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三十年观后感(精选九篇)

发表时间:2024-09-11

随着写作规范的不断完善,我们可能会需要一些学习资料等范文,范文往往会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你可能正在找一些相关内容的范文,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激荡三十年观后感(精选九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激荡三十年观后感 篇1

激流勇进勇立潮头

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人物的命运起伏波折既和大时代的背景是分不开的,同时也离不开个人的性格、为人作事的方式。 总的来说,悲壮英雄或者枭雄中,有的是因为企业建设初期产权不清晰而遗留后患,导致自己被后来的股东抛弃出局;有的是因为自身的局限性,或是个性或见识或决定,只能做一时的英雄,却无法打造百年老店。前者包括褚时健、李经纬,后者包括步鑫生、禹作明、顾雏军。

看这本书时,我总是想起《从优秀到卓越》书中的一个观点,基业常青的企业,其老板或者领袖人物,往往都是做事低调、踏实、极其务实的人,很少有惊惊乍乍、喜欢待在镁光灯下、喜欢动辄高调示人的“商界明星”。

所谓的商业明星往往能在短时间内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但他们往往只是缺乏坚实基础的流星。也许本不想做“明星”,但是在缺少扎实基础的情况下,急功近利的他们发现作“明星”的好处以后,更多的是主要依靠市场营销-短期内投入巨大的广告宣传——这种短期有效,长期效果甚微的方式,而不是通过踏踏实实的做事,一点一滴来提高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推动自己事业的发展。这一点从广州太阳神、三株口服液、飞龙、秦池酒、孔府家酒等产品的一时风行而又迅速陨落一个个得到验证,也从牟其中、顾雏军、张海、唐万新兄弟的一时风头正起到锒铛入狱得到验证。

以我个人的经验,今后无论何时何地做人、做企业,都要坚持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如果你已经尽力了,即使你今天做不到,也不要要求。不要为了这个结果而使用其他手段,甚至诉诸任何手段。一个人,只要他瞄准自己的理想并坚持下去,胜利或成就终究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三,对改革创新的思考

创新将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痛点!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国企业此起彼伏,如过江之鲫,但是真正能够有持续的创新能力,而不是偶尔抓住一次机会的,一直坚持到今天的,几乎用手指头就可以计量!而要一再抓住机会,永远抓住机会,靠的毫无疑问是类似任正非一样的时刻处于冬天的心态,今天有的,明天就可能没有。

而以中国人乐于享受的天性,有几个企业家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改革总会面临阻力,只能看改革的动力能否突破各种阻力的围攻。三十年前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因为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而具有十分迫切的改革动力,而阻力主要集中在意识形态领域。邓小平打算搁置资本主义和社会组织等问题后,改革顺利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来一些既得利益者变成了对改革的阻力。

所以,形势好的时候,改革的阻力比较大,但是形势不好的时候,阻力就比较小。因此,改革者令人钦佩,成功的改革者也有值得借鉴之处。但是,改革虽然不是革命,但仍会有很多牺牲,未知的新生事物也会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激荡三十年》是一本好书,不仅在于其完整记录了过去30年这段激动人心的岁月变迁,更激发了更多经济弄潮人的理性的激情。如作者而言,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2008年的中国,确实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实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而纵观历史,改革创新,不就是需要在这一个激流勇进的时代,做一个勇立潮头的弄潮儿吗?

激荡三十年观后感 篇2

阅读《激荡三十年》,是一个百味杂陈的过程,带入感、激动、愤青乃至莫名的悲壮,直至最后一页。带入感,因为对这段历史有交集或者说自己就是伴随着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清晰地记得自己上大学时还需要带粮票,那时学校食堂的馒头也才3分一个,及至后来的中关村兴起、20_年互联网泡沫、股市狂热,再到当下的移动互联网,回忆没有任何门槛;激动,主要是被企业家的故事挑弄起来的热情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躁动;愤青乃至悲壮,则更多地是看到种种失败以及背后无以言尽的曲折痛苦,特别是这种失败背后的体制和时代原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无奈与无力感。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不可否认的是当市场的主体已经实现了从产品生产到商品生产再到资本运营的阶段,对于经济的管理却还在计划与市场的泥淖中拉锯。为每一个改革的失败者惋惜,为每一步历史的跨越感动喟叹。这是令每一个了解、历经这段过程的人心潮澎湃的三十年。空间跨度如此之广,所述人物、事件如此丰富详实,《激荡三十年》展示给我们的是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成败得失。当年那些曾轰动一时的争论或者个案在今天的一代人看来,或许早已成了历史的饭后谈资,但当我们透过时光的长河以另一种方式触摸曾经离我们很远却又分明很近的中国改革史,一种悲情油然而生。在时时因为好奇而掰开手指计算1978-20_那三十年里每一个充斥着原始资本积累中不可避免的血腥和铜臭味道的故事时,这种震撼又远远超出听故事所能得到的快感。这是从骨子里流淌着中国人不屈躁动血液的三十年。

1978年以后中国企业的发展史就是国营、民营、外资企业三股势力的斗争史,至今依然。三十年间市场主体的力量变换与博弈,是文中最为精彩的演绎。在时光的推进中,我们看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大地上纵横捭阖、异彩纷呈。相比国营企业出身正统以及外资企业实力强大,民营企业家们除了敏锐的嗅觉和顽强的斗志之外真的拿不出什么与对手抗衡。法律的壁垒、政策的障碍、民众观念的落后、媒体过犹不及的关注和利润最大化的贪婪本性,更是常常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身败名裂,成为后来者的垫脚石。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忍而勇于博取”的群体,令人难以置信地让自己的企业在体制外壮大,在资源、市场、人才、政策、资金甚至地理区位都毫无优势的前提下实现了高速成长。这其中自然有机遇问题,也回避不了原始积累的灰色性,但毋庸置疑的是民营企业家在开创事业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一往无前的气质。

历史的洪流滔滔而过,作为后来人,我们回顾历史,总会有千般感触,也只有后来人的事后诸葛亮,才能查觉到历史的冷酷,理解重大事件当事人的喜悦、辛酸和进退维谷。中国过去的三十年是高呼改革的三十年,政治、经济和社会中的变化起伏可谓波澜壮阔,“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锐不可当。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吴晓波以此作为题记确实恰如其分。每一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参与历史的方式,每一种方式又都暗示着历史的必然选择,然而就像湖光千色,水波清冷,光阴百代,时间亦然。时间会冷却所有的喧嚣和躁动,只留下有秩序、有理性、有韧劲的力量,稳步推动历史前行。

隐约中,我们感到今天所处的环境从某种维度上恰如三十年前的中国,机会与挑战并存,旧的秩序不再适用,新的秩序等待肇始。无论是国家、企业乃至个人,都不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存在,都会茫然、犹豫甚至犯错。但是只要坚持方向,有勇于开拓创新、推翻自我的精神,前景一定光明。甚者,唯有如此才有新生的可能。而身处其中的个体,如何调整自己、设定个体的方向则各有主张。是坚定跟随外部环境,享受政策红利,还是执着于自己认定的方向,等待风口的到来,相信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选择。

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的观察角度导致了不同的判读,犹如盲人摸象,每个人都自以为凭借火眼金睛看到了未来。于是,流行在各个微信群里的文字被反复转发,肆意解读。大多数人都在充满兴奋地传递各种观念,却在几个月后发现仍然在同一漩涡里,彼此强化处在所谓前沿的感觉,遥遥地看着新大陆,却没有一支安全稳妥的舰队。

激荡三十年观后感 篇3

三十年风起云涌扑面而来,八千路英雄豪杰绝尘而去。这是我在读了《激荡三十年》后的感喟。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一个特殊的、不平凡的阶段。它源起于““””后百废待兴的危急时刻,发端于国家领导人举目四望后的英明决策,是十三亿人民决绝地告别贫困、追求富裕的迫切愿望众志成城地书写了这段浓墨重彩的历史,是一个大国在三十年时间从3624。1亿元向300670亿元波澜壮阔迈进的历程。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总结、反思、表现这三十年历史的书籍、纪录片、影视剧数不胜数。在此,我向大家推荐吴晓波著、中信出版社推出的《激荡三十年》(上、下二册)。它以编年的体例,网罗超多的素材,以一个记者敏锐而独特的眼光,一年年、一件件、一笔笔忠实地记录了自1978年来每一年可堪载入史册的大事及人物。年代并不久远,那些以前在报纸上、媒体上吸引了全国经济界、企业界、政界、市场和民间的大事件、大人物、大品牌,那些耳熟能详的人名、地名、产品名,如繁花般在眼前闪现,如群星般璀灿闪耀。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有人窥见先机,一跃而起抓住了机遇,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和急速的膨胀;有人随改革的进程,在不断廓清思路的拉锯中起起伏伏;亦有人始终站在政策的前端,捞取着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的厚利;还有更多的人,他们以自我的勤勉、奋斗在这个英雄的年代,大写英雄的历史。

激荡三十年观后感 篇4

读《激荡三十年》有感

上:体制的力量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一位老人在祖国的南海画了一个圆圈

改革开放了,中华大地忽如一夜春风来,人们都在谈论如何行动起来挣钱,被释放的精灵在基本没正形的规则之下蓬勃生长着,不知道边界在哪里,一定的权力和责任被下放,在经历了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后,人们感受到了分封的快乐。

还记得小时候,在中国的边城-新疆伊犁地区的一个小城里:这儿离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边界仅40分钟车程,路边散落着的店铺偶尔出现“商店”字样,在当时颇为时髦。更有“代销点”这样的字眼出现在用白石灰粉刷的土墙之上。

饶是如此,也是当时镇上核心商圈里的洋气代表,里面有2毛一包的五香瓜子,有1毛一支的冰棍,还有火柴,一包6盒,盒子上简单的印刷着“天山”字样,几笔简单勾勒的山体形状呈现在粗糙的泥土色牛皮纸包装盒上。店内物资堆积,光线昏暗,店主和顾客之间永远有那个涂着黄漆的木质框架玻璃柜台,墙壁上挂着“深圳,改革开放”内容的海报,作为店内装饰。让人顿时觉得店主很时尚。

这个物资虽不至于匮乏却也并不丰富的时代,不需视觉效果、陈列效果、窗明几净、微笑服务,一样生意兴隆的小店儿,就是一家生活**。并且算是小滋润......这是91年,我的故乡小镇的一个侧面。

这个时候离78年已有14年之久。虽然远离沿海和内陆,但人们在凸显笼子后的奋斗生活早已定格。各种私人商业机构涌现:

背着照相机到各乡照相的照相员、在家扎风筝售卖的乡里乡亲、从特殊渠道买做月饼的设备在乡里生产月饼、买一台面条机就在村里开卖自制挂面、做一架马车往返于各乡镇的非机械化“六根棍”,这些所有的商业现象已极大的脱离了农业生产为本、集体所有制的经济体制。在改革开放的新模式下,人们的潜能得到最充分的释放和激发,每个人都把掩藏在脑海深处的创意、点子;以及隐藏在身体中的能量一股脑的挥洒出来,不管是年轻热血小伙子、亦或是将迟暮之中年人,都陡然爆发了:为点子而充满激情的奔走执行,为生活的更美好而充满热血的创造。

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新体制,作为我们身边的一种真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为了实现经济发展,解决知青回城问题,我们放开了个体经济。如老鹰的重生,整个社会充满了青春的骚动,小虎队的流行音乐,迷茫的老孩仔的服装,邓丽君的甜美歌声。。。民族的青春气息,奔腾向前。

**他们和市民一起卷起裤腿,摸着石头过河,鼓励个体经济,仔细观察。随时颁布政策规范改革开放中的具体事务。

刚刚结束物资匮乏的年代,改革直接促进了生产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日后让民族引以为傲数十载的“中国制造”,改革开放让很多市场资源得以为个体经济使用,有些人选择了投机,成为皮包公司;有些人凭着智慧整合了市场有效资源,赚得了第一桶金。结果导致前者最后遇到国家管制而锒铛入狱,后者却傲立潮头,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从1978年到1992年,改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国家自上而下管理控制,群众自下而上谋发展。最后,会议结束后,在鼓励真正人才努力工作、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政策下,投机企业或个人最终被淘汰,第一波企业沉淀下来,而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和管理体制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方向。

这个阶段,国家寻找到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利器-改革开放,而在这个宏观的方向指导下,更深更细的政策得以制定,很多企业开始尝试解决企业产权,以鲁冠球、王文京为代表的企业经营者成功了,这种改制极大的调动了劳动人民的积极性,解决了企业和主管部门、劳动者和管理者的矛盾。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对社会的全面控制走上了正轨。一些领域的这种突破,大多是群众自下而上的反馈和斗争。很多不利现象在这一时期爆发,摸着石头过河导致一些政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持续的负面影响,发展过程中的监管不力产生的贪腐现象严重。

权力部门利用手中权力严重的干扰了市场自由的发展。经过不断探索,国家开始寻求市场化机制和计划机制并举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种矛盾,但由于计划控制的平衡尺度不准确,也抑制了经济的自由发展,这与当时许多国家向自由市场经济过渡的做法不同。

在这个阶段,很多管理科学也被实践,很多成了日后管理科学的实践基石,如河北石家庄第一塑料厂的厂长张兴让发明的“满负荷工作法”等。

然而,在中国制造业疯狂发展之后,伴随而来的快速发展的负面效应是:产品质量差。制造业繁荣后,货币兑换增加,金融业崛起,股市出现。运作资本开始出现在企业家的思维中。

国家自上而下及时出台政策,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规范和管理。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市场经济,特别是当时世界上盛行的自由市场经济,但也避免了社会矛盾的恶化和经济发展的不可控,没有带来毁灭性的经济危机。

改革开放的大势所趋已经确定,但其过程并不缺乏停滞不前,而是在改革者坚定信念支持和正确战略方法的指引下进行的。表面上的改革是姓“社”还是“资”的硝烟在弥漫着,争论如江面上迷眼的乱风,实质性的经济变革却如水底之群鱼,坚定地向前游行。

这一阶段国家的改革开放中实行的策略方式很有研究意义:因全球范围内无可参照范例,一切都是摸索尝试。确定改革后,要探索释放生产力的本质,制定相应的改革办法,鼓励群众在实施过程中放开手脚,作为管理者进行监督和观察,随时从更高的角度进行调整和规范,以避免不可控现象的发生。

关注发展过程中的好榜样——脚踏实地、注重创造、遵循政策引导发展的企业家,而不是钻洞、关注、研究需求的投机者。作为发展过程中的制度制定依据。关注**的动向,对不同于既定方针的不同声音注意引导,以给执行者足够的信心,使政策得以鉴定的贯彻执行。

每一次变革都蕴含着很多机遇,不管是国家的改革抑或是企业的改革。或是我们生活中的变化,勇于从变化中寻找机会,实现自己,世界上最大的不变就是永远在变化。

当我们发现事物的本质后,即应勇于改变。坚定的听从内心选择,去为实现目标而坚持不放弃。例如,在我们的改革开放中,有不同的声音,但我知道,这一定是社会发展的正确选择;在改革开放中,那些下海的人,勇敢地脱去了当时看起来很亮丽的外衣,勇敢地与国家一起,踏如改革的洪流他们最终会成功的。

很多人都会发现改革中存在的很多漏洞,一些人义无反顾的唯短期利益是图,短时间内获取了无数财富,终因收手不住而锒铛入狱,而经得住**的人最终沉淀下来,走的更远获得更多的尊重。古语有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一念之间饱含了多少曲折,小恶小善皆由心起,心念却是行动的主导。下:平衡的艺术

在经历了第一阶段看似无序的繁荣与骚动之后,在开放环境中的积极实践积累了经验。国家和人民都感受到了一些感情。市场经济正逐渐增强其影响力,改变着这个国家。但在这个经济浪潮里,一些有智慧,善于发现和攫取市场资源的企业家们,暂露头角,而这些突出重围得以呼吸到很少人争抢的“新鲜空气”的人们,无不感到一种独特良好感觉,这些受当年开国领袖们深深影响的一代人,突然感受到领袖们的感觉,其中一些人开始忘我。在放开管控的环境里,国家的影响力似乎变得有些弱了,而摸着石头过河走过一段之后,部分先头部队抵达了一片繁华胜地,部分人开始滋生骄横情绪。

诚然,这部分人群成功背后隐藏着自己无数的汗水,而实际情况是大家似乎忘记了当年是国家放开政策才得以实现。导致了一批批的悲剧发生,尤以大邱庄事件为突出。这样的特例在改革过程中时有发生,而国家的适时引导以及处理方式在让万马奔腾的社会中起到警示作用,为整体社会的安定和有序打着基础。

这一阶段中国的生产力极大增强,而市场营销资源却未曾爆发式跟上制造业发展,一些企业还在埋头于生产制造的时候,部分聪明的企业家开始抬头贪婪的抢夺市场营销资源,巨人公司的各种产品、爱多vcd、秦池酒,这一个个当年响当当的产品名称在经过广告这个新鲜的手段刺激下,迅速的被消费者接受,而起家于非商背景或经验的企业家们,并没有很好的处理好广告这把利器,短期战术获得的利益冲昏了头脑,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选择中,很多人选择了前者,不断地有巨星陨落,此时回头看来,才发觉这一颗颗的明星却犹如流星,耀眼的划过天际倏忽不见。

这一阶段赫赫有名的标王秦池酒业,因为搭上了央视广告这列疾驰的机车,迅速从偏安一隅的小厂成为全国知名的大企,在当年大众最主要靠电视娱乐的年代,中国消费者脑海中并没有多少产品名称充斥的着时代,秦池看准了也选对了营销手段,而实际企业生产能力却未跟上,以假酒勾兑,让企业身败名裂。这些没有经验的企业家,在名和利之间没能平衡好导致功业毁于转念之间。

通观开放到这个时期,全国已经很热,大家热热闹闹的大干快上,不停的有各地明星冒出,**导向中鲜有负面提及,每个人头脑中都充斥着向前冲,快出名的想法。我们不断地被心中痛苦和快乐的时刻所激励。很少有人看到华丽背后的深渊。

而也是这样的环境中,造就了一些至今为止给我们很大教训并激励着大家的案例,巨人集团的史玉柱先生,对营销的特殊见地让他赶上了改革开放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以科技路线赚的第一桶金,同样没能平衡好欲望,倒下了,却在几年后重新崛起。清理了倒闭欠下的债款,并开创了保健品和网游行业的多个营销先河。这种坚强的意志以给我们深深的感染。

经过十几年的积累,改革开放欲加透彻,中国与世界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交流,经济、文化都在接收着西方的冲击,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的餐饮领域变得强大无比,柯达、三星等外企也以其先进的科技产品影响着新一代中国人,中国在接受着外来文化冲击的过程中,也不断的通过输出“中国制造”在向世界推销着中国,一批弄潮儿不断地出国求学,立志回国创业,科技企业在他们手里茁壮成长,成为了日后中国科技文化产业的脊柱。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冬天总是交替出现,这也印证了哲学中的一些思想和观点,但同时也印证了哲学中的另一种观点:改革在前进。这期间前总理朱镕基对国家经济的铁腕运营让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矛盾得以一定程度的解决,没有造城灾难式的后果,朱镕基承诺的五年内完成三件事情:

一是力保人民币不贬值,二是激活经济、启动内需,三是用三年时间让国有企业摆脱困境。直至今日也在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经济,尤其是启动内需。这个政策启动了让房地产行业由此深深的影响人民生活,也让当时很多苦苦挣扎的房地产企业一夜之间过上了舒坦的日子。

接着由朱镕基亲自操刀的柯达对中国胶卷功业实施全行业收购,更为明确的显示出了“国退”的决心,这也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更专注于自己的行政职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刺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而让国家的收入更丰,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激荡三十年观后感 篇5

紧握时代的脉搏,做时代的弄潮儿——

摘要:本文通过对《激荡三十年》的回顾,通过对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的一些企业家和企业的分析,论述了在时代发展中,只有把握时代的脉搏,跟随时代的潮流,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有所成就。

关键词:激荡三十年改革开放邓小平国有企业民营企业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view ofthree decades of agitation ,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ome of the entrepreneurs and business in the three decade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we discuss that you will have success only with grasping the pulse of the times and following the trend of the tim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keywords three decades of agitation, reform and opening, deng xiaoping, state-owned enterprises, private enterprise

《激荡三十年》(上、下两册)是按年编写的改革开放三十年间的企业史。它网罗大量的现实素材,一年年、一件件如实地记录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祖国大地上的可堪载入史册的大事和人物,记录了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改革和崛起中的艰难历程。它不同于传统财经类图书的冷门数字和模式,是一本情节跌宕起伏、充满血肉的书。在描述这一时期先驱者奋斗历程的同时,我们对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有了一定的认识。

放下书,平息激动的情绪,这本书带给我们什么?我要带来的不仅是这些年的见证,更是对历史的反思。以历史为镜,在挫折和错误中不断学习和前进,引领和唤醒我们的未来。

正如《三国演义》的开篇上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读罢《激荡三十年》,感慨于三十年历史长河中的这些让人或激动、或惋惜、或愤怒、或敬佩的“英雄”们,他们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社会转型年代,用无畏、勤劳和聪慧谱写了一部当代中国可歌可泣的企业史。他们总是承担改革的政策风险。他们也违反了原来的制度。他们往往被迫离开合法和非法的灰色地带,但他们仍然必须向前迈进。

也正如王志东后来在参加东方卫视的谈话节目《头脑风暴》时说的,“一个人摔倒了,就要马上爬起来,否则,不摔死也会被人踩死。”大浪淘沙,虽然少数人顽强度过,但更多人还是无情地被时代巨轮碾压过去,或者销声匿迹,或者锒铛入狱,更甚者成为了悲情的时代祭品。但是今天看来,他们无不是那个时代的骄子。

不同的人生轨迹却在相同的时代激荡出壮烈的火花,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更见证了激荡的三十年里中国企业所有的兴衰荣辱世事变迁,成了那个时代社会的缩影。

1978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今年,中国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经济活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僵化的计划体制开始解体,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制,建立起日益完善的企业产权制度、市场机制和激励机制,完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1]正是在这种时机,“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他们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忍而勇于博取。

他们的浅薄使得他们处理任何商业问题都能够用最简捷的办法直指核心,他们的冷酷使得他们能够拨去一切道德的含情脉脉而回到利益关系的基本面,他们的不畏天命使得他们能够百无禁忌地去冲破一切的规则与准绳,他们的贪婪使得他们敢于采用一切的手法和编造最美丽的谎言。”当年的王石,也曾迷茫正如现在的我们,然而他却紧跟时代步伐,从一个靠倒卖玉米赚取第一桶金的饲料中介商人到后来的万科集团董事长;当年的柳传志,对科学研究工作厌烦至极,但是却拥有无人可及的管理才能和智慧,于是有了在一间仅有2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创建起日后将成为全球500强的“联想” 企业集团的神话;当年的许多人不过是与我们一样的青年人,他们也同样面临时代的困惑而苦于无法自我救赎,然而他们与一般人不同的是他们找到了一般人找不到的、属于自己的时代切入点。同样也有从首个中国“首富”变成“首骗”锒铛入狱的牟其中;还有同样写下《中国往何处去》的万言书而入狱的杨曦光,几经周折,终洗“清白”,成为当代中国最有人文批判精神的经济学家。

相同的开始,却又是不同的结局。时代给予这群充满激情、富有个性的人同样的机会,只是有的人成了时代的“良心”,有的人却在在罪恶之中沉沦。

改革开放的成就,是政治家和企业家智慧结合的结果。说起这场伟大的变革,就不得不提那一位老人,在南海边写下美丽诗篇的邓小平。他奠定了中国改革的思想基础,并在他控制的时代主导了整个改革的步伐。

于是在这片古老的、重新唤醒活力的大地上,一大批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包括后来的跨国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改革后的先驱者,开始了充满血腥以及铜臭味道的资本原始积累。对于牟中、朱时健早期的作品,我心中始终有着复杂的情感,那就是改革过程中法制与价值判断的矛盾与失落。他们从未输给市场本身。他们输给了体制。他们已经失去了他们无法超越的意识枷锁。

诸如牟其中、史玉柱式的人物,他们的勤劳、聪慧、对于摆脱贫穷的渴望以及与生俱来的赌徒意识,成为中国市场经济最初转型期标志性性格。但由于缺乏早期的制度层面,他们只能在反复的跌宕起伏中轮回。

接过邓小平改革大旗的另一位伟人就是“经济沙皇”朱镕基。全球化旅程刚开启,摆在他面前的是国营经济的改制,民营经济的成长,外资经济的涌入,如何处理好不断斗争的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国家重焕生机,是最紧要的问题。这位“沙皇”用铁腕展示了他的强硬,清理“三角债”,实行“分税制”,实行汇率改革,以及改制国营企业。

在那场“国退民进”的改革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失败后仰天含泪不发一语的悲情南方汉子李经纬。李经纬的“以身试法”某种意义彰显了资本在政治搅局中的脆弱,而整个产权改革中暗箱操的大环境客观造就了**企业间产权分置时的互不信任,“宁与外客,不与家人”的策略使之倒下的不止是一个李经纬,还有褚时健之类。正如吴晓波在最后略带戏谑的写到“地方**表现出的易于轻信和不善博弈的稚嫩,让我们看到中国公司改革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景象”。

这也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理解了张瑞敏“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那颇耐人寻味的八字箴言背后难以言尽的苦处。

类似这类的“悲情英雄”有很多,与其叹说他们生不逢时,讽刺改制过程中制度的缺陷,我觉得更多的是他们这群人身上的“草根性”决定的。如果他们能够不断提高自己,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玩弄制度的漏洞,悲剧就可能不会上演。这对我们今天有着更深层次的警示意义。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只有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自己,同时能够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潮流,才能站在时代的潮头。

在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企业家中,聪慧或愚笨并未造就最后的成就,谁能切合时代的脉搏,跟进时代的步伐,谁就能这场没有硝烟却暗布地雷的战争中走到最后。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柳传志、潘石屹以及后来的马云、张朝阳等。

改革开放30年来,除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外,还应该看到许多负面现象。环境问题已成为21世纪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仍然是一个问题。全球化过程愈演愈烈,中国企业何时能够诞生世界级的企业,这也是我们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正如作者告诉我们的“产权制度的畸形和体制的落后是造成中国企业无法完成世界级跨越的重要根源”。

无论如何,在通往未来的路上,一个新的世界即将来临,也许最好的世界正在路上。让我们展望已经展现的未来。

读史可以明智,我想《激荡三十年》带给我们的远不止这些,以后的路很长,但每每想起这段历史中的英雄,心中一股敬意油然而生。感受他们的心酸喜悦、激动悲伤,警觉成功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努力,还要紧随时代潮流,回想起年广九炒着傻子瓜子,飘香大街小巷,也许成功还需要“傻子”般的坚持和固执吧。同时,我也希望我们能够迈出未来发展的每一步,希望我们的国家像地球上的一座大山一样稳步崛起,希望中华民族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

参考文献:

[1]孙洪艳.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原因探析[j].统计教育,2005(5).

激荡三十年观后感 篇6

激荡三十年》,是当下一部独树一帜的财经著作,作者用勾勒演绎的笔触,全景式地呈现了1978年2008年30年的中国企业史。作者采取了独特的视角,富有创造力地弥补了中国当代经济史叙述上的一段空白,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叙述方式上都具有开创性。在一定程度上说,讲古代史易,讲当代史则难,古代史终究是遥远的回溯,其背后发展的逻辑和价值判断相对趋于稳定统一,而且由于读者无从获得亲身的体验,对于历史的叙述往往是被简单化后的结果。但当代史则不然,作者所面对的读者,往往仍然能够亲身体验所述历史所带来的直接影响,而事件本身的解读也往往是非单一化的。与此同时,如何能够从各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中抽取出重点,同时忽略琐碎的细节同样具有难度。这种相比下的复杂性是构筑当代史所必须要克服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吴晓波做出了富有借鉴意义的尝试。改革三十年历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沿革过程,在它之中是一个个交织着个体与社会、变革与探索,矛盾和进步的故事。吴晓波著书的材料来源主要是历年新闻报道,他在大量新闻史料中寻找到主要线索,将历史背景、企业故事、个体命运交错叙述,呈现出一幅庞杂却蕴含着必然性的社会图景,的确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帮助其比较全面的把握这一历史过程。这源于吴晓波能够用一套思维方式来解构这段历史,在这一点上说,《激荡三十年》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然而,让这本书具有激荡感的演绎手法,也恰恰是本书的一大不足。对历史的简化,片段化的叙事方式,描述性语言的大量运用,尽管让艰难曲折的改革历程拥有了一种跌宕起伏的文学魅力,但同时造成了本书理性的欠缺,和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的不足。毕竟,历史的必然并不同于戏剧式的必然,更多的应该是历史规律的运行逻辑。在中国改革三十年的历史上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

通过阅读本书,我开始试图将中国社会变革过程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进行研究:国企改革,金融体系的建立,农村改革,引进外资,中国企业家等,正如上文所说,了解和把握这些问题是认识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本文也希望能救几个重点问题进行梳理和一些初步的探讨。

激荡三十年观后感 篇7

1978年对于所有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从那一年起,自上而下的中国人慢慢明白了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慢慢对自己的生活开始反思,周记,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人们慢慢不再对在民营企业工作的人有所歧视,慢慢地开始了对万元户的向往。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改革开放可能这只能是作为茶前饭后的谈资,或是对未来生活憧憬的基础,但对于部分人来说,这开始了他们激情燃烧的岁月。

书中提到,恢复高考伊始,华南理工大学的无线电专业便招进了几十个年龄相差超过20岁以上的学生,其中3位是李东生、陈伟荣、黄宏生。而这三位正日日后我国三大家电企业TCL、康佳和创维,极盛之时这三家公司的彩电产量之和占全国总产量的40%,但现如今,面对国外各大家电厂商咄咄逼人的竞争,三大家电企业日子却日益艰难,苦苦在自主创新与继续从国外进口核心零部件之间挣扎徘徊。

而同年,从湖南和四川的监狱里先后走出了两个当地口音很重的男人,他们一个叫杨曦光,一个叫牟其中,他们入狱是因为他们分别写了一个同题的万言书《中国往何处去》而被打成反革命。现如今,两人的命运迥异,杨曦光改名杨小凯,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经济学家,虽已仙逝,但其著作思想影响着一批批国内经济学家。而曾经成为中国最早“首富之一”,创造罐头换飞机的牟其中却再次入狱,依旧思考着中国往何处去。

在这三十年中,中国的众多企业家及其所创办的企业的命运也如上述两位一样,跌宕起伏。曾经的四大电信设备制造商“巨大中华”,现在排序则倒了过来,华为在军人出生的任正非的带领下在国际市场与国外电信巨头展了激烈的竞争,而当初最为人们看好的巨龙公司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同样的军人出生的张瑞敏将当年接手时已经濒临死亡的一家国有家电企业企带领成我国家电领域的名片海尔集团,而当年从《人民日报》介绍养牛的新闻中判断中国的改革即将来临来的柳传志,创立的联想集团现已成长成全球三大PC厂商之一。

然而,在同样激荡的岁月中,那些同样有勇有谋的人,其自身及其创立的企业命运则完全不同,瀛海威、秦池、爱多、巨人、玫瑰园、飞龙、三株、太阳神、南德、亚细亚等中国十大新兴企业盛极而衰便是最好例子。

激荡三十年观后感 篇8

花了不少时间,终于看完了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掩卷之余,一种忧虑参杂着几丝激愤久久地挥之不去。对于中国来说,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以来的三十年,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三十年间中国企业的发展也经历了无数次波峰浪谷的考验,才走到今天。看完全书,就像对刚刚过去的三十年做了一次全盘梳理,国家的命运,企业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是那么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经历了这三十年的发展,今天的中国越来越被世界认可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我们国民也越发感受到正在成为大国子民的自信与自豪。然而,在高速发展的背后,隐藏在表面繁荣底下的,却还有那么多值得我们忧虑和警惕的东西,这些东西如果今天还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改进,也许在不久的某一天,我们终将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首先,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令人困惑。从改革开放之初到现在,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很多时候是游离在国资或外资背景的企业之外,艰难生存,他们事实上在很多领域充当了改革的试验者,但往往当条件成熟了之后,有资格摘取果实的却并不是他们。而当执政者发生犹豫或妥协时,被推出来示众的却是他们。他们似乎也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存环境,并不做过多的无用抗争,而继续寻找被忽略的夹缝以求得生存。纵观三十年,不可否认,正是有了这些始终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民营企业的参与,才渐渐形成了更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市场模式,而市场的出现才催生了竞争机制,有了竞争才有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到今天,民营企业已成为最大的就业基地,它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越来越举足轻重。但是当更多的外资借着全球化的脚步进入这个国家各种重要行业的时候,民营企业依然被很多领域阻挡在家门口。这样的一种不公平和不平衡,不免使人困惑和唏嘘。

其次,现阶段国内的大部分企业依然是在没有核心技术的低水平的层次上靠打价格战为生,这和当前低素质的劳动力条件分不开,也和中小企业缺乏技术投入的实力有关。我们曾自豪于我们是世界工厂,但是现在终于明白,其实我们只是装配车间,很少技术含量,况且就是这种低技术含量的工作我们也做得并不好,中国产品往往是价廉质次的代名词。我们的优势仅仅是劳动力成本低。这也正是这三十年间,大多数的企业都只昙花一现的原因。像鲁冠球,张瑞敏,柳传志等依然还活跃在开创初期的行业里的,实属凤毛麟角。即使这样的企业,他们也并不是因为技术领先或质量上乘而得以不败,想要坐稳坐强,对他们来说依旧任重道远.更让人忧心的是,这样的一种模式在近期内还看不到有明显变革的可能。

第三,我国目前的国企绝大多数是垄断行业,这种靠国家背景和资源立足的企业究竟能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他们能不能作为支撑起我们这个国家的栋梁之柱,他们又是不是能提供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从而让更多的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正确道路?他们能代表中国企业的发展方向吗?

第四,执政者究竟选择国退民进还是国进民退的策略,他们眼里的“民”究竟代表了谁?

如果说改革初期因为朱镕基实行了抓大放小的战略,而使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的话,那这一战略在客观上也起到了国退民进的效果。由于大量中小企业的转制,使一大批原来的经营者成了企业的所有者,他们无疑是最大的得益者。这其中的很多企业,正是因了所有制的改变而重新焕发出生机,再度走上了发展的道路。企业的员工,也有了和企业共同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国家释放了更多的自主权,当面对自己并不很确定的新生事物时又能采取更为宽容的态度,使生产力和积极性都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也带动了市场消费的活跃繁荣,这是一段良性循环的美好时光。然而,由于初期政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特别是贫富分化日趋严重,社会矛盾爆发频繁,使政策的走向发生了偏移,政府更倾向于回到加强中央控制的局面,试图通过中央的协调而使过激的矛盾得以缓和。也许矫枉过正了,再度的中央集权之下,国有资本的不断壮大和民间资本的相对萎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分化的矛盾,大量国有资本的积累最终又有限地用到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当中,原来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而更多没有国资背景的企业的发展却障碍重重。国进民退的格局不免让人想到“与民争利”,而争来的利究竟肥了谁的腰包?

第五.如何更理性地处理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可口可乐对汇源果汁的并购事件曾被炒得沸沸扬扬,最终以商务部的否决而暂时告终。如果这种民间的纯竞争性行业的并购也需要举起民族主义大旗的话,令人惊讶的却是,为什么我们的石油、银行等事关国家安全保障的领域的股改,却可以以向外资定向融资的方式一路畅行?回想起改革开放之初,因为怕被资本主义企业渗透或消灭,有一股很顽强的势力坚决反对与国外合资或被外企收购,朱镕基为此曾感慨,就那么几个胶卷,难道还能让社会主义变了颜色。当政治思维试图主导商业行为时,企业和企业家也许就离末日不远了。而在一个传统的以政治为纲的历史背景之下,要跳出这种思维模式又有着怎样强大的阻力

最后,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道德的底线不断被刷新,我们却仍未找到有效的制约手段来遏止它,相反这条底线还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踩踏和蔑视。

三十年过去了,今天的我们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总结过去,指导现在并给未来以启示?

激荡三十年观后感 篇9

好吧,我得承认,选择去读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的初衷只是好奇中国的富一代的发家史。然而不知不觉,这篇中国企业的发展史开始深深地吸引着我一鼓作气读完它的上下两部。读完后又突然发现,今年居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真是个奇妙的巧合。

这套书似乎属于商业类或经管类,可我却想将它归于历史类,可以作为了解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历程的扫盲书来读。整个阅读过程就是不停地感叹原来如此啊!原来任正非、宗庆后等等商业帝国大霸主都是四十岁之后创业的,我们怎么可以把年龄作为不去努力奋斗的理由;原来第一代企业家创业初期是冒着那么巨大的风险,但是改革就是要突破现有规则,要有足够的胆识做别人不敢去做的事,这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原来房地产业最初的发展,扭转了当时经济下行趋势,是给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正面作用的;原来国企经营管理的困境这几十年都一直存在,“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等体制问题始终禁锢着国企发展的脚步;原来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新问题,政府部门监管起来确实很不容易,“治大国若烹小鲜”真是说起来容易做着难。

在过去的40年里,观念的突破一直是改革最主要的动力,哪些地方的民众率先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哪里就将迅速地崛起,财富向观念开放的区域源源地流动。在中国,由于历史原因,南方又总是比北方更先嗅到赚钱机会。而很多的改革又都是从“违法”开始的,那些与旧体制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规定成为改革的束缚,对之的突破往往意味着进步,这直接导致了一代人对常规的蔑视,人们开始对制度性约束变得漫不经心起来,他们现在只关心发展的效率与速度。查尔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那段有关“丛林法则”的经典论述,正成为中国企业史的一条公理:“存活下来的物种,不是那些壮的种群,也不是那些智力的种群,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最积极反应的物种。”

在40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最重要经济体之一,我们的国家又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时刻,40年的改革开放让它重新回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而同时,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阶级固化等种.种的社会矛盾又让每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莫名的焦虑感和“受伤感”,每个人m.都急于追赶,追赶比自己富有的人、追赶国家的印钞速度、追赶催人衰老的时间。物质充足与精神空虚、经济繁华与贫富悬殊、社会重建与利益博弈,这是一个充满了无限希望和矛盾重重的国家,你无法“离开”,你必须直面。

可就是在这样前路艰难的处境之下,危中仍有机。,同志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要靠自己奋斗出幸福生活。未来的中国梦依然在前方等着我们去实现,正是因为我们的环境充满种.种不足,才间接证明中国可以进步的空间还很大,发展的机会就还是很多。莎士比亚说过:“世事的起伏本来就是波浪式的,人们要是能够趁着_一往直前,一定可以功成名就,要是不能把握时机,就要终身蹭蹬,一事无成。如今的各种机会也许不如改革之初那么显而易见,但是比当时的人们接受过更多教育的我们这一代、拥有更便捷、更丰富信息的我们这一代,一定可以创造出更好的未来。

相关阅读

  • 我们的十年观后感14篇

    您在寻找好文章吗看看“我们的十年观后感”吧。观赏一部影片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写一篇表达自己理解和感悟的观后感是对好作品的尊重。观后感是观众与作品的交流和互动是一种价值的交流和体验的分享,写观后感时充分联系实际,才能保证观后感有感染他人的能力。希望这些参考内容能够成为你工作或学习的锦...

  • 《三十而已》观后感简短(6篇)

    每个人的经历与看法都不相同,面对同一作品,想法当然千差万别,心得是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是自身受到的感悟和启发。无论在生活还是社会里,要用到心得体会的情况还是蛮多的,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我们对思维的训练。想要写心得体会需要从哪方面入手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三十而已》观后感简短”,仅供您在工作和学...

  • 三十年同学聚会策划方案精选

    今天笔稿范文网的编辑给大家分享一下三十年同学聚会策划方案。只有准备充分,后面的工作才能真正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为了达成目标。制定方案必不可少,方案,是一种体系,有可行性,完整性,系统性。敬请您阅读本文!...

  • 三十年同学聚会发言稿精选6篇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讲话稿的准备一定是必须的,谁都希望自己的演讲能够成功!什么样子的讲话稿范文能帮助我们写出好的讲话稿呢?希望《{三十年同学聚会发言稿精选6篇》会让你收获满满。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你们好!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逝者如斯夫。转眼间,我们毕业已三十年。 三十年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三十年人...

  • 三十年再续同学情倡议书

    【三十年再续同学情倡议书篇一】亲爱的老同学:首先深情地问候一声,您好!春去秋来,年复一年;韶华似水,三十有一。曾经在母校共享青春欢乐的我们,已开始步入或即将步入知天命之年了。三十一年前,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