非常重要的场合比如颁奖典礼时。感言能够帮助发表人表达内心也能激励他人,究竟该怎么写一篇优秀的感言呢?以下内容是我们特地整理的“《实践论》读后心得”,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 看实践论有感(汇总5篇)

    对你来说,别人的想法你也不一定会接受。有时我们需要将自己对观看或阅读过的内容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小学中学阶段有一项重要的写作训练就是写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一篇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才能写好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看实践论有感,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数学...

  • 论友谊读后感合集6篇

    一本好书,是一个时代的映射,是一种精神的延续,作品是一本被大家公认的好书。读完作品后,是否会让你有想写读后感的冲动?笔稿范文网的编辑向您推荐“论友谊读后感”相信您一定不会失望。...

  • 【热】读《实践论》有感1500字

    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常常要了解一下文档,借鉴范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阅读范文可以帮我们积累素材,提高专业能力,身边的人有向你推荐过合适的范文吗?以下是由编辑为你整理的《读《实践论》有感》,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 论人性读后感

    为了让你更好地了解“论人性读后感”我们进行了系统整理,建议您收藏此页以方便随时阅读。读书可以使我们变的有修养,如果你阅读了作者的作品,或许也会被其文采征服。将内心所想稍加梳理,就是一篇优秀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