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集合15篇)

发表时间:2024-10-11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当我读完了作者写的作品,里面的剧情真的精彩绝伦。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1】

有句话说:“若觉中年无作为,劝君重识曾国藩。”要我说学知识不问年少,想知事故也不必等到中年。

尤记得第一次翻开《曾国藩家书》时,还是xx年的一个盛夏,最近实在书荒,不由得再翻起这本收录了半个圣人的书信故事,更得来了不一般的感受,再随记一下在书中得来的感悟。

曾国藩说:“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其所述意思是不要因为别人所显现出来的一些小缺点,而忽视了他身上其他更大的优点,也不要因为与他人有了一些小过节就忽略了别人曾经帮助过你的大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这两句话都是告诫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些小错误,一点道德或人事上的小瑕疵,与你产生了一点小恩怨以后,就全盘否定别人的好,忘记别人带给你的恩惠。

《礼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这句话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看重一个人于是发现了他身上更多的缺点,因为厌恶一个人最后反而发现了他身上不少的优点。

所以说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一定不要凭第一感官去定义一个人。而是要深入了解以后客观、公正地看待他的缺点和不足。“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孔孟朱王四大圣,唯曾国潘只占了半个,因为他没有创立自己的理论,他所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以前面四个圣人为标杆,自身奋进。依我拙见,曾国潘一生勤,仁,义,知世故,懂进退,已是我们后生学习之典范,称圣与不称圣又如何。圣人多半是被神话出来的,但是圣人能被称圣,自然是他们的思想,言论,行为值得被后人所习,他们的精神,故事,形象能够被立为标杆。

再次拜读过曾国潘家书之后,更感慨还有太多修身立德的真理,为人处世的事故值得我们学习,此书在中华五千年凝聚文化下面也只是冰山一角,古代人讲究修身,立业,现代人都是立业,修身,更何况太多人立业后不修身。

只是如今社会又有几人能舍弃手中之物平静下来与这些白皮黑字作伴呢?

如果你尚且年少,不如多花点时间读点书吧,修好身再立业,事半功倍!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2】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这本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30年的翰苑和他30年的武术生涯,从清道光到同治十年。有将近1500封信。内容广泛,生动地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治政、治家、治学的方式。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欢迎阅读。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一: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蒋介石也是如此,蒋介石也表明他一生只为曾国藩服务过。蒋介石还把《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来治军育德。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和兄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有330多封,是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家书。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有许多优点。

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

近代以来,曾国藩一直被政治家视为官方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他写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从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让父母放心;他是最好的兄弟,能教书,能照顾好弟弟妹妹,体贴周到;曾国藩是善良的父亲,是孩子们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今人看来高不可攀的。

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认真地读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真是值得每个人一读,尤其对当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多因纨绔子弟的“文官爱财、武官怕死”丢了世袭荫泽。然而,曾氏家族一代有一代的人才,包括一批著名的外交官、诗人、教育家、科学家以及曾纪泽、曾广均、曾琼农、曾宝顺、曾宪植等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泽东说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是很准确的。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他写出的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文坛,可谓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己矣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二:

至于曾国藩,他事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非常突出和有争议的人物。然而,他的家书在他平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心是一,也是研究曾国藩及其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我很早以前就很想读读《曾国藩家书》,但总是因为一些事而搁浅,这次的党员读书活动,我终于得以静下心来阅读。

曾国藩生前毁誉参半,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但也顶着“**贼”的恶名。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但他也成就了“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的美名……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

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通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信,我们可以了解他对事物的独到见解,以及处理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的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特别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现在的教育。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回避和粉饰的问题。如邓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问题。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现在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然而,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如缺乏信仰、极端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作为国家的栋梁,曾国藩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兄弟和最善良的父亲。

在曾国藩330多封家书中,他强调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多停留在空谈和口号的层面。《曾国藩家书》中对**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

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又怎么去爱他人、爱祖国。如果你对家庭失去责任感,你会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

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和兄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有330多封,是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家书。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有许多优点。

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

近代以来,曾国藩一直被政治家视为官方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他写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从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让父母放心;他是最好的兄弟,能教书,能照顾好弟弟妹妹,体贴周到;曾国藩是善良的父亲,是孩子们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今人看来高不可攀的。

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认真地读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真是值得每个人一读,尤其对当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多因纨绔子弟的“文官爱财、武官怕死”丢了世袭荫泽。然而,曾氏家族一代有一代的人才,包括一批著名的外交官、诗人、教育家、科学家以及曾纪泽、曾广均、曾琼农、曾宝顺、曾宪植等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泽东说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是很准确的。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他写出的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文坛,可谓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3】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之后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能够效仿,而他的着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4】

万物盛衰,自有定数。在曾国藩与家人的书信来往中,曾有一事:曾国藩给家里寄了一千两银子,交代了用六百两家用和还债,四百量用于馈赠亲友,曾家并不富裕,作为家里的长子,要支付家里的各种费用以及弟弟们读书的学费,曾国藩自己也是经常借钱度日,但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曾国藩为什么还要挤出钱来周济亲戚呢?其中原因,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认为是自己家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升官最快的人,创下了“十年七迁”的记录,这样的奇迹,固然跟他的政治才能有关,但是另一方面,也跟他高度的政治洞察力分不开。曾国藩出生平民,没有任何背景和靠山,然而他熟谙官场的险象环生,如履薄冰的官场经历让他步步小心,为了自己的仕途经济,不仅严格要求自己,甚至严格要求家人,生怕由于自己的官职在改变家人经济状况的同时,滋长了家人的不良习气,所以要在自己也困难的情况下资助亲戚,而且在还债一事上也格外小心,“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穷形尽相不好,得意忘形也不妙。

除了以上四点,《曾国藩家书》的看点还有很多,比如关于家和,关于交友,关于治军等等,读一部家书,阅曾国藩的千古风流,读一部家书,看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读一部家书,乃知心若从容,身何劳苦!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5】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曾国藩六岁读书,二十八岁中进士。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后世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曾国藩率湘军镇压了太平大国,被清廷称为同治中兴第一功臣;又于1861年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成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辛亥革命以后,一些革命党人称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并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是遗臭万年的汉奸。

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他这位赫赫有名的同乡评价甚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并亲自从《曾国藩家书》中摘录出许多语录。

《曾国藩家书》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材料。本月上旬,我和妻子在沈阳北方图书城购得一本《曾国藩家书》,利用早晚闲暇时将此书通读了一遍,虽领略不深,却也摘录了一些自己喜欢的文字,作为自勉。

1、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2、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3、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

4、勿夜郎自大:第一要除骄傲气习,中无所有,而夜郎自大,此最坏事。

5、谨记进德修业: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走,丝毫不能自主。

6、吾人为学,最要虚心。自满自足,不能有所成。

7、做事当不苟不懈

8、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

9、做人须要有恒心,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10、做人须清廉谨慎勤劳

11、做人要自立自强。

12、时刻悔悟大有进益

13、学问之道无穷,读书宜立志有恒。

14、家和万事兴。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帮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

15、家中大小诸事,皆大人躬亲之,未免过于劳苦。勤俭本持家之道,而人所处之地各不同,大人之身,上奉高堂,下荫儿孙,外为族党乡里所模范,千金之躯,诚宜珍重!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6】

曾国藩一生体弱,但却道德、军功、文章三不朽,这主要得益于他的养生之道。他的养生方法,至今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

他的养生九诀包括:眠食有恒、戒恼怒、每一天睡前热水洗脚、节欲、两饭后千步走、不轻易服药、静坐有常时、骑射练筋骨、种花养鱼怡性情。

曾国藩在给四弟的心中写到:莫买田产,莫管公事,二语而已。盛世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富贵人家不可不牢记此二语。他劝九弟勿恼勿怒,生病当以自养自医为主,不宜过多服药。

虽然此刻的物质条件和医疗条件不断提高,但这些养生的理念仍值得此刻的我们借鉴。

法国作家罗兰说生命不是一个能够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留物质财富于子女不如留精神家产,古语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但是三代。《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父母兄弟的,也是写给后世之人的,阅读《曾国藩家书》我们可见贤思齐,慎独内省,立德、立行、立言,修身养性,培育子女,树可世代薪火相传的家风。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7】

读曾国藩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清末,他是一个有影响的人。同时,他在文学、军事、思想等方面也有着深厚的造诣。

老师推荐我读这本书后,我并不能完全理解曾公书的精髓,但读完这本书,曾公真的让我佩服他。他在书中的思想使我想起了我所看到的一些现实。

正如序言所述“《曾国藩家书》内容有养性、治学,理财,齐家、交友、为政诸方面。由于是家书,宦海沉浮中的曾氏对亲人眷属敞开心扉,或言人生感悟,或抒心事衷曲,或论军政国是,或阐述伦理纲常;言之凿凿,情之绵绵,实为后人吟诵捧读之佳作。”曾公在《家书》中的125封家书﹐章章情深意切,足见其殷切之情。

读完这本书,我也有小小的感悟。

孝悌曾公的家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对父母的孝心。纵观历史,中华民族的绚丽历史,最值得我们骄傲的就是传统美德,忠、孝、礼、仪、廉、耻,古代孝就被排在第二位,古代的孝含义很广,不光是对父母好就是尽孝了,从曾公言“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数诸弟,是大不孝者也。”可以看出,曾公认为对父母的孝道,作为长子,还应该承担起教育诸弟,养育孩子的责任。

而现在呢,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自我意识也越发的强大,为了父母的财产,互相勾心斗角,处心积虑最后反目成仇,形同陌路,而我们是不是应该从古人的身上学到些什么呢?个人认为“百行孝为先”,一个不孝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对社会都是无益的。

教育“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如今三十年来,国家、社会和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然而,教育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在相当一部分80年代后出生的儿童中,存在着信仰缺失、极端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现象,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焦虑。

我们的教育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呢?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各个、最仁慈的父亲,至今190余年里,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

在曾国藩写的330多封家书中,他强调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与曾氏家教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再穷也要富孩子,致使许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追求享乐,攀比虚荣。很多孩子也习惯了自己的中心位置,每个人都为我,我也为我,极度自私。这样的孩子都不懂也不会去敬爱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敬爱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爱他人、爱祖国。

如果你对家庭失去责任感,你会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

曾公的信中提到最多的是读书和学习。读书一直是圣人的生活方式,曾公对此又独到的见解。曾公一生广文博采,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同时,他也要求自己的儿子,兄弟们也勤学苦思,他提到“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一代享用便尽。

其子孙始而骄逸,继而浪荡,终而沟壑,能延庆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

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在他眼中,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德而后是才。他在教育后代的时候,也不断强调这两点。

关于读书,在他看来还有一个好处,即“惟读书可变化气质。”可以改变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气质。他还教育他的弟弟,儿子们“学道之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看到曾公如此家书,我感触颇深,在信息并不发达的那个年代,曾公给家里写信,并不像今天这样打**这么容易,他心中所思的,所念的就是弟弟,儿子,读书没有,这些都是发自内心的殷切期望。着实让人敬佩。

曾国藩不光是以为杰出的**骄子,在这些信件里,他展现的是他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一个严格的父亲,负责的哥哥,孝顺的儿子...。中国新一代的青年们朝气蓬勃,但是现在的一些原因造成了他们性格里缺失了一些东西,那也是现代教育的缺失,读了这本书,让我想了很多,我们是不是应该从古人那儿重拾一些东西了,中华名族五千年的瑰宝不应该就这样随随便便就被丢弃。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8】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书信。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大半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对于《曾国藩家书》有人在称谓及提称语、启辞、正文、结语等总结出一堆东西,其实当时的人写信大体上都是这样的形式,倒是信中的内容包括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这些家书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实而又生动反映曾国藩生活记录的书,是现代人可一窥这位清廷中兴名臣内心世界的书。

世人以为这些家书中,曾国藩写给子女最多,其实不是,这些家书中,曾国藩写给弟弟们的书信最多!曾国藩有几个弟弟,排行第四国潢、排行第六国华、排行第九国荃、最小的弟弟国葆,一般人认为,国潢懒散、国荃浮躁、国华受不得挫折、国葆最小缺乏自制,曾国藩是长兄,又是最早获得功名,情理上他都应作为弟弟的表率。曾国藩在做京官时,常写信给弟弟们,和他们说做人之道理。

曾国藩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此可见早迟之际,时刻皆有前定,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万不可稍生妄想。六弟天分较诸弟更高,今年受黜,未免愤怨,然及此正可困心横虑,大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因愤废学”。(译文:做人只有增进道德、研修学业这两件事靠得住。进德来增进修养,就是指孝、悌、仁、义这些品德;研修学业,就是指写诗、作文、写字的本领。这两件事都可以由我们自己做主,这些道德及学问能以增进一尺,便是我自己进了一尺;这些道德及学问得以增进一寸,便是我自己进了一寸。

今天进一分道德,便可算是积了一升谷子;明天修一分学业,又算存了一文钱。道德和学业都增进了,那么家业便可一天天增多。至于功名富贵,那只能看天意来决定了,自己一点也做不了主……可见入学是否迟与早、入学时间都是前生注定的。考试的方面能否尽力而为在我自己,但能否考取则听天由命,万万不能做不切实际的妄想。六弟(国华)天分比诸位弟弟更高些,今年没有考取功名,不免愤世怨命。但现在正好可以对自己衡量一番,更需要有卧薪尝胆的功夫,切不可以因一时气愤而废弃学习)“。

曾国藩这些文字写得特别得好,那怕现在来读,一样适合现代的人。现代人,功利心太强,做什么事都希望有结果,其实读书,真不是宋真宗赵恒所言,“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那是做皇帝用来诓骗读书人来为他服务才这样说的。但无论如何,做人的确是需增进道德、研修学业两件事靠得住,也只有这两件做得好,这个人才能成器。曾国藩能守住读书人的底线,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为民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锤炼忠诚干净有担当的政治品格,切实做到“内自省”,完全做到古人所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些都是过去或现代读书人应该学习的品格。

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徐中约说:”曾国藩的政治家风度、品格及个人修养很少有人能予匹敌。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这个评价是合适的。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9】

阅读背景:

曾国藩,“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白衣出身,27岁中进士入翰林院。太平天国运动时,组建湘军经多年鏖战攻灭太平天国。后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曾国藩本人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中国近代文化建设的开拓者。在他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一生勤学善思、克己修身、身体力行,是通过不断自我完善以达成个人成就的不二典范。他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什么这么多人推崇曾国藩?

一、曾国藩着实是个伟大的人,不仅做出过足以影响历史的贡献,更难得德行贵重,值得世人钦佩、效仿。

二、曾国藩留下了大量的文字作品记录自己的一生所得,并流传至今。使世人可以通过钻研作品去学习、效仿。

三、不同于其他国学作品,通篇都是提炼总结好了的结论性的艰深难解的“道”、“理”,曾国藩流传下来的大量日记、家书,由于不是学术作品,所以不仅有记录、讲述经世道理的部分,还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他得出道理、甚至践行道理的过程。因此参考、学习价值更高。

四、曾国藩在作品中也坦诚记录了自身的不足,以及与自身不足反复斗争的坎坷过程,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千古第一完人”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也会经历自我斗争时的意志不坚定、挣扎、挫败等。这使得研读他的作品,就好比去探索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自我完善变成伟人的过程,能带给每一个想要实现自我成长的读者一些正面激励。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合辑。

我读的版本是吉林文史出版社于16年出版的版本,全书据书信主体内容分为“修身”、“治学”、“齐家”、“为政”、“处世”、“治军”、“用人”、“师友”、“理财”和“养生”十个部分。按内容排版也有好处,但因为打乱了作品本身的时间顺序,所以在读到部分内容时会因缺失前后时间线而不明所以,加上部分注释稍嫌主观,所以我不太喜欢这个版本。至于选篇方面,我对曾的作品没有大量阅读基础,不敢妄评。

治学篇的第一篇《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有提及《曾国藩家书》的起源及存因:“予生平伦常中,惟兄弟一伦抱愧尤深。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教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嗣后我写诸弟信,总用此格纸,弟宜留存,每年装订成册。其中好处,万不可忽略看过。诸弟写信寄我,亦须用一色格纸,以便装订。”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曾国藩写家书的初衷,是因“长兄如父”,要借家书代父分担履行教育弟弟的职责。我以为这段话后半部分同样重要:想必正是因为他对书信装订、保存的要求,才使书信得以流传至今,供后世大众阅读、学习。精神、文化因其抽象性,在传承过程中可能相对更容易遗失,因此精准表达、记录、刻意保存或许是降低遗失概率的不二方法。举个例子,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光要言传身教,还要把有价值的理念记录下来,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所有能够被后代接受的信息载体,并嘱咐子女甚至子女的后代妥善保存、传承。

我在读《唐明浩点评曾国藩日记》时,查阅到一篇《曾国藩年表》(《年表》摘自网络),认为读这本书时仍有参阅意义。书中每一篇文都有注明时间,对照《年表》参考其生平、年龄、阅历、资历,作为阅读背景,或许对笔者当时的所言所书能有更深刻、准确的理解。

《曾国藩家书》里值得研讨、学习的内容很丰富,不仅包含作者直接书写表达出的观点、道理,也包含了通过作品可以推断出的作者本人的特质。我对后者更感兴趣,所以借此文尝试从已读的篇章里思考、分析曾国藩本人的人物特点。

曾国藩一切成就的起源,我认为都要归功于“益友”,正如他自己所说,“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志”,众多益友无异于他成年后自我成长的“开蒙导师”,他在“修身”路上所付出的终生努力,也少不得是因为这一干朋友的相互激励与督促。他学习、效仿朋友们的长处,同他们交流学术、为人、为官的观点,既开拓眼界、增长学识,也在朋友们的督促和帮助下不断完善自己。我想,他的所思、所想、所行也是在交流沟通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并赢得了朋友们的认可和赞许,而这也应该是他事业的铺垫吧。也是我们如今所说的“人脉”、“圈子”效应了。《唐明浩点评曾国藩日记》中就有提及,曾虽然夜不出门,但他规定自己白天要去主动去拜访友人,以去自己“倨傲”的毛病。(所以打卡机这种东西是谁发明的?人家古人虽然车马不便,但上班时间也可以去串门学习多爽。)

而从结交益友这一点,又可发散出曾国藩的许多过人之处。

曾国藩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家书》中有大量篇幅都是在赞誉朋友:哪位朋友在哪些方面比较杰出,值得他或者家人学习。一个能够发现别人优点并积极学习的人,也必定是个谦逊的的人;因为谦逊,所以在友人指出他的不足之处时,能虚心接纳;虚心接纳意见和效仿学习他人优点,验证了他是个十分受教的人。此外,能将学习、生活中的所思所得积极主动与朋友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在知识上做到互通有无,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头脑风暴”和“一群人往往比一个人走得更远。”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学习中总结经验教训,并付诸实践,有极强的行动力。好友修身、做日课、练诗文,他认可这件事情,就立即付出实际行动、积极效仿。这些好的习惯经验,不仅自己践行,还不厌其烦书写、分享给家人,有意识把教育弟妹揽为自己职责,主动承担责任。最重要的一点,应该就是“恒”了,不懈地、不断地追求自我完善,积极进取。“恒”却并非仅来源于他自身,而要回归到最初提到的朋友之间的相互监督和激励。

以上各点是较表层的现象,比较容易看出。细想一层,不难发现曾国藩是个非常善于思考的人。从家书看,大多书信内容,可以说都是有“干货知识点”的,除了朋友处习得,应该大部分出自他自身的所思、所得。其次,他的“日课”内容绝非东施效颦,是建立在一定逻辑关系之上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曾是一个真正做到“思”与“学”相长相成的人,这可能也是他能把所学变成实践的基础吧。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10】

近日,刚参加完统一考试完毕,不知结果如何,心中着实悬念。虽然说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但也是自己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所以说无挂怀属于虚无之谈也。如果一味沉浸再次补习功课或者是攻读高级,觉得也有不妥之处――这样仅以此职业书本为自己所读,感觉有点书呆子气了。于是,十年后再读此书确另一番感受。

首先,曾氏在信中表示对九弟回家之一路上的牵挂,表达兄弟之情,我想我们生活中兄弟姐妹(所谓同胞者)何尝不应该这样呢?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同胞者各自成家立业后彼此的关心少了。或者关心依然存在,可是一旦牵涉经济、政治利益时,兄弟反目成仇者大有人在,我们以前所在的集团公司便是如此。看看曾氏一家兄弟的`和睦,也给我们重新感受兄弟伦常中的一些同胞之爱啊!

然后,予身体较九弟在京时一样,总以耳鸣为苦。问之吴竹如,云只有静养一法,非药物所能为力。而应酬日繁,予又素性浮躁,何能着实养静?拟搬进内城住,可省一半无谓之往还,现在尚未找得。予时时自悔,终未能洗涤自新。可见曾公一生成就,一直将静字看得非常之重。另一位湖南前辈唐鉴向曾氏指静字功夫最是要紧。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这一点,我也着实需要学学,如今三十多岁,依然不以静。更无从如曾公所言时时自悔,洗涤自新了。

这封信在谈到为学时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是猛火煮漫火温法。这是子思、朱熹等人从熬肉中得到的启发:肉必须经过这样的熬,味道才会全部出来。读书亦是如此:先在短期内集中精力阅读,掌握所读之书的概貌;然后再对其中的章章节节乃至字字句句作慢慢细细的咀嚼,读熟读透,以求探到书中的精义之处。对于必读的经典书籍,这种猛火煮漫火温的方法值得借鉴。这种学习的方法,我们何尝不需要借鉴呢?

这封信的另一处主要谈到德讲诚正、术求专攻。其在信中提到艺多不养家,其实并非艺多的过错,而是我们人,学艺多了便受到时间等限制而不能,不能专。想想,我这一生学艺倒是不少,到头来三十出头还是一事无成啊!

这封信其实还有二处细节之处,一处为曾公讲到自已与家人以后往来信件都以固定的纸张来书写,以便保存,说明连信纸的规格均有了恒字,以至有了我们如今阅读的《家书》。我们的一生中,家信、情书又何其多?可要整理起来,确属不易。信中另一处是常写日志或作日记的方法,可以使人进步。当然,这两处均得持之以恒。其实关于持之以恒一词应该是我父亲在我从小能记事开始用得最多个成语,可是我至今仍然没有作到这个恒字或者说到今天还没有真正理解这个恒字。而我父亲就做到了而且随着他老人家年岁的增长作得更好,比如不苟言笑、不说脏话、不轻浮、举止稳重

以上这些说明,不仅曾公警世之言值得学习,其实我们所应学习之处在我父亲已经言传身教了我三十多年(我如今的岁数里),我何时能真正体会、运用呢?深思深思。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11】

我信步于我的书架中,偶然,我发现了一本有些陈旧的《曾国藩家书》,我随手翻开,不禁投入到了这本书中……

我默默地合上了最后一页,心中却不禁感慨万千。

那不过是几十封普普通通的家书,却是当年曾国藩万千智慧的结晶。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养生、军事……无所不有。

“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这是曾国藩家书中的原文,曾国藩早已明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他因此胜不骄,败不馁,心静如止水。读至此处,我不得不佩服曾国藩,他不愧为晚清重臣尔!

曾国藩,谦而不卑,忍而不懦,威而不猛,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但是曾国藩的信也是为我们而写的,他也给了我们一个有力的提醒。透过家信,看看曾国藩,再来看看我们自己,我们不禁会羞愧万分,我亦然。

曾国藩,他受过无数委屈,但他毫不声张,默默忍受。打落牙齿连血吞,好一个硬汉!当今的我呢,却是一个弹簧,别人一压,就蹦得老高。那次,一个同学和我发生了点矛盾,他便用手中副班长的权力把我恶告一通,我听见了,火冒三丈,冲上去和他争辩了起来,甚至差点动手,乃至我又多了一个仇人。如果那是曾国藩呢,他也许不会争辩什么,只是默默忍受罢了。我回想起来,不禁惭愧万分,中华民族自古以“忍”为上德,我为什么不能忍呢?

曾国藩有着一套独特的治家之法,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这是曾国藩留下的十六字箴言,也是治家的核心理念,是家庭兴旺的基本,但是这也留给了我们一个思考,我们是这么做的吗?纵观社会,连壁纸都是“豪华、奢侈”的设计理念,“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哪里有节俭在?富二代,官二代,努力治学何处寻?……也许,我们应该汲取一下曾国藩的智慧了。

跟我们一样,曾国藩身上原来也有许多恶习:居功自傲、出言不逊、待人无礼……甚至比我们更加严重。但是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努力克服,战胜缺点,成为了一个谦虚有礼的正人君子。伟人总是有相通之处,富兰克林生前也是这样一个能够克制自己,去除恶习的人。由此,曾国藩也告诉了百年之后的我们一个道理: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只是因为他们比常人更会克服恶习。至此,我不禁感叹:曾国藩成功之道,无过于此!

这本书封面上有二十八个字,其曰:做人处事之典范,修身养性之圭皋,为官从政之精髓,治国安邦之箴言。我读完了,不禁感叹道:“这本书无愧于如此评价了!”

曾国藩,晚清重臣,几百年前,他留下了这些珍贵的信,今天,当我再次打开那些尘封的家信,我却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曾国藩的良言,不正是我们遗失的宝藏吗?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吗?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12】

近日一直在读好朋友送的《曾国藩家书》,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给纪泽、纪鸿的信中,曾国藩这样写道:“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大意为:人的气质,与生俱来,本来难以改变,只有读书才可以改变它,重新塑造气质。古代精于相面的人,都说读书可以改变骨相。要求得变骨相的方法,必须先立下坚定不移的志向。

读完此文有以下两点感悟:

一、读书改变气质。曾国藩是一介书生,靠科举发家,最后权倾朝野。在《曾国藩家书》中多次提到读书的重要性,他谆谆教诲家人子弟要读书,“读书贵精专”,“须用困知勉行功夫”,“读书有一耐字诀”。读书可以改变气质,这一点毋庸置疑,且与“满腹诗书气自华”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现今提倡的“知识改变命运”则把读书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13】

最近读曾国藩家书,现在手头的这本,收录的不全,很多人都推荐岳麓书社版本的,拿到那个版本需再读。

宋庆龄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孩子的性格才能,受家庭、父母影响最深。”我们常说:身教胜于言传。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起一个学习的榜样。

曾国藩的多封家书中提及“恒”,给兄弟书信中提到读书需有恒,给孩子书信中要求习字需有恒,劝导九弟说做本职事情需有恒。他最著名的那句:“凡人作一事,便领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忘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他在日常读书习字习,也日日坚持不懈怠。

在书信中,以自身为例,因为“恒”而有成绩的希望家人借鉴,同时自己未坚持住的,也分享给家人让家人以他为诫。“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我生平坐犯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小。”这是他规劝九弟时的后半句。

读完他的这几封家书,我该借鉴的不仅是他对“恒”的重视程度,更值得我借鉴的是他以身作则的态度,最为佩服他在家人面前以身为诫的这种勇气。

家长作为榜样能促进孩子成长,家长若在工作学习或者生活中出现差错,也请不要为了捍卫自己崇高形象而次次避开孩子,可以选择性地去当一下反面教材,也未尝不可。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14】

曾国藩堪称一代人物(于人渣、人力资源、人才和人物相比)。为人处世,接人待物,皆有大家风范,而其对族人的要求几近严苛,才有了曾氏家族后面的兴旺发达, 族人对其生前立下的家规也执行不悔,这在后人的记载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虽在晚年犯了一些错误,但仍不失为众人学***样。对其本人我用几个字概括:

孝、忠、义、谦、慎、勤、朴、诚、范、睿。

用以下几段文字论证我的观点:

1、 孝从其上至曾祖父,下至父亲的言语中,都体现出毕恭毕敬的姿态,嘘寒问暖,家人谁有个伤风感冒的就往家里寄去药品,以滋补类最多。自己过的十分辛苦,到处周转借钱,但从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手中有盈余时就把钱财寄望家里,惠及族人。对祖父、父亲和叔父的话言听计从,做什么事总是先征询长辈的意见,就连把自己钱给亲戚要给谁,给多少都有父母做主。

2、 忠时时刻刻为国家及皇上着想,即使皇上做错了夜在为他辩解,打圆场,无处不在感恩皇家对他的重用,即使贵为诸侯,封疆大吏,兵权在握,也不曾有反心。细微之处在于自己有**病,不敢上朝面见皇上,怕吓到皇上,因此,在有几次机会科举考试都有实力考取不同等级的官职时他选择了推延考试时间,这在过去四年一大考、一年一小考的考试制度中,遇到这样的人实在是罕见,并且在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后主动削减兵力,无不体现对皇家的忠。

3、 义可用“疏财仗义”来形容,无论京城达官小吏还是乡里乡亲,他无时不资助救济,并且在自己没钱花的时候也从没主动要求他们还过。手中有盈余时安排家人分与邻居,远房亲戚,就连叔父的岳母,弟媳的娘家都不断资助。兄弟来往京城及乡人回家盘缠也都有他出。

4、 谦经常和弟弟讨论家事,从不自作主张,对人总是尊敬三分,对弟弟学业的安排真正体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信中写到无论何人作为自己的老师,都有可学之处,都要尊重,不要以为省城的老师教的水平就会高一些。他对同事和下属也很谦虚。当他的书法和文章都是大师的时候,他还是会把一些人搬出去赞美别人的优点,声称自己无法超越别人。

以自己的实力考取的功名,用自己的才干博得众臣和皇上的提拔,他把这些都归功与先人的积德和皇上的恩典。并获得赏赐之后都分与下属,从不贪天功为己有。“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话想必他领悟的比较透彻。

5、 谨从家书的内容来看,至始至终无不贯穿其中的就是一个“谨”字。对长者的安排、交代,对兄弟学业的态度,学***容,子女的教育,军队的治理,同僚相处及皇上的看法,他都谨小慎微,唯恐不周,出现纰漏。就连兄弟两个位居一品,自家祠堂修建也不容许有半点显耀之意,他认为对祖先的最大尊敬就是让他们不受打扰,乱世之时,越富贵人家的祖坟越不安生。

在功高震主的时候主动削减兵力,以防皇上起疑心,避免对国家造成威胁。

6、 勤他不但自己勤快而且要求家人和下属勤快,并把“勤”字作为八大家规(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之一。他每天五更起床,早期读书练字,中期勤于朝政,晚期勤于军务,“勤”也是伴随他一生的一个字。他们的后代,无论男女,都应该勤于读书、洗衣、耕作和织布。

7、 简从进京做官家居生活到家人生活和祖宗祠堂修建,他都要求简,京城生活粗茶淡饭,丫鬟、佣人极少,家里的家具不要新置,都是刷漆,刷了一遍又一遍,都有十多层之多。给弟弟的毛笔也是左挑右选,给家人置办的衣服也用大布,偶有喜庆之事才有好点的衣服寄回家。即使这样依然博取家人的拥戴,八字家规中的“宝”本意为一家祥和,这样的情景家人依然祥和一片。

可见“简”字的概念之深,延续之久。

8、 廉从他书信中提到,家里对乡绅官吏的贺礼和攀附,不予理睬和接受,子侄辈嫁娶不宜找骄横贪图享乐之家子女,主要已读书种地家的子女为主。从他家的生活条件来看,我们知道他不是**。

9、 范从他入职以来就始终以榜样竖立在兄弟面前,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以学识渊博,品行较高的人为友,并乐此不彼。并成为满朝**学***范,不然他也不会成为太子太保(即太傅,太子的老师),这是皇上对他人品和学识的充分肯定,也是他最大的荣耀。

10、 睿此人深谋远虑,并懂得藏锋,收敛,把自己的锋芒遮了一层又一层的掩饰物,但是金子总要发光的,他的才干和功绩是掩盖不了的。他的聪明才智使他的家族和后人受益匪浅。因为以上九点,使他不授人以柄,他的德行也被他发行的“家书”中充分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无论从政和为人,散钱济人,处理家族与地方**的关系,回避兄弟同朝为官,让弟弟自己证明自己的实力,平定太平天国后主动削弱湘军兵权,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谁也不敢不尊重他。

也正因此人的存在,使摇摇欲坠的晚清,又多存活了几十年。实在是功不可没啊!

综上,此人集数计优点于一身,其它优点不再一一述,实为后人学***模,堪称国之大器。当然晚年也犯了一些错误,使国人痛恨,这也正好应验了他追求的那句话:花未全开月未圆

人在做,天在看,我若有诸此优点,不成功天理不容。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15】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应该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可以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短信,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美好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现在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曾经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曾经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文明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现在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可以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今天,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可以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可以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应该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来自于民众深厚的文化积累和道德修养,除此也许别无他法。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美好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后,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相关阅读

  •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优秀工作计划精选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一)俗话说:文如其人。读曾国藩的家书,好像听见他在耳边娓娓道来,看不到丝毫厚黑、狡诈,也不会觉得他是一个政治家。家书从曾国藩由翰林院庶吉士初授官职到去世前不久,跨越近三十年。除了思...

  •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系列

    根据您的需求,编辑为您整理了《曾国藩传读书笔记》,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读书能使人更充实,丰富,每次读完作者写的作品,总能带给我全新的认知。写读后感要弄清楚书籍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一)二十余年的读书工作生涯,辗转几个城市,随身的物品来来回回,换得面目全非,唯一伴随我的,就是《傅雷家书》。一九九零年的秋天,我刚进入小学学习。入学的前一天晚上,父母破例允许我和他们...

  • 2024《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本文将以多个不同的角度为您介绍与“《傅雷家书》读书笔记”有关的相关信息。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将其添加到您的收藏夹。书籍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以平静的态度看待各种事物。在认真品味作者的作品后,我们一定会对生活有新的感悟和看法。读后感是对书籍内容进行综合思考和理解的结果。...

  •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2篇

    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我们需要保持着我们当时阅读作品时的感觉,写出一篇读后感,经过反复思考笔稿范文网编辑精心挑选了题目为“傅雷家书读书笔记”的文章,拥抱成长追求卓越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