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观后感收藏

发表时间:2024-10-19

到底该如何写好有关作品名的观后感呢?通过阅读和写作我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经常写观后感,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更加丰富,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国画观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国画观后感 篇1

**张璪的绘画主张

摘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话,出自唐朝的画家张璪,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名句。简单的说,「造化」是指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

这意味着画家要以自然为师,结合内心感受,创作出一幅好作品。

关键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天人合一手摸素绢意境

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这指出艺术家必须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向自然学习,方能有与“山川神遇而迹化”的美妙感受,才能领悟艺术的真谛与精髓。对于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来说,阅读一万本书是很重要的,但是旅行一万英里更重要。

也就是说,艺术必须源于现实美,以现实美为本源。但是,这种现实美在成为艺术美之前,必须先经过画家主观情思的熔铸与再造。它必须是客观现实的形式和精神与画家主观感受的有机统一。

作品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必须打上画家主观情感的烙印。张躁一句话扼要地道破了艺术形象形成的全部秘密,乃至传诵至今,历万古而犹新。

仅仅8个字,即将绘画的创作机制、艺术本源、艺术家的主观能动作用,以及自然美与艺术美、自然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复杂关系剖析得淋漓尽致,可谓言简意骇,字字千钧。从此之后,这一画学原则,便与谢赫的“六法”一样,成为中国画创作中千古不移的圭臬宝典,至今无人能撼。

2大写意画注重心灵感悟的抒发,不着重物理表象的真实再现。

徒手绘画重对精神的强调不仅是画家的个人个性,而且是与天地精神相关的极大的自由和解放。所以,大写意画在强调表现画家真情实感的同时,须同时强调游心于万物,整体把握客观世界生生不息的变化韵律,不受时空、体面、光色、透视等物理现象的束缚,这就是中国文化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极高境界。写意的本质是敢于超越物象的客观世界,表现人的精神和宇宙的情感,这是一种生命意识。

早在唐代,山水画家张璪就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思想,这个“心源”二字就是画家的内在修养;由“心源”而产生的“心象”就是写意画的造型观。书画艺术包含了天、地、人的本质、精神和精神,包括人性、形象和人格的多层次意义。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多么高的艺术境界啊!

3以手摸素绢

关于张璪手摸素绢,清方熏所《山静居论画》记述:"指头画起于张璪,张璪作画或用退笔,或以后摸绢素。

毕宏庶子擅名于代,一见璪画惊叹之。璪又有用秃笔或以手摸绢索而成画者,因问璪所受。璪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毕君于是搁笔。

4张璪松石徒称奇

作为一位早期文人画史上的天才人物,《图画见闻志》谓张璪:“名重于世,尤于画松特出意象,能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干,势凌风雨,气傲烟霞,分郁茂之荣柯,对轮囷之老卉,经营两足,气韵双高,此其所以为异也。”通过这段绘声绘色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张璪确乎是一位有着超常异秉者。

若仔细分析,似有以下三层含意:第一,他的这种画法不是来自名师的指点,起码不是来自某位具体画家的直接传授;第二,他的这种画法得益于山川之助和内心的感悟,或换言之,是自身的精神追求和大自然中客体物象之间融合、碰撞的产物;其三,他所说的心源,其实也蕴含着个人的艺术才华。相同的“造化”,不同的“心源”,其结果也必然不同。

“毕君”之所以“于是搁笔”,正是这种在“心源”方面自愧不如而表现出来的甘拜下风。因此,称张璪的画“非画也,真道也。”可谓实至而名归。

张璪以画松最为著名,能双管齐下,且生枯各别。据《历代名画记》称,张璪作画“惟用秃毫,或以手摸绢素”。这种绘画风格继承了吴道子豪放的风格。

五代荆浩《笔法记》称张璪的画“真思卓然,不贵五彩”,可见张璪能用墨法。

《全唐文》中收录有符载张璪是一位画松的高手,而这古松画到了寺壁,体现了高松古寺、心境双寂的妙悟境界。张璪在一些寺庙墙壁上所作的壁画,在其身后多有留存。

5张璪传统与当代逸品

他指出:“古人云‘胸中丘壑’,余谓之‘作画若得天真三昧,当不徒丘壑在胸中’。”他又说:

“悟境亦真。”这里的“天真”和“悟境”,其实都属于“中得心源。不过,在一些画家看来,造化就是亲眼所见的大自然,只有画得写实才算“师造化”,心源则是对具体景物的感受,只有表达了真实感受才算“得心源”。

20世纪不少融合中西的写实派画家,大多如此。他们不忽视画家心灵的作用,但往往把它看作是用感情反映自然景物。

在其他画家看来,创作不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自然,更是宇宙生成和变化的方式;心灵的源泉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感受,更是文化修养所提升的精神境界。20世纪,重视意境和绘画的山水画家并不缺人,但自觉追求精神境界的人是有限的。虽然境界与意境有关,但毕竟是不同的。意境是物的外在意义在情景交融中的表现,境界是意境的精神高度。

即使在西学东渐更形猛烈的潮流下,传统派的杰出画家依然如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传统学派的精神领袖陈师增和山水画学者黄宾虹。前者的广泛影响是厘清文人画传统精神的本质。

后者对画坛的沾溉,既多有传统派的画家,也不乏融合派的翘楚;既有“内美”的追求,又有笔墨语言与技巧。然而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上,他们的理解更接近原典。

张璪、王维等人水墨山水画的出现,其重要性不仅在于笔墨技法绘画形式上的创新变革之成就,事实上,墨画,以反映自然和生动的山水画的哲学意义。 其绘画中所显示的理性激情、思想冲击和心灵驰骋,事实上,它反映了山水画的精神能够对中国画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讲的是创作方法,在完成的山水画中,则表现为主客观结合的空间境象——意境、山川林木的图式——丘壑、独特的艺术语言——笔墨。

长兴岛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魏嫣然2014年4月2

国画观后感 篇2

在书友的推荐下,我读了王跃文的《国画》。最先找的一个网站后面的章节是收费的,撂下一段时间。书友几次问起我的读后感,因没读完,我也说不上个子丑寅卯。现在读完了,写几句,对书友是个交代。

《国画》以画家李明溪的国画为引,将我们带入了一个龌龊的官场世界,《国画》没有像我以前读的官场小说从反腐斗争的正面入手,没有塑造高丶大丶全,而是细致刻画了朱怀镜、方明远、皮市长、柳秘书长、严尚明、张天奇、宋达清、袁小奇、等人。像国画的工笔。《国画》里的朱怀境开始既无政治靠山,又不会请客送礼,所以总是得不到领导的关注和重用。他在刘明夏索画之后真正领悟官场之道和提拔“诀窍”,主动向柳秘书长送画拉近了与领导的距离;他利用朋友关系,促成了县长张天奇、神功大师袁小奇与皮市长的见面,取得了皮市长的信任;他为皮市长儿子出国上学两次送钱;偶然的机会,又救了皮市长的命,得到了皮市长的赏识……

书中主人公朱怀镜对他妻子陈香妹所言:“你不在官场,没法了解官场的微妙之处啊!这最多只能说明他们开始注意你了,这还远远不够啊!说白了,你还得投资。现在玩得活的,是那些手中有权支配国家钱财的人。他们用国家的钱,结私人的缘,靠私人的缘,挣手中的权;再又用手中的权,捞国家的钱。如此循环,钱权双丰。

《国画》用工笔细细刻画了诸多细节,如”皮市长就一脸慈祥,笑眯眯地望着朱怀镜,却什么也不说,只是一手优雅地敲着皮沙发。朱怀镜迎着这种温暖的眼光,心里有些发毛了。“

”朱怀镜见识过不少这样的领导,你同他单独在一起,他爱和你说话就说几句,不然他就一眼不发,要么面无表情,要么似笑非笑,听凭你闷得发慌,背生虚汗。

朱怀镜平时注意过,皮市长要么笑容满面,要么黑着脸。那笑脸黑脸之间没有过渡,才笑容可掬的,突然就冷若冰霜了,就象小孩子搭的积木,五颜六色的非常漂亮,可刚搭好就哗然倒下了。下级们就总在他的笑脸和黑脸之间提心吊胆,不知所措。“

《国画》中众生相不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有滋有味的活着……看看两会那些身着顶级品牌的代表们!而且绝对让人羡慕——他们怎么就活的那么滋润!

《国画》里面的人物我感觉塑造的最不真实的是梅玉琴,到三十岁了还是个处子,又是个成功人士女强人,又漂亮,又不破坏别人的家庭,完了身边还没有一个闺密。好象生来就是给朱怀镜当情妇的。作者在这个人物的用心倒像红楼梦里贾母掰谎,嘿嘿嘿嘿嘿。

国画观后感 篇3

银山镇中心学校

六、二班学生黄鑫懿

作为一个内江人,我对张大千的名字很熟悉,但对他非凡的一生却知之甚少。这学期,我饶有兴趣地读了《国画大师张大千》这本书,张大千一生的经历让我感到心潮腾涌,对张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当我读到张大千小时候为算命女画像赚钱与他离家出走后穿着新衣服回家这个地方时,不由行为事情的有趣而忍俊不禁,同时,又不得不被张大千的懂事,聪明所征服。张大千那时还只是个孩子,但他可以自己挣钱。虽然收入不高,但毕竟是自己挣的,他解决了父母的问题。而我们呢?

比那时的张大千还要大呢!可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还责怪父母没有满足我们,更不会帮父母做家务了。哎,真惭愧呀!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张大千知道自己因为一次醉酒而画出比二哥好的《虎啸图》时,竟发誓戒酒戒画、戒画虎。张大千知道自己的画技比二哥好得多,但他认为如果自己也画老虎,肯定会抢二哥的名声,自己也不会义气。

张大千淡泊名利,令我肃然起敬。

而生活中的我呢?却自己学会了就不理**了。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日子。那天,我带着一篮子做花篮的材料来到小君家。我本来打算让她教我如何做花篮。小君欣然同意。她手拉手教我。我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小君一边示范一边鼓励我:

“小鑫,这个其实很好做的,先这样,再这样。”慢慢的,我会做花篮了,而且比小君做的更漂亮。看我神气十足的样子,小君高兴地说:

“小鑫,你可真不愧是我的徒弟……”“什么?是你的徒弟。这是我的天赋!”我打断了小君的话,一点儿也不把她放在眼里。

小君顿时什么也没说了。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老师常说的:“做什么都先学会做人。”正因为张大千从小懂事,孝敬父母,心地善良,关爱他人,热爱祖因,日后才会成为一代杰出的国画大师,令所有中国及至全世界人民所敬仰。

突然,我觉得自己长大了。谢谢你,张大千爷爷,你指引了我的人生。

老师点评:有读书的感觉,联系自己生活的现实,有深刻的感受,从书中成为一个重要的作者,提前做人,这是很好的!

国画观后感 篇4

这一本书可以说是徐悲鸿文集,里面是大师对于艺术的欣赏心得感悟,其中选取不同年代的中国画佳作,我们可以从书中读出他对于中国画走向现**实转变的努力。下面是小版国画艺术读后的模块来看看吧。

《中国画的艺术》算得上一本简明版的徐悲鸿文集,当然里面也夹带着不少精彩的画作。当我们体验大师的文艺思想时,欣赏优秀作品是一种美妙的享受。正如编者所云,配合先生的文论,同时选入不同年代的中国画作品,便于读者在领悟他的主张之时,对他中国画作的实践也能进一步了解。

徐悲鸿大师所处的时代,是美术思潮大跃进时期。尤其是1930年之后,画坛名家辈出,大家对传统画学与西方美术的争执此起彼伏,有时候甚至采取直接且激烈的手段。由于社会政治变革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艺术界的现状不满,争论日益激烈。

比如本书中选的几篇文章里,徐悲鸿曾多次提及“董其昌的借位造风,流弊久远”;“清四王是皇家趣味的代表,也是正统派文人的心头好,却在此被批得一无是处”;至于著名的《芥子园画谱》,也成了徐悲鸿心目中的“投机事业……断送了中国绘画”。

其实在今天看来,大师的论调明显有失偏颇,就算推崇“唐宋高峰论”,也不必“狠踩明清”呀。董其昌、清四王以及《芥子园画谱》自有其极高的价值,而唐宋写实画风也绝非艺术家唯一的技术追求和精神指向。

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徐悲鸿持厚古薄今论主要是受了康有为的影响,仅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和观念,而非完全漠视或否定明清艺术。否则,他就不会花太多时间赞扬沈周、邱英、陈洪绶、徐渭、金农、郑板桥。

他之所以反对以文人画为代表的元明清山水,其实是在表达对“抄袭、八股、闭门造车画自来山水”的大不满。处在那样一个风云变革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画家心中燃起了“改革、创造、复兴”的热火,一心想推动中国画朝现**实方向转换。

他复兴中国画的主张,源于深重的危机感,他甚至将国画的危机与民族危机、国家危机联系在一起,这容易导致将问题看得过重,从而话也会说得较重。

于是,便不免被一些人认为“他彻底背离传统”,但如果完整看他的文论,自然不会生此误会。我们要看到他批判“文人画颓废、沉迷仿古”的一面,也要注意他特别提到需继承优秀传统的一面。

正如本书提到的,他并不像陈独秀那样高喊“革命”,或者对传统痛快地批判一番了事……作为一个实践的艺术家,他知道古人的画里有多少宝货,所以他要“复兴”这艺术。他虽然和康有为、陈独秀一样,对现状不满,主张引进西方现实主义,但他的思想远比政治家的思想实际。

徐悲鸿是一位极具感染力的艺术活动家和艺术教育家。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极尽所能推动中国画向现**实转变的努力,并不遗余力地提携后辈或同辈中有创新精神之艺术家。此外,他对人物画的重视尤其值得一提。

可以说,没有徐悲鸿的号召力和大力推动,就没有当代中国人物画的繁荣。

国画观后感 篇5

《国画大学》读后感


《国画大学》是一本描写中国古代国画发展和演变的书籍。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国画的了解只是停留在一些传统山水画、花鸟画等表面知识上,并没有真正深入了解国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阅读《国画大学》,我深深体会到了国画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这本书以时间顺序进行国画发展历程的描述,将读者带入古代艺术的世界,帮助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国画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通过读书,我了解到国画的创作过程不仅包括写生和观察,更是要靠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表达画面中的意境和情感。在书中,我认识到了许多杰出的国画大师,他们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创作出了许多传世之作。他们以自然山水、花卉植物、人物画等为题材,通过笔墨和色彩的运用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和深邃。


阅读《国画大学》让我对国画的审美观念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书中,艺术家们不拘一格的创作方式和他们独特的艺术技巧让我看到了国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过去,我觉得国画有点单调和古板,但通过这本书,我发现国画的魅力在于它所表现的自然和人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抽象性的表达方式,它让人通过内心感受到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


《国画大学》还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国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蕴含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国画大师们通过作品来表达他们对于自然、人生和道德的思考,这让我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念和人生哲理。国画给了我一种审美的享受,同时也启发了我对于生活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


通过阅读《国画大学》,我感受到了国画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国画不仅仅是美学的延伸,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籍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使我对国画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在书中,我还学到了一些国画的基础知识和技法,这使我对于国画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国画,从中汲取灵感,开拓自己的艺术道路。


《国画大学》这本书打开了我对国画的视野,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感兴趣。通过学习国画,我明白了艺术的意义远不止于表面的美感,更是一种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的方式。国画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气韵和哲理,使人们能够用心去体验自然的美,感受生活的乐趣。阅读《国画大学》是一次艺术之旅,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更加热爱国画,也更加向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国画观后感 篇6

银山镇中心学校六年级二班何芮

夜深了,窗外的月光洒满了大地,一切都那么平静。我倚窗而坐,手捧不知看了多少遍的《国画大师张大千》这本书,眼睛凝视着慈祥的张大千画像,心却像大海的波涛久久不能平静。一代杰出的国画大师张大千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和超凡的艺术造诣,以及他为传播与宣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扩大和增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对世界的影响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已烙下了深深地印迹。

我为中国有这样一位国画大师而自豪,我是内江人。

每次读着这本书,我的心情情都会随着事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为张大千假期返家途中被土匪逼迫当“黑笔师爷”而感到气愤,又觉得张大千很不幸,为张大千找到绘画上的知己而感到高兴……

这本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张大千老先生带病绘作《庐山图》。张大千当时是在台湾生活,没有去过庐山,但他凭借着自己惊人的想像力,在笔下把“庐山真面目”破空而出。图中的庐山比实际的庐山更加雄伟和精神。

张大千因劳累过度和心脏病发作于1982年7月下旬入院。但他在休养期间就觉得身体不行了,便加紧了《庐山图》的绘制,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体,在他的眼里画比天大,他那执著的精神让我感动。想想生活中的自己是那么的渺小。

有时我想生病,因为我可以请病假而不去上学。现在我觉得我无耻了。我有这样的想法是不合理的。张大千生病时想画画,但我认为生病是一种解脱。

我真是羞愧万分啊!

《国画大师张大千》这本书,让我对金钱,生死,人情冷暖有了深刻的认识。善良、慷慨、直率和善良的美德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教师点评:简朴的语言表达出了自己读了《国画大师张大千》后的真实感受,受益匪浅。我相信张大千的精神可以陪伴作者一生。

国画观后感 篇7

《国画王跃文读后感》

作为一位艺术家,每个人的艺术人生都有独特的故事,而《国画王跃文》这本书生动地展现了跃文先生的人生历程和艺术成就。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跃文先生的人生经历和艺术之路,深受启发。

首先,我从跃文先生身上看到了一个优秀艺术家的坚持,毅力和追求。跃文先生年轻时因为身体原因没有能够完成大学学业,而是选择了自学,想要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他通过自学和努力,一步步走上了艺术的路,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国画大师。他不仅在国画领域表现出色,在文学领域也有非凡成就,获得多个文学奖项。无论是在艺术还是生活上,跃文先生都是一个坚定不移的人,他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构建了他的艺术之路。

其次,跃文先生所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和艺术创造力也深深打动了我。据书中介绍,跃文先生在传承传统国画的基础上,发扬其特色,注入创新元素,创作出很多融合现代元素的作品。他在创作过程中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画作中,而这正是令他的作品如此出色的原因。跃文先生的艺术创造力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最后,跃文先生的作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继承了传统国画的精髓,并且融入了现代艺术元素,充满了生命力和新意。跃文先生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的画展并获得了多项荣誉。在他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在细节上追求极致,在画面中展现出了他对生命、美和自然的理解和感受。

在书中,除了跃文先生个人经历的介绍和艺术作品的赏析,还有许多关于艺术创作的理念和思考。我从中获得的收获是:坚持自己的梦想,有耐心和毅力去追求自己的艺术之路并注重创新。我相信,在跃文先生的启发和带领下,我们可以在艺术创作和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积极进取,展现自己的才华。

总之,读完《国画王跃文》让我深刻认识到跃文先生是一个杰出的艺术家,他的人生足迹和艺术成就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同时也让我更加了解到国画这一古老艺术的魅力所在。我相信,这本书对于爱好艺术的人和想要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

国画观后感 篇8

资中县陈家镇拥共小学六年级:周佳辉

读了《国画大师张大千》之后,我的心里有很深的感受。

张大千,四川内江人,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是一位深受爱戴的伟大艺术家,特别在艺术界更是深得敬仰和追捧。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是无孔不入的,尤其是在山水画方面成就突出。他一生中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

他为繁荣和发展中国文化艺术,提高中国文化艺术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作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20年代后期,张大千开始了“搜尽奇峰打草稿”的频繁旅行,遍游了祖国的名山大川,由先师古人转向从师造化,1929年,张大千被选为全国首届美术展览会干事会员,1931年,被选为中国古代画展览审查代表,并代表中国美术界赴日本参加国际画展,1933年,张大千作品《金荷》、《江南山水》轰动美国,分别被巴黎博物馆和莫斯科博物馆购藏。此后他的作品开始在国内外不断展出,逐渐产生世界性的广泛影响,张大千1936年被南京**大学艺术系聘为国画教授,同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张大千画集》,徐悲鸿为其作序,赞誉为“五千年来第一人”

张大千让我懂得:任何人要取得成功,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刻苦的努力,而且需要有科学的方法,这才能够事半功倍,早日达到预期的目的。绘画一道,亦是这样。

张大千走过的艺术道路也正明了这一点。张大千吸收了老师和古人的丰富营养,继承了优秀的传统,奠定了他自己写作和墨基的坚实而深厚的基础;接著又从师造化中,开阔了眼界,拓展了心胸,将天下美景,尽汇笔下;然後在他的求独创中,又努力开拓,不断创新,由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面目,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与成功。

张大千的这种“视艺术有若性命”,高度的敬业、乐业、爱业精神,他的一辈子刻苦学习与不懈的攀登精神,他的终生学而不厌、精益求精的奋进态度与作风,坚持不懈地努力,数十年如一日地刻苦用功,真值得我们学习。

国画观后感 篇9

今天,我跟随着爸爸,踏上参观三明画苑欣赏画展之路。

随着清风徐徐吹来,伴着清晨阵阵鸟鸣,同着诸位美术老师和画家们,走进画苑。书香墨香在空气中流动,流转。

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展现在我的面前,令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花儿成群,五彩缤纷,或含苞待放,或怒放如荼,或清秀淡雅,或娇艳似火,美不胜收;动物鲜活,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有高傲的大公鸡,有轻巧的蝴蝶,有勤劳的蜜蜂,有可爱的麻雀,生机勃勃;乡景朴素,历史悠久,土房子简朴而宁静,悠久而亲切,古老而柔美,篱笆常差不齐,沧桑年迈;青山绿水,浓淡相合。山,绵亘弯延,巍峨挺立,气势磅礴。水,灵动清丽,雄浑澎湃,瀑布壮丽,泉水叮咚,小河潺潺。朦胧的崇山,飘渺的云雾缭绕,忽远忽近,似即似离,几笔淡墨,抹在蓝色的天边。

我不禁惊出声来,不住赞叹:“美,太美了!”

我慢慢挪移脚步,霎时间,我的目光被中间的画所吸引。画很大,大概有3米长,1。5米宽,斑斑点点的墨色相融,勾勒出座座远山,雾气笼罩,若隐若现。一条溪水急湍而下,又化为细长的瀑布。

最前面是一棵巨大的枯树,由中间的粗干,慢慢向外延伸,越来越细,好似蛛丝,却又胜于蛛丝。细长的枯枝,层层相叠,相互交错,好似蛛网,却又蛛网。在枝条构成的细小的缝格间,大大小小的墨点,让画面更加复杂。我不住暗叹:好生复杂,如此细腻的画,又是这么大幅,这没有细心,耐心和毅力是绝对做不到的。

这次画苑之旅,我大开眼界,不仅体会到了大千世界的美丽,也明白做任何事都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努力。一幅幅美画,是艺术家们的心血、杰作,这使我的心里油然而生出一种仰慕之情。我不禁想起了自我,我原以为自己画得不错,但是,现在我明白这只不过是画画的冰山一角,自己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与他们相比我实在是太惭愧了。

画,让我接受美的洗礼,让我在文化的海洋中徜徉,让我受益匪浅!画苑之旅,不虚此行。

今年寒假,我到上海美术馆去看画展,上海美术馆位于南京西路325号,靠近于人民公园,上海美术馆是一幢古老的建筑,它的楼顶有一座钟。

一走进美术馆,在底楼展出的是俞云阶的先生的油画。俞云阶是常州人,毕业于中央大学并受教于许悲鸿,他的画风是欧洲风格,第一、二、三展厅主要是以“激情岁月”为题的油画,他创作的画在50——70年代,他的代表作是《孵》、《教妈妈识字》、《在大愧树下》等。第四展厅是他的水墨画,他的水墨画有《锐目千里——鹰》、《钟道》等作品。此次参观油画展让我了解了油画分为木板画和纸板画。油画是用透明的植物油调和颜料,在制作过底子的布、纸、木板等材料上塑造艺术形象的绘画。它在欧洲起源发展,近代成为世界性的重要画种。它的前身是15世纪以前欧洲的蛋彩画。

美术馆的二楼是以“傩”——晋永泉的摄影展,“傩”戏是古代的中国人们祭祀敬神的仪式,在古代中国人们的政治生活中占具着巨大的作用,现在在贵州、云南等偏远的山区还保留着此活动。民间“傩”一般从中国农历除夕开始举行至正月16结束。参加者头带木雕假面具,手持兵器,做各种扑打鬼怪的动作,并伴鼓声和音乐逐邪。古时“傩”戏每年举行三次,规模很大,肃穆庄重。“傩”在很大的程度上规定了村民们的道德,不偷不盗,否则会遭到抱应的。晋永泉在朴素的黑白摄影里面以独特的拍摄角度赋予那些平凡质扑的农民一种特别的尊严和庄重感

这一天到上海美术馆参观,让我获取了许多新的知识,让我大饱眼福。

我学画画的时间并不长,在短短两个学期的学习中,我学到了不少画画的技巧和知识,为了鼓励我们继续努力,老师要为我们举行一次画展。知道自己的作品能够在这样的大雅之堂上展示给那么多人看,我的心里别提多激动了。

画展的前一天晚上,我好像失眠了。躺在床上心里一直在想象着第二天画展上的模样。细细回想自己交给老师的信息是否齐全,默默猜想观众看后的评价,甚至臆想会不会有哪个调皮的孩子今晚不小心在画展附近放了火,真要那样,就太糟了!

第二天,受我的邀请,同学、老师,还有爸爸、妈妈、叔叔、阿姨都来看画展了。还好这里一切如常,并没有出现那个我唯恐避之不及的“捣蛋鬼”。画展在老师的主持下,宣布开展。人群有序地走进画廊,那里装潢简单,除了我们的作品,就只有白墙,然而却透着文化和艺术的气息。

我的“亲友团”们并没有直接去找我的作品,因为他们一进门就被墙上一幅幅出色的作品吸引住了。我听到人群里不停发出赞叹:“这才7岁,毛笔字写这么好!”“现在的孩子真不简单!”我心里悄悄得意,也悄悄担忧:这些赞叹会持续到我的作品吗?

我开始有些着急了,拉着我的同学们先去找我的作品,我用眼睛快速在场内“扫描”,终于那印刻着我名字的三幅作品进入了我的视线。我心里激动得好像小鹿乱撞。忍不住在人群中穿梭跑动,找到爸爸,急急地说:“老爸,我看到我的作品了,在那边,快来!”

妈妈看出了我的心思,拍着我的肩膀说:“别急,一个一个看,看画展不能心急,这么多优秀的作品,得慢慢欣赏……”

“哎呀!妈妈!”我忍不住拉快他们的脚步,生怕我的画会飞了一样。

终于站在作品前,我一会儿看看自己的作品,一会儿看看爸爸妈妈的眼睛。爸爸半晌才说:“宝贝的作品真不错,可不能骄傲啊!”妈妈什么都没说,脸上发着光,我知道这应该叫做——幸福的光芒。

下午在老师精心布置的酒店有一场颁奖典礼。那天来参赛的小朋友都盛装出席。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作品究竟获得什么奖项,于是从优秀奖开始的颁奖典礼简直像一场彩票开奖,我屏住呼吸认真听着老师念获奖名次和获奖名单。

马上要颁发三等奖了,我的耳朵不由自主地竖起来,模样严肃的像个警惕的兔子。终于我的名字在最后出现了——“王梓沣”。第一次觉得自己的名字这么好听。我心里高兴可没敢出声。因为老师已经开始公布二等奖的名单了。“王梓沣……”我又一次听到了我的名字。我高兴得快飞起来了。

不出意料,一等奖和特等奖都没有我的名字,看着上台领一等奖和特等奖的同学我承认我有点羡慕和失落,但心里对自己说:“我也可以,等下次画展!”

活动结束时,老师叫我们一起上台合影留念。这时大堂里飘荡着欢快的音乐声,像是我们的赞歌……

“哎,晓乐,你看这个,真漂亮!还有那个!”我按耐不住的兴奋,不停地呼唤着好朋友许晓乐,我完全被眼前的景象陶醉了。美的一切与友分享就更美了。我真恨不能多长出几双眼睛仔仔细细的记录下这美丽的画面!

图书室临时被打扮成了书画展,里面各种作品琳琅满目,让我目不暇接,书法、绘画、手工应有尽有,我真是大开眼界。

我和许晓乐,乐的东走走,西看看,不停地比较欣赏着每幅作品。忽然,一只可爱滴小兔子跳到我的眼前,打了个招呼,又蹦蹦跳跳的逃走了,我正百思不得其解,它逃什么呀?一只大灰狼又闯进了我的眼帘,它怒吼着。也许,它是被聪明的兔子给骗了吧!

真有趣儿,我一边想着一边依依不舍的继续前行。这时,许多带有民间特色的作品吸引了我的脚步“三个和尚挑水吃”、“十八罗汉”手工剪纸,《沁园春·雪》的绘画版。作品中的形象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使我恍如身临其境。

我正看得如痴如醉,却被晓乐死拉硬拽得继续往前走。到了最后一排,哇!一幅顶天立地的大油画闯入我的眼帘!我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反正比我还高,比我和晓乐并排站在一起还宽。至今,一提起这幅油画,画面还鲜活的出现在我眼前。

这幅油画上,画着一位坐在板凳上怀中抱着婴儿的妇女和几个穿着厚厚的露着棉絮的棉衣的男孩蹦蹦跳跳的跑在炭火周围。屋子残墙断壁,屋外鹅毛大雪飘飘扬扬,北风凛冽。米罐中的粮食所剩无几。一目了然,这就是一个饱经风霜但却充满幸福的家。你看,母亲那充满慈祥的微笑,满含爱意的目光;你看,孩子们围在炭火旁脸上写满的恬静和快乐。他们为什么这样开心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们幸福。他们不向苦难低头,个个都是快乐的人!

书画展虽然都过去了那么长时间,但一切却还历历在目。这次书画展不但让我欣赏了美丽、有趣的作品,还让我学会了“不向困难低头,做开心的人。”感谢学校组织了这次活动,希望以后经常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活动。

作为美术欣赏课活动的一部分,上周四我随着我们系的师生一同来到江西艺术中心参观陈丹青画展。在几个小时里,每一个同学都认真地欣赏了自己喜欢的画作,也收获了许多。

舍斯托夫说:“人就是向现实转变而尚未完成转变的可能性”。时间、友谊、艺术,是本次展览的主题,由三位画家相识四十年来的故事与作品,作为主线,叙述青年时代的理想,油画实践的轨迹,围绕艺术的友谊。四十年来,三位上海老朋友的故事充满戏剧性的起伏与变化:林旭东由油画转向版画,继而转向电影,又回到油画;陈丹青的绘画与书写生涯,已为公众熟知;韩辛从上海、美国、北京的艺术游历,则是一个革命少年成长为自由画家的典型。在四十年故事中,陈逸飞、刘小东、贾樟柯,是这三位画家长期友谊的见证人。而三位老友的各自陈述,使我们有机会进入时光隧道,目击革命时期自学一代如何成才,为今天的艺术教育提供了生动鲜明的对比与反思。

展厅入口的大幅黑白照片,是2011年三位老友骑着自行车穿越上海的弄堂,笑得非常开心,一如他们的年轻时代。那是动乱的年代,岁月荒荒,他们躲在角落偷听苏联录制的欧洲古典音乐,自学绘画,彼此玩笑,八·九十年代,三个人各走各的路,到了新世纪,又凑到一起画画,聆听当年的曲目,依然彼此玩笑??在展厅中,四十年的光阴转化为物质与文字,在展馆的墙上交错并置,灯光下显得很静很亮。

门首两侧的墙上是三位老友的三篇自述,作品由左右两端展墙挂开,按年代顺序,依次分段,向展厅深处延伸:启始于70年代三个自学少年的自画像,以及欧洲各名作的临摹,终结于2011年各自的写作和创作,每一展室印在墙上的解说文字,关于画,关于人。陈丹青与韩辛各写了十余段,林旭东寡言字仅写了三段。此外,半数以上的画配有图说,韩辛与陈丹青各占一半,这是两个话多的人,一个爱听表扬,一个乐于夸奖。

林旭东写道:一天上街,在淮海路上迎头就遇见了病后的丹青和他爸爸。以后就开始你来我往地时常见面。有时他会和爸爸或者弟弟一起来。他爸爸和弟弟的形象俊朗,常常成为丹青习作的对象,后来丹青画的康巴汉子,骨相结构中也有他们的影子??他这几年的画中,我比较有感于他的印刷品写生,形式上是他在美后期图像并置的延续,但已不只游戏概念,娓娓道来的是他的衷肠,岁月苍桑,世事难料,画家能守住的也只有这几本旧画册,在无人喝彩中自有一种从容与淡定,波澜不惊中题材已被超越:在一笔一划的把玩中,他营造着安放性命的处所??韩辛画得很多,水粉画,画的多是风景和静物。

在画展中找他们的“进步”与“退步”,或者比照谁画得更好,都是无趣的,都是观看与认知的障碍,因展览所能呈示的意涵,是三个独立的人如何与境遇周旋,如何与自己的爱与才能纠葛,如何在不同的时代“画什么”,“怎么画”而他们顽强信守了自己对艺术的热爱,虽然这份爱遭遇了不断改头换面的时代。提醒是必要的,即:此展本身是一件完整的,难以分割的作品,单独看一件作品,一个人的作品,一个年代的作品,便没有看见这个展览。

绘画,是画家的终身自我教育,眼界,是基本的条件,而眼界,通常指向别人的作品。其实,自己的作品也在教育自己,并赋予对绘画的认知,这是一个使作者成为观众的画展。

国画观后感 篇10

紧接着,他说到:“传统中国画发展的停滞现象的另一个原因——理论的薄弱。事实上,“六法”已经成为中国画审美判断和创作方法的最高司法**。

尽管在谢赫提出"六法"之后,历代画家和理论家均对这一理论有所补充,却基本上没有对其作出大的修正”。但是,我觉得,就像我们中国画讲究“品”一样,仅仅一个“气韵生动”、“传移模写”绝对能够给人无尽的联想,从而阐释出一片海阔天空来,所以这个所谓的“薄弱”是不准确的,应该是“相对薄弱”。而且也有学者认为,“六法”的外延很大,如果把“六法”看成是中国画的紧掴咒,那么,这不是中国画的悲哀,而是艺术家的不幸。

这是李小山对中国画认识的一个偏差,我们不能用西画的理论和标准来对待中国画,就像我们不能用 “西装”批评“唐装”一样,因为那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

然后,他在文中肯定了刘海粟、林风眠等人的贡献,又说李苦禅、黄胄等画家就逊色多了,李苦禅的作品是七拼八凑的典型,黄胄和程十发的作品是千篇一律的重复,停滞不前和粗制滥造是他们的主要毛病。我觉得这是我们当代的批评家很欠缺的地方:毫不留情,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的根源所在,批评就该有批评的力度和针对性,不能总是软绵绵和无关痛痒的评论,因为一旦缺乏了尖锐的批评,艺术的评价系统就会扭曲,艺术的高度也就难以达到,艺术的道路就会越走越狭隘。

文章的最后,他指出“这个时代所最需要的不是那种仅仅能够继承文化传统的艺术家,而是能够作出划时代的贡献的艺术家。不必担心,生活在现代中国的真正艺术家,既不会“全盘西化”,也不会固守“国粹”。”的确,艺术和艺术家自会找到出路。

他的文章是用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的话来结束的:“同意大家神灵的人未必真诚,不同意大家神灵的人未必不真诚。”我很喜欢这样的结尾,言有尽意无穷。

国画观后感 篇11

在我手头的这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钱锺书散文》里,《中国诗与中国画》是《七缀集》的第一篇。这篇文章到底作于什么时候,我不知道。但从我手里这部散文集里作品的排列顺序,给我的感觉是,这篇文章好像是钱锺书文章前后期的一个分界。就这部《钱锺书散文》里的文章来说,都具有钱锺书写作时候体现出的机灵、幽默的特点,尤其善用巧妙地比喻来明、刺现实生活中的情况。亚里士多德说:善用比喻是天分高的表现。钱锺书在文史哲一类的读书、写作上确实有一股天生的机灵气,只是在前面的一些文章中这种机灵体现的更多一点。例如《魔鬼夜访钱锺书先生》、《窗》、《论快乐》等等,让我读起来,感觉和写作《围城》的那个钱锺书很接近。估计这些文章和《围城》的写作年代也差不多,都是钱锺书早期的作品。这些早期的作品,我感觉,更像是典型的散文,篇幅都不是很长,引经据典的现象不是很多,主要是自己主观意识的发挥,随处可见他的那种机灵幽默,读起来很轻松。而之后的文章,文学韵味越来越少,学术气质越来越强。钱锺书的文笔,他的旧体诗暂且不论,就说他在小说、散文中的文笔,是偏于瘦、硬的,没什么肥词腴句,但就连这么一点文学韵味也在逐渐减少。越往后的文章关注的问题越学术化,写作方式中的引经据典的现象比比皆是,真有掉书袋的味道,仿佛他的思想由文学的阔而漫转变为学术的精而专,形成的每一种观念都不是单纯凭自己的主观意愿而要有充足的理论依据,写下的每一笔都不再像文学写作那样随意挥洒而要引经据典的笔笔皆有根据,文章的篇幅从总体来讲都增大了,读起来感觉沉甸甸的,好像说一点就是确凿的一点。直到《七缀集》的第一篇《中国诗与中国画》,基本形成了在《管锥编》中可以见到的写作风格,虽然《七缀集》的文章都是用白话文写成,但神理一致。所以,他后来的文章如果再叫做散文,我真感觉有点不准确了。我总以为,散文更多的属于文学范畴,用散文来称呼《七缀集》的文章,从文学魅力来讲,美化了它们,从思想理论来讲,委屈了它们。或许我对散文这个概念的外延在理解上有局限,现在不是有很多所谓的文化散文、学术散文么,例如余秋雨之辈的作品,我认为,那只是伪学者跑到散文中来装腔作势。我对钱锺书还是尊敬的,不能用这种不伦不类的名称来称呼他的文章,姑且称为论文吧。

杨绛先生在为《管锥编》做的代序中写到,钱锺书称他早年的作品是“小时候干的营生”,现在看来会使他“骇且笑”,认为那是他成长过程的表现。这说明钱锺书确实有一个由文学者成长为文史哲学者的过程。他曾是个作家,但他并没有停留在作家的身份上,更进一步成为了学者。 就我读《中国诗与中国画》,本人业余读书人一个,就不进行什么学术探讨了,只说点个人想法。这篇文章确实符合“管锥之义”。一管窥去、一锥刺下,虽小虽微,但是确凿的一点一星。《中》文里,长篇大论的引经据典,这是《七缀集》里文章的共同特点,钱锺书丰富的学识、谨慎的治学态度由此体现,但也由此受到一些人的诟病。说实话,这样掉书袋的风格真不是十全十美,《诗可以怨》我就耐着性子读下来的,无论如何不欣赏。但在这里我还是理解并叹赏的。《中》文的核心意旨很明白,就像文末一段总结的,对历史上的泛泛的诗画并举的论调做了精辟的指摘,确凿的指出具有南宗画风的诗、也就是神韵派诗风的诗不是中国诗中的高品、正宗,相当于神韵派诗风的画、也就是南宗画却是中国画中的高品、正宗。那么长的篇幅,那么多的引经据典,就为了这个观点的明确。我看到这里,当时就有个感觉,至于吗?中国画我不知道那么多,要说中国诗,王维的诗明显比李白、杜甫差一个级别,因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嘛,再因为……这古往今来的人不都是这么说么。惭愧,这正是又一种泛泛之论啊。钱锺书先生在此花如许的精力论证出这么一点确凿,管窥锥刺,虽小却实,后来人若能据此作出国学上的新学问,此文当有基石之功。《中国诗与中国画》,洋洋万言、广征博引,产下一个单纯的常识。文章真如一块砖、一块石,坦坦实实的摆在那里。有一些人,或者真的具有高蹈绝伦的却又暂未表现出来的才学志向,或者就是低劣的哗众取宠,指摘钱锺书的学识文章。我真想对他们说一句,您先做点这样的硬功夫再说吧。

国画观后感 篇12


《国画大学》是一本描写中国画史的重要著作,通过对中国画的演变历程和艺术理论的分析,为我们揭示了中国画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阅读完《国画大学》,我对中国画的认识更加深入,对其艺术性和文化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我对《国画大学》的读后感。


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画的历史厚重和文化底蕴。通过对中国画的发展历程的描述,我了解到中国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而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方式。这种以线条勾勒和用墨点染来表现形象和意境的方式,让中国画具有了与西方绘画迥然不同的艺术特色。同时,中国画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画所表现的山水、花鸟和人物等元素,都带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通过对画作的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


我对中国画的艺术美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国画大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画的构图、用墨、色彩和意境等方面的技法和要点,使我对中国画的艺术性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兴趣。尤其是对于中国画中山水画和花鸟画的描绘,我深深被其中的自然之美和静谧之感所打动。中国画追求的是“意境”,通过精妙的构图和哲思的主题,将观者引入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


我被《国画大学》中对中国画家的介绍和评析深深吸引。中国画史上有许多伟大的画家,他们以自己独特的画风和意境,对中国画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才华,也代表了时代的精神风貌。通过对这些画家的学习和赏析,我更加深入地领悟到中国画的价值和魅力。同时,这些画家的生平故事和创作背景也让我对他们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和敬佩之情。


通过阅读《国画大学》,我对中国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我领悟到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同时,我对中国画的艺术魅力和创作技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对我今后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观念的塑造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感谢《国画大学》这本书,使我对中国画产生了更多的热爱和理解。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欣赏,我能够更好地欣赏和创作中国画,并将其传承下去。

相关阅读

  • 军魂观后感收藏

    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一篇关于“军魂观后感”的精彩文章。电影中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观赏完影片后,大家肯定心中都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成一篇观后感,观后感要适当的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感谢你的支持和鼓励我会一直创作下去!...

  • 学子观后感收藏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范文类型,范文可以运用到不同的场合,你可能正在找一些相关内容的范文,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学子观后感收藏”,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心中有榜样,争做美德少年。这是我们这次最美银海学子颁奖典礼的主题。每个年级都有我要学习最美银海学子。三年级的吴楚越虽...

  • 红色观后感收藏

    通过观影,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一些人生的哲理和感悟。每当影片结束时,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思考。因此,写一篇观后感是必不可少的。观后感能够把我们所看的电影内容有条理地整理出来,加深记忆和理解。那么,如何才能写一篇好的观后感呢?首先,观后感的标题要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文章的兴趣。我们根据您提供...

  • 未生观后感收藏

    好的电影可以激发我们浓浓的兴趣,就算时隔多年,再次观看仍然充满感动。通过阅读和写作我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经常写观后感,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更加丰富,到底该如何写好有关作品名的观后感呢?我们听了一场关于“未生观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 雷雨的观后感收藏

    按照平时学习工作的要求,我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范文,范文往往会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你是否需要一些实用的范文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雷雨的观后感收藏,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爱上周萍的繁漪,爱上四凤的周冲,爱上周萍的四凤和爱上四凤的周萍,还有恨上周朴园的侍萍、繁漪和鲁大海,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