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集锦14篇)

发表时间:2024-06-16

读书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经过阅读了{作者人名}写的读后感书名后,能让人思索万千,久久不能平静。究竟如何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小编为您搜集整理了“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篇1】

看书的时候,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从没有见过光明,和见过光明而后陷入黑暗,两者到底哪一个更令人无法忍受?

IQ只有68的查理,是在阳光下真诚快乐着的;IQ极速升至185的查理,是一半伫立在阳光下,一般躲藏在黑暗中的;而当智能开始像指间的流沙般快速溜走,一切再次奔向原点时的查理,我感受到的是完完全全被困在黑暗洞穴之中的,直到一切回归本位。

在白痴与天才的切换之间,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光明?

我想到了之前看过的一个展览《黑暗中的对话》。一个小时,关闭视觉,完全置身于黑暗之中,只凭触觉、听觉等除了视觉以外的感官来完成一系列活动。每一场的活动内都会有一个引领员,在黑暗中通过声音来为大家做出指引。

提前通过活动介绍我们已经了解到,所有的引领员都是视障者,即盲人。但当我们一起在黑暗中度过一小时后,却还是不禁对引领员豆豆发出了疑问,“她是不是带了类似夜视仪之类设备的视力正常的人。”因为她在黑暗中太自如了,让人难以相信她和我们一样,极力地睁大双眼,看到的还是这没有缝隙的黑暗。

当然,和我们预先了解到的信息一样,豆豆是位先天视障者。当有人问起,她如何适应黑暗时,她说,和人们生下来就能够适应光明一样,她的世界里从没有视觉的概念。

这时候,我又想到开头的那个问题“从没有见过光明,和见过光明而后陷入黑暗,两者到底哪一个更令人无法忍受?”

对于先天性视障者来说,世界本就是黑色的,但对于那些曾见过光明的人来说,该怎么应对眼前突然的漆黑呢?我不知道这两者到底哪一个更为残忍。作文查理在最后即将全然回归查理时说,“我学到很多我以前甚至不知到这世界上真的存在的事情。我很高兴能够看到这些即使只是很短的时间。我很高兴我发现了所有关于我的家人和我的事。好像在我想起他们并且看过他们之前我并没有家人似的,但现在我知到我有家人而且我和大家一样,也是一个人。”

当豆豆被问起有没有很想要看到的东西时说,“有啊,比如我自己。”

“和朋友出去玩,我会让她们给我拍些照片,她们会觉得你也看不到,为什么还要拍照呢?——我想,万一哪天有什么设备或技术能让我看到时,我也想知道自己年轻时长什么样子。”

当我在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问题时,我想说,即使光明是短暂的,即使眼睛陷入黑暗,但是那些曾经看到过,拥有过的光,会注满心灵,照亮黑暗,引领你找到出口,在那些迷失的时刻。

要记得,黑暗也可以很明亮,因为心里还有光。以及,生命永远有它出路,只是你需要耐心才能找到。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篇2】

四星的感觉,打了三星,因为自己愚钝,好像读懂了什么又好像没懂什么。书的结局平和却压抑。读罢,不知从何说起,好像一直想从书中探寻什么。

一个人的心智从一个极低的水平,经历到一个罕见极高的水平,继而再以一个和从极低走向极高相同的速率从极高再走向极低,逐渐衰弱。这让我想到两年看的一部两个半小时(如果没记错的话)的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有相似却又不同。

如果说,“0”可以表示一个人最开始的状态,归于本真或一无所有。“1”可以表示一个人较为完整的状态,有所一定经历和认知。那么,书中通过智商的变化,查理经历的是0—1—0。电影中的主人公经历的是从出生时生理特征的老年,再到壮年,继而变成婴儿,最后走向死亡,也是0—1—0。他们的本质是相同的。但在这里,我并不想感叹二者人生有多么曲折,只是想到了二者人生的相似性。

回到书中,我想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大概就是查理在进步报告中多次写到的相似的内容:“我是一个人。”由此得出:不管是那个痴愚的“查理”,还是智商过人的“高登先生”都从未被看作一个真正的人。

也是,在查理的童年,母亲罗丝从不承认自己生的小孩是一个低能的孩子,她一遍又一遍不耐烦的教查理应该怎样像其他正常小孩一样自理,一次又一次不心死的带查理去看了不起的名医,一回又一回地为自己儿子感到羞耻而斥骂。噢,可怜小查理,脑海里都是不好的回忆,他什么也不懂,他只有从橱窗瞭望,他只有一面温暖的墙。可是他也是个人呐。

即使查理变成了智慧过人的高登先生也无一例外。他是试验品,他就是阿尔吉侬,在被某些名誉利益的捣鼓下,他承受着冒险失败后的一切后果。可是那些被与己利益驱使的人又有什么错呢,他们说查理是为未来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可是他们忘了,查理是个人,高登先生也是个人呐。

一个人从痴呆愚笨变成一个智商一百八的天才,那么他看这个世界的眼光是否会有所改变呢?作者通过查理的改变以一个悲观的态度向我们展现了人性的丑恶。查理,愚笨,善良,受尽欺负,有很多朋友(或“朋友”)。高登先生,聪慧,傲慢,敏感,没有朋友。难以想象,当我们常人的智商陡然间变成一个天才的智商,我们是否会将人性中所有一面都洞察透彻,是否会变得尖锐敏感,是否会变得孤独呢?

答案无从知晓。我只知道,当我听到阿尔吉侬的故事时,我知道那是一个令人有些悲伤的故事。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篇3】

人性的附加值里,冷漠往往比温柔容易许多。

看书的时候一直在感慨,有些人可能生来就能发现世界上柔软的事,与智力经历都无关。书里的主人公是一个智障患者,通过科学实验从智力障碍变成智商超群的人。他的成长经历一大部分都是不快乐的,童年不被妈妈接受,企图使用各种荒唐手段帮助查理回归“正常”。想和亲近的妹妹接触,小心翼翼的姿态也会被当成威胁的前奏。甚至在面包店里工作时,也少不了员工的捉弄取笑。作为一个智力障碍患者,查理的生存环境是痛苦的,像密不透风的房间没有窗户也没有光。然而面对这一切,查理是这样说的:很多人都笑我,但他们是我的朋友我很快乐。

多温柔的人才能这样柔软的看待世间一切,正是这样的优良品质,让查理有机会通过实验而变成智力超众的人。然后智商上的提高并没有带来更多快乐,反而是童年的痛苦回忆扑面而来,身边好友也纷纷离去,被教授当做实验物看待,自己遇见所爱的人却爱而不得。这一些经历才让查理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个样子的,原来自己是如此的孤独。

其中记忆最深的片段,是智商超群的查理没有按照教授所期待的内容来宣讲演讲,众目睽睽之下,教授愤怒的指责主人公不知感恩,是自己给了他第二次生命让他像一个正常人一样活着,自己一直在为他设想一切。查理是这样回复的:“设想一切,但就是不把我当人看。你一再宣称我再接受实验前什么也不是,我知道为什么,因为如果我什么也不是,你就可以成为我的上帝和主人。

你无时无刻憎恨我不知感恩,但信不信由你,我却是感激。然而,你为我做的事尽管美妙,你却没有权利可以像实验动物一样对待我。我现在是个独立的个人,但查理在走进实验室前,同样也是独立的个人。你看起来很惊讶!是的,突然间我们发现我一直是个人,即使以前也是,这对你的信念是一大挑战,因为你认为智商低于一百的人不值得被当人看待。尼姆教授,我相信你看我的时候,你的良心会感到不安”。

人性本恶是我一直相信的,但这一段还是给了我不小的冲击。想到初中的时候班里有一位智力残障的同学,大家总会拿他耍乐子玩,大部分恶作剧我都看在眼里也从未为制止,甚至偶尔会跟着笑两声。其实这种现象在社会上也并不少见,有人会学习残障人士走路,有人会歧视智力低下的弱者,有人会唾弃街头乞讨的乞丐,瞧不起“地位低下”的农民和工人。

社会和恶一起在世间转动,越是无意识出发的恶意越让人觉得不安。难道一定需要摧毁一些事物才能证明自己存在吗?我不想占在制高点评价事物,我也为曾经的自己忏悔。就把人比作野兽吧,多少需要些“驯化”才能回到正路。作文而我呢,现在正在掰直的道路上走着,也正在努力去做一个人。

话题太沉重了难免伤感,分享下最近的摘抄吧。来自《给让·保罗·萨特的情书》“这个世界疯狂,混乱,没有人性。你却一直清醒,温柔,一尘不染。”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篇4】

4月22日

我初一的时候,刚入学有一个女孩子。刚开始领书随机坐座位时,与她交了大概1个小时的朋友。我们聊了一个小时,直到她的母亲

带着一脸惊恐与不可思议。前桌有人告诉我:“她脑子不好,你还跟她玩,我们还以为你跟她一样。”

后来?

我随波逐流了。我们的话题在那一刻就像捏碎的文字,什么也拼凑不出来了。

我在意他人目光,只要我对她说出一个字,她的母亲就会这样看着我,还是那样的表情。

7月28日

世界上真的会有解忧杂货店这样的地方吗?

那我可以再跟你说一声“你好,请做我的朋友”吗?

11月04日

“阳光透出了云层,对现在的我是件好事。”

你就是有病。

2月5日

今天的烟花你看到了吗?

请给阿尔吉侬的坟上献上一束花吧。

我想了很久,该用什么方法来写这本的书评。

这篇文不该用来瞎写。

日期是随便写的,事情却倒是真的。我是看了这本书后才突然想起了她,记不住名字,记不住脸,唯独记得她母亲那时的眼神,出现在这段文字里大概也仅仅是为了满足我所谓的愧疚。

人总是这样,友好都是满足。

我以前觉得很多事它不能出现灰度,任何事就得黑白分明,稍微某一点出了问题,那就是有问题。

但很多时候,并不是做错事就是罪恶。

我们天天等待恐惧的降临,是因为我们学会了恐惧。

假借做人的名义,随意指挥自然应该怎么样。

就像一群瞎眼的老鼠。

我看了日剧版,果然还是过于温暖了一些,与查理一个人的报告不同,每个人都鲜亮明亮。

还是非常推荐大家去看一下,里面的阿尔吉侬超级可爱!!!

一开始我未读懂《理想国》,来回读了几遍依旧不太明白。直到报告戛然而止,直到阿尔吉侬带着他的花束“继续奔跑”。

如果查理一直保持聪明的话,是否会回到理发店与父亲相认,是否会告诉他你理的发真好这样的话,又或者可以给阿尔吉侬建造一个又一个新迷宫,可以告诉艾丽斯“你可以嫁给我吗?”这样的话。

但如果成功之后呢?大家对他的评价依旧是白痴天才,我不喜欢这个称呼,仿佛所有人都在不停地告诉他——你是我们的产物,你没有权力主宰你自己的生活。

改造,到底是帮助,还是陆判换心呢?

同样,我依旧不会说我对于这些人会有什么态度,就像文中说的,当我未确定自己是只能花钱和捐赠满足自己的心理,还是直接上手与他们交朋友,而不是因为孤独和逃避人群,我不会给出对于我来说的正确答案。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篇5】

大概是今年印象最深刻的一本。

最开始在《小绿和小蓝》里看到这本书,有好奇,但并没有去看,后来受到同好的影响,才翻开了这本书。

一开始的错别字让我奇怪,但慢慢也习惯了这样的查理,有时还为了查理受的委屈而不平。但他开始变了,变得聪明,变得傲慢,但无论如何我都能从“这个查理”身上看见那个智商70的查理的影子。就像他自己说的,那个查理就在旁边看着他。很好奇自己为什么会把查理当做两个人看待,但前后产生的巨大落差的确让人有这种感觉。

可一切在查理逐渐变回从前那个查理时,我发现,从前的一切一切都是在为这段文字做铺垫。看着那样的查理变得不会用逗号,开始出现错别字,又将爱丽丝称作纪尼安小姐……我开始轻易地流泪,为了查理,为了他“想要变聪明”的愿望。

即使是智障,他们也有着对世界的一份探知欲,也有着自尊心,也有着对人的感恩与憎恨。他们也是人,可人们往往不把他们当做人来看待。

查理是可悲的,也是孤独的。不论是智商70的他,还是智商180的他,都与这个世界隔阂,他永远无法融入这个世界,就像一滴油在水中一样。他在这世上,唯一的伙伴就只剩下阿尔吉侬。它与他是同类,是该在这世上惺惺相惜的同伴。所以查理将花束献给阿尔吉侬,也是将花束献给自己。

这样的感情微妙,而又合乎情理。我仅凭着内心的一些感触,将这本书放进不可磨灭的深处。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篇6】

首先,我很想写写关于查理前期想要变聪明的感受和后期学习时总是忘掉的事情。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愚蠢和智商不够,是一件很难过的事情。于是很努力地去追赶别人去想要变得跟别人一样敏捷。这是多难的事情,只是旁观的人是不懂的。这样说可能好像是把自己跟查理强行地连在一起了,不是的,我是可以感同身受的。我说一百次阅读并不是背诵并不是背书也改变不了我总是忘掉我看过的内容的事实。说多少次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我也能把事情做好也改变不了我确实反应不够敏捷的事实。这种状况只是还没严重到令我无法生存,我还能保护自己能够不受到太多的嘲笑。一颗想要变得更聪明的心,这是查理与众不同的地方之一。最近第四季奇葩说闹出的事情中,马薇薇说:“都第四季了你还不知道谁是朋友。”这类的话语,是查理们以及像我这种不够聪明的人却想企图捉住点什么好让自己变得更好更聪明,却受到嘲弄时的难过之一。聪明人弄出了一个综艺节目愚弄愚蠢的人,我想我永远忘不了这个。有的人有天赋也努力,所以她们就应该那么厉害。而我很努力才保持了正常人的水平,不值得称赞,但也绝不能因此受到耻笑。因为每一个向上的人,ta的任何努力,都比一个耻笑别人短处的人,更值得尊敬。

事实很自然而然地存在着恶意,却也很自然地有着善意。这是一个能量守恒的世界。我很心疼查理们所遇到的遭遇,也希望所有查理们都能遇到真心为自己着想的人。即使一个人带着目的的举动,但是能授惠他人,也是好事。就像尼姆教授、伯特等人,就算是再功利的目标,也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一步。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为什么我从来都不会想这些问题,是不是只有聪明人才会想到?我知道我曾遭遇的一切,我知道我继承了谁的性格,我知道是什么变成了现在的我。这样会显得很盲目自大吗?为什么要思考那么多关于自我本身的事情,究竟是有什么样的奥秘在这样的思想里。我见过那种人,他们显得特别不一样,为什么?

或许,读一本书,让自己产生怀疑,是迈开了思考的第一步。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篇7】

从可读性来说,这是一本故事情节紧凑、读起来不会让人觉得费劲的书。书里整理了查理高登接受智力提升实验的全过程的进步报告,从另一角度说,它更像是一本日记,记录了查理高登自己从智力障碍时的单纯善良、逐渐到智力巅峰过程的复杂身心变化、再到最后智商衰退的暴躁无奈、最后期的释然。人基本都喜欢读别人的日记,思想上认为这样不妥,但都经不住日记里秘密的诱惑。所以我说读这本书仿佛在窥探查理高登的秘密,不费劲、甚至有点舒适。

查理的经历无疑非常传奇。他的整个心理变化映射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惑:发现原来萦绕在自己周遭的是嘲笑;不经意间与喜欢的人相去甚远;追求精神和肉体的欢愉,求而不得时间歇性麻痹和放纵;理智再次占据上风时,回归本我,渴望价值的实现。对于正常人来说,在一整个生命里不断的经历迷茫、追寻、困惑、无措,终其一生寻觅自我,也许自洽、也许不得结果。而对于查理短暂的三个月就需要面临如此剧烈的变动,无疑会出现暴躁、不理解、怀疑他人及自我等种种表现,这些都是正常的。他自始至终是善良的,无论智商高低,都会有朋友爱他,纵使他曾经这样怀疑。

所以,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对于朋友,无法强求。不管是嘲笑还是替你出头,如果他们喜欢你在乎你,是朋友。爱情会在能够相互理解时产生,会在无法理解时消逝。渴望自由不拘束的时候,会和艺术家在一起;渴望精神富足的时候,会和读书人在一起;一切都在随时变化,能够拥抱时拥抱,无法结伴时松手,不必强求。对于知识,穷尽一生去追随。不断阅读,欣赏高雅音乐,不停止写作,我们能左右的不过是自己的思想。趁查理还没有忘记如何写作和阅读,趁还有能力学习,做能做的事,追求能够追求的。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篇8】

**以柏拉图的《乌托邦》为开篇,作者应该有一个不可告人的动机——这位古希腊智者的演讲完全概括了**的主要内容。查理作为世上唯一一个在极短的时间内体验从黑暗进入光明,又从光明返回黑暗洞穴的人,他的眼睛虽然迷茫,但他却给予了世上其他无论处于光明,亦或是身居黑暗的人对于光明和黑暗之间的忠恳、客观的评价——光明不意味着新福,而黑暗也不代表痛苦。身居何处,就要接受自己的处境,若求改变,便要经受迷茫与痛苦。

然而,从查理的事迹来看,尽管成熟和智慧使人处于光明之中,但他们带来的痛苦远比呆在黑暗中带来的痛苦要多。人类的成长也是如此。成熟意味着我们告别无知,站在光明之巅,看到世界的黑暗,失去所有的朋友。活在冷淡的社会环境里。

记得中国有句古话,“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老了,将去了的时候是人最为成熟,看的最多的时候,自然心里也会哀伤,也会善待别人,珍惜他人。但他们的财富是基于半生的痛苦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让我们都看到人的成长过程,更让我们珍惜还活在黑暗的时光,还让我们看清了成熟的真面目。有时候什么都不知道总比知道太多好,人们会幸福地生活。

最后,我们向书中的人物查理和阿尔杰侬致敬,他们勇敢地走进光明,回到黑暗,这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成熟,感谢作者丹尼·凯斯。我非常庆幸的是,在我从黑暗攀升至光明的过程中有幸阅读了此书,然我珍惜一切。

珍惜朋友,珍惜处于黑暗的时光。黑暗中有温暖,而光明中却有可能寒冷。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篇9】

书中抛出了一个很引人深思的问题:智商和智慧的区别到底在于什么。智商,从概念上来说,更像是人作为生命体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具备的生物学属性,它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嵌入人的生理结构中的固有属性,除非人体结构收到破坏或者其他外界干预,智商不大可能有巨大的改变。而智慧与之不同,智慧中饱含着后天的学习和成长,是一种不断发展不断变化并且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查理手术前后的智商发生了阶跃,可是改变后的他无法正确看待世界的不完美,也无法对周围的环境产生热爱,甚至失去拥有朋友的能力。所以查理的智慧水平大概并没有受益于“科学”的进步。

那么我们又在想,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提升人的幸福感吗?可是,一个生来就有智力缺陷的人,他的快乐真的比普通人感受到的少吗?我一直认为,幸福感是相对的,一个从来没有聪明过的人,大概并不会因为自己的智力缺陷而悲伤愤懑。

但是我们又看到,幼年的查理其实也是十分受伤的,他时常恐惧,也一直渴望拥有爱。但是从一个旁观者视角,查理并没有从他的原生家庭感受到一个正常孩子应该拥有的温暖和爱意。科学是无法制造爱的。但是,相比于盲目地不计后果地打破自然的安排,无知地介入一个人类知之甚少的领域,科学能否创造更多适宜爱生长的环境呢?科学的发展本身是全向性的,当世界上没有情感时,科学的方向大概也是无所谓的。但每个人偏偏都拥有神圣的精神世界,那么作为科学家,大概应当对方向加以更加审慎的判断,为科学注入更多人性的光辉吧。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篇10】

人类的智力属性及其与大脑之间的生理关系一直备受科幻作家关注,也是科幻写作的一个常见主题。人们曾一度致力于研究或幻想如何才能人为地提高或超越人的脑力,但在丹尼尔·凯斯看来,这一过程所带来的后果才是更值得深思的。在小说《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中,凯斯用第一人称日记体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查理·高登由低能儿成长为天才后又衰退的故事,记录下了走出“洞穴”重见光明之人的孤独与痛苦。

暗色调的智力实验与人文关怀。早在1911年,深受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影响的英国小说家贝尔斯弗德就写下《汉普登郡的奇迹》,讲述了板球运动员维克托·斯托特从一个笨拙的白痴成长为拥有卓越智慧的天才的故事。周围居民在对斯托特不可理解的“超人”天赋心生敬佩的同时也感到恐慌。《汉普登郡的奇迹》可以说是第一批关于高智商人类的小说。它奠定了科幻作品中“超人”幻想的传统,为之后的作品铺平了道路。

除了由自然演化所带来的智力提升,服用(注射)药物、脑部手术、基因改造也都是提升智力的常用手段。如在电影《超体》(20xx)中,斯嘉丽·约翰逊所扮演的露西就因被注入了名为CPH4的神秘药物而激发了大脑的潜力。特德·姜所著的短篇小说《领悟》中的主人公也是在服用药物后掌握了操纵事物、预知未来的能力。不同于自然演化,药物的注入往往引发了智力的“骤变”,带来了更强烈的惊异感,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在电影《禁忌星球》(1956)中,一位探险队员想要超越邪恶科学家的智力。但当他在奎尔族人的实验室使用IQ增强剂时,却因大脑无法承受而不幸毙命。

相较而言,《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朵》走的是类似《汉普登郡的奇迹》的那条更为传统、保守的道路。从进步报告的记录看,在手术之后,查理在智力上的进步称不上”骤变”。这一手术效用的持续性也是有限的。之后可预见的智力衰退给故事蒙上了一层暗调的悲观色彩。使它有别于主流商业科幻惯有的积极乐观。负责查理手术的尼姆教授和斯特劳斯医生相信通过努力人类能够建立一个靠科学技术拯救一切的世界,但事实真的如此吗?透过科幻的外壳,凯斯选择关注被技术裹挟的人们的生存困境而非向读者们传递技术至上或是线性进步的冰冷理念,而真正吸引读者的也恰恰是作者这份对于人性的关怀与思考。

洞穴比喻。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中提出了著名的“洞穴喻”。有一群长期被缚于黑暗洞穴之中,背对阳光的囚徒。突然其中一人被解除禁锢,被迫走出洞穴,去体验阳光下的真实世界。他以往的认知被外面的世界彻底颠覆了。同时,他也为只能在洞穴中观看阴影,即不真实影像的同伴感到惋惜。他重返洞穴,试图劝同伴走出洞穴。同伴们却认为他在胡言乱语,并将他杀死。柏拉图通过对洞穴中囚徒困境的描绘阐明了一般人类在认识世界上的局限性:人们总是被事物的表象所蒙蔽,宁愿选择相信假象(洞穴中的阴影)而非超出自己认知的真相(走出洞穴者的所见所闻)。

这一哲学寓言便是《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故事的缩影。在接受了智力实验后,故事的主人公查理·高登由一个低能儿变成了智商远超普通人的天才。他好比走出洞穴之人。他有了隐私意识、慢慢了解了自己的过去、坠入爱河……这一切都是之前的查理无法理解与体会的。另一方面,智力的飞速提升使他在重见光明的同时也招来了普通人的排斥。面包店里的伙计对查理的转变感到恐惧,平日友善朴实的范妮将智力飞速成长的查理比作偷吃了禁果后的亚当夏娃,教授们在与查理讨论问题时怕暴露知识面的狭窄而找借口开溜,曾是查理老师的纪尼安小姐也因两人智力上的差距渐行渐远。过去那个不聪明的查理也如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似幽灵一般在他身边萦绕。只有同样接受了手术的小白鼠阿尔吉侬是他最好的朋友。走出洞穴的人是快乐的吗?显然不是。

”我不知道哪种情况更糟:不了解自我但很快乐,还是实现理想但感到孤独。”查理使用了“更糟”一词作为抉择结果的导向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他对现在这个变聪明但却没有朋友的查理不满意,却也不想回到过去那个快乐但却一无所知的查理。阿尔吉侬体能与心智的衰退说明了手术具有副作用,也预示着同样的命运将不可避免地降临在查理身上。看不懂自己所写的研究报告、忘记了曾掌握的语言、协调能力变弱、写作与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可预见的后果接踵而至。没有奇迹发生。

查理面对两次智力的转折时的茫然,及众人对待他的态度契合了凯斯在卷首所引用的柏拉图的话:“有些常识的人都会记得,眼睛的困惑有两种,也来自两种起因,不是因为走出光明,就是因为走进光明所致,不论是人体的眼睛或是心灵的眼睛,都是如此,记得这些事的人,当他们看到别人迷茫、虚弱的眼神,他们不会任意嘲笑,而会先询问这个人的灵魂是否刚从更明亮的生命走出来,因为不适应黑暗而无法看清周遭;或是他刚从黑暗走入光明,因为过多的光芒而目眩,他会认为其中一个人的情况与心境是快乐的,並对另一个人产生怜悯,或是,他可能会有心情嘲笑从幽冥走进光明的灵魂,但这总比嘲笑从光明世界回到黑暗洞穴的人更有道理。”

由黑暗走进光明,查理进到的是一个充满新意的,一切都需要去适应的世界;由光明重返黑暗,查理回到的是尽力想要远离却无力摆脱的谷底。故事的后半段,查理渐渐退化为最初的那个低能儿。与之前对查理的排斥态度不同,他周边的朋友们并没有去嘲笑一个从光明世界回到黑暗洞穴的人。穆尼太太无微不至地照顾已经丧失了自理能力的查理;在唐纳的接纳下,查理又回到了面包店做工;金皮、乔、弗兰克也都站出来教训欺负查理的人。凯斯对查理朋友们善举的描写使故事不至于陷入极致的悲观,在留存了一丝对人性的希望的同时,也点明了人性不是由我们的聪慧程度来衡量的,而是由我们的善良、爱与包容。

第一人称日记体与日常真实感。使用第一人称的日记体是这本书在叙事上的一大亮点,也是使得整个故事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之一。全书由查理·高登日常所写的进步报告组成。一开始,日记里错别字层出不穷,遣词用句略显幼稚,句子无逗号分隔,篇幅上也都比较短。随着日子的推移,手术的效果在日记上得到了体现。查理的拼写和语法慢慢提高,他也开始理解周边的世界,丰富着日记的内容,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这种进步是缓慢的、递进的,体现在文字上颇有种日积月累的感觉。

读者一开始很容易忽视其间的一些细微变化,但这些细节都佐证了一个事实:查理正在变聪明。我认为这就是使用日记体叙述的巧妙之处,也是使读者感到如此接近查理的原因。写日记这一程式是查理的日常,而翻阅他的日记,作文察觉到他的进步也成为了读者们的日常。这一叙事技巧对于故事日常感和真实感的营造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更易在情感上与查理建立起一条纽带,使得故事更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相似的进步轨迹在智力衰退时也得到了体现。从最后一章进步报告开始,日记的篇幅由长慢慢变短,错别字又一次频繁出现,让我们仿佛又回到了故事的起点。不同的是,这一次,这份熟悉的感觉中混杂着一股不可逆转的无力感。故事的最后,查理还是那个查理,挂念着他的好朋友阿尔吉侬,并希望朋友们不要为他的离去而难过。但在同他一起经历了如此大起大落之后,我们又怎能不为他难过。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篇11】

究竟应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

几乎是在一种悲伤笼罩的难过情绪中读完这本书,从开篇到结尾,这种情绪一直蔓延在内心,似乎堵住了一样。诚然,也是有快乐的,喜悦和满足。但是太过于短暂,以至于来不及感受Charley变聪明之后的成就感,转瞬即逝。

一开始以为是出版社编辑错误,即刻通过下面的批文明白过来。想起最早17年在London的去往Brighton的火车上用Kindle读它的电子版本的时候,因为前面的错别字以及被随行的景色吸引,放下来之后,一放就是3年过去了。再次购买纸质版本的书,拿起来几乎放不下来,利用尽可能的碎片化的时间读起来,中间有放下的冲动,因为那种难过的感受太清晰了,以至于不想去面对这种痛苦的人生。

如同你需要逃避自己的生活一样,放下书想逃避Charley所需要面对的这种人生。然而放下书容易,逃避人生却着实太难了。

书内的最初,作者用了柏拉图《理想国》其中的一段话作为开场白。一开始没有读完整本书的时候,不知道为何如此引用,读完之后再去看这段话,觉得寓意深刻,充满了悲伤。

如果一开始不能理解何为嘲笑,那或许是一种单纯的无知,还有丝丝的快乐,即便不能理解,依然后无知的天真,依然对这个世界的各种对待充满了善意的理解。但是努力的认识这个世界之后,反而变得不那么轻易的相信。人的存在其中伟大之处,或许就是会对这个世界有思考,有怀疑和辩证。

「现在我知道上大学和接受教育的重要理由之一,是去了解你以前一直相信的事实并非真想,而且任何东西都不能只靠外表来决定。」实质上,在整个过程中,Charley其实并不算受到过教育,某种程度上,他是在经历另外一种进化,这个进化中带来了一些新的知识和见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推翻他过去的认知,以及经历,作文然后他就这样不断的经历这种蜕变。一切不断在被摧毁,但是却没有人真的告诉他,应该如果如何去面对这种摧毁,以及如何重新构建一个稳妥的世界。人们更多的关注的是这个人为什么似乎变了,为什么他开始卓越不凡,聪明伶俐,甚至对这种变化,都没有人真心的去问一句,你发什么了事情。

这种类似某种毁灭式的自我拯救,是作为人的生存本能吧。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进化出来的本能就是要变得更好。追求满足和成就,追求喜悦和摆脱不幸。如同罗素在【我为什么而活】中写到「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即使Charley作为低能患者,无法体会到罗素这样充满哲学的人生的思考,但是强烈的愿望,无论是来自家庭的,还是来自于对这个世界的强烈渴望变成正常人,变聪明的愿望,如同飓风般的激情一样,一直在他的心中不曾抹去,并且他也不断为此而努力。

然而人生如同苦海,在深深的苦海上,罗素可以选择甘愿任由这股飓风将他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而Charley毫无选择的余地,最后只能被飓风淹没进绝望里,带着他的某种领悟,以及困惑,还有痛苦,当然也有荣耀和喜悦,尽管最后的荣耀和喜悦都随风消散,再次被退化。

最后Charley经历过的,无法用幸与不幸去定义,甚至连好或者坏都谈不上。这本身是他的选择,而且他也经历了这种选择所带来的某些真想和愉悦。某些痛苦,不曾经历其中的快乐或许也不会有,但是如果希望经历快乐,就要做好承接痛苦的准备。和现世中的人生,如出一辙。

只是但愿他找到内心的平和,安宁。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篇12】

故事尾声,查理在进行心理治疗时感觉自己是个扩张的宇宙,他感觉自己的影子已经笼罩整个地球,这种感觉和神秘主义的描述是一致的:是一种与上帝或“天地之心”合而为一的体验,他们认为,我们通常所称的“我”事实上并不是真正的“我”。有时在一刹那间,我们可以体验到一个更大的“我”的存在。有些神秘主义者称这个“我”为“上帝”,也有人称之为“天地之心”“大自然”或“宇宙”,当这种物我交融的情況发生时,神秘主义者觉得他们“失去了自我”,像一滴水落人海洋一般进入上帝之中。在这里我认为是查理内心寻求自我达到的最高境界,但是在查理即将与宇宙进行最后的融合的时候,有股力量在将他拉向地面,他的灵魂从宇宙回到地面,再回到自己的身体,最后他的灵魂浓缩成一团,变成一个微小的宇宙,然后他看到了许多洞穴,有股压力将他推向洞穴,最后他被猛掷在墙上,书中描述到:在火焰背后的壁架上,柏拉图说过的话在阴影中嘲笑我“……洞穴中的人会这样说他,他攀高又爬低,但都用不着眼睛…… ”这里我认为暗示的是聪明的查理寻求自我的失败,他还是回到了洞穴里(也就是康德认为的我们永远无法了解自己),整个故事基本上就是基于柏拉图哲学展开的科幻故事,其实我不是很懂为啥归为科幻,感觉比《北京折叠》的科幻感还要低。(我个人是认为寻求自我意识、了解自我的过程可能比作为傻子生活更难受,当然这个解读也不一定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但是这的确是我读到的内容,但是最后聪明的查理也没有找到一个真正的答案,在他心中一直认为弱智的查理才是他原本的灵魂,聪明的查理只是借助了弱智查理的肉体。聪明的查理在了解自我方面并没有比弱智的查理更加厉害,聪明的查理比弱智的查理更加孤独,书中弱智的查理还有朋友,但是聪明的查理却不懂爱,他没有结交朋友的能力,不懂为别人和他们的问题设想,他只对自己有兴趣,这也是他孤独的根源,他自己也意识到他应该让自己的情感再次归属人群。也就是说知识上的丰满并不能带来爱人的能力,在最后聪明的查理短暂地接受了他和爱丽斯的感情,是因为爱丽斯明白查理的一切,她即便知道查理最不堪的过往和没有未来的未来,爱丽斯仍然选择和聪明的查理度过最后的日子,关于他们的感情,豆瓣上的书评:如何去爱别人,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千帆过境,恍如隔世,爱一个人就是报之以他想要的,然而并不是物质和金钱,是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只能你自己体会。最后你可能会懂得,留些时间给自己,让自己也得到治愈。如何做呢,当你开始用心爱别人的时候,你就能感觉到了。知行合一是最难的。)最后我个人感觉这本书想表达的内容并不仅仅是豆瓣短评里写的东西,它包含了很多哲学上的观点,关于自我认识、我们的存在、人与人的交际、爱的能力以及什么是爱等等,但是这些东西很难在一篇文章里面展开说明,,另外贯穿整个故事的柏拉图的洞穴之喻,会放在最后。

一些书评: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阳光刺破我内心的荒凉,它却化作另一种荒凉。”

洞穴之喻的内容:设想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呆在那里,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

有一些特定的人,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这些器具就是根据现实中的实物所做的模型。

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唯一真实的事物。如果他们中的一个囚徒碰巧获释,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眩晕(就像才从电影院走出来一样),但是没有关系,他会慢慢适应。此时他看到有路可走,便会逐渐走出洞穴,看到阳光下的真实世界,此时,他会意识到以前所生活的世界只不过是一个洞穴,而以前所认为的真实事物也只不过是影像而已。

这个时候,他有两种选择,可以选择返回洞穴,也可以选择继续留在真实世界。最终不论出于何种原因,结果就是他选择了返回洞穴,并试图劝说他的同伴,也使他们走出洞穴,但他的同伴根本没有任何经验,故而认为他在胡言乱语,根本不会相信,并且会绑架他,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杀死他。

整个洞喻到此结束。这一比喻与日喻和线喻相联系。洞穴之中的世界相应于可见世界,而洞穴外面的世界则比作可知世界。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篇13】

我已经有很久没有在看一本书的过程中眼泪盈睫这么多次了,多到数不清。

这是一本视角很独特的小说,在写作的技巧上面别具匠心地运用错别字和语法错误、不用标点来表达查理的弱智,这与他手术后逐渐错字变少、标点符号使用正确、遣词造句优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鲜明到使人心痛——因为这个过程将如宇宙坍缩里面一样,仿佛时间逆流,我们只能在书外看查理再一次从智慧的顶点滑向另一个顶点。

猪与苏格拉底我不止一次地听到人问,是愿意做快乐的猪还是做痛苦的苏格拉底?猪,还是苏格拉底?手术前的查理一无所知地快乐着,他看不懂人们的情绪,他以为所有人都把他当做朋友,于是他总是快乐地笑着,他的梦想很纯粹——便匆名。正是这个梦想,让我觉得其实从根本上来讲,这只“猪”也并不是快乐的,他只是不明白自己的痛苦,他依旧渴望着朋友渴望着亲情渴望着爱,正是由于他在内心深处对现状感到不满与痛苦,他才迫切地要“匆名”,他的潜意识无时无刻不告诉他——只有匆名了,你才会得到你想要的。所以快乐的猪和痛苦的苏格拉底本来就不存在,他是痛苦的猪。快乐是他的表面而不是全部。一个极端与另一个极端也许我可以这样说——查理最本真的梦想从来没有实现过,那就是融入人群。不是作为被嘲笑的弱智也不是作为被害怕的弱智,而是与别人处于同一个层次,被当做同类相处。艾丽斯或许有那么一阵子与他是相契合的,可惜那日子太短太短,还没来得及咂摸一丝甜味出现,就如清晨的雾一般被太阳照散了。我悟出了一点“中庸”的感觉,无论是好是坏,一个特质、一件事情到了极处,都不会是什么好事,天平的一端沉重如铁而另一端轻盈如羽,天平就用不可能平衡。我觉得作者好像是把人的一生浓缩起来了,从呱呱坠地的单纯愚蠢,到学习成长,再到年老体衰后的颓唐,重返童年。爸爸妈妈与妹妹马特和罗丝也许代表了父母教育的两个侧面,说不清谁好谁坏。马特是理智的,他接受现实,并愿意给查理尊重,他尽力地保护查理,像个知书达理的绅士一般,希望可以给查理与旁人一样的公平和爱护。而罗丝是感情化的,她不能接受自己的儿子是个弱智的事实,她如此爱好脸面,无法面对那些可能或确实存在的讥笑,于是她苛刻地要求查理,姿态几近疯狂。毫无疑问,至少在诺尔玛出生之前——罗丝是爱查理的,也许因为水中的人没有别的浮木可抓,她便将所有的爱倾注到了查理身上,迫切地希望他变聪明。诺尔玛出生后也还爱着,可她已经有了一个聪明的女儿,儿子不再是唯一不再是一切,而查理仍旧毫无长进,母子间再无回转的余地——她的容忍尽数破碎了。诺尔玛呢?她年幼时的作为我应该用我非常不喜欢的“不懂事”来解释吗?我不想用这个词,不过这个词如果不是被滥用到熊孩子身上的话,我想它是对的。不懂事是正常的,但不会永远不懂事,才是正确的。诺尔玛长大后也是个热情善良的姑娘(即便只是表面上那也无所谓,谁在他人面前又是绝对真实的呢?),我也很能体会到有这样一个哥哥对不成熟的小女孩来说造成的阴影是多么痛苦,但没办法呀,我喜欢查理呀,她也确实说谎了呀,她很可恶很过分呀,所以对这个小姑娘我还是有一定偏见的。朋友与阿尔吉侬说句实在话,除了阿尔吉侬,没有人可以称得上是查理的朋友,哪怕在最后他们对查理显得很友好,那也像是查理说的那样——有着虚假前提的爱。查理变成天才后他们嫉妒难耐,感到痛苦,失去了以往的乐趣,当查理又变了回来,他们也许出于愧疚也许出于同情也许出于对他贡献的佩服(最后一个假设我自己也觉得很扯),总之是站在了他身边,可那又怎么样?这种东西怎么能称得上是友情?世上有两个孤独,一个是阿尔吉侬,一个是查理,孤独与孤独相遇时,查理伸手打开了笼子。这是一场浪漫而不可思议的友情,阿尔吉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查理的精神寄托,寄托着查理无处安放的情感,它也许浑然不知也许心知肚明——对于自己多出来的同类,但它总算是给了查理以支撑,而查理的回报是一座小小的温暖的坟,与坟上长开不败的鲜花。一个完整的查理查理令我非常惊讶,最初的时候我以为这本书的结局会是查理随着智慧的提高而渐渐失去真切的感情——就像他刚开始成长时表现出来的那样,他开始怀疑这个世界,开始变得傲慢自负,开始暴躁。我没有想到,无论在什么时候,查理都是一个天使,他仍然温柔善良,为他人着想,即便看到了世界的真相,即便陷入了另一种孤独寂寞,他也保持了那份柔软。他厌恶仅仅被当做实验品而不是一个手术前依然完整的人,却在最后的时间里做了一切自己能做的事想去帮助更多的人。他如同每一个普通人一样会对着自己的爱人发火,却爱得那样热烈深沉,用尽力气去说最后一个谎言,希望她不要再为他伤心。他自顾不暇,在彻底痴呆的那一刻,还嘱咐别人要为他最好的朋友阿尔吉侬献一束花。他越是美好,我就越是心疼,越是怨恨上帝竟忍心弃他的天使于不顾。一首小诗,献给我的阿尔吉侬

我在昨日与今日的间隙中窥探你你闪耀的笑投影在青色的溪里我在光明与黑暗的裂缝中仰望你你风中翻飞的衣角上写满了无意义我在沉没与升起的空白中渴求你你踩过泥土色的路去追寻遗失的花地“请你予我交谈,请你予我耐心,请你予我知识,请你予我时间,请你予我真诚而热烈的爱恋。”你从天平的这一端滑到那一端,站在平衡点的人哈哈大笑或惊恐退散“我是白痴我是弱智是人间耻辱”你是天才你是天使是世界之王“我该认输我该哭泣我该求饶”你该反抗你该微笑你该不屈你将脸贴在玻璃上往外看,我见孤独和苦难磨不灭你的期待你的文字错漏百出而完美无缺,我不愿见它逻辑严密形容优雅而痛苦无奈因此我替你寻来你期盼已久的花束,非放在你的坟上而是插在你胸前这束花向阳而生,我将它献给我的太阳献给你的天真纯洁,献给你的傲慢无礼献给你的学识渊博,献给你的笨拙愚蠢献给你的温柔善良,以及——献给你的苦痛、荣光我的阿尔吉侬请带着花用力奔跑命运的枷锁再不能绊住你的双脚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篇14】

这是我第二次看花束了,我已经不如第一次难过,第一次的时候真的好难过,难过到不能呼吸的那种程度,现在就是在看到结尾查理说要记得给阿尔吉侬的坟上放花的时候我才又回忆起来刚开头的查理。其实人很奇怪,我们好像真的看不太惯大家比我们好,我觉得查理变聪明后面包店的人那样对他似乎能够理解,查理的改变太大了,他们接受不来。但是后面查理再次回去他们还是非常拥护查理,不让别人欺负他,这也是他们。人到底是多奇怪的生物呢?

而且查理变聪明后真的像他们口中说的那样变成了一个自大不讨人喜欢的人了嘛?丢掉了之前身上与众不同的部分了嘛?我蛮疑惑的,真的。查理原本的目标是变聪明后有更多的朋友,但是反而是在最后他觉得去了沃伦之家反而会有更多的朋友。他聪明的那段时间没有朋友嘛?是他拒绝了朋友还是朋友们拒绝了他呢?越爬越高的路上的确会失去挺多的吧?以及我想知道是不是有些事情不看透反而会更加开心?就像查理之前被嘲笑可是他并没有太大感觉,是聪明之后反而因为这种事情看清楚了一直在生气。被蒙在鼓里的世界是好的嘛?

查理形容他好像是在坐电梯,随着电梯上去但是又下来了,他最后还在努力的爬台阶,啊,我的查理我好心疼。我感觉书里的故事都让我好心疼,查理的命运会不会和阿尔吉侬的一样,还有人给我的查理放花束嘛?

朋友们,花束值得,大家看看花束吧。

相关阅读

  • 李尔王读后感

    以下是笔稿范文网为您整理的“李尔王读后感”相关内容,请随意查看。古人曾说过,读书是立学的基础。当我阅读完作者的作品后,深深地感受到了内心的共鸣。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容,不妨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记录下来。相信这篇文章能够给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 《大卫·科波菲尔》的读后感800字集锦

    书本在狭小的方寸之间,让我们领略大千世界,在熟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在身心上,都令人收获颇丰。写好一篇读后感常常能帮助我们理清阅读思路,更好的理解作品。经过搜索和整理,编辑为大家呈上《大卫·科波菲尔》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 阿q正传读后感汇总

    笔稿范文网编辑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阿q正传读后感”。以书为友,品读智慧;以书为友,品读人生,每个人读完作品后,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写读后感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来写。再次感谢您的光临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的网站!...

  • 最新《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集锦五篇)

    人的思维和想法,总是随着时间不断的改变。如果我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每一个人在学校的时候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心得体会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一篇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 2024阿笨猫读后感

    读书能使人开拓眼界,阅读作品后,我们的思想被作者带领着遨游。为了更加全面完整的理解领会文章,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你是不是也很苦恼于写作品的读后感呢?经过反复磨练和修整编辑终于完成了这篇“阿笨猫读后感”,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前路漫漫让我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