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12篇

发表时间:2024-08-31

栏目小编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网络上的好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如果您对这个话题有所兴趣请跟进我们的官网。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只有提前备好教案课件,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有大的提升。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篇1)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刚,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挺努力,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人家却不理你等等,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庄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样一篇文章,告诉我们如何去做。

二、检查预习

字音闷热(mēn)玩弹子游戏(dàn)不能动弹(tán)全身颤抖(chàn)着眼(zhuó)

卜卜乱跳(bobo)连攀带扒(bā) 啜泣(chuò)瘦骨嶙峋(línxún)

常用词语训诫迂回凝视啜泣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小心翼翼

三、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四、默读课文,复述大意

非常快速地阅读。它是我们今后学习中用到的主要读书方法。

要求:用眼睛看书,不能用手指文章,也不能中嘴里小声叨念;因为“出声”就影响阅读速度,“手指”同样影响眼睛的扫视速度。

回忆故事要点:

(1)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的还有哪些人?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3)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

(4)故事发生的起因是什么?

(5)故事发生的过程是怎样的?

(6)故事的结果又是怎样的?

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复述这个故事,注意复述时在事情的经过部分要详细一些。

五、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5、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六、拓展延伸:

2、谈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克服困难的?

七、作业

抄写词语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过程】

一、课堂积累,开拓视野

师出示名言,生齐读: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三、检测字词,扫通障碍

1、找一位学生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生领读,师纠正。

2、教师点出一些词语,由学生造句:心惊肉跳、啜泣、头晕目眩。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先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作者又是用哪句话来结束这一人生经历的讲述的?试从文中找出。

2、从这一经历中,作者领悟到了一些生活哲理,它集中体现在哪个段落上?

五、研读课文,培养能力

1、生默读讲述“脱险”经历这一部分,准备复述。

2、师引导学生如何复述故事性文章;师出示复述要求:

⑴ 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⑵ 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⑶ 尽量用自己的话。

3、复述课文,师生点评。

4、师找出一些语句:

⑴ “嗨,慢着,”

⑵ “我没法──”

⑶ “再见!”

⑷ “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

⑸ “不用客气。”

⑹ “我下不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⑺ “看见了。”

然后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出示朗读要求:

⑴ 用普通话,做到字正腔圆。

⑵ 明晓词语和词组,做到停顿恰当。

⑶ 揣摩人物内心,把握人物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5、生朗读,师点评。

六、延伸拓展,开发思维

1、师提问: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件事虽已过去了,但作者却从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哲理,试用文中的话表明这一哲理。

2、怎样理解这一哲理?

启发学生联想:以爬山为例,将爬上山顶的大目标化为爬山途中一个个不小目标;以学习为例,树立短期目标,进而连缀成为长远目标……

3、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生分组讨论2、3问。

七、课后小结,提出希望

1、师送学生一首诗:

一步

一步走不完长征路

长征却少不了每一走

一步登不上高山顶

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

在人生的道路上

请珍重你的每一步。

然后提出希望。

2、布置作业:

按六⑶题写成书面小文章或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故事:遇险──脱险

哲理:把困难分解再去克服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篇3)

2.品味心理描写,了解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深入领悟主旨。

一、导入新课。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作家、心理学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让我们走进文本,感知故事内容。

1.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叙述了“我”在悬崖上遇险,脱险的经历,并由此悟出了经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铺垫,培养学生复述课文能力和概括能力。)

过渡:我在爬悬崖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体弱、悬崖高陡、环境恶劣,心里恐惧等,你认为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心理障碍。文章中是怎样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

遇险:朗读课文7―17段,划出能体现“我”心理活动的词语,体会我陷入困境时的心情。

(提示:1.直接描写2.环境描写3.动作描写.请用用横线圈划关键语句)

教师要通过学生朗读体会我的心情。

明确:

16段:晕眩、天旋地转、虚弱、无力、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

师说:这些语句都写出了我的害怕恐惧。在我进退两难、孤立无援时,是谁出现了?爸爸。

爸爸怎样帮助我脱险的?

脱险:默读18――28段,思考下列问题,找出相应的关键句子。 父亲是怎样指导我脱险的?在父亲的引导下,我是怎么说与做的?

爸爸:

19段:现在下来――吃晚饭了(从容镇定)(朗读指导:正常、平和、宽慰的语气,有距离感)

21段:你能上去,你就能下来,我给你照亮――相信儿子,鼓励儿子(指导:坚定的语气)

23段:不要想有多远,你需要想的是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善于引导、鼓励,交给我克服困难的方法。(读出肯定的语气)

25段:好的……这就是你要做的,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先走好第一步。――给我克服困难、脱离险境的信心(读出肯定的语气)

26段:很好……这就是你要做的;好了……这就是你要做的。――循循善诱,富有智慧。(读出肯定、鼓励的语气)

小结:从容镇定,富有智慧,循循善诱,教子有方,善于鼓励和引导孩子。

那么,在父亲的`指引下我是怎么说和做的?

20、我不行! 我会掉下去! 我会摔死的!

21、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

26段: 再一次,我做到了。 我顿时有了信心 我的信心大增 我能办得到的

28段: 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

小结:作者在这次爬悬崖的过程中内心发生了巨大的波澜,从起初的渴望,到恐惧害怕,到有了信心,信心增大,到产生巨大的成就感,作者一步一步走向了成功,不仅仅是完成了爬悬崖的过程,更是完成了自己内心的一次成长。

设计意图:学习人物心理,真实再现人物内心活动,使学生与人物拉近距离,切身体会人物心理变化。在作文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细腻真实的心理活动描写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过渡:我爬悬崖的经历,看似一件小事,但却从中获得了人生启示,那么获得的启示是什么?

我爬悬崖脱险的经历,看似一件小事,但却从中获得了“永远忘不了的经验”,那么获得的经验是什么?

原文: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小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朗读指导:字正腔圆,注意语气、语调,要抑扬顿挫)

主旨: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险阻,只要不丧失勇气和信心,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深刻理解本文主旨,并且学会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也要化大为小,逐一击破,最终赢得胜利的道理。)

结束语: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要失去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这堂课在与莫顿?亨特先生心灵的对话中,我们结交了这位智者朋友,拾取了智慧。而我们只有把这份智慧化为下一刻的实际行动,才算真正汲取了这份营养。

【作者简介】岳国峰,灵宝市第一初级中学教师,中小学一级语文教师,强红瑞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曾荣获“灵宝市优秀课改教师”、“灵宝市优秀班主任”、“灵宝市优秀支教教师”“师德标兵”等称号。教育教学中善于学习,勤于反思,积极上进,力求卓越。格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篇4)

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我打算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在攀爬悬崖的整个过程中,“我”总共哭过几次?哭的作用完全相同吗?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我”在攀爬时复杂的心理状态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

在“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中,父亲是怎样指导的?“我”的信心有什么变化呢?为下一环节对主旨的领悟打下基础。

这段爬悬崖的经历虽然已过去很多年,但对于“我”来说是难以忘怀的,因为“我”从中获得了“永远忘不了的经验”。这“经验”指的是什么?进一步领会主旨。

因为初一的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故老师的“导”显得犹为重要,而以何种方式作为切入点就比较关键了。我之所以设计问题1,就是因为我觉得此问题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引发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内容,深入思考。同时在此过程中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告诉学生朗读不但要做到字正腔圆,读音准确,而且要做到停顿恰当,读出语气语调,注意抑扬顿挫。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篇5)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教育手段,探索出形式多样的激趣途径和方法,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做到“课伊始,趣乃生”;“课正行,趣正浓”;“课已尽,趣犹存”,使语文课堂永远充满魅力——这是我思考最多的问题。在这《走一步再走一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是这样完成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整合的: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在这个环节中,我巧妙地把莫顿亨特年轻时,还有老年时的照片,加上音乐、和声音整合一体。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仅凭老师的三寸不烂之舌讲的滔滔不绝,也不如这短暂的一两分钟。让学生观看的同时,提出一连串的疑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渴望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为整节课的开场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调。

2、快乐自学、目标明确

利用多媒体出示自主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快捷而又清晰的让学生看到所要求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更充分的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黑板出示这些自学的问题既耽误时间,又没有充足的空间,使课堂的推进大大受阻。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不讲,老师只讲学生的困惑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时间,而对于学困生老师在巡回中要给予一定的指导。

3、再现情景、突破重难点。

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学生可能不会这样熟练的说出来。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 ,老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整合,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就容易的多。这也是一个“化整为零”的好方法。你们知道这种方法叫什么?学生就会体会到是走一步,再走一步,进而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又进了一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重点环节的处理好坏关系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处理得当,就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内容。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就能有效地架设一些“梯子”,更好更快地突破重、难点。

4、化抽象为直观

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趴在半山腰的“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又一步的脱离困难的flash动画,这样学生形象而又直观的感知到困难其实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就可以化险为夷。

传统教学模式中,许多学生因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材料而难以展开抽象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了对课堂教学难点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倘若借助信息技术,就能为学生展示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观察空间,创设逼真的情境,让学生凭借具体形象去感受、体验抽象的事物,进而突破难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优化了了教学效果。

5、深化主题、升华情感

教师利用多媒体筛选一些和课堂有关的信息,及时地呈现在课堂上,恰当的运用这些名人事迹来启发和教育学生,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传统的说教只能是老师的独角戏,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滔滔不绝的讲解,换来却是学生一脸的茫然,更不用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了,多媒体的使用就改变了这样被动的教学现状,使学生愉悦的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的主人,使课堂生成达到最佳的效果。

6、为学生的情感插上飞翔的翅膀。

播放一段音乐《隐形的翅膀》,并献上一段精彩的教师寄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此时,图像、文字、音乐、朗读等多种信息有机地结合,创设了一种温馨而又优雅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课堂充满了快乐。

总之,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连农民都懂得通过互联网发布产品信息来推销产品,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仍然坚持传统观念,坚持一本教科书、一枝粉笔、一块黑板的单一教学方式,必将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被时代的列车所抛弃。 因此,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必须更新观念,改变传统教学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是,我们也要牢记,多媒体也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我们不期望其包办代替一切,它是一柄名副其实的双刃剑,只有在课堂中恰当、巧妙、有效地使用这一技术,才能真正发挥其功用,给原本沉寂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能只是口号,而是行动,一切为了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找到快乐不能只是呐喊,而是我们最终奋斗的目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最终会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像为语文课堂推开了一扇门,打开了一扇窗,让语文课堂变得俏模样。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提高朗读水平,加强训练。

2、整体把握课文,领会中心。

3、能够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过程

一、简介莫顿·亨特执行任务的经历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东安格里亚的沃顿空军基地。那天早晨,我在黑板上看到了我的名字,明天,我要驾驶没有武器装备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德国本土执行气象侦察任务。那一天,我的脑子乱哄哄的。我想像着飞机座舱被炮弹击中,瞬时,鲜血飞溅、烈焰灼人、伤痛折磨,飞机打着旋而我根本就没有力气打开应急出口了……

第二天早晨,对我来说再明白不过的了,我不能安全地驾机飞行一千英里,穿过冬天的北海,进入布满纳粹高射炮群和战斗机的欧洲大陆,我绝对不能完成这次危险的航程。

──选自莫顿·亨特《悬崖上的一课》(上)

1945年1月,我驾机滑行在跑道上。我向前猛推了一下风门杆,此刻,我所想的只是起飞,升到25000米的高空,航向正东。前方就是北海。我告诫自己:我所能做到的就是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飞越过荷兰的素汶岛。这我能做到。

飞过素汶岛后,领航员告诉我改变航向125度然后保持这个航向10分钟,我们就可以到达下一个侦察目标。这样做并不难。

如此这般,我操纵着飞机飞越过荷兰和德国,根本用不着去为整个航程胡思乱想,只想着要飞的每一段航程就足够了。最后,我们终于安全地飞出了敌人的空域。

──选自莫顿·亨特《悬崖上的一课》(下)

师:莫顿·亨特为什么能战胜自己,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呢?这源自于他小时候的一次悬崖上的历险所获得的经验。一起来看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学习词语,注音

训诫峭壁嶙峋禁地耸立颤抖啜泣纳罕连攀带扒头晕目眩卜卜乱跳小心翼翼

三、朗读课文,分工合作,评价

四、复述故事

五、探究课文题目

1、每人给故事写一个题目。交流,说出理由。

2、比较哪个题目更好。

提示:课文题目好。非常形象,让人看到一个在自己人生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克服困难的行进者。

六、文章给你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什么

1、经验。

提示:不要想着行程的遥远和路途的艰险,每次只移动一小步,走一步,再走一步,如此下去,就会轻松到达目的地,而无心理的负担与恐慌,最终实现你的理想。

2、父亲。

提示:孩子在陡峭的悬崖上,又是黑夜,一不小心就会摔下来,非常危险。但父亲并没有自己上去救护孩子,而是鼓励他、引导他,让他自己一步一步走下来。经过这一次历险,孩子真正得到了历练,增长了勇气,获得了受用终生的经验。由此看来,这位父亲是很懂得教育和训练孩子的,他只是给以孩子指导和鼓励,而不是自己来包办和代替,这样使得一个原本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起来。这才是一位成功的父亲。

七、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2、万事开头难,只要挺过第一关,迈出第一步,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篇7)

一、说教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部编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学习这一单元在语文知识及能力方面,要训练学生默读课文的能力。在学习方法方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情感方面,要引导学生体味人生,想一想生活哲理。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回忆自己童年一次“脱险”经历而作的一篇记叙性散文,主要写小亨特体弱怯懦,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悬崖,由于害怕,困在石架上下不来。后来在父亲的鼓励和引导下,一步一步克服困难,最终勇敢爬下悬崖的经历,从而就“如何面对和克服困难”阐述了自己的经验,抒发了自己的感想。文章看起来表面浅显,实则意义深远。因为它说出了人生的普遍道理,是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人生观教育的好教材,而且写出的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事,易于引发学生的心灵体验,引起共鸣。这对于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同学来说,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上,还是在人生目标的定位上都具有指导意义。

二、说学情

调研小学高段的语文教材,与初一语文教材非常贴近。调研新课标在阅读教学方面对小学高段学生的要求:对于一篇文章,只关注写了什么(给予学生专业性的阅读术语,像人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方法等,要求从文本中能够找到相关句段,达到积累的目的);在关注为什么这样写(采用这些人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方法的作用)不做重点强调,这正是初一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工作中所要做的一个重要方面。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在家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娇惯的比较多,孩子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少顾及父母、亲人及其他同伴的感受,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创设贴近生活的教育情境,锻炼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形成换位思考的品质。

三、说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本单元的单元目标,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积累生字、生词;把握记叙文六要素,复述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

过程与方法目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和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为了更充分地发挥教材教育教学意义,依据本课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研讨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多角度、有创意地研读课文内容。

五、说教法与学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给教师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为此,我将教法定位为:

朗读探究法、创设情境法、讨论交流法,将指导学生自学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法等作为辅助教学方法。

主要运用以下学法:朗读品析法、自主阅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通过教、学,让学生自己读文,品味、感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本课在篇幅上属于短篇,结构层次明晰,文字浅显易懂,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找到与学生心灵相通的契合点,所以我将安排一课时的时间实现教学目标。

六、说教学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毫不犹豫的在每一堂课上尽量挤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那样将会得到百倍的补偿。为了将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过程我从以下五环节着手:

★诵读小诗,导入新课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品味细节。

★创设情境,探究主题

★巩固内化,拓展延伸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段新的征程,大家有没有觉得上了中学后时间更紧了,难度更大了?上课前老师送大家一首小诗,希望它对你们的学习有一些帮助。

诵读小诗《一步》:

一步走不完长征路,

长征却少不了每一步;

一步登不上高山顶,

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

在人生的道路上,

请珍重每一步。

在这方面美国作家、心理学家莫顿亨特有更深的感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学生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把握情节

默读要求:

(1)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

(2)用横线在文中画出关键词语或句子;

(3)边读边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默读效果

(1)抢答:

故事发生的地点——

时间——

人物——

事件——

“我”大约被困在什么位置——

(2)复述故事

提示:复述时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学生复述中梳理情节(板书):决定冒险——悬崖遇险——成功脱险

(三)再读课文,品味细节。

1、从“酷热”入手,探究“遇险”部分。

(1)“酷热”。

“我”对这件事的印象非常深刻,以至于事情过去56年了,想起那一天,仍清晰地记得那是个——(酷热的日子),仍能感受到那股——(灼人的热浪)。

出示句子:

“那是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直到56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

要想充分体现“我”对这件事印象深刻,这句话应当怎样读呢?要读好那几个词语?

重音:“今天”“仍能”;读好“灼人”。

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可老师把课文读了好几遍,发现文中没有一句写到那天的酷热,可见我至今感觉到的酷热并不是天气,那是什么?

(心中的恐惧)

(2)恐惧。

默读6-18段,哪些句子写出了他的紧张,写出了他的害怕,写出了他的内心的“灼人”感?

默读要求:用“ ”画出喜欢的句子,在有疑惑的地方标“?”,并在旁边的空白处记录下自己的体会。

动作描写:(7、9、16节)

心理描写:(8、16节)

语言描写:(13节)省略号表示什么?想说什么,又为什么没有说?

环境描写:(17、18节)表示时间的推移,说明“我”在悬崖上呆的时间长;也烘托心理的恐惧、无助。

(3)悬崖。

“我”被困在悬崖上,陷入了绝望之中。怕,然后是哭,可见爬悬崖这件事对“我”来说太难了!为什么呢?

身体病弱(4节)

母亲警告(4节)

悬崖陡峭(6节)

其他孩子看起来非常轻松地完成了全程,我却爬了不到三分之一就已经陷入了绝境,根据文中所写的情形来看,身体原因和母亲的警告对我有这么大的影响吗?

可见,内心的恐惧才是“我”真正的“悬崖”!

2、从“换位”着手,实现多角度阅读。

(1)如果困在悬崖上的是你,你怎么办?

(2)如果是你的同伴在悬崖上,你怎么办?

“人”字的结构就是一撇、一捺互相支撑,生活中,当有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管是不是你的朋友,都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伸出援手。

3、那天我终于爬下了悬崖,我摆脱了这种困境,我能成功脱险,有哪些原因呢?

杰里,父亲,“我”

父亲的帮助是“我”悬崖脱险的主要因需。下面是“我”与父亲的对话:

4、研读父子对话。

(1)角色朗读

他用手电筒罩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着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

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

“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儿,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

我照做了。

“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

再一次,我做到了。

(2)品味心理变化。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父子对话中标点符号的运用?

“我”说的开头两句话用的是感叹号,当“我”再次开口时已经是句号了,标点的变化说明什么?(师生朗读感受情绪的变化)

指导朗读:“大哭着说”“怒吼着”

父亲来到悬崖脚下,说的第一句话也说成感叹号行不行?(学生读句号,教师读感叹号加以比较。)

教师小结:原来标点符号也能表现人物的心理,所以,我们以后读文章的时候,要从标点中读出味道;在写作时,学会合理使用标点符号,也能达到独特的表达效果。

②你能从这段对话中感觉到“我”心理的变化吗?

“我不行”“我做不到” 毫无信心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萌发信心

我做到了 信心十足

③当“我”踩到悬崖底部的岩石,扑进爸爸强壮的臂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为什么?

引导学生比较“我”在悬崖上的表现。

父亲来之前:怕——哭——等——盼

父亲来之后:自己一步一步爬下岩石

成就感:亲历艰险,克服了内心的恐惧,翻过了心中的“悬崖”,战胜了自我!

(四)探究主题

1、多么神奇啊!当初哭着、吼着“我不行”“我做不到”,结果“我做到了”!父亲对我施了什么“魔法”吗?

语言安慰:“你能做到”“这就是你要做的”

(“要吃晚饭了”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方法指导: 迈一小步 再一小步

假如来的是你的父亲,他会怎么做?(理解父亲的教子有方)

2、这“悬崖上的一课”对作者的人生有怎样的影响呢?

(补充阅读资料)

齐读最后一段。

3、文中作者的故事,对同学们有什么启示?

(五)拓展延伸。

这次经历,让“我”得到了终身受用的人生启迪,其他人是不是也能有所收获呢?

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这句话:

我提醒自己:

(这里的我可以是文中的的“父亲”“杰利”“母亲”“那群离我而去的小伙伴”等,还可以是同学们自己。)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篇8)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祥略合适。

3、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1、诵读法。

2、讨论法。

3、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阅读本文,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经验。学习本文,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通过多角度阅读、讨论探究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2课时。

1、导入语:

在生活中我们常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刚,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挺努力,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人家却不理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2、运用第10页中词语写一段关于自己战胜困难的文章。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复述故事情节。(时、地、人、事。)

2、给学生8分钟时间速读课文,然后变换角度复述故事。要求:尽量运用文中形象生动的语言;随着叙述人的变换,叙述的内容要重新整合,有所创造。

⑴从内德的角度(以内德为第一人称)来叙述事情的起因(1~6)

⑵从杰利的角度(以杰利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悬崖陷入困境的经过(7~15)

⑶从父亲的角度(以父亲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下悬崖,摆脱困境的'经过(16~22)

1、给课文重新拟题,并说明理由。(小组讨论,推荐最好的发言。)

2、讨论:为何作者要拟这个题?同学们好还是作者好?

3、文中的“我”遇到了什么困难?这些困难是困难吗?说明理由

4、对他来说是极大的困难,那么他是怎么克服的?

1、你学了这篇课后,有什么收获?

2、你生活中也有克服困难的经历,你当时是怎么战胜的?(用一句话概括)

3、四人一组讨论:

⑴为什么他父亲不上去把他抱下来,而是让他自已一步一步走下来?现在我们假设一下:假设你是那个父亲,你将怎么办?

⑵假如你是杰利,将怎么办?

1、阅读同题诗歌:《走一步,再走一步》,并体会其所蕴含的哲理。

2、阅读课后红习中汪国真的诗,思考:告诉我们怎样克服困难?

1、搜集并摘录三至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佳句,在班级交流。

2、进入情境,想像作文:假设自己是故事中“我”的一个小伙伴,以《当同伴陷入困境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3、抄写生字词。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篇9)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的第3篇课文,该单元的关键词是“人生”。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瘦弱的,不自信的少年被困悬崖,最终在父亲的鼓励下脱险的故事。文章故事性很强,内容也很贴近七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所蕴含的哲理将困难化整为零,战而胜之又颇具启发意义,因而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

【学习目标】

1.学生继续通过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多角度复述课文。

2.勾画出心理描写的语句,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句说出作者的心理变化。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作者面对困难方法,培养自己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重点】

品味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成长过程。

【教学难点】

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学习作者面对困难方法,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本单元我们继续练习默读的阅读方法,默读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圈点勾画是我们在本单元默读的过程中一直运用的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注意加上批注。

在学习《纪念白求恩》这篇纪念性的文章时,我们通过默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精神、作者的情感体验及对人生的思考。学习《植树的牧羊人》我们通过默读,了解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理解了文章的深刻主题。学习这两篇文章时,我们在文中做了圈画,还把自己的理解和疑问批注在了文章旁边。圈点批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文章。本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情感体验,一起去学习。

设计意图:本课是第四单元自读课文,在及时复习前面精读课文及本单元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基础上,结合单元导语和阅读提示内容,设计此导入方法,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二、走一步:多角度复述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按照默读要求,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基础上,多角度复述文章内容。

请任选一种方式进行复述

(1)按照“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的记叙文六要素进行复述。

(2)以突出“冒险—遇险—脱险”时人物内心感受的方式进行复述。

(3)以父亲的口吻重点复述脱险的部分。

(4)以杰里的口吻复述。

明确:(1)按照“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的记叙文六要素进行复述。

56年前,在费城7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我”因冒险与伙伴爬悬崖后遇险,最后在父亲的指引下,顺利脱险。

(2)以突出“冒险—遇险—脱险”时人物内心感受的方式进行复述。

一个闷热的午后,体弱多病的“我”跟着小伙伴去爬悬崖,“我”既犹豫又害怕,但还是缓慢地向上爬。在小伙伴的嘲笑声中,“我”被困在岩石上进退两难,害怕和疲劳让“我"麻木,神情恍惚。暮色中在父亲的指引下,“我”终于脱险爬下悬崖,于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3)以父亲的口吻重点复述脱险部分。

“我”跟着儿子的好友杰里,在暮色中找到了趴在岩石上的儿子,发现他非常害怕地趴在岩石上不敢下来。“我”此时要表现出镇定,于是“我”先简单安慰鼓励了儿子一番,然后拿着手电筒为儿子指点路线,每次让儿子迈出一小步,移动到离自己最近的一块岩石上,就这样,儿子逐渐克服恐惧,勇敢独立地爬下了悬崖。

(4)以杰里的口吻复述。

“我”和小伙伴们早已厌倦了玩弹珠的游戏,“我们”决定爬悬崖,但是“我”的好朋友亨特体弱多病,有点犹豫。“我们”都爬到了悬崖顶部,但亨特困在了半途。“我”有点担心他,但是大家都催着“我”走,所以“我”最后也先离开了。回家后,天黑了,“我”不放心亨特,于是去告诉亨特的父亲,带他一起去找亨特。在他父亲的指引他,亨特终于克服恐惧,独立爬下悬崖。

设计意图:多角度复述的形式,能够让学生体会讲故事的不同思路,也可以对人物心理进行充分的品味,并能进一步关注文本背后的精彩留白,同时,可以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三、再走一步:感同身受走悬崖

(1)演员征集:一名小亨利,一名父亲,演绎父助子脱困这一过程,其余学生找出父亲助“我”脱困这一部分对话和内容,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变化过程,做好批注。

(2)生生点评:让学生总结点评此次活动中演员的表现,找出优缺点。

设计意图:把课文变成同学们喜爱的剧本,把冰冷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以情景再现的形式,让学生更好的感受作者当时在悬崖上的心路历程,对脱险这一重要部分内容有更感性的体验,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点评的方式把课堂也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是课堂主人翁精神。

(3)我的心电图(情绪变化):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我的心理变化语句,结合文章情节和圈点勾画的关键词,完成下面的“心电图。”

巨大的成就感

渴望

信心更强

畏惧

有了信心

毫无信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特别关注前面所画表示“我”情绪变化的词句,厘清故事情节的变化过程,从而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小悬崖,大人生:重点阅读父亲指引“我”脱险和最后一段的议论,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我”的经历中的所感所想。

明确:

(1)同学之间应该相互关爱、相互帮助,不要嘲笑弱小者。

(2)父母应该锻炼孩子自身的能力,给予方法指导,而不越俎代庖。

(3)面对困难不要畏难退却要敢于跨出第一步。

(4)在面对复杂任务时,可尝试分解,减低难度。

......

设计意图:由故事到体验,一事一悟,由感性经历上升到理性思考是本文的写作思路。同时,语文课也要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引领,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鼓励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塑造健康的人格。

五:课堂检测:

1.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后,班级准备开展以“挑战自我”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共6分)

(1)【走向街头】为了锻炼大家的胆量,克服与人交往

的羞怯心理,本次活动要求大家走向街头,参加社

会活动。请你按照示例,再设计两个任务。(2分)

示例:卖报活动

你的设计:

(2)【成员招聘】班级在今年暑假将举办生存夏令营活动,现招聘志愿者。如果你是招聘组成员,请设计两个面试问题。(2分)

(3)【对联撰写】这次活动非常成功,锻炼了大家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有家长为本次活动拟写了上联,请你补写下联。(2分)

上联:挑战途中增智慧

下联:

教学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中的自读课文,新课程标准提倡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基于此,再加上本单元的相关要求,我制定了以下三个学习目标:

1.继续通过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多角度复述课文。

2.勾画出“我”冒险-遇险-脱险时心理描写的语句,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句说出作者的心理变化。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作者面对困难方法,培养自己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第一个学习目标的设定,是得益于余映潮老师的教案。为了让学生认识课文,理解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复述课文识。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选取一个,表达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的口语。

第二个学习目标,勾画描写“我”心理的句子,从“我”的心理历程过渡到自己所得的“经验”,也就是从文章内容到主题。特别是“感同身受走悬崖”这一环节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真正将语文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都能很自然地拉进文章和自己的距离

第三个学习目标,随着阅读的深入,让学生能从一篇课文中有不同的阅读体验,获得新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潜移默化塑造学生人格,陶冶情操,完成立德树人目标。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细节描写的定义、特点和要求。

2、能够通过人物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3、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并能通过练笔进一步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能够通过人物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掌握细节描写的要求,并能通过练笔进一步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

教学设计简说

细节就是与人物描写密切相关的具体情节。在作文中细节多半体现在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等方面。具有典型意义的细微生活情节和细小动作、神态、语言等变化,不仅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且还可以“于无声处见精神”,对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内心世界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就是以精彩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一个胆怯的小男孩爬到石崖,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听了父亲的话,觉得一小步,“似乎能办得到”,第一步成功,“顿时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最终安全回到地面的过程。这个经验,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本堂课的关键是“以读促写”,所以要借助课文为蓝本,为学生提供实践的范文。

首先,在导入部分,我借助影片《祝福》的片段,引出细节描写的话题。此环节目的是以直观的影像,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影片中人物,思考:影片中的人物哪一点让你印象深刻?因其直观性,所以这一环节应该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阅读实践活动”中,我设计从学生阅读课文,感受细节描写的妙处入手,此环节是以课文为蓝本,为下面学生的实践提供范文。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能够通过人物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上。因为这是“以读促写”的关键。

同时掌握细节描写的要求,这一点由于学生受到年龄和知识经验的限制,未必能很好把握,所以这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我在“阅读拓展”中设计学生阅读赵丽宏的《童年笨事》,通过圈划、交流文中的细节描写来感受作者是如何做到真实和典型的。

最后,我安排的当堂写作是补写,要求学生以细节描写的方法补写《头朝下的逃生者》中的高潮部分。此环节既是让学生学以致用,也是学生一堂课学习成果的展示,以此来检验本堂课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并辅以影片片段:

(播放《祝福》片段。)

思考:影片中的人物哪一点让你印象深刻?

2、导入课题──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描写”,这是对人物某些细小的举止行动或对细微事件的描写,它多半体现在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等方面。

二、阅读实践

1、阅读课文,感受细节描写的妙处:

师:运用人物描写手段,有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要抓住那些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东西进行描绘,才能刻画出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人物,使人物个性化,典型化。也只有这样,人物才能活生生地立在读者面前。例如细节描写,同学们可以从《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中,找找莫顿.亨特用了哪些细节描写,使小男孩的形象唯妙唯肖地跃然纸上?尤其是心理活动的描写。

找出文中主人公心理变化的句子,读读,议议,感受细节描写的好处。

(冒险爬山时的恐惧→对脱险毫无信心→有一点信心→信心大增→安全脱险有成就感。)

2、小结,明确细节描写的要求:

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

我们通过以上细节的分析,可以看到,细节描写能增加作品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因为它塑造了鲜明突出的人物性格。而成功的细节描写,第一,必须真实。课文中小男孩的几处细节描写无一不真实地反映了一个胆怯的孩子的心理。

除了必须真实之外,第二,细节必须典型。所谓典型,就是最能突出表出人物性格特征。例如:男孩孤独地站在悬崖上,上不去,下不来时,巨大的恐惧使他连自己的啜泣声都意识不到。这看似夸张的细节,如果联系前文“男孩因体弱,从未尝试过冒险的经历”,我们就觉得这一细节是如此典型的表现了男孩的胆怯。

3、小练笔:

⑴师:阅读《头朝下的逃生者》,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文中的母亲为了保护腹中的胎儿,选择了特殊的逃生方式,文中的这段细节描写是最打动我的地方,现在你能否用学到的细节描写的方法,将这段描写补上。

⑵学生交流后评讲。

三、总结

“于细微处见精神”这就是细节描写的魅力。

四、作业

拓展阅读:《童年笨事》:看看文中的细节描写如何做到真实和典型的。

阅读文章

头朝下的逃生者

这是2004年冬天发生在我们县城的一件真实的事情。

一天早晨,城西老街一幢居民楼起了火。这房子建于20世纪40年代,砖木结构,木楼梯、木门窗、木地板,一烧就着。顷刻间,整幢楼都被火海包围了。

居民们纷纷往外逃命,才逃出一半人时,木质楼梯就轰地一声被烧塌了。楼上还有九个居民没来得及逃出来。下楼的通道没有了,在烈火和浓烟的淫威下,这些人只有跑向这幢楼的最顶层四楼。这也是目前惟一没被大火烧着的地方。

九个人挤在四楼的护栏边向下呼救。消防队赶来,但让消防队员束手无策的是,这片老住宅区巷子太窄小,消防车和云梯车都开不进来。灭火工作一时受阻。

眼看大火一点一点地向四楼蔓延,消防队长当机立断:先救出被捆的居民!没有云梯车,他只有命令消防队员带着绳子攀壁上楼,打算让他们用绳子将被圉的人一个一个地吊下来。

两个消防队员遵命向楼上攀爬,但才爬到二楼,他俩借以攀抓的木椽被烧断了,两个人双双掉了下来。没有了木椽,就没有了附着点,徒手是很难爬上去的。就在这时,底层用以支撑整幢楼的粗木柱被烧得咯吱咯吱响,只要木柱一断,整幢楼就有倾塌的危险。

什么样的救援都来不及了,现在被困的人惟一能做的,就是自己救自己了。

没有时间去准备,消防队长只好随手抓过逃出来的一个居民披在身上的旧毛毯,摊开,让手下几个人拉着,然后大声地冲楼上嘁:“跳!一个一个地往下跳,往毛毯上跳!背部着地!”为了安全起见,他亲自示范,做着类似于背跃式跳高的动作,只有背部着地,才是最安全的,而且毛毯太旧,背部着地受力而大些,毛毯才不容易被撞破。

站在四楼护栏最前面的,是一个穿着大衣的妇女。无论队长怎么喊叫,她就是不敢跳,一直犹豫着。她不跳,后面的人也没法跳,而每耽搁一秒,危险就增大一分,楼下的人急得直跺脚,只得冲楼上喊:“你不敢跳就先让别人跳,看看别人是怎么跳的。”

那妇女让开了。一个男人来到了护栏边,在众人的鼓励下,他跳了下来,动作没有队长示范的那么规范,但总算是屁股着地,落在毛毯上,毫发无伤。队长再次示范,提醒大家跳的方式。接着,第二个人跳下来了,动作规范了许多,安全!

第三个,第四个……第八个,都跳下来了,动作一个比一个到位,都是背部着地,落在毛毯上,什么事也没有。

楼上只剩下一个人了,就是那个穿大衣的女人,可她仍在犹豫。楼下的人快急疯了,拼命地催促她。终于,她下定了决心。

……(补写)

“怎么这么笨啊?前面有那么多人跳了,你学也应该学会了嘛!”队长慌忙奔了过去,他看到,那女人头上鲜血淋漓,已是气息奄奄。女人苍白的脸上露出了一点笑意,她抚了抚自己的肚子,有气无力地说:“我只有这样跳,才不会……伤到我的……孩子。”

队长这才看出,这女人,是个孕妇。

女人断断续续地说:“如果我不行了,让医生取出我肚子里的……孩子,已经……九个月了……我没……伤着他(她),能活……”

所有的人顿时肃然起敬,人们这才明白,这女人为什么犹豫,为什么选择这么笨的跳下方式。她犹豫.是因为她不知道怎样跳才不会伤到孩子。选择头朝下的方式跳下来.对她来说最危险,对她肚子里的孩子来说最安全!

把最危险的留给自己,把最安全的交给孩子,这就是天底下的母亲时刻在做或者准备做的选择。

童年笨事

赵丽宏

如果回想一下,每个人儿时都会做过一些笨事,这并不奇怪,因为儿时幼稚,常常把幻想当成真实。做笨事并不一定是笨人,聪明人和笨人的区别在于:聪明人做了笨事之后会改,并且从中悟出一些道理,而笨人则屡错展做,永远笨头笨脑地错下去。

我小时候笨事也做得不少,现在想起来还会忍不住发笑。

追“屁”

五六岁的时候,我有个奇怪的嗜好:喜欢闻汽油的气味。我认为世界上最好闻的味道就是汽油味,比那种绿颜色的明星牌花露水气味要美妙得多。而汽油味中,我最喜欢闻汽车排出的废气。于是跟大人走在马路上,我总是拼命用鼻子吸气,有汽车开过去,鼻子里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有一次跟哥哥出去,他发现我不停地用鼻子吸气,便问:“你在做什么?”我回答:“我在追汽车放出来的气。”哥哥大笑道:“这是汽车在放屁呀,你追屁干吗?”哥哥和我一起在马路边前俯后仰地大笑了好一阵。

笑归笑,可我的怪嗜好依旧未变,还是爱闻汽车排出来的气。因为做这件事很方便,走在马路上,你只要用鼻子使劲吸气便可以。后来我觉得空气中那汽油味太淡,而且稍纵即逝,闻起来总不过瘾,于是总想什么时候过瘾一下。终于想出办法来。一次,一辆摩托车停在我家弄堂口。摩托车尾部有一根粗粗的排气管,机器发动时会喷出又黑又浓的油气,我想,如果离那排气管近一点,一定可以闻得很过瘾。我很耐心地在弄堂口等着,过了一会儿,摩托车的主人来了,等他坐到摩托车上,准备发动时,我动作敏捷地趴到地上,将鼻子凑近排气管的出口处等着。摩托车的主人当然没有发现身后有个小孩在地上趴着,只见他的脚用力踩动了几下,摩托车呼啸着箭一般蹿出去。而我呢,趴在路边几乎昏倒。

那一瞬间的感觉,我永远不会忘记──随着那机器的发动声轰然而起,一团黑色的烟雾扑面而来,把我整个儿包裹起来。根本没有什么美妙的气味,只有一股刺鼻的、几乎使人窒息的怪味从我的眼睛、鼻孔、嘴巴里钻进来,钻进我的脑子,钻进我的五脏六腑。我又是流泪,又是咳嗽,只感到头晕眼花、天昏地黑,恨不得把肚皮里的一切东西都呕出来……天哪,这难道就是我曾迷恋过的汽油味儿!等我趴在地上缓过一口气来时,只见好几个人围在我身边看着我发笑,好像在看一个逗人发乐的小丑。后来,猛烈喷出的油气把我的脸熏得一片乌黑,我的模样狼狈而又滑稽……

从此以后,我开始讨厌汽油味,并且逐渐懂得,任何事情,做得过分以后,便会变得荒唐,变得令人难以忍受。

囚蚁

童年时曾经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可以由人来饲养,而且所有的动物都可以从小养到大,就像人一样,摇篮里不满一尺长的小小婴儿总能长成顶天立地的大巨人。连蚂蚁也不例外。在歌子里唱过“小蚂蚁,爱劳动,一天到晚忙做工”,所以对地上的蚂蚁特别有好感,常常趴在墙角或者路边仔细观察它们的活动,看它们排着队运食物、搬家,和比它们大无数倍的爬虫和飞虫们作战……大约是五岁的时候,有一天我和妹妹忽发奇想:为什么不能把蚂蚁们放到玻璃瓶里养起来呢?像养小鸡小鸭那样养它们,给它们吃,给它们喝,它们一定会长大,长得比蟋蟀和蝈蝈们还要大。

这件事情并不复杂。找一个有盖子的玻璃药瓶,然后将蚂蚁捉到瓶子里,我们一共捉了十五只蚂蚁,再旋紧瓶盖。这样,这十五只蚂蚁便有了一个透明整洁的新家。我和妹妹兴致勃勃地观察着蚂蚁们在瓶子里的动静,只见它们不停地摇动着头顶的两根触须,急急忙忙地在瓶子里上下来回地走动,似乎在寻找什么。我想它们大概是饿了,便旋开瓶盖投进一些饭粒,可它们却毫无兴趣,依然惊惶不安地在瓶里奔跑。它们肯定在用它们的语言大声喊叫,可惜我听不见……第二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玻璃瓶里的蚂蚁。只见那十五只蚂蚁横七竖八躺在瓶底下,安安静静地一动也不动,它们全都死了。我和妹妹很是伤心了一阵,想了半天,得出结论:是因为药瓶里不透气,蚂蚁们是闷死的。(现在想起来更可能是瓶里药味使小蚂蚁们送了命。)

原因既已找到,新的办法便随之而来。我找来一只火柴盒子,准备为蚂蚁们做一个新居。怕它们再闷死,我命令妹妹用大头针在火柴壳上扎出一些小洞眼,作为透气。当时已是深秋,天气有些冷,于是妹妹又有新的担忧:“火柴盒里很冷,小蚂蚁要冻死的!”对,想办法吧。在妹妹的眼里,我这个比她大一岁的哥哥是无所不能的。我果然想出办法来:从保暖用的草饭窝里抽出几根稻草,用剪刀将稻草剪碎后装到火柴盒里,这样,我们的蚂蚁客人就有了一个又透气又暖和的新离了。我和妹妹又抓来一些蚂蚁关进火柴盒里,还放进一些饼干屑,我们相信蚂蚁们会喜欢这个新家。遗憾的是不能像玻璃瓶一样在外面可以观察它们了。但可以用耳朵来听,把火柴盒贴在耳朵上,可以听见它们的脚步声。这些窸窸窣窣的声音极其轻微,必须在夜深人静时听,而且要平心静气地听。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中,我曾经有过不少奇妙的遐想,我仿佛已看见那些快乐的小蚂蚁正在长大,它们长出了美丽的翅膀,像一群威风凛凛的大蟋蟀……

然而我们的试验还是没有成功。不到两天时间,火柴盒里的蚂蚁们全都逃得无影无踪。我也终于明白,蚂蚁们是不愿意被关起来的,它们宁可在墙角、路边和野地里辛辛苦苦地忙碌搏斗,也不愿意在人们为它们设置的安乐窝里享福。对它们来说,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

跳河

在几十双眼睛的注视下,我爬上了苏州河大桥的水泥桥栏。我站得那么高,湍急的河水在我脚下七八米的地方奔流。我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准备往下跳,然而脚却有点儿发抖……

背后有人在小声议论──

“喔,这么高,比跳水池的跳台还高!这孩子敢跳?”

“胆子还真不小!”

“瞧,他有些害怕了。”

议论声无一遗漏,都传进了我的耳朵。于是我闭上了眼睛,又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这还是读初中一年级时的事情。放暑假的时候,我常常和弄堂里的一批小伙伴一起下黄浦江或者苏州河游泳。有一天,看见几个身材健美的小伙子站在苏州河桥栏上轮流跳水,跳得又潇洒又优美,使人惊叹又使人羡慕。我突然也想去试一试,他们能跳,我为什么不能呢?小伙伴们知道我的想法后,都表示怀疑,他们不相信我有这样的胆量。我急了,赌咒发誓道:“你们看好,我不跳不姓赵!”看我这么认真,有几个和我特别要好的孩子也为我担心了,他们说:“好了,我们相信你敢跳了。你可千万别真的去跳!”“假如‘吃大板’(“吃大板”,指从高空落水时身体和水面平行接触,极危险),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可是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拦我的决心。我爬上桥栏时,小伙伴们都为我捏一把汗,有几个甚至不敢看,躲得远远的……

然而当我站到高高的桥栏上之后,却真的害怕起来,尤其是低头看桥下的流水时,只觉得头晕目眩。在这之前,我从未在超过一米以上的高度跳下水,现在一下子要从七八米高的地方跳入水中,而且没有任何准备和训练,真是有点冒险。如果“插蜡烛”,保持直立的姿势跳下去,危险性要小些,但肯定会被人取笑。头先落水呢,一点把握也没有……我犹豫了几秒钟。在听到背后围观者的议论时,我一下子鼓起勇气:头先落水!

我眼睛一闭,跳了下去。但结果非常糟糕,因为太紧张,落水时身体蜷曲着,背部被水面又狠又闷地拍了一下,几乎失去知觉。挣扎着游上岸时,发现背脊上红红的一大片。不过,这极不潇洒的一跳,却使我懂得了怎样才能使身体保持平衡。

“这一跳不行,我重跳。”当小伙伴们拥上来时,我喘着气宣布了我的决定。不管他们怎样劝阻,我还是重新爬上了桥栏。我又跳了两次。尽管我看不见自己落水时的姿势,但从伙伴们的赞叹和围观者的目光来看,后两次落水我是成功了。

我的父母和学校的老师从来不知道我曾到江河里游泳,更不知道我还敢从桥头往河里跳。他们也许不会相信,这样一个经常埋头在书中的文质彬彬的好学生,竟然会做出这种只有顽童才会去干的冒险行动。然而我确确实实这样干了,干得比顽童还要大胆。

为逞一时之强而去冒这样的险,似乎有点蠢,有点不值得,但我因此而树立了这样的信念:凡是我想要做的,我一定能够做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信条越来越明确。尽管以后我也不断有过失败和挫折,但我从来没有轻易放弃过自己所追寻的理想和目标。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能条理清楚地复述课文。

3.把握“我”脱险时的心理变化。

4.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1.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能条理清楚地复述课文。

2.把握“我”脱险时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孤胆英雄》视频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孤胆英雄》视频。

二、学习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

三、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1927~1983),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他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等。

四、字词积累

训诫、耸立、迂回、凝视、啜泣、纳罕、

瘦骨嶙峋、高不可攀、头晕目眩、小心翼翼

五、整体感知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篇12)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部编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学习这一单元在语文知识及能力方面,要训练学生默读课文的能力。在学习方法方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情感方面,要引导学生体味人生,想一想生活哲理。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回忆自己童年一次“脱险”经历而作的一篇记叙性散文,主要写小亨特体弱怯懦,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悬崖,由于害怕,困在石架上下不来。后来在父亲的鼓励和引导下,一步一步克服困难,最终勇敢爬下悬崖的经历,从而就“如何面对和克服困难”阐述了自己的经验,抒发了自己的感想。文章看起来表面浅显,实则意义深远。因为它说出了人生的普遍道理,是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人生观教育的好教材,而且写出的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事,易于引发学生的心灵体验,引起共鸣。这对于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同学来说,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上,还是在人生目标的定位上都具有指导意义。

调研小学高段的语文教材,与初一语文教材非常贴近。调研新课标在阅读教学方面对小学高段学生的要求:对于一篇文章,只关注写了什么(给予学生专业性的阅读术语,像人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方法等,要求从文本中能够找到相关句段,达到积累的目的);在关注为什么这样写(采用这些人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方法的作用)不做重点强调,这正是初一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工作中所要做的一个重要方面。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在家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娇惯的比较多,孩子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少顾及父母、亲人及其他同伴的感受,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创设贴近生活的教育情境,锻炼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形成换位思考的品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本单元的单元目标,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积累生字、生词;把握记叙文六要素,复述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

过程与方法目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和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为了更充分地发挥教材教育教学意义,依据本课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给教师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为此,我将教法定位为:

朗读探究法、创设情境法、讨论交流法,将指导学生自学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法等作为辅助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让学生自己读文,品味、感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本课在篇幅上属于短篇,结构层次明晰,文字浅显易懂,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找到与学生心灵相通的契合点,所以我将安排一课时的时间实现教学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毫不犹豫的在每一堂课上尽量挤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那样将会得到百倍的补偿。为了将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过程我从以下五环节着手: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段新的征程,大家有没有觉得上了中学后时间更紧了,难度更大了?上课前老师送大家一首小诗,希望它对你们的学习有一些帮助。

长征却少不了每一步;

一步登不上高山顶,

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

在人生的道路上,

请珍重每一步。

在这方面美国作家、心理学家莫顿亨特有更深的感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学生读课题)

默读要求:

(1)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

(2)用横线在文中画出关键词语或句子;

提示:复述时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再读课文,品味细节。

1、从“酷热”入手,探究“遇险”部分。

(1)“酷热”。

“我”对这件事的印象非常深刻,以至于事情过去56年了,想起那一天,仍清晰地记得那是个——(酷热的日子),仍能感受到那股——(灼人的热浪)。

出示句子:

“那是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直到56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

要想充分体现“我”对这件事印象深刻,这句话应当怎样读呢?要读好那几个词语?

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可老师把课文读了好几遍,发现文中没有一句写到那天的酷热,可见我至今感觉到的酷热并不是天气,那是什么?

(2)恐惧。

默读6-18段,哪些句子写出了他的紧张,写出了他的害怕,写出了他的内心的“灼人”感?

默读要求:用“ ”画出喜欢的句子,在有疑惑的地方标“?”,并在旁边的空白处记录下自己的体会。

语言描写:(13节)省略号表示什么?想说什么,又为什么没有说?

环境描写:(17、18节)表示时间的推移,说明“我”在悬崖上呆的时间长;也烘托心理的恐惧、无助。

(3)悬崖。

“我”被困在悬崖上,陷入了绝望之中。怕,然后是哭,可见爬悬崖这件事对“我”来说太难了!为什么呢?

其他孩子看起来非常轻松地完成了全程,我却爬了不到三分之一就已经陷入了绝境,根据文中所写的情形来看,身体原因和母亲的警告对我有这么大的影响吗?

可见,内心的恐惧才是“我”真正的“悬崖”!

2、从“换位”着手,实现多角度阅读。

(1)如果困在悬崖上的是你,你怎么办?

(2)如果是你的同伴在悬崖上,你怎么办?

“人”字的结构就是一撇、一捺互相支撑,生活中,当有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管是不是你的朋友,都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伸出援手。

3、那天我终于爬下了悬崖,我摆脱了这种困境,我能成功脱险,有哪些原因呢?

杰里,父亲,“我”

父亲的帮助是“我”悬崖脱险的主要因需。下面是“我”与父亲的对话:

他用手电筒罩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着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

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

“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儿,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

我照做了。

“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

再一次,我做到了。

(2)品味心理变化。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父子对话中标点符号的运用?

“我”说的开头两句话用的是感叹号,当“我”再次开口时已经是句号了,标点的变化说明什么?(师生朗读感受情绪的变化)

父亲来到悬崖脚下,说的第一句话也说成感叹号行不行?(学生读句号,教师读感叹号加以比较。)

教师小结:原来标点符号也能表现人物的心理,所以,我们以后读文章的时候,要从标点中读出味道;在写作时,学会合理使用标点符号,也能达到独特的表达效果。

②你能从这段对话中感觉到“我”心理的变化吗?

③当“我”踩到悬崖底部的岩石,扑进爸爸强壮的臂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为什么?

引导学生比较“我”在悬崖上的表现。

成就感:亲历艰险,克服了内心的恐惧,翻过了心中的“悬崖”,战胜了自我!

1、多么神奇啊!当初哭着、吼着“我不行”“我做不到”,结果“我做到了”!父亲对我施了什么“魔法”吗?

2、这“悬崖上的一课”对作者的人生有怎样的影响呢?

齐读最后一段。

3、文中作者的故事,对同学们有什么启示?

(五)拓展延伸。

这次经历,让“我”得到了终身受用的人生启迪,其他人是不是也能有所收获呢?

相关阅读

  •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13篇

    为您提供栏目小编整理的以下最新有关“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的范文,本文文件内容只供参考使用。作文写得好,学习成绩也不会差,写作带给我们的是与他人情感和情绪共鸣的心灵契合感和互信感。写好作文要的就是多训练多思考。...

  • 再走一步教案汇总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对于各类范文的需求不断增多,高质量的范文能得到更多人参考,让我们来参考一些范文吧!以下“再走一步教案汇总”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1、写法本文记叙了“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课文记叙部分是以时间顺序安排的。其中,“...

  •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优选

    撰写文章是增强中文文学素养的有力方式,透过书写能够彰显个体对人生价值观的把握和理解力。一篇卓越的文章必定会让人心生赞叹之情。以下将为您介绍关于“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的相关资讯,品味文章的滋味,带给您独特的体验!...

  • 再走一步教案汇总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范文类型,范文包含各种各样的文章,范文的撰写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走一步教案汇总,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七年级一单元第二篇文章,是一篇语言风格简洁,故事性强,在寻常的故事中蕴含深刻人生哲理性的记叙文。本篇文章...

  • 再走一步教案汇总

    随着写作规范的不断完善,范文的用途越来越广,范文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你是否在寻找一些可参考的范文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再走一步教案汇总》,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1、写法本文记叙了“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课文记叙部分是以时间顺序安排的。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