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范本13篇)

发表时间:2024-07-23

书籍是我们深入认识世界的方式,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应该注意哪些要素呢?推荐一篇网络文章讲述的是“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希望各位喜欢。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篇1)

如果你对教学满腔热忱,那么,摆脱教学困境的唯一途径就是对教学了然于胸。

此语看似平淡,其实是帕尔默先生从教一生的深刻心得,于我心亦戚戚焉。比如有时准备公开课时,很想尽量突破自我,上出新意、高度,但文本却是一篇自己完全没有感觉的东西,人往往容易陷入迷茫无序状。课又不能不上更不能随便上。硬着头皮备吧!开始反复咀嚼教材,当能达到背下文章的程度时,由于自己多年练笔的的原因吧,洞见此文的小孔似乎一下子就被打开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意蕴内涵、匠心独运的笔法、丰富别致的语言风格等,都清晰、亲切呈现于眼前,简直就像自己写就的文章一般。向人讲析自己的文章还有难度吗?

此时,再利用手头资源,广泛阅读、学习、借鉴关于此文的各种有益资料,以求对文本的全面把握,深入理解。最后,在最初自我解读文本基础上,整合方家见解,预设多种课堂情形,做到“文本、学生了然于胸”,以不变应万变,这一“难上”之课便也迎刃而解了!

总之,此书尚在拜读中,每一页、每一段都有不少令人掩卷沉思、共情共鸣的惊艳警句。

正如作者言:有些教师不放任自己……他们热爱教学……此书正为他们而写。希望自己配得上作者这份虔诚。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篇2)

读这本书的感觉:比较难懂,需要反复看,《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刚拿到书时,发现这是一部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书籍,我的头脑顿时有点儿大了,因为我向来不喜欢看理论书籍。再看看作者,原来还是一个外国人:

帕克·帕尔默,我有更大的胸怀,因为我不喜欢读理论书,也不喜欢读外国书。说实在的,帕克帕尔默这本书理论性的确很强,很难懂,有的地方我不得不跳过去读,但也有的地方让我反复读,细细品味,慢慢咀嚼他的真知灼见,让我感受良多,从中也受益匪,也使我对好的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好的教学源自于心灵的呵护和抚慰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教学(育)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个心灵的抚慰和救赎的复杂的过程呢?帕尔默在书中说:“教育是引导学生迈向理解和生存于世界的更真实途经的精神之旅,如果不鼓励察内心领域,学校怎样能够实现它们的使命呢?

”帕尔默这句话可谓掷地有声。他的这一席话,又使我想到另外两位教学家的名言,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和鼓舞。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棵大树撼动另一大树,是一个心灵碰撞另一个心灵。”

二、好的教学源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与完整

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生活和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对自己的认同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不少老师常常容易有意或无意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教书匠,将教师当成谋生的一个行当,而不是当成事业来做,所以,往往满足于教学的技能。默认情况下,作为一名教师,帕尔可以应付教学技能,但光靠技能是不够的。

所以他在书中强调:“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与自身的完整。”作为教师不仅要引领孩子学***,还要以“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带给学生,要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魅力去浅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识不足,不断地完善自己,努力地提升自己的素养,只要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认识自我,尊重自我,也只有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去尊重处于学***位的“你”,读后感《《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也只有这样,好的教学才能基本上得以彰显。

3、 良好的教学来自以学科为中心的社区

“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这是帕尔默在书中提出的观点,这个观点对我来说真的很新鲜,第一次听说过的,尽管如此,但我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我们知道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学生在被教导是被动地学习。教师把学生看作只是的容器。

而教学的方式只要是“填鸭式”,教学的评价标准以教师定的分数为算,严重挫伤了学生学***趣和积极性,使教育教学事倍功半。因此,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一种反传统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一种全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它体现了学生和学习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

然而这种模式往往也被滥用,具体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讲,教师的主导的作用被很大程度地放弃,教师成为课堂的“甩手掌柜”;而学生学***闹,但没有序列,没有深入,往往浅尝辄止,有的认知还有偏颇,所以帕尔默说:“在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中,有时产生不经思考的相对主义倾向……当学生被放在中心位置时,教师可能会放弃太多的领导权;当什么都以学生为标准,就很难再去正视个人或团体的无知和偏见了。

”所以课堂效果并不太理想。这让我们觉得,课堂改革好像进入了一个陌生的圈子,就像玩起了翘板: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让人无所适从,让人困惑、疑虑。而帕尔默却在本书中为我们拨开云雾,指点迷津。帕尔默指出;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乃至现今的“学生中心说”,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

所以他在书中提出:“也许课堂既不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那么什么是“主体”呢?

帕尔默认为这个主体是由学生、教师以及作为沟通师生关系充当媒介工具的伟大的“第三事物”组成。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课堂不仅是学生舞台,也是教师的舞台,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和谐、融洽、共同成长,正如《学记》所言:

“教学相长”。我很赞同他这样的观点。当下,我们正在进行高效课堂建设,在学生为本的课堂理念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组织、引导、启发作用,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理想天地,让真正好的教学源自以主体为中心的共同体中,我期待着,努力着。

帕尔默那一句句真知灼言,犹如深埋在沙坑里的美丽贝壳,需要我们一点点,慢慢地去深入挖掘……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篇3)

喜悦和痛苦相随——

读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这本书,看着看着,书中的事例仿佛娓娓道说出的是自己心中的困惑与反思。

当喜悦占据心灵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喜欢。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 在翻开此书的那一刻,就是这句话征服了我,也许真的是这种感觉。

那天,我和学生们一起上美术课,地上有兔子和鹿。树上有小猴,湖里有天鹅。看着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经过片刻的思考,学生们开始举手发言。答案如我所料:学生们说它们在做什么?

还提出了它们在什么地方?但没有学生提到为什么我们能一见钟情。于是,我暗示道:

小朋友们,你们提出了那么多的问题,真厉害!那我们昨天还学习了什么呢?

几个聪明的学生马上心领神会。说出了:构图与画面的关系。

我们对提出的问题一起做了交流解答。我预定的目标已经实现了,我对自己感觉很好。很自然地转入教学了。

“老师,老师,还有,还有。”突然,又有一只小手举了起来。我一看,原来是我班的张俊,这孩子平时成绩不那么好,大多数的发言都乱说一气,课堂上举手的时候不是很多。

我心想:他能问什么问题? 下面还有任务呢?

要不先跳过去,下课再问他好了。只是想对他说,看看他的眼睛,还有点不忍心,不妨听听,看看他说了什么!

“最中间的是画面的主人公?”——大家都愣住了,一下子看着我,“谁理解这问题?”我问道。

王凯站起来说“主要的事物都放在主体位置。”真不错,俊的问题给了我们一个不同的思维空间,仿佛吹过一阵春风,眼前风光一下子亮丽了不少。课堂上气氛马上不同了,学生都在积极地思考着,变得更活跃了。

我们心情刹那间愉悦飞扬起来!

此时,学生的思维像开了闸的水,尽情的涌动着。他们并不满足眼前所提到的问题了。

孩子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也让我看到了他们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聆听孩子的表诉,让他们有表诉不同的见解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智力也能得到提升。我能清晰地感到:

我们之间对话不是把一种观点强加给另一方,也不是一问一答式的你来我往,而是一种共享: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喜悦,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我愿意做一个细心的老师,和孩子们一起保持学习的快乐!

当痛苦来袭

“那堂课有60名学生,可能有59位是想学的吧,但我无从得知。在最后一排的远远的角落里,有一位‘来自地狱的学生’没精打采地坐着,像个幽灵。”帕克如此地描述着他曾被人请进一个要上政治课的班级时的感受。

虽说时间只有一小时,但那位“来自地狱的学生”的一举一动完全打乱了教学思路,帕克的心思与教学注意几乎都投向了这个年轻人,竭尽全力地想把他从僵化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但所有的努力似乎都没有效果。帕克越努力,就越退缩。这样,帕克忽视了其他学生的需要,使其他学生不可或缺。

在作者的表述中是如此诉说他的感受的:“那天我知道什么是黑洞——黑洞就是物质的密度太大以至于光线都消失了的地方。”

这无疑是最能引起我共鸣的地方。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不也是这样时常关注着那极个别走神的同学,竭力地想让他回到课堂教学中心,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他的“沉默”不仅搅扰了我的教学情绪,也影响了整体教学策略。慧是我教的一位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她还没有在课堂上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常常会用茫然的眼神看着黑板,看着我,一不小心就会走神,每次这个时候,我都要静静地看着她又或者走过去提醒一下。

虽说,这样的事往往不为他人所觉察,因为毕竟课堂上绝大多数同学的表现还是让人满意的,更何况我们对课堂纠正个别同学的“走神”与“开小差”是司空见惯的事,谁不会怪罪于教师的“多此一举”,甚至在“为了一切学生”的幌子下,这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堂而皇之的正常教学行为。可这恰恰是我恐惧的地方,面对课堂上那个茫然的学生,我表现出令人惊讶的无能,“虽然我笨拙的表现没有被其他同仁所察觉,但我的自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就是这样的感受,明白真切!

于是有时候会出现我害怕去面对各种问题,平日里可爱的学生变得陌生、不可理喻,我觉得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好远好远。我害怕这样的时刻。我总觉得自己太无能了,不能把事情处理好。我知道我爱我的学生,但为什么他们都想反对我?

或者对我如此冷漠?我觉得我很关注孩子们,可往往还是不能如愿,然而就在我带着那种反正这批学生很快不是我教了,反正我也尽力了,反正孩子以后会明白道理的。这样的心理使我觉得教书得过且过好了,然而就是慧这个小女孩,我在教室里整理试卷的时候,手指不小心被纸张割破了,我以为我轻轻地,应该没人发现,而慧她小手中那块餐巾子的出现,让我知道我也是被她关注着,我把餐巾纸包在手上的时候,心里只有感动,只有满满的幸福感。

我和孩子都需要彼此关爱! “恐惧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文化中、存在于我们的制度中、存在于我们的学生中、存在于我们自身,它把我们与一切阻隔开”。在教学的每一天,我们都热切地盼望着这样一个时刻:

我能对教学全局了如己掌,我能如此称职、如此有经验、如此有权威性、如此有力量。消除我和孩子心中的恐惧, 我需要认真地对待每个孩子,理解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不再说等到孩子大了的时候自然明白什么道理,我要做的是要让孩子能够现在明白一些道理,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尊重他人,不能匆忙的用我们的语言填补孩子的沉默。带着深深的感情走进孩子的世界,让他或她相信我可以成为一个忠实的倾听者。

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探索教学本质的激动人心、深刻而精神的旅程。读了《教学勇气》后,我才知道原来这世上并不只有我一个人有这样的心情,而且看上去数量也并不少,快乐与痛苦并存,也许就是我们每个人在经历着的,我释然了。

在我们的教育中一直伴随着欢乐和痛苦,我们一直这样向前迈进,从不后悔向前迈进!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篇4)

让真诚成为师生之间的桥梁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春花秋月总能引发诗人的感怀,而寒来暑往却能激起老师的惆怅,在周而复始的疲惫、迷茫、失落中,我们能否可以再一次鼓起教学勇气,像优秀教师那样——把心灵献给学生吗?

漫怀着一分教师的执著,拜读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著作《教学勇气》,让自己的心灵作了一次深刻的洗礼,被书中通透教师心灵世界的深邃智慧和深刻启迪所震撼。他的天赋带领我们进入教学工作最深奥的领域,并以他足以永远改变我们的洞察力和勇气照亮了我们的心灵之旅,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精确、智慧与人性,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从智力、情感和精神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如浴春风,重获教育生命之感。

面对教师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

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我惊叹作者从自己做教师的角度出发,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中获得的心得通过许多真实的教学故事,生动地为我们一一展现。身为教师的我也进行了一次认识自我心灵的旅程。

而且读到一些地方,我心中就会不自觉地发出一些共鸣:“教师的内心有一个警卫,守护着自己的个性,把有损我们自身完整的任何东西拒之门外,把有益于我们自身完整的一切东西拥入怀中,”“教师需要找到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并认真地接受内心的指引,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

我们要学会去倾听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

这样有一天学生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

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归根结底都是来自老师内心的呼唤,那就是尊重真实的自我。“是你深沉愉悦与外部深沉渴望之间相遇交融的圣地。”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呐喊。

我们要想方设法倾听内心的声音,认真接受内心的指引,不仅是为了我们的工作,也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回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使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的对话中,当换回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时,依靠内心的导师赋予的威信就树立起来了,这时教学就能够发自自己真实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有机会在学生们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共鸣的真实。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 “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要想成为学生都喜爱的教师,就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学习中、活动中、生活中的。教学中就更离不开教师的赞美与给予,教师还要做到给予不吝啬、赞美多一些,班级管理中处处体现出人情味。

做了十多年的教师,多了几分感慨和执著,时常也会抱怨我们的那些“来自地狱的学生”。领略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经典论述,使我豁然开朗:“来自地狱的学生”不是天生就是那种样子,而是被他或她所不能控制的环境造成的。

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的款待,而亲切的款待往往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为。教师对学生的亲切款待,为教师创造了一个更加亲切的世界。第三,用心整合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创造一个真正的实践社区空间:

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的最佳特征得到整合和升华。我们只有存在于这种共同联系中才能认识现实。只有亲身处于共同体之中,我们才能理解现实。

通过使学生积极参与真实社区的动态演变,重复认知过程。

“一切阅读都是以自身底色作基础。”能够进入心灵的阅读才是愉快的有效的阅读。当我们把自己独特的优势融入到教学中,融入到社区教学中,在自己与学生、学科的密切关系中凸显生命的本质,我们才能发挥有效的教育力量,体现我们教师的价值。

班级中的问题学生,与其他群体相比就更离不开老师和同学的尊重,这些儿童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灰色儿童”,这些孩子学习上较吃力,自己有一种被遗忘,被排斥的感觉。他们心理上的弱势需求更多地被外在的极端行为所掩盖,因此他们对教师更为敌视,对学校纪律更为漠视。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歧视、轻视、藐视这群儿童,在生理、心理上多关心和帮助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与信任,使他们走出自己的世界,打开内心那扇脆弱的门,去呼吸外面新鲜的空气。

在工作中,我尽量尊重每一个孩子,用心去触摸每一颗小小的心,让他感受到我的爱。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碰到过一位体弱多病的有“颠病”的男孩,他爱说谎且经常不做作业。他父母不管心他,因为他病了,所以他有弟弟妹妹,每次考试他都不及格。

作为班主任,我没有抛弃他,特别是在他生病期间,我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了孩子温暖,让他信任我。他开始和我说心里话,做错事能主动和我承认错误,我逐渐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使这位孩子在小学里健康地成长。

其父母对我也感激不尽。

赞美、夸奖是孩子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任何孩子都需要在承担一定的责任时得到鼓励和帮助,教师应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例如:“真棒!

”“你干得太好了!”“老师相信你!”“你能行!

”……当我们找学生谈话时,那含笑的目光,会使他放弃戒备心理,造成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当学生课堂上因紧张而回答不出时,微笑对他是一种激励;当学生因犯了错误而惴惴不安、手足无措时,笑容对他来说是一种谅解;当学生做了有益的事时,笑脸对他来说是一种最好的奖赏;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的笑颜会给他增加信心力量;当我们和学生一起闲谈、游玩时,我们的欢笑就会使学生倍感亲切。教师的微笑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我想这就是一位教师的幸福所在吧。

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是出于心灵的原因,再加上热衷于某个学科、乐于帮助人们学习等愿望的激励而成为教师的。但由于常年遭受“恐惧”,使很多人失去了这种心灵的力量,教学热情受到挫。我认为,要战胜“恐惧”,唯有与学生、与同事真诚沟通,才能释放心灵,因为心灵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

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精神引导的过程,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不仅学生应该遇到合适的老师,老师也应该遇到合适的学生。在这种精神邂逅的过程中,它不仅体现了教师的素质,也导致了学生的素质。但现实是,学生很难有机会选择自己的老师,老师也没有空间选择自己的学生。

但我相信,教师与学生能够彼此相遇就是一种缘分,只要在这既定的师生范围内做到真诚沟通,彼此调适,互相适应,一定能战胜彼此的“恐惧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当然作为教师负有更多的责任,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涵养,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开放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此时进行心灵引导,才能产生优秀的教学,才能使教学富有实效性,才能培养出富有个性素质全面的人才。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篇5)

今年暑假,我最大的收获是读了帕克帕尔默的《教学的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我要感谢美国著名教师培训专家帕克帕尔默,带着我进入到教学中未知的“自我”领域旅行,不仅使我从新的视角来体验亲临教学的喜悦,使我沐浴了一位大师的教诲,让我进入到他令人信服地描述的教学工作最深奥的领域。

是的,教师为了心灵自由选择专业,但教学要求往往使许多教师失去理智。我能再次鼓起教书的勇气,像许多优秀的老师一样,把我的心奉献给学生吗?本书建立在这样一个最普通的信念之上: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个信念十分朴素,却含义深远。作者告诉我:

30年来努力探索教学技巧,掌握的教学技巧虽能应付,但是仅仅靠技巧是不够的。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唯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我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

在《教学勇气》这本书中,帕克帕尔默带领着我,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来说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帕尔默认为:好的教师具有联合的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好教师所形成的联合,不是在方法上,而是在智力、情感、精神和意志于他们的心灵——人本身的结合上。帕尔默进一步用形象的比喻说:

“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时,那么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延伸。教学影响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害教师的心,这并不奇怪。”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只有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中。

我们在匆忙的教育改革中,时常会忘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如果我们继续让我们的教师仍然心灵缺失,仅仅依靠重新编制课程、停留在改变教师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技巧层面上,改革永远不可能成功;如果我们不能唤醒以及激励作为优秀教学之源的“人的心灵”,教学现状永远不可能改变。教育是最复杂的人的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教育迫切需要找回教师的真心真我,学生迫切需要沐浴教师心灵之阳光,教师也迫切需要透过学生的生命完满自我,重振敞开心灵的教学勇气。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的勇气》恰好是引领教师进行心灵之旅的导航图,帮助教师找回“失落的心灵”的导师。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疏离于教师心灵能量发挥的教育改革或课程改革都不可能成功,任何教育改革或课程改革要想成功,唯一的出路就是创造条件让教师在联系性教学活动中彰显自身生命的本质。

在帕尔默看来,“教学不论好坏都发自内心世界”,而就优秀教师而言,“认识自我与认识其学生和学科是同等重要的”。事实上,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时,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的、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科。我只能在抽象意义上,遥远地、视其为疏离于世界的概念堆砌一样看待学科,就像我远离自己的本真一样”。

因此作者认为:“作为教师,无论我们获得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优秀教师需要自我的知识,这是隐蔽在朴实见解中的奥秘。

”《教学勇气》极富灵感地表达了对教学的呼唤以及教学的痛苦与喜悦,热情洋溢,引人共鸣。它是处于任何水平的任何一位教师的必读书。如果我们能不时地倾听并且尊重这种呼吁,我们就会意识到挑战的艰巨,也会认识到我们自身充溢着创造力和天赋才能。

教师需要精神之旅,这是教师天职的神圣!是由于我们都有渴望教育返璞归真之心!因为教育的最高理念是从心灵深处引出智慧的核心,用真理启迪生命,激发学生的新鲜生命潜能。

这需要教师能够成为唤醒学生内心真谛的心灵导师,而且,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清醒地与他的自我意识深层对话,倾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才能够注意、尊重和默契地回应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才能够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

教师在这种心灵之旅中,可以真正体会到自我反省获得的增能过程,从而真正感受到用心灵联系心灵、互通智慧能量产生的巨大力量,真正体验到用心灵联系课程和教学产生的无穷魅力。这些教育智慧是西方文化核心和中国圣贤智慧精髓的产物。现代教育需要跨越古今中外的时空舞台,寻求心灵导师的指引,迫切需要从行政管理、激励机制、文化氛围多层面支持教师的自主心灵之旅,这就是《教学勇气》告诉我们的真谛!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篇6)

韩昌光《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我校校长推荐给我们阅读的一本书,作者是美国知名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由北京师范大学吴国珍、余巍等学者翻译,是“大夏书系·教师教育精品译丛”之一。

说实话,要看懂这本书,说起来不容易,说起来也不难。由于国外作者表达的习惯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确有点晦涩,需要你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阅读,有时一个段落、一个章节需要来回反复几遍;但浸入其中,你就经常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历经坎坷,眼前豁然开朗,你的思想与之呼应,你的心灵与之共鸣。这本书,我是漫读加精读,内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绘的 “源自心灵的教学”所感动,原来居于头脑中的有点混沌的理念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似曾相识,亲切感扑面而来,跟随它,逐渐走进少人涉足的领地——“教师自我”。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这是本书导言中的一段话,多么的震撼人心!为什么有的教师能有这种美好的享受?正如作者所言,因为教学是一项充满复杂性的工作,除了学科、学生之外,还存在第三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那就是“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在这面镜子中,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者无一可以忽略。如果教师缺乏一种对生命的爱和对工作的渴望,尤其是对教学工作的渴望,那么再好的教学技术,那也只是一堆没有生命气息的工具而已。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很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也采取了很多的方法和手段,讲座培训、教学观摩、实践反思、写日志做案例,忙忙碌碌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有时候教师是“迫于外在的压力”而做,少了一种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教学的强烈憧憬。

“那天,我怀着感激的心情走进教室,感激有一个教书的机会,因为教学滋养着我的心灵,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学对心灵最有益。”作者把教学看成了滋养教师心灵的鸡汤,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他把自己与学生和学科结合起来,把生活编织成学习和生活所需的社区结构。

周国平先生曾说过:“严格地说,只有素质教育才配称作教育。如果不注重质量,只传授一些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那只能叫培训,而不是教育。

如果教育之名真的压制、扭曲、破坏素质,只能说是伪教育、反教育。”我们也可以用这段话,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和解读帕克·帕尔默的观点——教师自己千万不能失去心灵,也千万不能失去对学生美好心灵的引导。“经师”传授知识技能,“人师”引领心灵成长,这就是“经师”和“人师”的区别。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篇7)

与《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相比,《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理论性更强,读起来有些艰深,已经放弃逐字阅读的我,此次不得不一字一句细细品读。这本书展现出了一个全新的教育世界,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东西很多,今天我主要想说说学生的恐惧。

作为一名新老师,不得不承认,我是带着不安走上讲台的。孩子们会喜欢我吗?我应该做些什么呢?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之间迅速熟悉起来,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我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老师吗?尤其有时候,这种恐惧会让我对自己的教学失去信心,尤其是面对成绩上暂时落后的学生。每节课都会提问他们,下课后第一时间走到这些孩子的面前,询问他们的听讲状况,并且经常和家长进行沟通,可谓尽职尽责。时间慢慢过去了,孩子依然没有多大的改观。直到这种恐惧和无奈终于忍不住发了出来,真想把几个孩子放弃,任其自由发展。看着孩子,依然是一副天真而懵懂的样子,似乎对这一切的情况浑然不知。而我,以为恐惧的人只有我一个。但是,《教学勇气》提到恐惧也常常发生在我们与学生的关系上,尤其是学生自己也充满了恐惧。

直到有一天,一个平时学习习惯不爱好的孩子家长跟我说,老师,孩子在家里也特别懊恼,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上课听着听着就跑神了。另有一个成绩不太好的家长跟我说,老师,孩子每天特别用功,不知道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反应有一点慢,现在他好像都把自己定位成差生了。

这让我意识到,那些成绩暂时不好的孩子和还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孩子心里也有很多的恐惧,怕老师和家长批评,怕同伴因此嘲笑他们,在集体中没有存在感,想学好但又无计可施。作为一名老师,一个成年人,当我们感到恐惧的时候,自身的独立和主动让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情去克服恐惧,但是对于一个没有独立行为能力的孩子来说,在恐惧面前无能为力,只能越陷越深。

作为教师,的确付出了很多努力,这些努力是在我没有清楚明白,并且坦诚面对孩子们的恐惧的前提下进行的,后来我换了一种态度。不再只是给孩子们提要求,而是告诉他们改变现状的办法,并且时刻准备给他们具体的帮助。例如一个孩子,课后生字总是不会认,更别提写了,翻看他的语文课本,没有丝毫预习过的痕迹。我很耐心得跟他说了他预习的好处,并且教会他,不认识的字,可以在课文里找答案,还可以翻看课后的生字表查找,在会读的生字下面打上一个对号,不会的打叉号,多读几遍。

教育的主张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愿孩子们在没有恐惧的教室里生活、学习。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篇8)

这学期,学校开展共读一本好书的活动。读完《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丝毫感觉不到“阅读”的累,而如同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让我鼓起教学的勇气,心怀希望的去教学。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教师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

作者帕尔默先生不灌输深奥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真实教学案例与你产生共鸣。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日常教学中能够用到、从而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帮助真正的教师显露其本能。 教学是需要勇气的,虽然也教了十几年的书,但每当想到自己站在那三尺的讲台上,当上百双眼睛齐刷刷的望向你的时候,就唯恐自己平下里稀松平常的小小错误就这么被放大了十倍百倍。于是,就必须更加的谨言慎行,信口胡诌肯定是不允许的,要逻辑严谨要言辞顺畅措辞得当,可能大概也许估计这类词的出现频率应几乎为零。

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书中这段话给我印象很深。帕尔默引导我们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才能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学会在这个世界中生存。 陶行知先生说: “ 教师与学生的脸是相对的,感情不能对立。 ” 只有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的爱,才会快乐、健康地成长。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 “ 一切为了学生 ” ,这将是我们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我们教学中的唯一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应树立新的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要 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就是不断宽容他人,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倾听和发现他们真的心声, 鼓励学生能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在全班面前大大方方地回答。要备课前先备他们,能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在教学中有创造性地改变学生比较单一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立、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

总之作为教师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他的学生面前,让知识变得绿意盎然,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篇9)

满怀着一分教师的执著,拜读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著作《教学勇气》,让自己的心灵作了一次深刻的洗礼,被书中通透教师心灵世界的深邃智慧和深刻启迪所震撼。他的天赋带领我们进入教学工作最深奥的领域,并以他足以永远改变我们的洞察力和勇气照亮了我们的心灵之旅,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精确、智慧与人性,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从智力、情感和精神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如浴春风,重获教育生命之感。

帕克帕尔默提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水平,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整。自我同一性和自我完整性不是用来雕刻栩栩如生的英雄的花岗岩,而是一个在复杂、不断需求和终身自我发现过程中的敏感领域。自我认同在于构成我生命的许多不同力量的汇合。自我完整与这些力量的结合有关,使我的自我完整和谐,充满生机,而不是四分五裂和死亡。

我们通过选择给我们生命和能量的连接来提高我们的完整性,我们必须体验它们。“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

我们要学会去倾听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

因此,总有一天,学生们将能够诚实而自信地说话。

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归根结底都是来自老师内心的呼唤,那就是尊重真实的自我。“是你深沉愉悦与外部深沉渴望之间相遇交融的圣地。”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呐喊。

我们要想方设法倾听内心的声音,认真接受内心的指引,不仅是为了我们的工作,也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回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使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的对话中,当换回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时,依靠内心的导师赋予的威信就树立起来了,这时教学就能够发自自己真实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有机会在学生们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共鸣的真实。

做了十多年的教师,多了几分感慨和执著,时常也会抱怨我们的那些“来自地狱的学生”。领略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经典论述,使我豁然开朗:“来自地狱的学生”不是天生就是那种样子,而是被他或她所不能控制的环境造成的。

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的款待,而亲切的款待往往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为。教师对学生的亲切款待产生一个更亲切地款待教师的世界。第三,用心整合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创造一个真正的实践社区空间:

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的最佳特征得到整合和升华。只有在这种共同的联系中,我们才能认识到现实。只有亲身处于共同体之中,我们才能理解现实。

通过使学生积极参与真实社区的动态演变,重复认知过程。

“一切阅读都是以自身底色作基础。”能够进入心灵的阅读才是愉快的有效的阅读。当我们把自己独特的优势融入到教学中,融入到社区教学中,在自己与学生、学科的密切关系中凸显生命的本质,我们才能发挥有效的教育力量,体现我们教师的价值。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篇10)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范文

每天的重复劳动已经让教师们忘记了原来的教学理想,冷却了教学的热情。面对教师这种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

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强烈地需要它……。”我是谁?这里我想起古希腊神庙 “我是谁” 的刻字,太阳神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的神谕:

认识你自己。弗洛伊德说:“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当一个老师如此真实的了解自我是谁时,才会了解他的学生们是谁。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正如作者所说,好老师有团结的能力。他们可以把自己、学科和学生编织成一个复杂的网络,让学生学会编织自己的世界。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懂得: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水平。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整。

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而今已步入“学生中心说”,学生和学***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但帕尔默认这些方法具有启发性和优势,但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老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

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体系中,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应运而生。

《教学勇气》如同一位深刻的挚友,让自己在思考与追问中卸去去满身的浮躁和疲乏!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篇11)

说实话,拿到《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并未激起我任何的阅读欲望,直至要交读书笔记才从书柜里将之取出,漫不经心地开始了我的阅读。让自己觉得诧异的是,一经打开,便放不下手了。

究其原因,不是因为受到了多少赞扬,而是因为受到了书中观点的冲击,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它让我产生阅读的渴望,也为自己在教学工作中所产生的心理纠结寻找到了答案,重新拾得那久违的“坦然”。这是一种心灵的回应!

看完整本书,回过头来再来看帕克·帕尔默所提出的把握课堂教学环节的教学空间设计中的六大悖论,不觉欣喜,因为我从中找到了自己教学设计的依托,它让我更为自信且愉快地面对教学中的成功与问题,不会因为某种“恐惧”而觉得沮丧难堪。课堂上多的反而是不知觉地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而形成的多方面的愉悦感。因此,在隐藏的时候,这六点仍然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1、 这个空间应该既有界又开放。

二、这个空间应该是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

3、 这个空间应该鼓励个人表达他们的意见,欢迎团体的意见。

四、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

5、 这个空间应该支持孤独和集体智慧。

六、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和争论并存的。

我所理解的“有限”与“开放”不仅仅只是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它更是依托着目标,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开放”,而这种开放往往又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一文时,当我将目标设定为依托文本,教会学生凭借写批注这一方法深入思考文本的时候,我看到的是学生由茫然到活跃的自然转变。他们首先认识到,写评论是表达自己独立思考的一种方式。他们先学后用。他们逐渐深入文本,享受彼此分享的快乐。

当然,这种令人感到轻松“愉快”的分享是建立在彼此“紧张”独立的思考基础之上的。

为了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孩子享受到这种快乐,在个体交流之前,鼓励孩子们与自己群体的成员交流自己的收入,哪怕只有一个词或一句话。在个体交流时,除了充分肯定主动交流的学生,还适时地将一些没有发言的同学的观点通过教师这一媒介呈现出来。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鼓励”与肯定。

当然,在交际中,由于知识水平和所收到的信息的不同,难免会有不同的看法。记得班里有一孩子这样说,“远远望去这棵已经这么美,如果走近看一定更美。”而另一孩子马上反驳,他认为,“近有近的美,远有远的美,这两种美是不同的。

”两个孩子所表达的观点都基于他们对事物的理解,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难道不应该给予肯定与表扬吗?

我认为教学空间会呈现什么样的氛围,不是老师说我想呈现什么样的氛围。我认为,那是一种建立在彼此的认同基础上的自重感的获得。如此简单的道理,我此时顿悟,心中自然感激于《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感激于写书的帕克·帕尔默!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篇12)

说实话,拿到《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并未激起我任何的阅读欲望,直至要交读书笔记才从书柜里将之取出,漫不经心地开始了我的阅读。让自己觉得诧异的是,一经打开,便放不下手了。

究其原因不是因为它得到过多少赞誉,而是书中的观点给予我的震撼,那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对与教师的理解与尊重。它让我产生阅读的渴望,也为自己在教学工作中所产生的心理纠结寻找到了答案,重新拾得那久违的“坦然”。这是一种心灵的回应!

看完整本书,回过头来再来看帕克·帕尔默所提出的把握课堂教学环节的教学空间设计中的六大悖论,不觉欣喜,因为我从中找到了自己教学设计的依托,它让我更为自信且愉快地面对教学中的成功与问题,不会因为某种“恐惧”而觉得沮丧难堪。课堂上多的反而是不知觉地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而形成的多方面的愉悦感。也是因此,掩卷之时,这六点依旧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一、这个空间应该既是有界限的又是开放的。

二、这个空间应该是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

三、这个空间应该是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

四、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

五、这个空间应该既支持独处并用集体智慧作充分的支撑。[幼儿教师教育网 wwW.YJS21.COm]

六、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和争论并存的。

我所理解的“有限”与“开放”不仅仅只是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它更是依托着目标,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开放”,而这种开放往往又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教学U6HappybirthdayPartB对话时,我将目标设定为依托文本,教学生依据自己生日聚会的情形思考对话,我看到的是学生由茫然到活跃的自然转变。他们认为结合实际是自己独立思考的一种呈现方式,先学后用,逐步深入文本,并享受着彼此分享的快乐。当然,这种令人感到轻松“愉快”的分享是建立在彼此“紧张”独立的思考基础之上的。

为了让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孩子都能享受到这份愉悦,在个体交流前,鼓励孩子在自己的小组中将自己的所得与成员交流,哪怕仅仅一个词、一句话。在个体交流时,除了充分肯定主动交流的学生,还适时地将一些没有发言的同学的观点通过教师这一媒介呈现出来。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鼓励”与肯定。当然,在交流中,因为所拥有的知识水平有差异,接收的各方面信息不同,难免会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

我想,教学空间会呈现出怎么的气氛,不是教师说我要它呈现出怎样的气氛。我认为,那是一种建立在彼此的认同基础上的自重感的获得。如此简单的道理,我此时顿悟,心中自然感激于《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感激于写书的帕克·帕尔默!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篇13)

满怀着一分教师的执著,拜读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著作《教学勇气》,让自己的心灵作了一次深刻的洗礼,被书中通透教师心灵世界的深邃智慧和深刻启迪所震撼。

他的天赋带领我们进入教学工作最深奥的领域,并以他足以永远改变我们的洞察力和勇气照亮了我们的心灵之旅,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精确、智慧与人性,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从智力、情感和精神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如浴春风,重获教育生命之感。

帕克·帕尔默提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不是用来雕刻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的花岗石,而是一个处于复杂的、不断需求的、终生自我发现的过程中的敏感领域。

自身认同在于构成我生活的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自身完整与这些力量的联合方式有关,使我的自身完整协调,生机勃勃,而不是七零八落,死气沉沉。我们通过选择赋予我们生命与活力的那些联系提高我们的自身完整,我们就必须体验。“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

我们要学会去倾听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

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这样有一天学生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

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是尊重真实的自我。“是你深沉愉悦与外部深沉渴望之间相遇交融的圣地。”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呐喊。

我们需要找到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并认真地接受内心的指引,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

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回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使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的对话中,当换回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时,依靠内心的导师赋予的威信就树立起来了,这时教学就能够发自自己真实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有机会在学生们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共鸣的真实。

做了十多年的教师,多了几分感慨和执著,时常也会抱怨我们的那些“来自地狱的学生”。领略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经典论述,使我豁然开朗:“来自地狱的学生”不是天生就是那种样子,而是被他或她所不能控制的环境造成的。

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而亲切的款待经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为。教师对学生的亲切款待产生一个更亲切地款待教师的世界。第三,源自心灵地融入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特质获得融合和超验升华。我们只有存在于这种共同联系中才能认识现实。只有亲身处于共同体之中,我们才能理解现实。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真正共同体的动态演变,重复认知的过程。

“一切阅读都是以自身底色作基础。”能够进入心灵的阅读才是愉快的有效的阅读。当我们把自己自身的独特优势整合于教学中,教学于共同体中,在于自我、学生、学科的密切联系中彰显生命本质时,就能发挥出有效的教育力量,体现出我们教师应有的价值。

相关阅读

  • 2024《用心灵去倾听》读后感范本十二篇

    栏目小编根据您提出的要求特别为您整理了一篇“《用心灵去倾听》读后感”。人类进步千年的智慧结晶就是书籍,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我们需要用文字去记录下刹那发光的思维火花。我们为您提供这些资料以供参考和使用愿它们对你有帮助!...

  • 曾国藩传读后感范本13篇

    每个人的经历与看法都不相同,面对同一作品,想法当然千差万别,对接触的事物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法和自己的理解谓之“心得体会”。很多人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心得体会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怎么才能写出更好的心得体会呢?你不妨看看曾国藩传读后感范本13篇,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最早...

  • 心灵游戏读后感(模板十四篇)

    根据您的需求笔稿范文网为您搜集到了“心灵游戏读后感”的详细介绍,阅读过后,我们不由得会有很多感悟和思考。写作能够整理我们的思绪,反映和梳理内心的感受,作品的读后感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内容呢?请您留意我们的网站,我们会不断更新和改进!...

  • 勇气作文13篇

    创作文章是浓墨重彩地绘画生活的精神图景,我们可以通过写作文将自己所思所想传递给别人。写作文的观点要明确,否则会出现冗余的现象,作文怎么写的才好?请先收藏本页面下次查找时不用再费力了。...

  • [参考]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最新模板

    工作总结与工作是相辅相成的,你一定想收藏几篇高质量的工作总结吧。你想写好自己的工作总计是嘛?比高范文网整理出来的这篇《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最新模板》一定会是你的心仪之选!上个月有幸拜读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直接将它列为我在20xx年上半年最值得读得几本书之一。这是一本有关阿德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