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的观后感范文

发表时间:2024-10-15

到底该如何写好有关作品名的观后感呢?好的电影可以激发我们浓浓的兴趣,就算时隔多年,再次观看仍然充满感动。通过阅读和写作我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经常写观后感,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更加丰富,我们听了一场关于“长津湖的观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长津湖的观后感 篇1

电影《长津湖——水门桥》上映了,在七连的终局之战中,七连的骨干一个个都选择了壮烈,感人肺腑,157人最终剩下了一个人。

战争结束,七连恢复建制,很多很多年之后,有个叫许三多的人,成了七连的第4956名战士。

话说从头。

有了上一部的铺垫,《长津湖之水门桥》从第一分钟开始就单刀直入,直接调动起了观众的情绪。一场争夺机场的大战几乎让大家还没把影院的座位焐热,就沉浸在了电影的文本之中。

这也显示了本片和上一部的区别:尽可能简化旁支副线,不再介绍宏观的决策,不再用小战斗烘托大决战的手法,而是集中精力讲述“三炸水门桥”的故事。这就让本片的叙事线索明显更集中,叙事节奏更紧凑。

与之相对应的是,包括伍千里、伍万里两兄弟在内的七连战士成为了大银幕上的焦点。本片除了紧张、激烈的战斗画面之外,把更多笔墨花在了对这些人物的塑造上。他们是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这不仅增强了本片的情感力量,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主旋律电影在叙事风格方面的与时俱进。

上部《长津湖》采用三线并置的叙事手法,更接近于《大决战》《建国大业》等电影的全景呈现方式。事无巨细的描述,能提供整体性的历史视野,但怎样把观众的个人情感与电影所要表达的深刻主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显然需要创作者更费思量,走出一条主旋律电影的“新路”来。

《长津湖之水门桥》中,我们看到了更多微观的叙事线。平河在战斗前执意要向伍万里说明其兄长当年为保护他而牺牲的故事,伍万里则回答他,“你就是我哥”;梅生回忆起妻子骑自行车送他出征的场景,并且拿出了女儿的照片;伍千里在紧张的战斗中不忘保护、鼓励伍万里的桥段,也把兄弟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正因为感情烘托、铺垫得到位,就让七连战士的无私忘我、英雄牺牲更有可信度,也更有无法替代的情感力量。余从戎一句简简单单的“再见了,七连战士”以及平河舍身炸坦克的片段都让观众泪目,只因观众都通过文本细腻的叙事了解到“最可爱的人”到底“可爱”在何处。

本片最值得称道的,还是讲好了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英雄的故事。伍万里本来只是一个只会在江边打水漂的顽劣少年,他参军最初的目的也并不明确,更多意义上只是为了让哥哥伍千里“看得起”。在上一部《长津湖》里,伍万里还是一个面对敌人惊慌得不知该如何是好的孩子,但在经受血与火的考验之后,他逐渐成长为一位勇敢、坚强的战士。

尤其是在本片中,伍万里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遇事不莽撞,在困难面前也不退缩。我们可以将少年的成长视为新中国发展历史的缩影——每一位观众都能从中感受到祖国从一穷二白到强势崛起的艰辛历程。

这不由令人回想起上一部《长津湖》中七连的入队仪式。其具有明显的双重含义——一方面是士兵个人身份意识的确立,即作为七连战士的荣誉感,另一方面则是对整个连队集体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认同。

再联系到本片结尾,在火车站为各连队点明的动人场景,我们也就明白,通过《长津湖》上下两部影片的塑造,“个人——集体——国家”的家国同构已经彻底完成。当伍万里大声喊出七连“应到一百五十七人,实到一人”的时候,观众都意识到,七连乃至整个志愿军的精神都将在这位少年的身上得到延续。

电影中还有一个最动人的情节。夕阳西下,七连战士对着边境的方向说道,那边就是自己的家。全体战士迎着阳光,向祖国敬礼,铿锵有力地说出:新中国万岁。这绝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将最可爱的人和最伟大的祖国连接在一起的中国文化密码。

长津湖的观后感 篇2

长津湖一役,雄浑苍凉、动人心魄。纵使七十一年过去了,这场惨烈的、英勇的血战化作丰碑,愈发迸发出着澎湃的力量。下面是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的电影《长津湖》的优秀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电影《长津湖》的优秀观后感

电影《长津湖》主要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斗中的长津湖战斗为背景,讲述了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向朝鲜作战,在寒冷的环境下,东线作战部队以钢铁意志和勇敢的战斗精神追击,勇敢地杀死敌人,扭转战争状况,发挥了军威。

我们来电影院,妈妈排队买票,我看到周围这个电影院的座位没有空位,我和爸爸妈妈和弟弟坐在电影院的中间,这是个好地方啊电影开始了,首先登场的是军人叔叔,他结束了战争回到家乡探亲,见到了父母,他的名字叫伍千里,他弟弟叫伍万里,他弟弟想当兵,为了让哥哥瞧不起他,他们一家吃饭,伍千里的军队收到信息,美国夺走了我们的土地,他带着弟弟的伍万里出发,坐火车,伍万里看着周围的军人们说:杀了几个美国人才是英雄吗?其中一人说:去战场的是英雄!到了地方,美国人开了几架战斗机,扔了炸弹,炸了我们中国的桥,军人们来到死者的地方隐藏起来,不让美国军队发现他们,美国人们想试试,一枪一个,几乎死了,其中一个说我们不能死在这里,我们必须战斗。

他们来到朝鲜,这里是这个季节最冷的时候,他们躲在雪地里,等着美军的到来,有几个人被冻死了,美军在撤退的路上看到了冻死的解放军,表情严肃地向他们致敬。

影片时间长,我从头看到尾,看完了,我泪流满面,解放军大叔为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是我们的榜样,再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一定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

电影《长津湖》的优秀观后感

《长津湖》是国庆节期间上映的一部分。

影,主要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故事。因为周围好多同学都去观看了这部电影,并且对它好评连连。

妈妈在我几天的软磨硬泡之后,终于在假期的尾巴带我和弟弟去了电影院。我蹦蹦跳跳的和妈妈还有弟弟买好票,抱着爆米花和可乐,迫不及待地等电影开场。

影片开头只见主人公“伍千里”坐在船上,可以看出当时生活艰苦,平民百姓只能住在船上,而且还要去打仗,一个不小心就会丧命。而伍千里他们一家三兄弟全都去打仗了。大哥伍百里因打仗时丧命,伍千里自己是连长,因为那一次我回家弟弟伍万里也瞒着爸妈参军了。两人互相依靠着打仗,经历无数艰险。一次两人在一起时,敌军忽然从旁边的门中窜出。两人互相帮助,终于将那堆敌军消灭。

其中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是:里面一个雷战士牺牲的场景。他为了运走敌人丢下的标识弹,让战士们都可以回家。不惜牺牲自己,而把他视作干爹的其他战士们,看到他牺牲后泪流满面。于是战士们下定决心要打完战争带“雷爹”回家。

中国志愿军以自己顽强的意志,英勇的智慧,誓死抵抗,许多年轻的生命热血挥洒在这片土地上。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艰难的历史,向这些英雄致敬。

电影《长津湖》的优秀观后感

《长津湖》,让观众对此有了更深的感触:这些回家的烈士,可能是个脾气倔强、从不服输的愣头青,可能是个希望早日和家人团聚的老兵,可能是个重情重义、时刻想着别人的好兄长……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和今天身边可爱的年轻人一模一样,就好像是我们的朋友、兄弟。

他们很“普通”,可在国家和民族面对挑战的关键时刻,他们又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护佑着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最伟大的英雄也是最可爱的“人”,这正是广大观众看完后红了眼眶的原因。

从“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到对复杂人性的刻画和塑造,这不光是电影叙事语言的转换,也是国产电影审美风格的不断更新。可感的电影艺术才能真正动人,宏大的叙事、伟大的时代应该投射在具体的人物和生活之中。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伍千里及时阻止了弟弟杀害已经没有抵抗能力的美军指挥官。他说得很清楚:有些枪可以打,但也有些枪可以不打。中国人是热爱和平的,中国以前不会,现在不会,将来更不会主动挑起战端。这个道理不需要过多的阐释,就隐藏在电影的镜头语言之中。

《长津湖》正和越来越多的优秀国产主旋律电影一起,把“中国故事”“中国精神”讲得越来越精彩、生动。

长津湖的观后感 篇3

终于看了《长津湖》。

这是一个让人不敢贸然碰触却又不容错过的题材。因为这场发生在极度寒冷、志愿军物资极度匮乏下的战争,是何等惨烈、残酷而又震撼人心;因为那么多志愿军战士在极限情况下,以血肉之躯对抗“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并取得了艰苦卓绝的胜利;因为在冰天雪地、高山峡谷里,数不尽的英灵为祖国而呼号怒吼;因为寒风呼啸中的长津湖静默无语,内里却涌动着中国军人一腔流不尽的英雄血。

影片中,伍百里、伍千里、伍万里……伍氏三兄弟前赴后继奔赴疆场。百、千、万,这是无数中华儿女的一个缩影。

大哥伍百里沙场捐躯,二哥五千里捧着一抔骨灰还乡,三弟伍万里打的一手好水漂。江南水乡的小家栖身于渔舟之上。伍千里的军哨声惊动了满船的鸬鹚。家园是静美的,父母是沉默的。面对长子的捐躯,父母痛心而又坚忍。鲜血换来了和平,他们分到了土地,他们计划盖新房了,未来令人憧憬。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入侵朝鲜,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平静再次被打破。于是,好儿郎再度上战场。

影片开头一片静谧,一山一水,一粥一饭,只言片语,胜过万语千言,这都与后来的战争形成了鲜明对比。

家园有多美好,战争就有多狰狞。父母有多慈爱,敌人就有多凶残。(WWw.977139.cOM 高分范文网)

场景中间的过渡,是一列飞驰的火车。新从军的伍万里站在拉开门车厢中,陡然望见了在崇山峻岭中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瞬间灵魂被震动。这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如果说之前他的心里只装着那个小小的家,只装着驰骋沙场的大哥、二哥。而从这一刻起,他的心中已经有了天下,有了祖国的江山,那是灵魂的另一重底色。

这里也展现了影片的一个特色,尽量多采用镜头语言,而少用语言叙述。这样一种诗意化表达,让影片境界一下子壮阔起来。

当然,战争不是诗。古代诗中写道:“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但战争要残酷多了,也荒谬多了。尤其是现代化战争,尤其是双方技术装备明显不对等的现代化战争。

透过银幕,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对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几乎是一场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之间的直接比拼。

当伍千里、伍万里和战友们在乱石滩上头顶着敌机扫射,张小山当场无声阵亡时,这样一种格局开始显现。无数次,当敌人轰炸机抛下炸弹将大地变成火海时,志愿军战士只能长久匍匐隐蔽,避免被发现;当敌人的坦克四处横行、隆隆开炮时,志愿军战士只能用手榴弹、炸药包来对付;当敌人吃着火鸡、香肠,唱着“Merry Christmas(圣诞快乐)”时,志愿军战士只能每天啃一个冻土豆,冒着-40℃的严寒做敌后穿插……这样的一种格局下,胜败似乎毫无悬念。

然而,就是在这样极其“不对等”的格局之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了胜利,全歼美军王牌部队“北极熊团”。这一战,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奇迹。

这场奇迹的背后,是无数个英雄故事。

最突出的是“雷公”。他一手带出了无数个老兵,是战士们公认的“雷爹”,却还保留着几分孩子气,喜欢跟战友开玩笑。他掌管着穿插连唯一的“重武器”——迫击炮,深知志愿军与美军之间装备的天差地别,却还是扬长避短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他扑倒在冒烟的标识弹上,将其搬上车拉走,引开敌机轰炸,疼得不停哈气。临终前,他喊疼,说“别把我一个人留下”……这些都充分说明他是一个真正的人,而非符号化的“钢铁战士”。

电影中还有一些情节,让人印象深刻。比如,自学英文的梅生;摸索着学会驾驶坦克的余从戎;将打水漂技术应用于投掷手榴弹的伍万里……这些都略带一点传奇色彩,但并不影响真实感,也让故事更为生动,让人物更加立体化。

而英雄并不止于他们。

从战斗至最后一人仍抱着炸药包冲向敌群的杨根思,到在风雪中集体冻死仍保持战斗姿势的无名战士,再到那些在号角中冲锋成片倒下的人群……他们都是英雄。他们为了祖国,为了无数父老乡亲,抛头颅洒热血。隔着银幕,能更感受到他们那颗滚烫而跳动的心。

英雄是打死敌人多吗?

影片中借伍千里之口进行了回答:“有些枪必须要开,有的枪可以不开。”

去年,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报道中,一位92岁的志愿军老战士说:“我不愿意打仗,但我不怕打仗。”打仗,是为了让下一代人不再打仗,和平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这是我们英雄的初衷,也是这部电影对于英雄的礼赞。

《单刀会》里,关云长扣弦独啸:“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这也不是江水,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抚今追昔,长津湖里,异国他乡,又奔流着多少中华儿女的英雄血。穿越七十多年时光,我们也需要一部电影,翻山过海,来为英雄赋招魂。

长津湖的观后感 篇4

昨天,我去看了电影《长津湖水门桥》,里面的第七穿插连就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们的缩影。

我认为这部电影在春节间上映,是要让所有人记住那些用生命来守护了万家灯火和盛世团圆的无名英雄们。

为了减少敌军的攻击力,毁灭敌人的计划,第七穿插连和炮营要奉命炸了美军的下碣余里机场。在去机场的路上,他们遭到了敌军的攻击,所有的炮弹都被炸毁了。炮营的营长非常气愤,七连连长就对他说:"你们炮营的炮弹哪个不是抢来的?有本事再去抢呀!营长调整了一下情绪,点了点头,在七连的帮助下,又抢回了炮弹。临走时,连长请求营长向他们打的方向,多发一轮烟弹,营长笑了一下说:"放心吧,"

战争打响了,七连在炮营的帮助下很快占了上风,敌军知道坚持不住,就赶忙撤退了。七连就在他们抢来的机场作暂时的调整。

司令部里,司令员正在看地图,他发现如果敌人要撤退,只能走水门桥,因为水门桥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只要把桥炸了,就可以全面消灭敌人。想到这儿,他立刻让手下发电报,让七连火速赶往水门桥,并让九连去支援。七连接到电报后,马不停蹄地出发了。

他们走了很久才到达水门桥,却发现战斗已经开始了。“应该是九连的吧!"指导员猜测道。"不管了,先救人!"连长回答。他们按小队出动,一边打仗,一边救人,终于把九连没有牺牲的人全部救到了安全地带。

九连原本的计划是装成敌军伤员混入其中,再乘机炸掉桥,可是被发现了。这次他们决定首先攻下指挥部。

"越难打就越要打",是他们的精神。打下指挥部后,再去攻打石淼房,只有占领石淼房,炸桥的事就可以办成了。

敌军还把南边的兵给藏起来,玩埋伏这一招,可是早就被我军识破了,让他们苦苦等了那么久没有任何收获。

那一边,七连的一个小队炸开了通往指挥挥部的管道,向里面扔了一个手榴弹,里面的敌人全部涌了出来,却被连长堵住了,连长问他们谁是指挥官可他们听不懂中文,最后都被手榴弹炸死了。

敌军的指挥部被我方占领了,现在攻打石淼房。可是敌人的增援部队到了,我军的人就只剩下几个了。连长在急情中站了起来,把炸药包扔在桥面上,试图用枪将它击爆。敌人立马拿枪对准连长打了好几枪。连长终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击中了炸药包,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桥,被炸碎了。他们完成了任务。

连长的弟弟伍万里紧紧地抱着哥哥的遗体,在冰天雪地里睡着了。

第二天,伍万里看到了自己军队的援兵,他就随着援兵,消灭了所有敌人,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战士们都要回家了在上火车之前,每一个连队都要汇报一下伤亡人数。轮到七连了,伍万里喊道:"报告,七连应到一百五十七人,实到一人!"这一瞬间,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所有的感动,都涌上心头。最后.司令员来到边界,俯视这林海雪原,深深地鞠了一躬。青山处处埋忠骨。我们脚下踩的每一片土地都是许许多多壮士,用生命换回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向勇士致敬!

长津湖的观后感 篇5

战争电影巨制《长津湖》在万众期盼中终于登上了大银幕。特殊的题材、创纪录的投资、超强的创作阵容,都预示着这将是一部史无前例的重磅影片。该片的票房预售、想看指数均在同档期影片中排名第一且遥遥领先,必将在国庆档期掀起全国观众的观影热潮。

《长津湖》的上映也将-战争片创作推到了新的高点。据笔者统计,自1956年《上甘岭》上映至2019年,正式上映或播映的-战争片仅21部。而2020年以来包括网络电影及已立项的电影在内,-题材电影在短短两年内已达12部之多。-题材已成为中国战争片一个潜力巨大的富矿,-战争片创作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作为第一部表现长津湖战役的战争片,《长津湖》填补了一个题材空白。在-第二次战役东线作战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凭借钢铁意志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击败了美军最精锐的部队,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地区,打出了令世界瞩目的国威军威,一举扭转了战争局势。这段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首登银幕,无疑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义。

《长津湖》的史诗性叙事实现了-战争片的一次重要突破。该片在同题材创作中首次采用了全景式、文献式的“正史化”叙事方式,建构了由决策指挥的高层视点、基层连队的微观视点以及美军的他者视点“三线并行”的叙事结构,展现了从作战决策至长津湖战役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影片尝试以客观、理性的方式回顾历史,揭示了-战争的正义性和胜利的必然性,反映了作为胜利者叙事的高度文化自信。

该片也是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英雄主义叙事。千里刀光影,万里赴戎机,从解放战争到-,主人公伍氏兄弟前赴后继奔赴战场,与雷公、余从戎、平河等战友用热血与生命保家卫国,兄弟情、战友情感人至深。与之呼应的是另一个并行故事:毛岸英向彭德怀主动请缨,毛泽东将儿子送上战场,而岸英最终将热血洒在了异国土地上。这些舍生忘死、为国捐躯的战士们,都是共和国永远铭记的英雄儿女。

长津湖战役是-最残酷惨烈的战斗之一,志愿军将士在严酷的战场环境中,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影片《长津湖》艺术再现了这场战役的残酷悲壮:铁道列车被炸的惨烈,乱石阵上的隐忍,通信塔之战紧张激烈,新兴里战斗气壮山河,指导员梅生退伍了亦重返战场,老兵雷公壮烈牺牲,杨根思抱起炸药包与敌同归于尽,片尾“冰雕连”令敌人亦为之动容……影片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惧强敌、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英勇无畏、震撼天地的战斗精神,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壮歌。值得注意的是,该片还是电视剧《士兵突击》的前传,伍六一向许三多讲述的那个“九死一生”的-故事,正是《长津湖》中第七穿插连的长津湖战史,“不抛弃,不放弃”的经典名句也找到了源头。新兵伍万里与许三多之间的关联,不仅是英雄钢七连的传承,也是中国军队的精神传承。

-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从《上甘岭》到《长津湖》,-战争片始终有着鲜明的爱国主义主题、革命英雄主义的人物模式以及阳刚的崇高美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长津湖》重述-历史,无疑有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启示意义,它们仍是作为民族意志、国家立场政治宣示的宏大叙事,是反帝反霸思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回响,发挥的是凝聚人心的精神激励功能。《长津湖》的上映说明,这段非凡的历史,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伟大的-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精神财富。

长津湖的观后感 篇6

国庆期间,妈妈带着我去电影院观看了《长津湖》这部电影,心里有许多的感想。

这部电影讲述是1950年中国军队抗美援朝的英勇事迹。当时的美军有战斗机、坦克、大炮和后勤精良的武器。中国军队只能穿着薄薄的棉衣,吃的是硬邦邦的冻土豆,而美国军队吃的.是香喷喷的'烤鸡烤鸭。他们虽然穿着单薄的衣服,但他们有坚强的意志,在零下三四十度的环境下坚守阵地。他们藏在皑皑白雪之中,甚至与冰融为一体,再没醒来。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中,中国军人终于把美国军队打回了美国,好多战士的死让我至今难忘,如伍百里葬身于美国军队的大炮下,雷公为了转移信号弹英勇逝世,毛岸英为了拿回大地图也不幸牺牲。

通过电影我知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军人的牺牲让我们拥有了一个和平幸福的时代。向我们现在能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学习,吃的好,穿的暖又舒服,这些都是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如今的我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沐浴着党的光辉是何其有幸,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不忘党恩。话说吾辈当自强,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长大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努力发光发热,用自己的力量去为国家的发展建设添砖加瓦。

长津湖的观后感 篇7

近日,电影《长津湖》在全国热映,该片以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志愿军连队在极度严酷环境下坚守阵地奋勇杀敌,为长津湖战役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的感人故事。作为党员干部,追片之余,我们也应该从剧中汲取精神食粮,扎牢“信念之根”“奋斗之根”“忠诚之根”,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书写新华章。

扎牢信念之根,让“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红色经典激励心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走进抗美援朝纪念馆,初入红色展厅,一组鲜明对比的数据十分引人注目,我国在钢产量、武器装备、后勤补给等方面都远远落后,简而言之为“气多钢少”。看似可怕的敌人,有着强大的装备和制空权,实则却钢多、气血不足,这些致命弱点在近战、夜战中暴露无遗。然而,正因为志愿军有着“气壮长津湖”般崇高的信仰,才能做到眼中有光、心中有磅礴力量,以顽强的意志信念,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守住一座又一座高地。虽然当下我们不必过度担忧寒冬,但是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前进之路势必坎坷曲折,坚定信仰是新时代的迫切呼唤,“强国有我”更是每一位青年人奋臂高呼的应有之音。

扎牢奋斗之根,让“战严寒、斗风雪”的红色基因浸润心田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零下40度的长津湖,寒冷比敌人的炮火还要可怕,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志愿军饥寒交迫,却依然热血沸腾,他们以炙热的奋进精神投入战斗,真正做到了摆脱“冷气”。被誉为“中国式保尔”的幸存者周全弟,在长津湖战役中因冻伤失去了四肢,但他坚决不屈服于命运,以钢铁般的意志力啃下硬骨头,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用断肢续写奇迹,其书法颇有造诣,屡次获奖。当今的青年人要拿出干事创业的激情和热情,扎根沃土向上生长,不畏外部条件的重重阻碍,汲取艰苦奋斗的精神给养,红色血脉,真正做到为民服务有温度、为民谋事有高度、为民办事有态度。

扎牢忠诚之根,让“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梅之芬芳沁人心脾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走近抗美援朝纪念馆红色展厅出口,鲜红的凯旋门映入眼帘,不禁感慨当今之和平来之不易,那是千千万万最可爱的人用鲜血换来的胜利。为了死守长津湖,志愿军时刻保持战斗姿势,瞄准敌人的方向,等待吹响进攻的号角,即使在极端条件下也坚决不撤退,“高傲”地耸立在阵地上,坚冰不能损其骨,风雪不能摧其志。这种弥足珍贵的革命忠诚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发扬,并根植于内心深处,付诸于实践行动。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刻都要坚定立场,涵养精神傲骨,才能在大风大浪面前毫无畏惧、毫无退缩,才能在利益诱惑下更加坚定自我、傲骨胜梅,才能在攻坚克难中傲雪凌霜,彰显英雄风骨。

长津湖的观后感 篇8

我看了一场电影叫《长津湖》,这部电影和其他电影不一样,它让我深有感触。

电影的开头是一位军人叔叔坐着渔船返回自己的家乡,这位军人叔叔刚回到家里就被他的部队喊到军队里去了。军人叔叔看了看自己的母亲,母亲双眼一直盯着他一句话也没说,他的弟弟悄悄的跟到了部队准备也做一名战士。

最令人紧张的时候就是第一次战争当时他们在美国的信号塔旁边。他们悄无声息的往山下走着,走到了山脚下就开始攻击了几阵突突突的声音把美国人打了几个,开始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有一位叔叔根本不顾自己的安危,跑到了通讯塔上用一根绳子绑上炸药包双手一放,把炸药包扔了出去。弹药包顺着绳子往下滑,叔叔发射子弹把炸药包点燃了。此时此刻美国人还没有注意到炸药包就已开始爆炸,美国人四处逃窜,但是敌军终究没有逃过炸药包的火花。

最让人心寒的一部分就是军人们在雪地里等待美国人的坦克来的时候了。当时居然已经没有干粮,仅剩几个硬土豆。他们还想尽办法吧把剩下的土豆都留给伤员。零下四十多度的天每一个人都不敢睡着,小土豆放在嘴里嚼来嚼去,土豆在嘴里嘎嘣嘎嘣的响,但是军人们还是坚持在雪山上等着,看到这一幕让人的心里痛的不能再痛了。

最让人感动的就是看到雷班长为了引开美军的信号蛋,竟然自己带走信号弹。他把自己当成了敌人的活靶子,为自己的同志带走危机。最后不幸的雷班长被敌军炸死了…看到连长从本子上划掉雷班长的名字时眼泪也跟着滴下来了。

故事的结尾那个侥幸活下来的美国队长看到了那些被冻死的中国军人,那些中国军人被一层雪裹着还保持着往下看着敌人的姿势。美国的队长看见这一幕。流下了眼泪,他缓缓的抬起手对中国军人进了一个礼。

看完这部电影,我才真正的感受到军人们在战场上的艰苦劳累,他们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随便打打仗就行了,他们是在为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的后代流血。尽管被导弹给炸的头破血流,也不愿发出惨叫暴露中国军人们的位置。我想我们要珍惜自己现在的美好生活,我们现在的舒适是军人们用血拼来的。从来都没有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长津湖的观后感 篇9

趁着国庆假期,我观看了最近热映的爱国影片《长津湖》,电影场面恢宏,整个剧情详略得当,敌我双方的激烈交战,使我的仿佛亲临现场。志愿军战士们的强大决心与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令我不禁产生无比崇高的敬意。

长津湖之战为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东部战线,是整个朝鲜战争中最重要,最惨烈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扭转了整个朝鲜战争中的局势,使志愿军们反守为攻,把美国装备精良的大兵打回了三八线以外,许多年轻的将士们将自己的满腔热血挥洒在这片土地上,身为后人,我们应永远铭记这段历史,向英勇无畏的战士们致敬。

在这部电影中,展现出了最纯正的家国情怀与战友情谊,战场上有这样一幕:气温平均零下30到40摄氏度,寒风刺骨之中,志愿军们已悄然包围了最精锐的北极熊团。饥饿充斥全身,战士们只能啃些坚硬的土豆,而美军却持着无比丰盛的食物与志愿军们紧绷的神经相比,他们生活得无比惬意,而正是如此,才导致了美军的失败。午夜时分,战士们受到来自上级的命令,十万勇士愤然起攻,来自四面八方的子弹打的美军措手不及,但他们的反应也不算太慢,顿时,高台上的机关枪连连闪烁,坦克那幽黑的长管不断响起死亡的轰鸣,志愿军战士们的伤亡数飞速上升,但尽管美军装备精良也招架不住人海战术。最为凶猛的七连连长伍万里带领自弟弟伍百里以及小队直掏敌人心脏,炸了数辆坦克又毙了敌方团长,最后,这被称为战无不胜的铁军,被志愿军们全歼。

“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是毛主席在抗美援朝中提出的战略思想,正是当年先辈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才铸就了中国这长盛不衰,持续稳步发展。身做国家的接班人更应牢记使命铭记历史,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发展献出一份力。

长津湖的观后感 篇10

前几天,我满怀期待、心潮澎湃地观看了红色电影——长津湖。影片中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画面,让我不禁落泪,思绪万千。

影片中,那个叫雷公的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雷公是连队中最年纪最大的人,在长津湖攻打北极熊队的时候,雷公为了不让连队遭受更大的伤亡,将敌军的标识弹抱入汽车,并开启汽车,于是天空的敌机便向着他轮番轰炸,他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战友们的生命。那一刻,我的内心唯有崇敬!

伍万里是连长伍千里的弟弟,他瞒着爹娘去参了军。当军长问他为什么要参军的时候,他的一番话让我动容,伍万里义愤填膺地说:因为外国要侵略我们的领土,而我们家刚分的土地,我们不能让这一寸寸的土地丢失,不能让他沦落到外国手中。那一刻,我更深刻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保家卫国”——有国才有家。

作为影片的主人公,连长伍千里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在谈到战争的时候,他意味深长地说:假如我们不打这场仗,就要下一代来打这场仗。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我们现在和平的来之不易。

不能忘记,抗美援朝战役中,毛岸英烈士为保护重要文件献出生命,杨根思烈士舍身与敌人同归于尽,邱少云烈士宁肯被烧死也坚决不暴露目标,黄继光烈士舍身堵抢眼……不能忘记,冰雕连为了完成任务,在酷寒下,战士们成为了一座座冰雕,却依然手握钢枪,望向远方……

是啊,正是革命烈士,用他们不屈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宝贵的生命,用一场场胜利,为我们赢来了今日的美好生活。

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听着历史老师讲解着那场抗美援朝的战争,我不觉地正了正身体……

长津湖的观后感 篇11

伍万里一个淘气的毛头小孩,偷偷跟着哥哥伍千里去参军,从一开始的懵懵懂懂,都不知道为何要打仗,到成为一位真正的战士,也算是一边经历一边成长。

伍千里刚刚结束解放战争回家,就接到新的出征任务,义无反顾,立马执行,保家卫国,毫不含糊。

整个影片有三个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场景,一是战士们在火车上打闹,伍万里吵着木去了,猛地推开火车的门。瞬间,整个长城的风景呈现在眼前,战士们都看入迷了。我想,他们此刻一定在想,如此美好的国家,一定不能让外国人侵略。

也在此刻,每个战士脸上都被晚霞照红了,他们知道他们的使命很重要,保家卫国,义不容辞。

第二是战士们只能吃冰掉的土豆,而美国人则举行了圣诞节,吃着大鱼大肉,他们还穿着厚厚的棉衣,在帐篷里烤着火,而我们则穿着单薄破烂的衣服,坐在地上过夜,甚至直接拿起雪往嘴里送,用来解渴。

第三就是最后一幕,战士们不畏严寒的精神。1100米的高地,零下40多度,一个连的战士坚守在此,都冻成了冰人,姿势依然是随时准备战斗的状态。美国军队在撤退时,看着眼前的一幕,也情不自禁地摘下了帽子,敬了军礼。

中国,正是有这么一群可爱的人,为了国家的.安宁,冲锋陷阵,不顾个人安危,抛头颅洒热血,让我们国家不再受外来侵略和欺压。

幸好我们生在了新中国,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忘记革命烈士,曾经那样英勇和伟大,因为有他们,才有我们现在美好的国家,美好的生活。

相关阅读

  • 长津湖电影观后感

    电影中的精彩情节总能够深深触动观众的心,激发出共情的情感共鸣。当我们沉浸在电影中的世界里,往往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情绪和感知。有时,在观影之后,用文字表达自己此刻的心情,写一篇观后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写观后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真实的评价来传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这样的写作方式有助于我们排除其他干扰...

  • 《长津湖》观后感集锦

    伴随着各行各业的衍生,范文的用途越来越广,好的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值得参考的范文有哪些?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长津湖》观后感集锦”,感谢您的参阅。“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是一首在战争战争的战歌,1950年,美国的战火烧到了我国东北边境的鸭绿江,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彭德怀的带领...

  • 最新长津湖的观后感范本

    如何针对作品名写出优秀的观后感呢?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观看一些电影或电视剧,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心得体会。影片观后感可以为未来的观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如果您对“长津湖的观后感”感兴趣那么这篇文章一定适合您阅读,建议您将此页面加入收藏夹以便复习!...

  • 长津湖的观后感八篇

    看完一部作品后,看到优秀的作品总是会深深触动内心。所以,不禁想要回过头来写一篇观后感。但是,在写观后感的时候,必须要把握好文章的重点,才能真实地表达出内心的感受。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回顾这部作品,小编特别为你们整理了关于“长津湖的观后感”的相关信息。如果想要了解更多,请访问我们的网站!...

  • [范例参考]长津湖观后感

    任何职业都会有要写工作总结,你一定想收藏几篇高质量的工作总结吧。你想写好自己的工作总计是嘛?下面的内容一定能带给你奇思妙想的灵感,一起来看看《长津湖观后感》这篇文章吧!在庆祝新中国72华诞的重要时刻,电影《长津湖》上映可谓恰逢其时、意义重大。71年前,新中国刚刚诞生一年,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全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