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九篇)

发表时间:2024-08-03

想看一篇好文章吗笔稿范文网推荐您去看“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文档编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想法和观点,范文的重要性在各个领域中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学会正确的使用范文,不仅高效,而且省时省力。你是如何看待写范文的呢?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篇1】

一、公司的经营

1、公司的类型:

(1)企业

①企业的含义: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②企业的分类: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2)公司制与公司

①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②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③公司股东的权利: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

公司的责任: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3)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比较

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

出资方式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并以股票形式加以表现,上市公司的股票可以自由流通、转让。公司的资本不必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可以用货币,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作价出资。股东转让出资必须征得其他股东的同意,出资转让较困难。

发起人数量2人以上200人以下为发起人。由50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一个自然人或一个法人可成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注册资本最低限额500万元最低限额3万元

股东对公司承担的责任以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一人不能证明财产独立的,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股东表决权一股一票原则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公司财务上市公司必须向全社会公开不必向全社会公开

(4)公司的组织机构

①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决策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机构(总经理)和监督机构(监事会)。

②其中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总经理及其助手组成公司的执行机构,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③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5)公司制的优点: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

(6)其他企业形式。在我国,除公司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2、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1)公司经营

①公司经营的含义:指公司为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而进行的所有活动的总和。②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只有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公司才能开发技术、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2)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长远的、总体的策略)。一个企业,只有战略定位准确,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反之,一个企业在战略定位上不准,那么,就会遭受挫折,甚至导致破产。

②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多种多样的,如价格、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效应等。这些优势的取得,或是由于企业掌握了独特的技术和技能,或是由于企业的管理水平较高,或是由于企业采取了较好的经营策略,或是以上因素的综合。因此,企业必须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它渗透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新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形成本企业的竞争优势。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企业如果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不会真正取得成功,违法者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④面向市场,坚持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战略。

⑤公司抓住时机做好兼并和强强联合。

⑥遵循市场规律,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3)企业的兼并和破产

①企业兼并的意义:优势企业兼并相对劣势的企业,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②企业破产,是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清算的经济现象。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二、新时代的劳动者

1、劳动和就业

(1)劳动和就业的重要性。

①劳动的意义:

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光荣属于劳动者。

②就业的意义:

A.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B.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C.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D.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E.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

F.有利于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G.有利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2、当前就业形势:

①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而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

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传递系统不畅通。

3、解决就业的措施:

(1)党和政府:

①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根本措施是通过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就业。

②党和政府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努力改善就业结构和创业环境。

③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健全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劳动者创业的后顾之忧。

④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2)个人:

①劳动者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极自主创业。

②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A.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调动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

B.树立竞争就业观。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实现自主择业。为此要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改变观念,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C.树立平等就业观。各种正当职业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需的,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就能有所作为。

D.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导致就业形式多样化,诸如自由职业、弹性工作日、临时工等就业方式不断增加,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人们还可以通过职业介绍所、媒体广告、网上人才市场、招聘会等选择职业,实现就业。

③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2、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原因: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权利。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

(2)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平等的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3)如何维护劳动者权益

①党和政府:

A.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的同时,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B.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C.实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规范劳动合同制度,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D.依法惩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篇2】

1、什么是矛盾?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才能历经风雨,又见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方法论意义: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方法论意义:(1)应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2)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篇3】

走近国际社会

1、主权国家:

(1)地位:是国际社会最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2)基本要素:主权国家由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基本要素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对内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

(3)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4)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

2、国际组织

(1)地位: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1)分类:政府间和非政府间,世界性和区域性,一般性和专门性。

(2)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

3、联合国

(1)性质:是当代国际社会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2)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2)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4)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联合国也有局限性。其中积极作用是主流。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篇4】

1.世界观与人生观

一方面,世界观决定人生观,另一方面,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2.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其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

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这是人与其他动物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

一方面,人生目的规定了人生活动的大方向,对人们所从事的具体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另一方面,人生目的又是人生行为的动力源泉,为实现人生目的,人们会注重培养能力、磨炼意志、奋发进取、努力拼搏。

(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人生道路崎岖不平,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斗争,不同的人生目的会使人采取不同的人生态度。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业有成者,无不是在正确的人生目的支配下,以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中的坎坷。

(尽力、尽责;错误的人生目的则会使人把人生价值理解为向社会或他人进行索取,从而以追逐个人私利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以对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尽义务为无价值、无意义的人生。可见,人生目的是人生的航标,它指引着人生的航向。

3.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人生态度与人生观

第一,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反过来,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如何,往往又制约着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从而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二,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2)端正人生态度

第一,人生须认真。第二,人生当务实。第三,人生应乐观。第四,人生要进取。

4.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就能对人生的目的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助人为乐,造福人民,成为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人。

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就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责任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篇5】

1.在我国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是相统一的。(权利与权力不是一回事)

2、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公民的基本的民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

3、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政治自由和权利(基本权利)

4.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

(是选举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即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

5.享有权利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人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都是当家作主的体现)

6.公民先履行义务,后享受权利。(权利和义务作为法律关系是同时产生而相对应存在的)

7.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国家机关,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基层政权)

8.中国共产党代替国家行使政府职能。(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但不能代替。)

9.政府有管理经济的职能,所以,政府可以直接干预经济活动。(宏观调控,间接引导经济活动)

10.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1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所以人民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不能说我国人民能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12.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只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13.我国的宗教性质已发生了根本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宗教发生发根本的变化,但宗教的性质仍然是唯心主义)

14、在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家支持和鼓励公民信仰宗教。(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1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社会主义社会)

16.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略。(基本方式)

17.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18、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基本准则)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篇6】

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所有制构成地位形式含义作用:

(1)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集体经济(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份)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有利于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3)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经济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发展个体经济有利于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和流通,扩大社会服务,增加就业。

(4)私营经济(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私有成份)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发展私营经济有利于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国家税收。

(5)外资经济(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外资成份)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发展外资经济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都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篇7】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

在当代中国,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注意: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个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3.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含义: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简言之,即对自身文化(本民族文化)的觉醒觉悟。文化自信,是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表现: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3)意义:

①有利于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②有利于深刻认识文化的地位作用,正确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增强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自觉性;

③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④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梦。

(4)措施:

①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②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④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注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4.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①原因: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②基本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基本要求:

第一: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第三: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基本要求:

1)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2)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3)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5.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1)要求:

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广泛发动亿万人民积极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②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③当代青年应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身体力行,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2)主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

(3)形式: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如“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开展的创先争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公益活动)。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原因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②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但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文化发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态度。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就是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面对文化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篇8】

1、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常考方式】选择题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常考方式】选择题

3、如何应对文化竞争?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常考方式】材料题

4、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多样性,主要表现在:

①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明也有重要意义。

【常考方式】选择题

5、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常考方式】材料题

6、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在文化交流中要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即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常考方式】材料题

7、文化传播的途径?

贸易活动、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常考方式】选择题

8、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如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常考方式】材料题

9、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有利于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②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进与各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需要;是展示中国人民良好精神风貌和改革开放成果的需要;是增加国家软实力,塑造国家形象,促进与各国展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合作的需要;

③加强中外文化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常考方式】材料题

10、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相对稳定性;

②鲜明的民族性;

③继承性。

【常考方式】选择题

11、如何进行文化传承?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②立足社会实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③既不能搞传统虚无主义,全盘否定,也不能持文化保守主义,全盘继承。

【常考方式】选择题与材料题,结合措施型主观题来进行考查

12、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②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

【常考方式】选择题与材料题

13、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

(2)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思想运动;

(3)教育方式的变革。

【常考方式】选择题

1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常考方式】选择题与材料题

15、民族精神的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常考方式】选择题

16、如何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主心骨);

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传统文化);

③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对外来文化);

④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统一于现代化建设实践);

⑤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弘扬者和建设者(公民层面)。

【常考方式】材料题

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常考方式】选择题

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①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②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常考方式】材料题

19、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②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③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

④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常考方式】以材料题居多

20、如何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①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

②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建设的设施;

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常考方式】以材料题居多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篇9】

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包含两个方面的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注意其侧重点,做到方法论与世界观的统一)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1)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注意其侧重点在“决定”上)

2、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原理):

A.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它不仅能正确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注:作为分析大问题时不常用)

B.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意识。(注意其侧重点在“反作用”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