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9-25

面很很多的事情或者文学作品,我们都会油然而生一些体会。将自己阅读过的文字,以写作的方式来对它进行点评,这个过程就是写心得体会的过程。相信每一个人在小学和中学都写过不少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心得体会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生活的艺术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篇1

之前上初中的时候读过林语堂的《中国人》(《吾国与吾民》),最近又读了他写的《生活的艺术》。看书名就知道林语堂老先生是个幽默旷达的人。因为此书当年在美国也以英文出版,所以书中介绍了中国的许多文化和生活方式。我对他关于中国人悠闲生活的描写记忆尤深。书中提到几个十分舒适的生活方式:安卧眠床,坐在椅中,谈话,茶和交友等等。老先生十分推崇自然乐天的生活方式,并对西方过于严苛古板的生活方式提出批评,比如过于讲究效率,纪律。最终老先生还是觉得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更近乎人情人性,是最高档的生活方式。

其实读完了书,我觉得非常矛盾,甚至有些难以接受林老先生的观点。我的矛盾是这样的:我非常希望自己也生活在那样的悠闲自得的状态当中,并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拥有这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可是无论如何这也是不可能的。老先生笔下的中国哲学虽然处处充满着高于西方的优越感,但其实这种格调与如今的时代现实格格不入。如果在一千年前,我是可以理解这种轻松愉快的哲学。因为中华的帝国无可匹敌,全球第一,所以我们自然有些自己的优越感,并诞生一种享受生活的哲学。但后来的事实是,我们在这种优越和清闲当中无可挽回的落后了,世界文明变成了西方中心。这本书出版于1937年,书中提到美国非常紧绷的工作压力,和中国人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的对比。然而反观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情况恰巧反了过来。看来无论哪个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都是清闲不得的。

林老先生最喜欢的哲学家是陶渊明,认为陶渊明是最高智慧的生活方式的典型。在我看来,这也仅仅是一个完美的理想和少数幸运儿的幸运。谁不想过世外桃源的生活呢?但我无法料想自己被放入一个清幽的深山老林之后能快活多久,恬淡的生活并不能带来持久的意义,我无法相信自己可以维持这样的一个神仙般的日子直至终老。想想迈克尔杰克逊家财万贯时修建了自己的梦幻庄园,然而他并无法在自己的音乐事业消退之后继续享受自己的乐园生活,反而问题重重。在我看来,中国的很多古代哲学,都存在着消极避世的倾向,我非常认为这是我们文化的一大软肋,而非所谓的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自在快活。再怎么看也有点犬儒主义的意味。

我更多的看到一种阿Q的幽默,圆融,隐忍,缺乏崇高感的现实主义,依仗厚重文明撑腰的些许狂妄。林老先生喜欢的脚搭在写字台或茶几上的自在已经在西方随处可见,然而发达与秩序在中国却依然在缓慢建立。抽烟饮酒在他看来是一种极乐享受和真性情的体现,但是拿烟头烫桌子却略显迂腐。在我看来,严谨秩序古板的西方哲学在现今是值得推崇的,也许多年以后中国跻身发达国家以后再拾起这种悠闲哲学也不迟,到时,我们更会连同中华文明的复兴一起幸福的生活着。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篇2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篇一

细味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高雅世界之中。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生活的艺术》本身就是一本生活观后感,里面的情调很高雅,这是一种中国人独特的高雅。书中不遗余力地向美国人民兜售隐忍闲适的中国式生活艺术,林语堂在书中揭露了他所认为的美国人三大恶习:讲究效率,讲究准时和希望事业成功。虽然这些“恶习”是现代人几乎都有并且得到某部分人的极力推崇,但他却别树一格地认为 “一个人以为不要紧了,就什么都不要紧了”这个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妙概念。美国人“求全的欲望近乎淫”,而中国人则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于是,林语堂想借由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告诉这些生活节奏紧凑的美国人大洋彼岸中国人的好。他在书中娓娓地道闲适的好处,谆谆地诱美国人去享受生活。书中的章节都是这样的题目:谁最会享受生活、生命的享受、悠闲的重要、家庭之乐、生活的享受、享受大自然、文化的享受,他是非常认真地要为美国人的机械生活上点润滑油。

林语堂在自序中说:“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又说:“一切取舍都是根据我个人的见解。”是的,无论是思想观点,还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方式,都有非常鲜明的“林语堂风格”。书中,林语堂一字一语写出了现实生活的细节,借由他这些最贴近生活而又独特的想法使外国人对中国人生活更为熟知,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

总而言之,其思想就是无论何时,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快乐一天,决不辜负自己的任何时间,即使生病或老去,也要体验痛的快乐,直至我们洞悉了人生,以恬淡的心态,快乐的死去,总算自己没有白活,完美的结束生的旅程。

的确,只要我们认真和执着,充实每一天,我们可以永远快乐。当我们投入工作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创造的魅力,从而快乐;当我们悠闲的时候,可以静悟生命,从而快乐;当我们历经苦难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一种奋斗的激情,从而快乐……

可见,快乐无所不在,关键在于我们认真的去体会,认真的去感悟,认真的去惮。明人金圣叹之“三十二不亦快哉”,在吾人看来,也无非是一些鸡毛蒜皮之事,而其却将其以为是一生中最快乐的事,并记录下来,聊以自慰,而另一个撼人心神的是残疾人海伦的《假如我能眼亮三天》,种种常人所经历的平凡,在她的眼中是多么的遥不可及,可见快乐对不同的人来说,是不同的,而且每人感受到的深浅亦有所不同,也只有调整自己心态,坦然从容,微笑才会永远的浮现于我们的脸庞。

《生活的艺术》给我传授了快乐的秘诀,有助于改变自己的观念,从另一方面观照快乐,从而走出关于快乐的误区,以乐观的态度去战斗,去迎接生活的洗礼。

虽然比较明显《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为外国人写的一本书,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实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也开始趋向于林语堂当初笔下的那些外国人。人们每天置身于烦嚣社会中,麻木地干着用于维持生活的工作,真正的生活的意义,也许人们早已忘却。或许,我们都该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边呷着甘醇的奶茶,一边细味一下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重新,好好的,邂逅一下生活。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篇二

林语堂这本《生活的艺术》看得很费劲,对我来说理论性太强、太枯燥,甚至有许多地方看不懂,以至于看十分钟睡半个钟头接着又看十分钟又睡半个钟头,以至于球球说你是为了催眠才看的吗。呵呵。

虽然林语堂很强调读书的乐趣,这本书里面就有专门一篇“读书的艺术”,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似乎我应该去选择让自己读得愉快、轻松的书?但我还是坚持看完了。我想的是,像跳高,永远照着比自己能力高那么一点的位置去练才能提高,读书也是,只有看一些高于自己的东西才能有所受益,也许今天能领会的是其中一成,过一段时间再来看,也许就能领会二成了。有价值的有思想的文字值得一生读上许多遍。哪怕读的过程艰涩一些也值得。

就现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忽然想到,也许孔子和林语堂不是我前面理解的那个意思,这时应该理解为以艰涩的阅读为乐。怀着强大的求知欲、探索欲努力理解文章,反复琢磨那些不懂的地方,在偶有同感的地方拍手称快,并为其深刻透彻而折服,等等这些过程,以此为乐。

阅读的乐趣有很多种,比如读林海音、胡兰成,如风铃的清脆悦耳;读张爱玲,如浓墨重彩的油画;读鲁迅,有对一切丑恶的犀利;读孔子,有博大精深;读侦探读悬疑,有刺激;这种种乐趣,并不能以我前面理解的“轻松愉快”为限,毕竟,我的阅读,不是消遣。

林语堂这个人,原本是不喜欢的,大学的时候在球球那里拿了《京华烟云》勉强翻了十几页,怎么也没看出其中的好来,觉得实在太像《红楼梦》,看不下去。当然就现在,看完《生活的艺术》也没有对他喜欢到哪里去,只是多了一点了解。我觉得他是张扬的、不羁的、洒脱的、个人的(相对鲁迅的社会性而言)、受道家思想严重影响的、极其有灵气的、才华四溢的一个人。这本书里有许多观点角度非常脱俗,不受传统思想所囿,这是我很喜欢的,多少我也有点这样哈,这一点很难得,长期浸婬在某种思想氛围里,甚至是几代人的积累,能够自发跳出这个圈子、摆脱你甚至没有觉察到其存在的思想上的束缚是非常不容易的。说到这书,不能不提的还有他做学问的轻松,书中许多地方轻松幽默,可见这是一个不刻板的人。也不多见哦。

既然有这么多欣赏之处,但还是说不上喜欢其人,是因为我喜欢鲁迅先生。网上看见一段话“发现二三十年代好作家的一个方法是,找中学课本上鲁迅的文章,在正文里被鲁迅骂过的文人,如果注释里还加了他生平简介,这个人很有可能是一个好作家,比如林语堂”,这话不知谁写的,非常有意思。如果说林语堂的眼睛是看着自己的内心世界的,那鲁迅的眼睛则是放眼社会的,所以我说林语堂是“个人的”、鲁迅是“社会的”。当然,这是各人的活法,无可厚非,比如我,也是盯着自己内心的、不问世事的,pp的心思则在外界,更注重与外界的交流、外界的反应。但要说敬重,一辈子的敬重,还是鲁迅先生,永远是鲁迅先生。比之什么著名播音员、什么著名小品演员的去世引起满城哗然,只有鲁迅先生的逝世,使人事隔百年想起来仍将潸然泪下。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篇三

1、世界上的强盗,再没有比劫夺我们思想自由的罪恶更大的了。

2、凡是谈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损害了它;凡是企图证明它的人,都反而伤残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个标识和定出一个思想派别的人,都反而杀害了它:而凡是自称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个真理,等到被竖立成为一个系统时,它已死了三次,并被埋葬了三次了。

3、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

4、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人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的快乐。

5、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6、尘世是惟一的天堂。我们都相信人总是要死的,我认为这种感觉是好的。它使我们清醒,使我们悲哀,也使某些人感到一种诗意。它使我们能够坚定意志,去想办法过一种合理的真实的生活,它使我们心中感到平静。一个人心中有了那种接受最坏遭遇的准备,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

7、大自然本身永远是一个疗养院。它即使不能治愈别的疾病,但至少能治愈人类的自大狂症。人类应被安置于适当的尺寸中,并须永远被安置在大自然做背景的地位上,这就是中国山水画中人物总被画得极渺小的理由。

8、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9、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他甚至在最优良的学校里也可以读书。

10、衰老最大的悲哀不是身体衰弱,而是心灵的冷漠。

11、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

12、一个人如果抱着义务的意识去读书,便不了解读书的艺术。这种具有义务目的的读书法,和一个参议员在演讲之前阅读文件和报告是相同的。这不是读书,而是寻求业务上的报告和消息。

13、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这种嗜好跟对食物的嗜好一样,必然是有选择性的,属于个人的。吃一个人所喜欢吃的东西终究是最合卫生的吃法,因为他知道吃这些东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顺利。读书跟吃东西一样,“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强迫学生去读,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们一样。如果读者对他所读的东西感不到趣味,那么所有的时间全都浪费了。

14、享受大自然不单是限于艺术和图画,显现于我们眼前的大自然是整个的,它包括一切声音/颜色/精神和气氛。人则以了解生活的艺术家的资格去选择大自然的精神,而使它和自己的精神融合起来。这是一切中国文人所共持刀态度。

15、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人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

16、有价值的学者不知道什么叫做“磨练”,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苦学”。他们只是爱好书籍,情不自禁地一直读下去。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篇3

人生最大的焦虑之一就是: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在人生的终点都有可能发现自己虚耗了生命。

我们终此一生,其实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和自我的欲望,找到真正的自我,让我们的内心归于从容和安宁。

大多数人都期待美好的生活,但只有少数人知道如何拥有它。因为,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纷扰太多太多,有来自他人的,有来自自身的,我们可能会经历焦虑、悲伤、愤怒、欲望、失败……这些都是阻碍我们获得安宁的消极情感。在面对这些纷扰时,很多人(包括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最不重要的,也不知道如何去拥有那最重要的。现在想来,是我们缺乏一种一以贯之的人生哲学,或者说是人生观。

所谓人生哲学,就是告诉你生命中什么事情是值得拥有的,什么事情是不值得拥有的,以及如何去获得那些值得拥有的。采纳一种人生哲学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可以指引并修正你的行为,为你提供选择的标准,让生活简单化。如果缺乏人生哲学,我们就会有错误生活的危险——浪费生命去实现那些不值得追求的目标,或者以愚蠢的方式去追求那些值得实现的目标但是却无法实现它。

期多葛学派认为内心的安宁是幸福生活的核心,并为获取或维持安宁避免烦恼设计了各种心理技巧。我深感认同的有三个:用消极想象的方法把今天当做最后一天一样来生活,让人学会控制欲望,珍惜已经拥有的幸福;用控制三分法区分我们能控制的事情、不能控制的事情和不能完全控制的事情,以便我们不再为不能控制的事情焦虑,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够控制的事情上,并对不能完全控制的事情学会将目标内化;对过去和现在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采取宿命论主张,放下过去以及现在。

践行斯多葛学派人生哲学的前提是拥有理性和自我约束,这也是人性中最难做到的两个方面,也是很多人望而却步的原因。我们不想做圣人,我们只想追求安宁,避免烦恼,所以我们不必按照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只要做到足够理性,足够自律,总归是更容易获得快乐、幸福和安宁,就行了。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篇4

读经典有感

近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强调,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习近平曾经就说过:对马克思主义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年轻的同志,有的过去没有读过经典的,要补上这一课。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运用,有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也有利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在现阶段主要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列经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来源,只有从源头上去学,才能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来龙去脉,从而加深理解,自觉运用。

邓小平曾经精辟地提出过读马列的原则:读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精”,说的是要读经典;管用,说的是要结合工作实际,要有针对性,学以致用。正值“十二五”开局之年,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来指导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必须的,在马列精髓的指导下,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来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篇5

人生世上,他的问题不是拿什么做目的,或怎样去实现这目的,而是怎样去应付此生,怎样消遣这五六十年天赋给他的光阴。他应该把生活加以调整,在生活中获得最大的快乐

林先生的这一经典语录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人生道路的真意。生活中总有无数人在为一个所有人都不知名向往的目标而用尽各种方式去努力,却几乎没人能解释得清为何要穷其一生去做一件绝大多数人都解释不了为什么要去做的事。林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读完《生活的艺术》这本书,我仿佛读懂了它更多的是在告诉人们在工作之余、责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过上有品位的生活。我认为,林先生并不是叫我们放弃所有的理想,而是在强调,对理想的追求必须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是以快乐为原则的。我们可以过中庸的生活。我们的理想就是一个半有名半无名的人;在懒惰中用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致穷到付不起屋租,而有钱也不致有钱到可以完全不工作,或可以随心所欲地帮助朋友;钢琴会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以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而最大用处却是做自己的消遣;古董倒也收藏一些,可是只够排满屋里的壁炉架;书也读读,可是不太用功;学识颇渊博,可是不成为专家;文章也写写,可是有一半退回……

看似毫无逻辑的随性描笔,只是对我们生活中无数平淡小事的浅析,但在我看来,他却是在毫无压力,毫无刻意的随性中将我们中国人淡泊名利,向往人性自然闲适的生活方式以及自然洒脱的个性毫无障碍的刻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脑海里。

林先生教会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积极的过好每一天。他说:“当你以为不要紧时,便什么都不要紧了。”而人生来就是要生活的,如果连生活都不要紧了,那么还有什么是要紧的事?人生又是为何而活?衰老最大的悲哀不是身体衰弱,而是心灵的冷漠。有趣的灵魂则是人生精神的寄托。林先生说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我觉得他的意思大概是尽己所能,活在当下,活出精彩。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人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的快乐。我们都相信人总是要死的,我认为这种感觉是好的。它使我们清醒,使我们悲哀,也使某些人感到一种诗意。它使我们能够坚定意志,去想办法过一种合理的真实的生活。

是啊,我们总在生活中不停地生活,却不知何时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悠然自得,放松的心情。我们开始变得浮躁,逐渐失去了往日常挂在脸上的笑容。林先生这本《生活的艺术》仿佛就是一面当代生活已逐渐失去的缩影。这次的天灾,无异于给本就不悠闲的生活雪上加霜。但是疫情带来了痛苦,也带走了许多人性的欲望。有幸在此时读完了《生活的艺术》,我想,或许是它想我们在浮躁的生活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方式,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篇6

作者:唐思恺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生活对于现代得人似乎非常难,生活让我们很累。人们不停地奔波,因为我们不断的追求。

《生活的艺术》是1937年林语堂在美国专门从事创作后发表的第一本著作。后来,它成为当时美国的畅销书,并被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十多种语言。在这本书中,林语堂表达了他对生活各个方面的个人观点和看法。

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版本(由于书中林语堂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有些矛盾,编辑在整理出版过程中对原著作作了一些修改)共分为14章,每章都会有具体的主题。

文中讲到了快乐问题,有一处文字引起了我的思考——“惠特曼说:‘我这样地做一个人,已经满意了。’所以我也以为我现在活着,并且也许还可以再活几十年,人类的生命存在着,那就已经够了。

这样看法,这个问题便变为极简单,而不容有两个答语,就是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还有什么呢?”是的,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活着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

快乐是一天,不快乐是一天,为什么不快乐地过好每一天?开心地活着更有价值。一天一天,一天一天,我们重复生活,一天一天,日落,其实生活是那么简单。

但是如何从简单中得到乐趣呢?那就要用心去挖掘,去享受每一个美的片段。“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也不难理解其中的含义。

但是能真正做到的有几个呢?在这个物质时代,很多人都在盲目地追求金钱和地位。是的,追求自己要的东西固然没错,但是有多少人,等到他真正成为富翁时,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你要明确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

生活其实没必要太多的强求,开心就好。

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积极的过好每一天。第一遍读《生活的艺术》或许我涉世未深,感悟谈不上,感触有一点。也许30年后,40年后,你可以再看一遍。那时候,你会有更深的理解吗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篇7

时间的快车已经到了2021年,我也已经工作了8年多,经常会觉得头脑断片、头绪太多、效率低下、脑袋嗡嗡的感觉。曾经那个雷厉风行,快人快语的少年,不见了踪影。只得感慨,是不是真的年龄大了?真是的我老了吗?

有幸看到了《简单生活的艺术》这本书,我似乎找到了原因和化繁为简的方法。

人生随着阅历的增加,经历的多了,有些是财富,更多的东西可能是垃圾。没有定期进行头脑的清理,脑袋也会被垃圾阻塞。就如同买了大量的生活用品,它们占据了你的空间,导致屋子一团糟。我们的头脑,每天接收无数的信息、如果不能及时清理,也会占据大脑空间,形成大脑效率下降。

那么从这一刻开始,我们要抛弃旧有的不断的买买买的生活、不断的存入大脑的方式,我们要走上简单生活的道路。应该是从观念、思维、行动、言行上进行一次革命。

一直以来,我们被各种励志的故事包围,被各种成功人士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被各种高大上的物质刺激着,被别人的镜头吸引着。似乎,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让我们满足,才是幸福的生活。可是,我们自己却无比的焦虑,似乎永远无法满足,是贪婪还是我们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求?我们被物品包围,被琐事包裹,被生活消耗,被焦虑环绕,似乎一只拉磨的驴子,永远没有尽头。我们努力地去生活、去工作、去追逐,但是却距离幸福原来越远。

改变迫在眉睫,我们要勇敢的说不!我们要去寻找自己的幸福!

我们要放下对外界的执念,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探索自身的需求,发现自己,成就自己。幸福只是一种感觉,是自己的一种内心感受。当自己被满足以后,自然会觉得开心和满足。我们要去发现自己、愉悦自己,我们的头脑、思维、生活环境、物品等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才能获得自身的满足。

这边书的出现,像是一股清风吹来,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原来,复杂生活并非我们的本意,幸福的真谛在于简化生活、腾出空间、沉淀内心。通过清醒地自我认识,挣脱物质的束缚,探索精神的自由,最终抵达内心的安宁和富足。

一、转换频道,享受慢节奏生活。

我们一直在追逐,把精力放在追求外在的认可上;我们把时间花费在购物、保管、维护、丢弃物品上。仔细想想,我们一直都在被别人的眼光所累、被物品所累,把自己折腾得疲惫不堪。

摆脱多余的累赘,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有意义。

不经意间,我们的步调慢了下来,可以全身心地投入眼前所做的事情,与家人好友共度时光,全心全意地投入吃饭、散步、看电影这些美好的事情,按适合自己的节奏生活。

二、人际关系变得更健康

简单生活还会产生一个意想不到的影响,物质领域的超脱能带来人际关系领域的解脱。

如果一个人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很强,其实意味着他是一个缺乏安全感、内心脆弱的人。

相反,如果能够摆脱对外在、物品的依恋,达到比较高的精神自足境界,那么你对他人的需求就会减少,在索取和付出之间更容易取得平衡,彼此的关系也更融洽。

三、留给内心时间的空间更加宽广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拥有越来越多的囤积物,如果不懂得适时舍弃,心灵也将被事、物淤塞。

从在校学习到参加工作,从单身到结婚,从小孩呱呱坠地到离家求学,每一个阶段的转变,都是一次清空自我、重新出发的宝贵机会。

一旦从琐事和物质中超脱出来,每到一处“驿站”,我们都更能主动地卸下不再需要的事、物,找回因为扮演好学生、好父母、好子女的角色而丧失的内心的轻盈和广阔。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篇8

论旅行——读《生活的艺术》有感

如今的旅行已经是变了味,拍照,赶场子,一天下来筋疲力尽然后乐呵呵地在朋友圈里发着**似乎已经是大多数人的主旋律。虽然这种方式也受到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逼迫,但人们对旅行的意义确是逐渐感到困惑。

说到旅行的目的,如今的我已经不再喜欢那些人文景点,首先它大多数都是翻造的,早就失去了人文气息,建筑的气质是跟随着人的气质,如今它的主人是谁那就是什么气质,无论是试图保护得多么的原始。就比如说一个商人来开发必然是要收钱牟利的,商品经济的社会大环境下避免不了。

真正值得我们旅游的是壮丽辽阔的自然风光。

在过去,没有飞机和火车,甚至没有像样的道路。旅游是一种体验、一种证明、一种自我挑战甚至自我救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非虚言,那时没有人挤人,没有翻造的富丽堂皇的建筑,旅行充满着人生来的活力,充满着人文气息。

我不喜欢坐飞机,但我喜欢坐火车。飞机上看到的大多都是白云,偶尔也会有些高耸入云的建筑,而火车则不同,火车一颠一跛着,缓缓而行,它让我们的心少了那一点急躁,虽然环境比不上飞机,但却能看到一个真实的社会。铁路上的路很荒凉。你可以看到一些破旧的农舍,一些仍然依靠人力耕种的农民,还有一些凌乱的石路。

这才是真正的社会。你的正常生活可能会使你的眼睛失明,但你在火车上会更清醒。这才是真正的中国!

为什么我们叫汉族?因为汉朝是我们的骄傲。汉族儿女向往远方。汉族人都是西北狼!中华民族的衰落可以说是从宋代开始的。太祖的伟大文化使中国人民的鲜血化为乌有。

旅行,必当远行,喝着涩涩的酒,唱着长歌,对着那一片星空,一路向西。也许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向生活低头,也许连旅行都变得难以自决。但我们至少知道,至少记得,我们潜藏在心中的热血,那是炎黄子孙积攒着千年的热血,我们并不是西方人眼中那守旧固执的中国人,不是那些浮躁的暴发户。

我们心中有先辈传下来的理想,我们懂得旅行。这不是西方寻求刺激的方式。这不是生命的意义。旅行代表着古代文人的成就愿望,服务于祖国的热情。

他们旅行是为了追求永恒的成就,他们旅行是为了传播文明,他们旅行是为了与世界上的英雄交朋友。也许现在看来,有些是流放,有些是降级,有些是逃亡,但在我看来,这都是旅行,真正的旅行。

不要嘲笑夸父。夕阳下的执着是他的旅程。他的死也是一次壮丽的旅程。如果有一天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旅行,我会微笑着说,为了理想,也许还有更多。然后我拍了拍他(她)的肩膀低声说道,我走啦,最西边的雪山,是我的终点哦,那边的耗牛,那几匹雪狼在等我

希望有一天我可以死在路上,死在那明澈的湖旁,死在那辽阔的荒野,远处大概会有几缕炊烟,夕阳会将我埋葬,连同我的理想。野狼追逐着梅花鹿,在草丛里葱葱响,那是他们为我唱着挽歌。哎你看,远山上的雪更白了。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篇9

1.《声名狼藉者的生活》 [法]米歇尔・福柯 著 汪民安 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月

“福柯的方法既带有极端的科学辨别力,又保持有对“科学”的极端的距离;这是对我们的知识传统的第一次冲击。”(罗兰・巴特)福柯试图向人们表明,现代主体是如何在历史过程中逐渐获得今日的形象的。对现代主体所作的谱系学探究,使得西方的历史和文化道路以一种我们不熟悉但又是令人惊异的方式铺展开来。

2.《桥的故事》 [日]中野京子 著 孟华川 译 中信出版社 年1月

这是一本关于桥的“横截面”,围绕着 “奇”、“惊”、“史”、“怖”四个主题讲述30座桥。这些故事中有有关桥自身的,也有由桥引发的传说、神话、电影、绘画等。书中介绍了三岛由纪夫、果戈里、雷诺阿等人作品中出现的桥,也有不胜枚举的电影里的桥,罗兰巴尔特有小书专门写巴黎铁塔,这算不算一种关于桥的感性生活符号学。

3.《有如走路的速度》 [日]是枝裕和 著 陈文娟 译 南海出版公司 2016年2月

看《海街日记》就喜欢缓慢小清新的是枝裕和,有如走路的速度,一如他的电影,是枝裕和着眼日常生活中平凡温暖的场景,文字波澜不惊,却温暖踏实,让人的心都出其不意地静下来,没有大悲大喜,人生只是安静一角,深潭过影。

4.《东方照相记》 南无哀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月1月

这是一部深入研究1844年中国遭遇摄影术以来,西方重要摄影家在中国的拍摄活动的摄影史著作。全篇以1844年起,来华谈判的法国拉萼尼使团成员于勒・伊迪埃拍摄了澳门、广州的市井风物、官员富商、参加谈判的中法代表以及《中法黄埔条约》的签字仪式,这是西方人在中国拍摄的第一批照片,现在还有37张银版存于法国。那些著名照片是怎么拍出来的?那些最重要的西方摄影家因何原因来到中国?住在什么地方,爱吃哪家小馆?拍摄了中国的哪些方面,对中国有何评价,又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动机按下快门?这是一部用眼睛和记忆“看到”的东方史。

5.《极简宇宙史》 [法]克里斯托弗・加尔法德 著 童文煦 译 上海三联书店 2016年3月

据说霍金的《时间简史》1988年首版以来被翻译成40种文字,销售了近1000万册,有人用Kindle阅读记录大数据统计,大多数人读《时间简史》没超过全书的6.6%,这也是本书作者霍金的嫡传弟子写出这本《极简宇宙史》的缘由,用作者的话“不放弃任何一位读者”尤其是文科背景的读者,宇宙绝不是看上去很复杂很美丽的黑箱,作为理科背景的我,随机翻看几章,用柔软通俗可感的语言,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塞进很多文科语言的比喻、类比、延伸,对于一般读者,未尝不是读懂《时间简史》之前一种导读和热身书,试图给你建立一种物理学和天体学必要的知识背景和常识。

6.《永恒的时光之旅》 [日]星野道夫 著 游韵馨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3月

《永恒的时光之旅》收录星野道夫未公开摄影作品及西伯利亚绝笔日记 ,摄影师用镜头扑捉自然的至美和生命的脆弱与坚强,用最纯粹的热爱记录极地的风景、动物和人,他的文字也如他的影像一样质朴温暖,每一次旅程都是触动人心的 “心灵之旅”。星野道夫曾说:“当人生将走至终点,我希望我的生命能结束在阿拉斯加。”

7.《真味:日本料理的奢华》 [日]神田裕行 著 孙雅甜 译 南海出版公司 2016年3月

神田裕行所追寻的,是一种永不会厌倦的味道。这种味道的终点便是“淡”,而这也正是日本料理的奢华之处。从食材的选择搭配、烹饪的火候与时间,到各种酱汁调料的制作,无不蕴含着作者对日本料理独特的思考与见解。

8.《谢你不娶之恩:离开你真是太好了》 [英]克莱尔・加柏 著 刘勇军 译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6年1月

练习离开一个人,放下心中的忿恨和伤痛,开始新的生活。不知道“谢你不娶之恩”会不会成为分手书中某个热词,这样“分手学”代替以往的“疗痊学”,一种自我解嘲的反讽感代替哭哭啼啼的自怜感。

9.《千面英雄》 [美]约瑟夫・坎贝尔 著 黄珏苹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年2月

用神话原型这种东西作为一种思想武器,坎贝尔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美学,很多商业故事乃至好莱坞的影视,都从其中找到英雄凯旋的灵感,这是一种特别简单又很深刻的工具箱,理解到人类慢慢的精神之旅。

10.《“错误”的行为》 [美]理查德・泰勒 著 王晋 译 中信出版社 2016年2月

除了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理查德・泰勒的《“错误”的行为》也是值得一看的行为经济学读物,他的研究始终围绕着一个激进的观点开展: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即拥有可预测行为且容易犯错的个体,无数错误的行为根源非理性的个体,那些错误的行为虽然是非理性的,恰恰是可以预测的。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篇10

细品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高雅世界之中。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生活的艺术》本身就是一本生活观后感,里面的情调很高雅,这是一种中国人独特的高雅。在书中,林语堂不遗余力地向美国人民推销中国人宽容、休闲的生活艺术。林语堂在书中揭露了他认为美国人的三大坏习惯:效率、守时和事业成功的希望。

虽然这些“恶习”是现代人几乎都有并且得到某部分人的极力推崇,但他却别树一格地认为“一个人以为不要紧了,就什么都不要紧了”这个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妙概念。美国人“求全的欲望近乎淫”,而中国人则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因此,林语堂想用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告诉这些生活节奏紧凑的美国人,大洋彼岸的中国人是好的。

他在书中娓娓地道闲适的好处,谆谆地诱美国人去享受生活。书中的章节都是这样的话题:谁会享受生活,享受生活,休闲的重要性,家庭的快乐,享受生活,享受自然和文化?他对润滑美国人的机械生活非常认真。

林语堂在自序中说:“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

我真的很鄙视客观的自尊哲学,我只想表明我个人的观点。”又说:“一切取舍都是根据我个人的见解。

”是的,无论是思想观点,还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方式,都有非常鲜明的“林语堂风格”。林语堂在书中写下了现实生活的细节。外国人以其最贴近生活、最独特的思想,更熟悉中国人的生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态度。

虽然比较明显《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为外国人写的一本书,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实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也开始趋向于林语堂当初笔下的那些外国人。人们每天置身于烦嚣社会中,麻木地干着用于维持生活的工作,真正的生活的意义,也许人们早已忘却。

或许,我们都该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边呷着甘醇的奶茶,一边细味一下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重新,好好的,邂逅一下生活。

其实,生活于我无意义,快乐地过好每一天最为重要。应该说,这种感受得益于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一书。

作为士大夫一族的林先生学贯中西,著述颇丰。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般的情感去拥抱生活。

他是文学家,是哲学家,是思想家,也是一个会生活的人;他从哲学和艺术的高度俯视生活,以平常之心体悟生活。在他看来,一旦人们追求生活的意义和完美生活的理想,就会失去生活的幸福。他说:

“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是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这是否要我们放弃理想和追求呢?

非也!依愚之见,理想和追求必须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快乐原则的,换言之,理想与追求必须是在“好玩之心”的驱使下,顺其自然地一步步实现的。何谓“好玩之心”呢?

乐于做一件事,乐于读一本书,乐于交一个朋友,乐于吃一种食品,以至忘我的程度,则可称之“好玩之心”。这种乐是没有任何道理可言的,就像一首流行歌中唱到的“莫明我就喜欢你,深深地爱上你,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显而易见,快乐是对个人而言的一种感受,如影随形的常常是痛苦。

痛苦的根源来自于对名利的过度追求,来自于完美而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来自于无现的未知与有限的生命探索,来自于忙碌的一生,来自于太多的理性。既然我们知道快乐和痛苦是很难分开的,那么在追求快乐的同时,我们应该以宽广的胸怀对待痛苦,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理智地避免和放弃痛苦。在这个意义上,放弃往往比占有更重要。

放弃是智者的选择。放弃也是最艰难的选择。树木放弃了枯黄的叶子才有来年的新绿,这是大自然的放弃;古人“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这是圣人对利欲的放弃;庄子说:

“处其实,不居其华”,“为善,不近名”,这是大智慧者的放弃。从古至今“绝利易,绝名心难”,对此,林先生感叹到:“有修养的人士也只能避免利的**,只有最伟大的人物才能逃避名的**。

”那么,放弃了虚名浮利就能得到快乐么?苏东坡认为“浮名浮利,虚苦劳神”。所谓虚荣轻浮,是指人们生活需要之外的肤浅的东西。俗话说,外在的东西不是生带来的,也不是死带走的。

在林先生看来,幸福生活应该是一种悠闲的生活。过分追求名利只会厌倦名利。他说:“有钱的人不一定能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那些轻视钱财的人才真正懂得此中的乐趣。

他须有丰富的心灵,有简朴生活的爱好,对于生财之道不大在心,这样的人,才有资格享受悠闲的生活。” 我们不是智者,我们无法放弃我们已经得到的一切,但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我们应该放弃的,譬如:一文不值的面子,讨厌的人情事故,没有爱的婚姻,对子女过分的关爱,不想读的名著,不想吃的食品,不想交往的朋友,不想去的宴会......

等等。放弃了生活中的一切羁畔和痛苦,我们才有自由可言,才有悠闲可言,而在自由和悠闲中能感受到快乐的是我们的情感。依林先生的观点:人类一切快乐都发自动物性的快乐,即属于感觉的快乐。

这种感觉源自于我们能否尽可能地少些理智多些情感,即率性而为,真情流露。不难想象,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爱和爱,即使我们拥有财富,即使我们享受自由和阳光,过着悠闲的生活,我们也感受不到幸福,因为这个世界只会是一个没有生命和死亡的世界。因此,林先生说:

“情是生命的灵魂,星辰的光辉,音乐和诗歌的韵律,花草的欢欣,飞禽的羽毛,女人的艳色,学问的生命。... 这种东西给了我们内心的温暖和活力,让我们可以怀旧地对待生活。”我们只有将心灵深处的那份情感自然而然地,毫无阻碍地尽情释放出来,去拥抱世界,去感受大自然,去爱我们身边的人,去做自己喜欢的一件事,去读喜欢读的一本书,去品味爱吃的美食......

,毫无疑问,我们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有人会说,我们整天在“为稻梁谋”,除了烦恼,何来这种闲情逸致呢?在林先生看来,这种闲暇更多的是穷人拥有的

享受悠闲生活比享受奢侈生活要便宜得多。只要我们丢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旧思想,不要效法“进亦忧,退亦忧”的先贤,过好今天,不想明天,快乐将会随之而来。

林先生《生活的艺术》是一本指引我们走向健康人生,引导我们快乐生活不可多得的教科书。阅读此书能使我们被尘世的尘沙所遮蔽的心灵走向澄明,能使我们曾经自暴自弃的卑微的灵魂走向高贵,能使我们从庸俗走向优雅,从理智走向情感;在苦难中找到快乐,在忙碌中找到闲适;对于消弭名利纷争,走向社会和谐不无现实意义。

《生活的艺术》是一本与你畅谈如何听风赏月、玩石戏水的家常闲聊,又是一本关乎生活态度甚至生活智慧的严肃论文。林语堂从生活、家庭、文化、旅游、思想、宗教等方面论述了人们必须学会享受生活。听他说起安卧眠床的舒适,坐躺椅中的安逸,听他烹茶煮酒,在雪茄的烟雾缭绕中款款讲述庄子、陶渊明等一切淡薄名利、体察真谛的名家。

这是文学大师林语堂最高雅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经典之作。林语堂算得上一个生活的达人。他力挺中国文化中细腻的情感表现和精致的生活方式,向本文人道出一个可供效仿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

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是对我们麻木的情感、死亡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的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的多。

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有艺术家的气质,在完全悠闲的心情中,消遣一个悠闲的下午。在中国思想体系中,儒法家是执政党,道家是在野党,墨家是地下党。然而对中国人从骨子里影响最深的,应该还是道家。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应该是中国和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老子的“道”感化了数千年的中国人,学会无为而治,学会自然和谐,也就学会了安静的享受生命和生活。

林语堂这样论述,“伟大的精神是会转世的。”苏东坡是陶渊明是转世,而陶渊明是庄子的转世,庄子当然是老子的转世。这一脉相承的田园自然派,总带来千年颂扬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智慧和境界。

林语堂先生算得上一个生活达人,他既喜悦一本精绝的诗词,也热爱一块喷香的红烧肉。人是精神和身体的统一体,精神的享受不是唯一的,身体的享受不是罪恶和羞耻。他也立挺中国文化中细腻的情感表现和精致的生活方式,这本英文译本介绍着东方高雅浪漫的情调,也向西方人道出一个可供效仿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

是的,物质的丰富并不意味精神世界的丰盛。中国古代的那些“生活艺术大师”们,用他们或贫困潦倒或战乱离散的境遇表率着古今赞叹的“行为艺术”,抒写着一部又一部人类精神奇葩。他们,才堪称智慧。

林语堂先生是一个谦和的老人。在他《生活的艺术》自序中这样写到:“本书是一种私人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经验。

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我本想题这本书的名字为“抒情哲学”,用抒情一词说明这里面所将的一些私人观念。但是这个书名似乎实在太美,我不敢用,我恐怕目标定的太高,即难于满足读者的期望……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满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决得很快乐。

当一个人悠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象是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

看着林语堂先生的书,我不禁有意识地摒弃了一些虚荣心和捏造,也有了一颗自然的心。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艺术生活,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它不同于一般的“吃喝玩乐”,而是更加负责任、有头脑的生活态度。

平凡的生活也蕴含着美,关键在于我们的心境,我们不应仅仅是过生活,每天和油盐酱醋打交道,而是应从生活中体味乐趣,体味人生的幸福,多体验一下大自然的神奇,多倾听一下自己的内心,多一些奋斗的坦然,少一些无谓的烦忧,我们将生活得充实快乐,这也就是林先生的追求和乐于恬淡的境界。林语堂先生用散文来阐述他的一些人生观和个人观点。这本书的重点是谁将享受生活,享受生活,享受生活,享受休闲,享受自然,文化,旅行和家庭。我认为他用笔下全都是最朴实最贴近生活的,最真实的。

如何一种生活状态是最精神的,最舒适的。中国式的休闲生活,享受生活,并不都象西方那样忙于工作。读懂生活,方才能享受生活。

坐在椅上的享受,躺在床上的享受,布置房间的享受,饮茶的享受......在这纷繁扰乱的世界里,好多都似乎被我们忽略了,而林语堂先生将它们重新拾起,带着我们重新认识它们,生活,其实是美好的,就看你能否从中得到快乐,感受到它的奥妙。

关于林语堂的人生观,有人总结构成林语堂快乐人生观的主要因素:热爱人生,审美生活,也就是和平地工作着,旷达地忍耐着,幸福地生活着,这就是他所提倡的快乐哲学精髓之所在。应该说,林语堂生活在一个动荡离乱的时代,并不是一个让人向往的生活环境;正如陶渊明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一样,但是,就是因为处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生活环境,才产生一种生活的智慧,避乱规弊,创造出一种高超的生活艺术。

林语堂先生不是圣贤,却胜似圣贤。他从《庄子》、《孟子》、《陶渊明》中读出了自己的人生哲学,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有了对生命和人生的大彻大悟,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的“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实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意义哩。(WWw.fz76.COm 工作计划之家)

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功能就是让我们对生活有一种比普通商人更轻松、更快乐的态度。”生活这个词赋予我们太多的含义,有快乐,有烦恼。生于太平盛世,温饱不愁。

何来的烦恼哪?其实有些烦恼都是有我们自己的心所制造的。也许是不知足,也许是攀比。

有时候想想我们的生活,除了名利、地位和金钱,不是生带来的,也不是死带走的,只有我们自己的心情属于我们。所以我们要像林语堂先生那样用快乐、旷达、闲适的心情去对待生活,好好工作,好好珍惜身边的每个人。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篇11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篇【一】生活这个词语,我们究竟理解多少其中的含义?也许我们不得而知。但我知道真正的生活一定不是一直拼命地想要获得些什么,或者将自己紧紧地束缚于某些东西之中,亦或是过分地追求完美。

在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坐在躺椅上,烹茶煮酒,神情安逸,在烟雾缭绕中把那些名家的生活真谛娓娓道来的人。在这本书中,林语堂从生活、家庭、文化、旅游、思想、宗教等多各方面进行了艺术创作。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失败和成功,也许我们对成功还沾沾自喜一段时间,或者我们对一个小小的失败感到沮丧。但是我们到底懂不懂什么才是失败,什么才是成功呢?很多东西都会成为过往云烟,不复存在。

在当今时代,有多少人被名利等琐事蒙蔽了双眼?这些人的生活是悲伤的,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生活。名利,这些琐碎的东西,不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焦点。这些东西只会让我们的生命失去应有的价值,甚至让我们失去更有价值的东西。

林语堂传承着那一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智慧。

看到“放弃”二字,很多人就蹙紧眉头。我们抓住了一些东西。回头看,我们得到了什么?所以有时候放弃是一种智者的表现。

对于很多人来说,放弃手中的钱、成功的地位等无疑是最艰难的选择。可是这些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这些似乎看上去是让你的生活富足了,可是你的心却累了。放弃往往比占有会拥有更多。

放下了羁绊和痛苦,才会有自由可言。“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你只需要一个艺术家的气质,在一个完全悠闲的心情中,度过一个悠闲的暇无。

”林先生这样说。亲近自然,珍惜身边的人,静静地读一本好书,品尝美味的食物,是我们得到的最朴素最朴素的幸福。

以前就很向往周游世界的旅行,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认为这样就是旅行。其实不然,“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

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者永远不知道他要去那里,或者更好,他从那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

”现在并没有这样的机会去旅行,但是这才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不束缚自己,让自己的心更加自由。虽然很难达到这样的状态,但没有必要追求这样的效果。这就是林先生告诉我们不要事事追求完美的原因。只要我们理解这个意思并努力接近,这就是最真实的生活。

这个年纪的我们,没有太多的阅历,生活二字也不会有很多的感悟。但是合上这本书的那一刻,又明白了不少,此时自己的心愈发地澄明。《生活的艺术》仿佛是一束光,指引我们从庸俗到优雅,我们的灵魂从卑微走向高贵,从理智走向情感。

其实无论你现在是以何种生活方式生活着,但是切勿让自己痛苦,挣扎,被牵绊。快乐地度过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篇【二】读完林语堂先生《生活的艺术》一书后,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陶醉在这片土地上时,他的心似乎是那么的放松,像天堂一样。在林语堂那里,享受人生,不拘一格,不管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同等重要,抑或根本就不分哪是物质哪是精神,而是“心物合一”、“灵肉一体”。

这种二分法打破了物质和精神,从而使感性和理性更加人性化,奠定了林语堂人生哲学的基础。

在林语堂看来,中庸哲学的封闭性是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内涵之上的。正是基于个人主义之上的情感,才是判断取舍的重要依据,而集体脾性和民族性格则是由各个个人的情感汇聚形成的。天才并非像中世纪神学的“灵魂”那样一个神话实物,而仅仅是一个比喻;国家天才不过是它的行为的一种性质和做事的方法罢了,天才的作用不过是在国家危急时的选择与取舍倾向,决定着国家的最后行动途径。

在林语堂看来,人类文化的最高、最合理的理想是亲密精神。近情的国家将生活在和平之中,近情的夫妻能生活在快乐之中,近情的生活是享受快乐的生活。亲密的精神是中国能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在西方人,凡是只须合于健全逻辑的,便认为是很充足的,但在中国人虽然在逻辑上已是很对时,也还不能认为很充足,同时还须求其近于人情,作为士大夫一族的林先生学贯中西,着述颇丰。

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般的情感去拥抱生活。他是文学家,是哲学家,是思想家,也是一个会生活的人;他从哲学和艺术的高度俯视生活,以平常之心体悟生活。

在他看来,一旦人们追求生活的意义和完美生活的理想,就会失去生活的幸福。他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是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这是否要我们放弃理想和追求呢?非也!依愚之见,理想和追求必须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快乐原则的,换言之,理想与追求必须是在“好玩之心”的驱使下,顺其自然地一步步实现的。

何谓“好玩之心”呢?乐于做一件事,乐于读一本书,乐于交一个朋友,乐于吃一种食品,以至忘我的程度,则可称之“好玩之心”。这种乐是没有任何道理可言的,就像一首流行歌中唱到的“莫明我就喜欢你,深深地爱上你,没有理由没有原因”。

显而易见,快乐是对个人而言的一种感受,如影随形的常常是痛苦。痛苦的根源来自于对名利的过度追求,来自于完美而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来自于无现的未知与有限的生命探索,来自于忙碌的一生,来自于太多的理性。

生活就是一件艺术品,我们就是艺术家——这句话看似很深奥,但是纵观我们走过的人生轨迹不难发现,其实很简单,我们就是艺术家,在精心的编织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家庭、孩子、父母、亲人、朋友以及陌生人,我们都是像艺术家一样的融合着所有的人和事情。人们四处寻找幸福和快乐,却没有意识到幸福和快乐一直伴随着自己,这句话对于容易满足的人是很容易的做到,但是将自己的人生轨迹定的很高的人是怎么样都不会意识到的,面对着生活当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谁能说出幸福和快乐始终就在自己身边呢?

也许你可以通过放松自己来获得快乐和幸福。不要对身边的人刻薄,不要对自己有太高的期望,对身边的生活要有信心。相信这个社会和这个世界。心里铭记:每一天都是一年当中最好的一天,多少文学大家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都给出了十分乐观的看法,但是往往到了世人这里就变的举步维艰,让我们在生活当中充满乐观向上的态度是十分困难的,人们只能通过不停的充电,不停的学***受生活当中的一切,将生活当作是一次艺术创造,精心的用自己所有的能力去完成它,将每一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当作是生活当中最美好的一天,一年下来你会有365个美好的一天。

林先生《生活的艺术》是一本指引我们走向健康人生,引导我们快乐生活不可多得的教科书。阅读此书能使我们被尘世的尘沙所遮蔽的心灵走向澄明,能使我们曾经自暴自弃的卑微的灵魂走向高贵,能使我们从庸俗走向优雅,从理智走向情感;在苦难中找到快乐,在忙碌中找到闲适;对于消弭名利纷争,走向社会和谐不无现实意义。

相关阅读

  • 最新《爱的艺术》读后感

    让我们一起走进“《爱的艺术》读后感”的世界探寻它的秘密,希望这篇文章对您的思考和决策有所帮助。拥有一本好书,拥有一份快乐;品读经典佳作,品出精彩人生,作品这本书带给我深深地震撼。 透过写读书笔记的形式,展现自己的阅读之道。...

  • 说话的艺术读后感推荐十五篇

    学习让我们的视野得到了开阔,阅读完一本作品后,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那么,读后感应该分为几个部分来叙述呢?笔稿范文网为您提供了关于“说话的艺术读后感”的相关信息,供您参考。...

  •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本五篇)

    无论读多少次作者写的作品,心里都会有很多想法。这种好的作品为我们带来的思想感悟,不妨通过读感的方式记录下来,今天笔稿范文网编辑给您分享“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相关主题内容,请需要帮助的朋友来这里一探究竟!...

  • 我生活的故事读后感范例

    范文是我们写作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要求,组织文章结构,挖掘主题思想和提高写作水平。在学习范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其精彩段落和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写作技巧,拓展文思。因此,如何写好范文是每个人需要认真思考和学习的问题。希望我们的“我生活的故事读后感”可以为您提供一些帮助...

  • 领导艺术读后感(集锦13篇)

    每朵花都没有一样的时候,人也是一样。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后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无论在生活还是社会里,要用到心得体会的情况还是蛮多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优秀有创意的心得体会要怎样写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领导艺术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认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