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模板8篇)

发表时间:2024-08-14

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的是“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电影或电视剧,是可以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每个人看完电影后思考的内容都不一样。 我看完这部电影后有了很多思考,把它们梳理出来很容易,观后感结合自身的真情实感可以增强我们对电影本身的记忆。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来一探究竟!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篇1

去年十月,期中考刚刚结束。卸下重担,我和往常一样,想挑一部好电影细细欣赏。听说《拯救大兵雷恩》口碑不错,我便想一睹为快。

电影一开始,便是抢滩的画面。我很清楚,这是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有人一下登陆艇,就被机枪打成蜂窝;有人被炮弹打得四肢不全,躺在地上哀号。一颗炮弹落在身旁,顿时双耳全聋,天旋地转,就这样送了小命。《拯救大兵雷恩》将人面对死亡的恐惧和求生意志毫不遮掩地展露出来,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电影的主要内容,是描述八个美国士兵为了抢救一个寡妇的儿子―雷恩而展开的旅程。乍看之下,这很像是一部早期的越战片,只是一味地重复杀戮。一直到很耐心地看到后半段,才能了解《拯救大兵雷恩》为何能荣获奥斯卡奖。在一次突破防线的行动中,八人中有一人中弹身亡。他死得很痛苦,肝脏中弹,因大量出血而毙命。其他七人把防线中的唯一生还者―一个德国人拖了出来,六个三等兵先是叫他挖战友的坟,然后再准备枪毙他。这时,队长走了过来,用茫然的眼神看了看六个三等兵,又看了看那个等死的德国人。他们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小伙子。队长问:你们知道我以前是做什么的吗?六个三等兵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了解队长的话是什么意思。过了半晌,队长再度开口:我以前是个高中老师。时间在众人的沉默中凝结。战争是一件无意义的事,只因为我是联军,而你是德国人,所以我就要你的脑袋。我也有仇恨,但我知道每杀一个人,离故乡就越远一步。六个三等兵听罢,立刻放走了德国人。看着他匆忙逃窜的背影,七人仰望着远方的夕阳,不知是否在思考人类有否剥夺他人生命的权利?

影片的结局如同一般悲剧电影,雷恩虽获救,但八人之中只剩下一人活着。战争的恐怖不仅是使许多无辜的生灵遭到涂炭,更使许多善良的人成为刽子手。如果说战争的最高目标是赢得和平,又为什么要有战争?为了种族、国家,还是独裁者的主义?在二次大战五十年后的今天,这些战争的借口早已成为史学家批判的对象。有人说,历史是要往前看的,但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历史所带给我们的惨痛教训!诚如李德哈特所说:想要和平必须先了解战争。人类必须清楚地看到淌血的历史,了解战争的荒谬和恐怖,才有可能厌恶战争,唾弃战争!

从公元前的亚历山大远征,到今年六月方才停止的北约空袭行动,战争在人类的历史上从未消失过,甚至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几乎没有不流血的一天。领土纷争,种族问题,宗教对立,导致冲突层出不穷,战争的结局永远是牺牲无数人的生命。不可否认,这是一种最野蛮、也最快速的解决方式。甚至有人说,好战本性是人类最深的劣根性。打从人类这种动物掌控地球开始,好战的行为就在各个角落快速蔓延。杀戮与毁灭站污了这片净土,破坏了原有的道德伦理。对人类来说,拥有智慧究竟是喜还是忧?它具有建立繁华文明的能力,也有毁灭一切的力量!为什么,为什么人类无法用理性、和平的态度解决所有的冲突与纷争?为什么人类无法在地球上共存共荣,建立美好的地球村?

有太多、太多的错误,无法用人类的智慧与价值观去解释。进人新世纪,战争的阴影仍然笼罩着我们,人类的未来能否步上和平的道路仍大有疑问,但就如罗马史学家波里比奥所说:最具有教训意义的事情,莫过于回忆他人的灾难。唯有让全人类了解战争,了解用无数血肉躯体铺成的历史,才有可能使人类放弃杀戮,走向和平的明天。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篇2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战争片,它让我真正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价值。

这部片子主要讲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母亲的四个儿子在战场上牺牲了三个,林肯总统他们派米勒上尉率领一支8人小组前去寻找这位母亲的最后一个儿子詹姆斯·瑞恩。期间,韦德和卡帕佐牺牲了。剩下的6个人忍着悲痛继续前进,终于找到了瑞恩,但6人小组在战争中几乎都阵亡了。

看完这部电影,最忘不了的人就是米勒上尉了,他原本是一名中学教师,但战争破坏了他原来的平静生活。他那一只颤抖的手总是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出现在我们的眼帘,这也代表着战争带给他的痛苦。但他知道士兵的使命感,在他快死的时候,,他仍然想起了自己的任务,因此,他即将去另一个世界的时候,他对瑞恩说:“别辜负大家的期望,好好的活下去!”这让我无比感动。

影片中那些血淋淋的战争场面让我极其震撼,无数的家庭因为战争失去了他们的亲人,能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是一样多么让人感到幸福的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篇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学期作业

生命的纽带——【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事件背景:

1944年6月6日-d日,上午6:30,法国诺曼底。

为了确保盟军横渡英吉利海峡,登陆欧洲大陆,开辟欧洲的第二战场,加速德国法西斯的灭亡,盟军最高指挥部精心准备并实施了二十世纪最大规模的海陆两栖登陆作战——诺曼底登陆,行动代号为“operation overlord”又称“霸王行动”。担任指挥的是欧洲同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美国陆军上将艾森豪威尔。行动直到8月末,盟军攻占巴黎才落下帷幕。

盟军在法国北部海岸诺曼底的五个摊位同时登陆:剑、朱诺、黄金、奥马哈和犹他海滩。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就发生在战斗最为惨烈的奥马哈摊头,又称“血腥奥马哈”。

虽然盟军最高指挥部早就做好了较为完备的登陆作战部署和战略准备,比如战前欺骗,地形侦查和探测敌军的战略部署,但还是登陆当日,就在奥马哈的摊头,由于美军的情报错误和要在恶劣天气下进行两栖登陆作战,盟军战士们遇到了驻守德军相当顽强的抵抗。盟军以阵亡2500人的代价换了登陆作战的成功。

服役于美军101空降师“啸鹰师”的二等兵瑞恩一家有四个兄弟,年轻的瑞恩是其中最小的。不幸的是,他的三个兄弟都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登陆后下落不明,这将对瑞安的家人,特别是可怜的母亲造成毁灭幸的打击。这一事件还惊动了美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他决定为了人类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找到瑞安并将他安全送回后方。

主体:由于从小对军事战争史的热爱或者可以说是痴迷,我很小的时候就看过这部堪称二战电影神作的作品,但是因为年纪小,以前关注的是美军的经典作战装备,m4谢尔曼坦克,m1加兰德步枪,m1911点30机枪,bar勃朗宁轻机枪,汤普森冲锋枪以及m1911柯尔特制式手枪...只是知道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美军小分队,在诺曼底登陆后深入敌方,去寻找一位士兵的故事。

但是后来,我以一个成年人的角度和眼光重新审视了这部作品发现,它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听觉上的震撼,更重要的是我听到了在战争中人们内心里一直呼唤的一个声音——生命的价值:一个人的生命和几个人的生命孰轻孰重。而生命的纽带从其诞生那天开始从未中断,换句话说:

一个生命的延续就意味其他生命的湮灭。

影片一开始,好莱坞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就花了近30分钟为全世界观众再现诺曼底登陆的血腥场面,导致部分观众在首映式上身体不适提前离开。这同时也预示了整个拯救行动绝非易事。使我最震撼的一幕是主人公米勒上尉被炮弹巨响震的暂时失聪,从而进入“无声世界”,镜头透过他的眼睛,用无声交代了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惨状:

受伤的四肢,海水的鲜血,士兵们寻找自己的断臂等等。他们面对的士德国mg42机关枪和岸边火力炮的攻击。“此时无声胜有声”用在这里再好不过!

登陆成功后,搜救队由美军米勒上尉率领,连续8人,这意味着为了一名二等小兵的安全,可能有8人丧生。他们徒步进入法国诺曼底的战略纵深地带,在那里他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与德国军队会合。驻守的德军个个装备精良:

鲁格手枪,mg42机枪,mp40冲锋枪以及二战史上最令人闻风丧胆的“虎”式坦克!所以只要深入敌后一步,危险就离他们又近了一步。

很多人可能会问:这看似荒唐疯狂的举动,目的何在?是否真的值得用可能带来8人阵亡的代价去换来一个人的生命?

队员们都是有血有肉、有家庭、有梦想的。没有理由保护他们的生命吗?在我看来,单从军事战略和理性的角度来看,这项任务是不可取的,甚至是荒谬的。1比8,答案显而易见。

但是,如果从一种人性和英雄主义情怀的角度去审视这个行动的话,无疑这是大无畏的:他们前途未卜,却冒死执行上级命令,这是一个军人所应有的气概!身为一名美国军人,是自由与正义的斗士。

对于捍卫自由,他们义无反顾。对于追求正义,他们责无旁贷。谁也不希望看到的是一位白发年迈的老母亲,手里捧着寄给她的第四面象征自由的星条旗,独自一人承受着如此巨大的丧子之痛!

历经千辛万苦,瑞恩终于被找到了!他的部队正在雷蒙德保卫一座桥,但他对他哥哥全部遇难的消息一无所知。悲痛万分的同时他却毅然决定留下。

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的任务,如果他此时离开战斗部队,盟军就会陷入困境。此时,米勒上尉的团队已经为他付出了两名队员牺牲的代价。最后,上尉决定让自己的小分队加入驻军行列,以有限的兵力,做出最周密的部署,等待德军的到来。

这里是影片的最高潮,因为人员有限,德军的凶猛攻势最终把年轻的战士们压得透不过气来,尽管用c4炸药摧毁了一辆坦克,但他们还是被逼到了桥头的最后防线,小队陷入了绝境。中枪倒地的上尉在弥留之际仍然不放弃,他压好子弹,用m1911手枪向德军坦克射出一发发子弹。照相机对他的描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很无助,但他决心不放弃。

当时,导演和观众开玩笑。当时,我感到震惊。m1911手枪使用了45口径的子弹,对坦克坚硬厚重的装甲没有任何威胁,但坦克奇迹般地爆炸了!原来是美军的著名的p-51“野马”战机的到来!他们的援军来了,他们得救了!

后记:米勒上尉被杀了,和其他两个战友一样,他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来拯救无名的瑞安。他颤抖着,留下了对这位年轻二等兵的最后嘱托:

“earn this! earn it! ”——不要辜负大家!

镜头回到了白发苍苍却已经子孙满堂的老瑞恩,他久久伫立在上尉的墓碑前,老泪纵横。这一刻,他们都是英雄!老瑞恩心里应该是愧疚却又充满感激的,因为上尉把自己的生命纽带交给了他,而这条纽带又在瑞恩身上得以延续和传承。

我想这也是上尉和队员们想要看到的结果。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对20世纪最大的灾难和灾难中折射出的永恒的人性之光做出了最完美的诠释。无论是牺牲还是幸存,他们的生命纽带在这个和平的时代都得到了妥善的延续。

也许我们的生命正是用某位英雄的牺牲而换来的呢!

因为珍爱和平,我们回首战争!

因为敬畏生命,我们期盼和平!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篇4

说到《拯救大兵瑞恩》,无疑是一部美国大片。美国大片的质量有自己的评价,不能迷信,也不能全盘否定。就如美国拍过的其他一些战争片,《黑鹰坠落》、《拆弹专家》、《该隐的记号》,都包含着美国人自己的国家观念和对于和平与战争的看法。

一家人的意见,也有国产电影值得借鉴的方面。

就这一部电影本身来说,我第一次看了就感慨颇深。

然而,再好的影评也是苍白无力的,最好的了解一部电影的方法就是亲自去看,甚至可以不止一遍的看。而我的任务,就是向大家,做一个比较具体的推荐!

时间仓促,准备的不是很充分,不当之处请大家原谅。

在正式讲这部电影之前,我先讲讲战争,战争泯灭人性,只要踏在战争边沿,或者涉足其中的人,从那天起,生死就永远不属于自己,就永远要背负着包袱沉重地走下去。这是战争带给人们最深刻最可怕的痛楚。

魏德在德国俘虏队伍旁,他拿着自己的识别牌,炫耀着:“我是犹太人,我是犹太人!”那是一种骄傲,一种挑衅。实际上也是可悲的,可怜的。

德国人听不懂他的语言。他只是得到了一种解脱。死去的犹太人无法复活,他的痛苦将永远烙在他的心里。这更增添了无数的辛酸和无奈。也告诉人们战争的极度残酷。

战争不是赤裸裸的死亡游戏,不是简单的武力征服,而是一场残酷而惊心动魄的战斗。它把个人和世界都置于命运无休止运转的刀刃上。

在这里,你能够看到弱小个人面对黑暗和未知时的恐惧、慌张,能够体会到命运本身的无常、残忍与偶然,而置身其间的人们,又怎样建立起勇气与信心,学会战斗、坚忍、等待,始终相信永恒存在的正义和奇迹,并最终迎来属于他们的胜利和荣誉的呢?战争中的英雄应该学会如何平息战争,不要让更多的人死去。

在二战时代,又称霸王行动,盟军进入欧洲,是1944年6月6日0时15分整开始的——就在将永远被称为d日那一天。

诺曼底登陆的具体海滩名称是犹他州、奥马哈、古尔德、朱诺和苏德。

世界上有史以来最最大的舰队开始在那些海滩外面集结——几乎有5000艘舰船,运载着20多万陆军、海军与海岸巡逻队的士兵。

清晨6点半开始,在一阵猛烈的**炮轰与来自空中的轰炸之后,数千名士兵涉水登陆,构成了入侵的第一个攻击波。

在第一天的战斗力,美军**人数估计为6603人,这个数字是以美国第一集团军的战后报告为基础的,仅空降第八十二和第一○一师的损失,这两个师的**与失踪人数就大约是2499人。

影片以诺曼底登陆著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悲惨的一幕为背景,通过一系列自然主义的拍摄手法,再现了上个世纪自由战争的悲剧。

以米勒上尉奉命率领士兵去敌战区寻找一位名叫瑞恩的士兵为线索,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用几个人的性命去换取一个人的生命是否值得?它描绘了以米勒为代表的一系列为自由而战的士兵形象。这部电影的主题鲜明而积极。

抢滩行动中指挥出色的米勒上尉受命去敌战区寻找一位在101空降师服役的叫做詹姆斯·瑞恩的士兵,他的三个哥哥都相继在战场中阵亡,为了不使他的母亲失去这个最后的孩子,盟军总部决定将他寻找回来。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每前进一步,就离敌人的战区近一步,危险就增加一点。他们将面对越来越多的德**队和大量坦克!

出发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种近似荒唐的行动和与此引来的一系列**是否值得去冒险?

随着故事的发展和士兵的死亡,当准备攻击德国雷达站时,生存问题和为这次行动付出的巨大牺牲再次摆在我们面前。米勒上尉终于说服了所有人——在他看来,突袭德国雷达站和搜寻瑞安一样,都是为了正义和自由。

最后,米勒上尉带领的兄弟们在困难中找到了瑞恩。为了顺利推进,他们决定留下来参加桥头堡保卫战。力量的对比是悬殊的。

尽管他们进行了精心的部署,把有限的人力进行了最合理的布局,也曾一度阻止了德军的前进,但是面对不断涌来的德军和炮火威力很大的“虎式”坦克的进攻,他们只能且战且走,在桥头最后的防线,身负重伤的米勒上尉在冲锋枪枪弹打光的时候,无助地却很决然地向坦克连连发射手***,奇迹出现了——随着一声**的声音,坦克被摧毁了——盟军的“野马式”轰炸机及时赶到!桥头保住了,援军陆续地赶到了。生命垂危的米勒上尉弥留之际对着俯身过来瑞恩只是轻声地说了一句;好好活着,不要辜负大家。

影片开始时,导演用40分钟来描述诺曼底登陆的血腥场面,让很多观众无法忍受这样的视觉刺激,提前离开。作为一个“极热”的热开场,导演无疑为屏幕前的观众们制造了与电影内容极为相符的情境。

战争是惨烈而血腥的,人在彼时显得如此脆弱,枪林弹雨穿透头盔、撕裂身体;士兵在滩头上寻找自己的残肢断臂;一声炸响过后,米勒拖着的伤员只剩半截……战争场面的还原达到罕见的真实。

八人小分队就已走在了寻找大兵瑞恩的路上,情节交待简洁明了。一行人行军的过程可算开端单元的句号,到此为止,每个成员的性格都已有所体现,小翻译厄本跑前跑后问这问那既松弛了气氛,又为下文揭开“米勒战前的职业”打下伏笔。全片也进入带入过程。

发生在第56分钟,列兵卡帕佐被狙击手射杀,不幸身亡;

仅仅两分钟后,58分钟后,双方发生了一次无意的对峙,最终敌人被击毙。两个高潮连接得如此紧密,仿佛预示着本该得到休息的精神并不可放松,置身战争,理当如此,但一味强调警惕、危险不但不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也难免把自己的门槛垫高,于是新因素介入——第一个瑞恩带着搞笑的蠢气上场,一点失望过后,留给观众更多的是希望。

以数铭牌为过渡,小分队的又一名成员——军医迪克魏德死在攻击伞兵的堡垒前;紧接着厄本放走德国人引发了第四个动作性不强,却更为重要的高潮:列兵鲁宾扬言离开,军士豪沃兹举枪阻拦。

角色关系的高潮开始发生变化,不仅是小团队的上下级,还有队员之间的差异,还有最终的矛盾——动作是否值得,导演代米勒给出了最机智的答案。这个高潮也可以看作发展部的内容。

真正的瑞安出现在电影的一半以上,所以导演的目的非常明确——谁得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救人。

开发部只有十分钟的时间完成任务转移——把瑞安救到守桥。有趣的是,守桥阶段的战斗与诺曼底登陆初期的战斗是一样的,大约40分钟长。由此可见,这部影片的叙述重点大胆而准确。

作为高潮,这部分本该是情感最强烈、最紧张的时刻,主人公命运的高潮,主题的高潮,性格的高潮,但又由于战争题材的缘故而变为视听等感官刺激的高潮,所以可以说这部影片的视觉高潮和主题高潮在时间上是相一致的,便于观众体悟电影的主题。高潮与结尾紧密相连,实际高潮的结束意味着表达的结束。最后,在墓地上演的老瑞安的一出戏,更多的是为了结构的完整性,而不是为了情节不可避免的连贯性。

影片的人物塑造亦非常成功。八人小分队,人皆迥异。军士豪沃斯是米勒上尉的忠实下属;下士厄本是连短兵相接时都会用敌国语言喊“放下枪” 的小翻译;军医迪克魏德事业心强烈,常为自己无法担负与身份相符的职责而自责;其他四人都是列兵,鲁宾对米勒上尉来说不是省油的灯;卡帕佐是个心地善良的澳大利亚人;利施很有正义感,他为纳粹对犹太人的所作所为义愤填膺;狙击手杰克逊长着一幅桀骜不驯的面孔,却是个虔诚的教徒,把每一个狙击对象当作上帝赐予他的礼物。

而我想详谈的是主人公米勒上尉,和他所拯救的大兵——瑞恩。

米勒是个英雄,却不是唯一的英雄。如果当面跟他这么说,他一定会笑着让言者滚蛋。毕竟,“英雄”这个词只对活着的人有意义,只对在乎他的人有意义。

颤抖的右手、倒下的战友、失聪、指挥战斗、抢滩成功,与其说这是性格的铺开,毋宁说是对米勒能力的首肯。可以说到军医死前,他都可被任意一部战争片中的长官所代替。服从命令,宽容下级,所有的抱怨照单全收,所有的任务漂亮完成。

可以说导演塑造了一个真正立体的分队长,他不是靠等级威信、军人责任感支在下属面前的,他想妻子、想回家,他会把袒露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当作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羞于与人分享却又自豪而甜美的经历。

当然,他决不会忘记身为军人的职责,和那个待他拯救的孩子的幸福。这部影片的美国色彩浓郁,家庭对美国人来说,几乎等同于信仰,我想米勒在执行任务的同时,一定也无数次在心里抱怨再自我安慰,或许每次说服自己的,除了“救了瑞恩,就离家近了一步”之外,还有“救瑞恩的家,也是救我自己”吧。军医下葬时,那个男人独自一人的哭泣突然很动人。

瑞恩。大兵瑞恩并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即便处于事件的核心,他的重要性也早被这次行动本身的意义所掩盖。但是,略去拯救对象的额外身份,他,又是观众了解美国最普通士兵的途径。

瑞恩就像一扇窗,透过他,不难看到那些平凡的美国年轻人在没有被社会赋予特殊关照时应有的战争经历,那些跟瑞恩一道守桥的战士们,甚至包括去拯救瑞恩的小分队。

被拯救,这是外界不为他所掌控的因素赋予他的义务,与他无关,因而影片的视角扩大了,在守桥之役前瑞恩根米勒讲述自己兄弟的趣事一场,导演并非在试图说服观众,力证这次行动是在拯救一个多么值得怜悯的家庭,而是通过瑞恩的嘴,说出每一个美国士兵的故事——战前,谁都有美好的生活,每个人都有他们被子弹击中时要为之感伤和不舍的东西,那究竟是什么?

可能在美国,那是家庭的回忆,在别的地方又是别的什么,总之是一些值得珍藏和怀恋的,却又远离的东西。战争的作用在这里仅仅是毁灭所能毁灭一切,战斗者们便是要夺回他们能夺回的部分。瑞恩的性格体现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更为类型化,同样更具有现实意义。

就艺术特色而言,这部影片的镜头运用很见功底,导演的意图在镜头中往往表现得十分明确,并有出色的感染力和表达能力。在影片的前40分钟里,战争的高强度视听施压,导演在这里要表现的是人类成片死去的过程,还有一些未死之人争取活下来的过程,在这里没有英雄没有猛将,所有人的生命都微若草芥,随时可能化为冰冷的统计数字中的一个,没人相信“理智”,正如没人会有意识的试着躲一颗子弹。

又如卡巴佐牺牲的一场戏,镜头大部分时间对着敌方的高楼上的狙击手,主观镜头与脸部特写频繁切换,显示出人物内心的犹豫不决,琢磨不定,而当镜头里的准星终于辨认出狙击手杰克逊的影子,却也是自己命丧黄泉之时。

一个反视角的运用告诉我们,在战场上一对一的决斗中根本没有正义和非正义的言论必要,因为那时除了生,就是死。

镜头的内容完全与所要表达的主旨一致,厄本最后开枪打死他曾放走的德国人时,摄影师并没拍尸体,可见死的是谁并不重要,重要强调的是,他终于敢杀一个该死的人了。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篇5

看过这部电影以后,感触很大,一是战争真的很残忍,二是瑞恩最终能够获救就是因为上尉的执行力强,三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所承受的痛苦比想象中的要大的多。

八个人去营救一个人,到最后死了6个,这样到底值不值这个话题,从中反映了很多问题,也许他们为了不同的目的去执行,但是结果只有一个就是要找到瑞恩!在找瑞恩的途中,他们有过分歧,我记得当时是因为上尉的原因把这次分歧摆平了——上尉的身世,一位教师,可以想象要成为一个杀人无数的人他承受的压力和痛苦有多大。

等到找到瑞恩的时候,他们有开始了另一场战争,到最后上尉的中弹也在向坦克开枪,知道救兵到来,这可以看出来,他的意志力很强,这点很佩服他!电影的结局是瑞恩获救,一直在按照上尉的一句话生活——要做一个正直的人!

当我看到瑞恩的母亲要同时收到三面美国国旗的时候,感觉这位母亲很伟大。为了让 他不在接受到第四面国旗,才有了这部电影后来的演绎。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篇6

,斯皮尔伯格1998年神作,久闻其大名是在各种电影专著中。的标签很多:斯皮尔伯格、二战、战争片、美国精神。网上有关影评多如牛毛,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我来说,选在这个时候看完全是出于通识课倪老师的要求。因此,我的切入点或多或少与这堂课的听课感受有关。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影片开头近半个小时的战争场面让我恶心,这么直观地看战士们在战争的各种残酷血腥的死法还是第一次。这半个小时里我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是:瑞恩和这群人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拯救他?他怎么了?

答案在半小时后揭晓,诺曼底登陆成功了,伞兵瑞恩被困在了敌人后方,而他的三个兄弟全部在战争中死亡,家中的老母亲只剩下了这个唯一的儿子。美国作战总指挥部得知情况之后,决定组织一个小分队前往救援,米勒上尉和他的七个部下,外加德语翻译厄本。在战火依然燃烧的欧洲战场,敌方危险重重,他们毅然上路,只为一个上级的命令,只为实现对一个他们不认识的母亲的诺言。而死亡,随时可能到来。

风雨交加中的逃生、危险暗藏的伏击、长途的跋涉、兄弟的相继牺牲、希望的日渐渺茫,我困惑了:这么多人去救瑞恩值得吗?为了瑞恩牺牲这么多战士明智吗?疑问不攻自破。

米勒上校把这场寻踪看成一场赌注,殊不知他内心的痛楚。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每个人在战争到来之前都曾有过美丽但与战争毫无关系的梦想,有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生活幸福。米勒在面对部下要离开时没有表现出任何吃惊,在踏上这条没有回头路之前,他或许预料到了这一切的发生,但对他而言,战场上的使命比什么都神圣。米勒说,到兰姆勒带瑞恩回家能让我回到妻子身边,我会担下这项任务。你想退出?你想回去战争?没关系,我不会阻止,我甚至还会替你申请,我只知道,每多杀一个人,我就离我的家越远。拯救可以救赎在战场上疯狂杀戮的罪恶,于是,没人想再退出。

所有人生命的价值此时被大大的简化,即救出瑞恩,然后回家。陆续牺牲的战士,临死前都会说一句话,“妈妈,我想回家。”还有一封写好的带给家里的信。因此,拯救大兵瑞恩的人的终极目的和瑞恩的终极目的融汇一体,即:实现对母亲的承诺,平安回家。这正是人性中相通的地方,没有人想继续战争,那么拯救瑞恩,可以逃避战争;瑞恩平安回家即是对米勒他们平安回家愿望的变相实现。这即是米勒及其部下不顾一切拯救瑞恩的终极价值。

于是就有了麦克对米勒上校的说的话,“或许在这场混蛋战争中,拯救瑞恩成了唯一的好事。”他们的无畏牺牲为瑞恩平安回家搭建了桥梁,生之价值得以如此高贵地彰显。

我又在想,假如瑞恩不能平安回家呢?假如战争永远无止境的继续下去呢?他们如此的牺牲有意义吗?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篇7

此刻已经看完这部**一个多小时了,但是情绪还是不能平静,还是很堵得慌。**血腥的在,残酷的战争,人性的反映,都给我的心一个强烈的震撼!总有几块,我看不下去,下意识地留着你的头。

我很佩服斯皮尔伯格。他所寻求的切入点深深地打动了我

战争总是最残酷的!它使普通人变得无辜。在烛光下,当几个大男人露出温柔的一面时,我突然发现他们只是普通人!

还有我的家庭和我的生活!他们还八卦和开玩笑。他们谈论的是与我们如此相似的生命碎片!没有人天生就是英雄!

只是为了一些人的野心,却让大量无辜的受害者。

当瑞恩和队长在谈论和哥哥们在一齐的生活时,我感到很痛心。从那么幸福的场景,一下坠落到死亡边缘,那种对心灵的冲击力,连我这个旁人都不忍看。很多人害怕死亡,我想是因为他们对未知的恐惧吧~其实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明白你在哪天会突然消失,毕竟时光还有那么多你留恋的东西啊~或许很多人咒骂那个不敢开枪的家伙,若是他敢在关键时候开枪,可能就不会酿成那么惨的杯具了,但是,这也是最真实的地方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关键时刻成为英雄的,人性也有脆弱的时候!

据说对敌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残酷。是 啊!如果他们不放开德**队,他们的队友就不会死在那个人的枪下。可在战争中,没有谁对谁错,成王,败寇!

此刻,我生活在和平年代,真好……

看一部好**,净化一次心灵,真好……我期望成为英雄。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篇8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战争片,一向以来我都很少看战争片,因为总有那么几个片断,太残酷、太血腥,使人无法直视。所以,久而久之遇到这种画面总是会下意识的把头别开,可是这部影片使我真正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

电影开头就是,老瑞恩带着自我的家人来到米勒上校的坟前,向他的灵魂祈祷。自从俄马哈抢滩成功后,总部就接到了瑞恩一家三兄弟都牺牲的消息,便下令让米勒一行人去救他。在半途中,他们几个都慢慢的走向死亡,可是经过艰苦的努力,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最终找到了瑞恩。可是,让人疑惑的是,米勒一行人没有立刻走开,而是他们决定和瑞恩留下来共同守卫桥,可是最终米勒上校还是死了,可是临死前还不忘叮嘱瑞恩要好好活地下去。

是啊!战争永远是最残酷的,它往往使平凡的百姓也被无辜的牵连。在烛光下,当几个大汉露出他们的柔情的一面时,我忽然发现,他们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啊,也有自我的家室、自我的生活;他们也会聊八卦、开玩笑,他们谈论的事情和我们平常谈论得是那么相似。没有人天生就是英雄,而只是为了某些人的野心,却让大批大批的无辜者牵扯进来一齐受害。

从这部电影中,我们能够看到,战争不光是政治的延续,它也会给我们所有的人留下不一样的记忆,有的惊栗,有的惨烈,有的悲痛,有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给人们带来最多的是难过。

相关阅读

  • 拯救观后感

    经过精选笔稿范文网认为“拯救观后感”是最值得一看的文章之一,我们提供的建议仅供参考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调整。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和电视剧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内心会产生许多不一样的想法。 观赏完毕,我们对此作品各有体会,观后感是提高自己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 和谐拯救危机观后感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各类范文的需求不断增多,范文包含各种各样的文章,值得参考的范文有哪些?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和谐拯救危机观后感,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善待当下,学会感恩。灾难当前,危机当前,和谐拯救危机回答了现在很多人内心深处最焦虑、最不安的许多问题。净空老法师说,在宇宙之间,所有一切爱与感恩...

  • 2024拯救大兵读后感(范例十篇)

    相信“拯救大兵读后感”一定能够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思考,我一口气读完了作品这本书,总是忍不住回想书里的许多场景。大家写好读后感时,一定要挑选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去写,这读后感怎么写才能给后人启迪呢?阅读完这篇文章后您的知识面将会更加广泛!...

  • 医生观后感(模板8篇)

    由于我们工作的严谨,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范文类型,范文可以运用到不同的场合,值得参考的范文有哪些?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医生观后感,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合理用药是提高医疗质量、减轻药物毒副作用和缓解“看病贵”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使药物滥用现象比较严重,如何加强合理用药管理,是摆在管...

  • 建党伟业的观后感(模板8篇)

    经过查找笔稿范文网终于找到了这篇令人眼前一亮的“建党伟业的观后感”。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影片上时,与故事情节产生共鸣时总会得到不一样的感悟。写观后感能帮助我们回忆作品情节,保留当下感受,有没有好的作品名观后感模板呢。你认为优质的作品名观后感具有什么特质呢?请务必保存本文以备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