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观后感八篇

发表时间:2024-10-08

好的电影可以激发我们浓浓的兴趣,就算时隔多年,再次观看仍然充满感动。通过阅读和写作我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经常写观后感,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更加丰富。到底该如何写好有关作品名的观后感呢?我们听了一场关于“罪与罚观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罪与罚观后感 篇1

当高山的崎岖变成了坦途,当古老的文明随着炽热的岩浆和无数沸腾的生命一起跌入黑暗的深渊,当辉煌的王朝在一片复辟之声中再次走向战争的漩涡中,沕穆的历史经书是始作俑者的迂阔之论,还是历史的倥侗,是上古的情思还是梦幻泡影,却早已成为不辨的真理。

贫穷,并不能成为杀人的理由,但它却足以促使一个人去杀人。没有人愿意拿自己的生命当赌注,杀人的真正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赤贫。世界上有两种路,一种是光明大道,另一种是羊肠小道。无论你的选择是哪一种,都会有桎梏的监牢,涅槃的神话。而当你孑身长途的时候,又有很多事情都不是你能决定的,比如说你的旅伴,你的栖息地。但是基于不同的角度来说,这一切的不能决定又带有先天的脆弱性,让你悚然汗下,得以修葺心底的蓊郁之地。

事实是多么变幻莫测,老天所做的一切安排仿佛是在导演一部光怪陆离的传奇电影,而我们正在竭力寻找自己心中满意的角色,而在这时我们恰恰扮演了另一个在别人眼里再平常不过而又如此鲜明的角色。如果世界上的人都是一个样,那一切的罪恶,搏杀就变得如此荒唐,殊不知,唯有一切的不平和仇恨才会是麻木不仁的灵魂获得拥有另一个角色的权利,获得的角色越多,人生也就变得更加与众不同,而重要的是,无论扮演什么角色都要全心全意,活出自己。

罪与罚观后感 篇2

这本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额仑草原上,有许许多多蒙古包,蒙古包里住着许多蒙古人。

陈阵是一名知青,来到了蒙古草原,和毕加格老人一家住在一起,他亲眼看到蒙古草原从青青绿草变成漫天黄沙的过程。

书中有一个故事让我很难忘,有一天,狼群夜晚偷袭羊群,被看下夜班的女主人发现了,女主人和她的孩子发起了打狼保卫战。

陈阵也加入到打狼的行列中,他们非常费力地与狼拼搏,赶羊群、抓狼尾……能打败狼群的方法他们都尝试了。

终于,他们不仅成功地赶走了狼群,还打死了三只大狼。

草原上,人与狼为了生存,都进行了生与死拼搏……有一个故事,狼因为饥荒偷袭了马群。

这群马是即将出征的马群,马倌们非常生气,进行了报复——打包围狼群,这一次打围抓狼,一共缴获了数十只狼。

冬天的狼群,很会利用环境优势,他们十几只狼组成包围圈,巧妙利用地理优势,和几百只大黄羊展开了一场战争。

狼群在头狼的带领下,将大黄羊群赶到雪窝子里,一下子把几百头黄羊送上了西天。

狼群可真聪明啊!如果你感兴趣狼群和人的故事,那就快去看看这本好书吧,它告诉我们:人和狼要和谐相处,保护地球,不要大量开垦种田,不要盲目地让沙漠变成绿洲,但不可以让绿洲变成沙漠!

罪与罚观后感 篇3

《罪与罚》是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小说描述了穷困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为生计所迫,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无辜妹妹丽扎韦塔,制造了震惊全俄的凶杀案。最终在妓女索尼娅的规劝下,投案自首,小说以罪开头,仅占一章,第二章到尾声,全是罚。

小说对主人公的心理刻画极为细腻,作为法学生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原本善良理性,却在当时的底层社会里心态变得扭曲,以替天行道的借口安慰自己杀人的事实,在犯罪后又陷入深深的自责,矛盾的心理贯穿全片小说,罚的意义不仅是法律的判决,更多的是自我的内心折磨,法学生犯罪,妓女规劝,不仅是讽刺,也是作者对底层社会无奈。

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吝啬无情,欺诈穷人,但是她究竟该不该杀?一方面,如主人公所说,她是一个虱子,杀了她可以造福无数人,另一方面,作为底层社会的一员,卑鄙龌龊是否该死,又有谁有权利去结束她的生命,小说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最为经典,小说中的每个人似乎都有一种病态,冷酷无情的社会,心理扭曲的人物,主人公对自己的罪行自责忏悔就显得尤为珍贵。

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给了主人公救赎,上帝会宽恕每个认错的孩子,也许人性就是这样,没有纯粹的恶,也没有完全的善,内心的救赎才是真正的解脱。

罪与罚观后感 篇4

拉斯科尼科夫,大学生,因着贫困中途退学,依靠母亲的抚恤金生活。租了一间像衣柜的斗室,衣着寒酸,穷困潦倒。虚荣心极强,骄傲,不甘心平凡,自命不凡!有野心,尤其崇拜拿破仑。好高骛远,对于教书赚两个小钱根本看不上,所以宁可在陋室里空想,也不愿意教书赚两个小钱。同时又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有时候也很冷酷无情。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但这就是最真实的人。

作者用一整章的内容都在写他杀人之前内心非常激烈的挣扎。杀人的念头在他心里一次次的燃起又一次次的放弃。否定他去杀人的理由是因着他良心的不安,那是卑鄙的。而支持他去杀人的理由是他自己的一套理论,根据这套理论杀人可以说不是犯罪,甚至是正义的。杀人不是最可怕的,你杀了人,然后在用一套理论证明你杀人是对的,这才是最可怕的。

根据这套理论,人被分为两类人,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平凡的人是平民老百姓,他们没什么权利,他们的义务就是俯首帖耳。不平凡的人是统治者或新社会的建立者,是立法者,他们甚至不受法律的约束,可以为所欲为。这些不平凡的人都是呼风唤雨的人物,都是开国立业的大人物。这些不平凡的人无一例外都是手上沾满鲜血的刽子手。但他们非但没有受到法律的惩罚,反而受到人民的崇拜,名流千古。所以你看,根据这个理论,杀人没有什么啊,你看那些最被人们尊敬最伟大的人物,哪一个不是杀人如麻,只要为着好的目的,为人民谋福祉,杀人是正义的。为了好的目的,可以做错的事情。当然这些好的目的只是犯罪的借口,是我们心里的诡辩和自欺而已。

这就是拉斯科尼科夫的理论,乍一看很有道理。因为整个人类历史就是这样过来的,确实整个人类历史都在践行这套理论。只有强者才有权利,弱者是没有权利的,谁是统治者,谁强大,谁就是法!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只有最后的赢家才配拥有一切的权利。没有绝对的善恶,只有强弱。

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犯罪堕落的本质就是要自己独立做主,分别善恶。换言之,就是不再以上帝为王为主,拒绝上帝的统治,而想自己当家做主,自己定立善恶的法则。就是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自己说了算。当人离开了上帝,不在尊上帝为王,人自己定立善恶的标准的时候,就会给这个世界带来灾难。当人拒绝上帝的统治时,人就想要撺掇上帝的宝座,自己封神,为了那一个宝座,争战杀伐。人脱离上帝的善恶标准而自己定立标准的时候,杀人却变成了正当的。拿破仑,希特勒,秦始皇,以及历代所谓伟大的君王等等,所有这些为着追逐权利,为着登上宝座而所造成的灾难,都是因着不尊上帝为王的缘故。只有无所不知,完全公义的上帝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当人妄图代替上帝决定善恶的时候,结局注定悲惨,也是对上帝的僭越。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没有完全的公义,法律也是为着普通人所设立的。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只是骗人的把戏,你见过皇帝受法律制裁的吗?要是统治者犯法怎么办呢?就没有更高的法来制裁他吗?我们相信有,那就是上帝完全的律法。有很多不信神的人也会说:正义会迟到,但从来不会缺席。也有人说,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我想,若没有一位完全公义的上帝主持正义,你的这些正义的盼望又如何实现呢?

罪与罚观后感 篇5

该说,这是一本非常值得那些为着自己的能力而骄傲、而痛苦的人读的书。

该书的主人公认为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思想,能够随意决定其他人的生与死,天才具有通过牺牲弱者和平庸者的生命来实现自己的伟大目标的权利,在天才面前,他只为自己立法,而不需要听从一切世俗的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为了能够让人类获得进步,天才即使一时伤害了普通人,他的这种行为也是合法的,有道理的。

正是这种思想,驱使了主人公完成了他的那次为了验证这个思想而去实施的杀人。

但最后,他自己却无法忍受由此而来的孤独,也无法说服自己杀人的目的,并通过与救助那些平凡人的'过程中,逐渐被平凡人的感情所感化,最后通过自首、服苦役而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这本书里面,作者批评了当时盛行于欧洲的功利主义、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庸俗唯物主义的观念,倡导了人性和情感的力量,尤其重要的是,他通过揭示那些普通人的喜乐,普通人身上不平凡的地方,以及非凡者身上平凡的地方,最终打消了自康德以来,一直在哲学界中存在着的那种理性者有权利为自己立法,因而有权利不顾普通人的感受来强加给他们意志的歧视性的做法。

在陀氏的作品中,极力揭示的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人、事背后那些感人至深,异常复杂的东西。

如果缺少了这些关切,那么任何一个天才所要拯救世界的理想,最终也将不可避免地蜕变成为一个暴君独裁专制的借口

《罪与罚》读后感600字【2】

和读托尔斯泰的那些作品一样,读《罪与罚》的目的是能够让我感受生活以及增长眼界。

但这件作品却带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收获,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人做事时的代价和价值。

拉斯科利尼科夫是一位因贫穷而辍学的法律系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他曾发表过一篇令人称颂的文章,大体内容是有很多伟人,至少是令后人称颂的人都是在杀戮了很多人,例如那些反对自己的人才掌握了权力并且在此基础上推动了国家乃至世界的进步。

正是在他内心深处有这样那个一个看法,所以他认为毁掉一些像这一类的人以让自己能够获得机会升值从而为以后做出价值提供基础是正确的,于是他策划了一件谋杀案。

本文主要描写了谋杀成功后他的生活境遇,描写了他为这起谋杀案而付出的精神上的痛苦。

不过虽然不知道主人公以后的命运如何,但就结局而言,正面人物的结局是令人满意的,而这一原因就是爱的力量。

就像《圣女贞德》一样,我觉得这部作品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描写了一种大爱,一种对人类、对世界的爱,是一种人类的终极关怀——关心怎样推动人类的进步,而不仅仅顾及那些卑微的生命,至少是那些不应该活着的人。

凯撒、拿破仑为了权利杀戮了很多人,也被当时很多人痛恨和辱骂,但后人却大家称赞他们,因为他们推动了世界的发展,而那些很小的“错误”被他们的光辉给掩埋的一点都看不见了。

而男主人公正是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才策划了这场谋杀案。

但同时要看到,拉斯科利尼科夫因此受了很大精神上的折磨。

所以,不管别人的生命怎样卑微,我们一定要尊敬别人,尊敬别人生存的权利。

看《复活》,我对监狱生活有很多了解,看了《罪与罚》,我了解了犯罪人的心理。

从卢任的结果,我知道了不要在别人背后说别人坏话,不然最后损坏的只会是自己的形象。

从斯知道科犯罪行为我知道了隔墙有耳,凡事要谨慎。

这部作品最后是一个完美的结局,看来作者还是赞扬美的,这也让人感到高兴,不是吗?

罪与罚观后感 篇6

爱和谦卑-罪与罚读后感1000字:相对索尼娅的谦卑,无疑拉斯科尼科夫是骄傲的,是非常的骄傲,自命不凡。他拒绝到十字街头认罪,因为他自觉比众人高人一等,也以免受到众人的嘲笑。他也拒绝去找波尔菲里自首,因为那会让他处在一个被打败者的地位。他也拒绝承认自己是一个罪人,因为那意味着他要弯下脊梁。他的心何等的骄傲和刚硬。

在强烈的活下去的渴望下,最后他还是自首了。他的自首并不是认识到自己的罪恶,而甘心接受正义的审判。他的自首只是在走投无路时而有利于自己的唯一的出路。在他的处境下,他只有三条路,要么自杀结束痛苦的生命。要么丢掉感情和爱成为强者,这意味着变得毫无人性。要么自首,换换新鲜的空气。自杀,没有那个胆量。越过良心的障碍,他也做不到。剩下的只有自首。自首前,他甚至把希望放在斯维里加洛夫身上,把他当成救命稻草,期望他有个什么出路。结果大失所望,要想活下去只有自首了。拉斯科尼科夫自首是因为他还比较珍惜自己的小命,他想保命啊。

在监狱中,他病倒了,压垮他的是自尊心。他为他的自首感到后悔,也为自己的软弱和渺小而懊恼,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认为是他的懦弱和无能,才让自己做出了荒唐的决定,以至于忍受这个不必要的羞辱。他认为是他的软弱无能把他自己给毁了。他既不认罪也不服罪,要说他是个罪人,他不服。他只承认犯了刑事罪,他只承认自己失败了,所以才被定为有罪。要是成功了,他了就是伟大的人类恩主了。

他在监狱中也一度迷失,失去了生活的信念。从前的信仰和理想因着他的失败而破灭,因此他在监狱中郁郁寡欢。活着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人没有信仰和理想,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拉斯科尼科夫是一个有信念的人。他是一个可以为理想和信仰献出生命的人。哪怕他的信念和理想是为了获得权利,为了满足欲望。人活着只是为了生存吗,像动物那样?人和动物不同,人活着需要信念,需要信仰,需要知道活着的意义。

是什么给了他活下去的信念呢?我们说了,是爱,是索尼娅的爱,也是他母亲和妹妹的爱。有血有肉的生活代替了冰冷的理论。只有爱才能温泉冰冷的心。拉斯科尼科夫需要被爱,也需要爱。越过良心的障碍意味着要放弃一切的感情和爱,那是拉斯科尼科夫受不了的,那是彻底的孤独。在索尼娅爱的力量感召下,拉斯科尼科夫慢慢的重拾感情和爱,重获人性,重获新生。他找到了可以活下去的信念。

拉斯科尼科夫向爱靠拢,也是亲手对自己理论的终结。或许这时他可以真正正视自己的良心,看到自己灵魂里的恶而谦卑下来,认罪服罪,甘心接受正义的刑罚。当一个人真正谦卑下来,当一个人真的看到自己的罪时,也是他归向上帝的时刻。

罪与罚观后感 篇7

看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情节不是很曲折。主要线索是主人公以一种不平凡人可以杀死平凡人的想法(精英社会),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但是当他杀死她之后发现了自己也是一个平凡的人。其中有很多让人感到刺激的地方。里面的心理描写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特别是主人公在警察局的时候,那种智斗,更是让人惊叹。

但是看完这本书想到得更多的是里面人们那种受苦的精神。我们经常说中国人艰苦奋斗,能忍能吃苦之类的。从某一方面也许是这样。但是和这本书里面的那种“受苦与忍受”却有本质的区别。这本书里面的人,或者说俄罗斯人的忍受与受苦精神主要是来自一种道德和宗教精神。他们“渴望”受苦,因为这样能够让他们心安,读后感《罪与罚》读后感》。

也许心里的安慰比来自物质上的安慰更让人愿意接受吧。当然还有宗教精神所在。但是,我所想到的中国人的那种忍受与受苦更多的是来自于一种生存的“智慧”。一种隐忍,一种“独善其身”的想法,一种为了生存,可以放弃放弃很多东西,甚至自尊的“劣根性”。好比我们一直推崇韩信的胯下之辱,甚至还将其放到教科书里面。它一直在告诉我们,为了生存,其他一切都是浮云。怪不得中国人的那种“拓荒”能力那么强。怪不得在全世界各地中国华人都能很好的生存着。

当然还有一个就是“独善其身”。个人各扫门前雪,不是我的事我就不理。以至于我们能够围观落水的人而不去救援。甚至还当做娱乐来看。无事生非,惹来一身骚又何苦呢?唯有生存才是硬道理。

这本小说是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也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

这本小说主要讲一个被贫穷压的喘不过来气的大学生杀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之后的犯罪心理,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虽贫穷却不自卑,相反,他创造了二类人理论,他认为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仅仅是一只有害的且无益的一只虱子,他从不后悔杀了老太婆,唯一使他后悔的是他将老太婆的妹妹杀死了,这也成为后来他自首的导火索,最后在索尼娅善良的感染下将他的人本性的善良挖掘出来彻底改变了这位大学生的一生。

索尼娅是位善良的__信徒,他为了家人去领了黄色执照,她也多次想过自杀仅仅是因为一句“那他们怎么办?”找回生活的信念,即使他的母亲不止一次的打他骂她,她也只是认为她的母亲只不过是太痛苦了,她从不放弃希望尽管现实一次又一次的使他不得不为之惊叹,恐怖但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向往。

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他有典型的人格分裂,他非常冷漠而又孤僻,易怒不安又骄傲自大,但他本性善良乐于助人原是一位无神论者,经过索尼娅的感染下渐渐相信上帝,对生活充满信心也与索尼娅产生了纯洁的爱情。

本书只有第一部分讲的是犯罪剩下的五部分讲的都是饭最后的心里惩罚这本书通过对主人公的心里描写深刻的揭示了当时沙皇统治的黑暗社会,这本也给予读者极大地震撼,故事情节波澜起伏非常具有感染力。

罪与罚观后感 篇8

罪因一念而起,罚分两个阶段,犯罪-被捕,结束了作者的疑神疑鬼对自己的折磨;认为自己没罪-承认自己有罪,我觉得后面才是另一个重新开始的折磨。

主人公的罪源自于坚持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可是做着正确的事情就真的是无罪的吗?

关于火车变轨问题,我之前一直坚定不移地认为在废弃车轨玩耍的小孩没错,所以不该死。后来又有个角度,如果是因为你的缘故,火车失灵,你再来选择,恐怕就会选变轨了,因为不变轨的后果是你更难以承担的。所谓屁股决定脑袋,看似客观的分析其实有可能因为主管或客观信息的补充截然不同,这个时候的原则又变成了两权相害取其轻。所谓原则,狗屁。

之前看过一句话,情侣间不要经常论对错,往往对错分出来了,关系也就远了。引申一下,生活中真的需要那么多对的事情吗?拿破仑在做对的事情吗?犹大真的在做不对的事情吗?说不好,站在他们自己的角度来看或许是对的,但是每个人的原则都不一样,道德水准也参差不齐,这也是为什么会存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所以是否应该转换一下判别逻辑,从提前列好的条条框框,转向结果导向。毕竟原则有多条,不同的结果在自己这总有优劣,审判的事情就交给上帝吧。觉得可以尝试一下。

相关阅读

  • 八一观后感八篇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八一观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好的电影可以激发我们浓浓的兴趣,就算时隔多年,再次观看仍然充满感动。通过阅读和写作我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经常写观后感,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更加丰富。到底该如何写好有关作品名的观后感呢?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 西柏坡观后感八篇

    好的电影可以激发我们浓浓的兴趣,就算时隔多年,再次观看仍然充满感动。通过阅读和写作我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经常写观后感,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更加丰富。我们听了一场关于“西柏坡观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 建党伟业观后感八篇

    伴随着各行各业的衍生,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范文往往会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你是否需要一些实用的范文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建党伟业观后感八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这部电影带领我们走进了那段历史,让我们心中涌起一股豪情,立志用所有的一切去捍卫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过去是,现在是...

  • 干部观后感(范例八篇)

    伴着我们工作的不断优化,我们可能会用到一些范文,写好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范文吧!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干部观后感,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细读《看干部看什么》一文,其论述的干部的五种品质发人深省,特别是当代干部要有责任有担当的论述使我受益匪浅。回顾近几年的工作经验,我感到惭愧。...

  • 西柏坡观后感(模板八篇)

    这篇文章将全面剖析和研究“西柏坡观后感”的各个层面。优秀的电影往往能够深入触动人心,出色的作品会使人久久回味。获得思考和情感的启发后,希望能够让它永远不被遗忘,最好是写一篇电影观后感。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知不觉地在成长。这将对你的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