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与梦想观后感系列八篇

发表时间:2024-07-08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对于各类范文的需求不断增多,范文往往会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你是否在寻找一些可参考的范文呢?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光荣与梦想观后感系列八篇,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光荣与梦想观后感(篇1)

作为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光荣与梦想》以历史的角度对美国从1932罢工潮的“补偿金大军”至1972年水门事件及其余波的这40年的国家、社会乃至个人进行了详尽的描写。从罢工潮到呼拉圈风靡美国、从参与二战到可口可乐在西方世界的兴衰、从冷战到猫王、梦露们的崭露头角,引领风尚,在作者的嬉笑怒骂之间,我们仿佛经历了一次遥远的穿越,在美国探索、改革、前行的路上,感受着星条旗下属于他们的荣光,在与梦想相依相偎。

从1932至1972年,在这短短40年间,我们不得不惊讶,大洋彼岸的那个国度走过了多么传奇性的40年。即便是此时此刻,这40年的喧哗、狂热、幽默、恐惧与彷徨都还余澜未了;;即便是此刻,美国依然正准备着水门事件的40周年反思。同时,此时此刻,当代人也普遍认为,当下已成为反思罢工潮、朝鲜战争等重大事件的契机。

在反思了种种国家、社会层面的大事之后,纵览这载着光荣与梦想的40年,我们得以略窥那始终高高飘扬着的漫漫美国梦,以及美国人追梦的身影。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而美国梦,也正在此时不断地发芽,生长。正如作者所说,这个时代,“英国人昂首阔步,仿佛他们就是世界的主人;而美国人自由散漫,似乎毫不在乎地球谁属”。

然而,在看似自然的身影背后,却是凤凰涅盘的不懈追求。而支撑起这高歌猛进的传奇时代的,正是那一如既往的美国梦。

是的,太阳不需要证明它明天会升起,但是为了表达它对地球的爱,它的嘴上总是挂着星星。怀着这个梦,美国人将对民主、平等、和平、科学乃至光荣与梦想的渴望内化至心底,化作令世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幕永恒。从埃莉诺那“**夫人”光环之下毫不褪色的慈善形象,到默罗站在伦敦电视塔上直面马耳他十字的勇敢背影,再到斯波克即使被侮辱为“流浪汉”也依然坚决反战的执着背影,美国人的特立独行为20世纪的人类历史抹上了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充满未知的年代里,人们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而且这只与他自己而不是他的先辈的所为有关。只要愿意冒险,愿意创新,愿意思考,自己的价值终有被承认的一刻。而对自由的思考和对真理的渴望,使每个人都不怕谈论我的内心,也不怕外界的困难。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

这一切,都是美国梦的见证。

当然,在火与钢的火花碰撞的背后,也难免有阴暗与阴影。正如南北战争的双方信仰着同一个上帝,某些人对“美国梦”的歪曲和误解也有可能导致逆流的出现。就在罢工潮时,面对着“补偿金大军”的麦克阿瑟曾说过:

“如果谁说笔杆子比枪杆子更犀利的话,那他肯定没遭遇过自动**”,小乔治巴顿在这个时候也曾用剑鞘击伤了救命恩人的头部,矛盾剧烈运动时,像麦卡锡那样的政客们无视了常人的悲欢,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一切,让人们的心中留下了阴影。更遑论二战后那“猜疑的年代”,冷战时的勾心斗角,不顾常识的力量,执意地阶级斗争,执意地争夺利益,给全人类也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然而,我们应当明白,这并不值得后悔,毕竟这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要经历的曲折。

关键就在于,我们也要清楚,因为美国梦,因为美国梦所倡导的精神,星条旗下的社会具有了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从大萧条时的《社会保障法》、柏林危机时西柏林上空的雄鹰到后来护卫黑人上学上班的军队,这些不和谐的音符被人们一一关注、消除。因此,时过境迁,美国社会的进步从未停止,美国的综合国力也从未离开真正的巅峰。

何为美国人的光荣与梦想?也许这本书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荣耀来自伟大的传统,梦想来自对自由的渴望。

怀着美国梦,他们不仅期待着先辈们为捍卫自由和民主而奋斗的身影,也尊重他们心中不可阻挡的良知和灵感。在新时代、新天地之下,美国人日益奋发,在他们的努力之下,可以说:这梦想,不休不止。

纵观全书,我们可以看到长期以来美国梦者在坎坷的道路上,也可以看到他们创造了自己的光荣和梦想,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回忆。以历史为镜,或许我们可以在大洋彼岸的倒影中找到自己的荣耀之路,书写自己现在的梦想和未来的荣耀。

几年前我读西方新闻的失候,虽然经历过翻译可能造成的失真,但我还是觉得它与国内新闻有很大的不同。国内的新闻总是平铺直叙的叙述一个新闻事件,而西方新闻往往在保持客观性的同时,综合运用各类表现手法使得新闻有趣,充满了可读性,其中如经常的夸张、比喻等手法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新闻表达的内容。近几年,国内的新闻也变的有趣起来,比如当时我读到《经济观察报》的主笔许知远的文章,特别长篇专题文章时就明显感觉了一种西方新闻的味道。

后来,我了解到,许多新一代中国记者都受到了一位美国记者和作家的影响。他叫威廉。曼彻斯特,而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那本横跨1932年到1972年四十年美国历史的名作《光荣与梦想》。 终于,每天下班回去,翻看一个小时,慢慢的看完了这本大部头,领略了四十年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虽然这部作品很厚实,但是阅读的体验并不艰深或是沉闷,如果真是这样,想必本书的写作方式也不会被这么多记者模仿了。尽管这部书从多角度表现了整个美国社会那段时期的社会生活,但是也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美国**,从胡佛直到尼克松,中间有罗斯福、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这几位美国**也经历着美国历史上一个动荡巨变的时代。

尽管美国政治相对更加大众化一些,但是毕竟站在舞台前端的总是那些风雨人物,所以以美国**的更迭阐述美国政策的更迭,进而表现社会风气的变化,无疑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成功的写作策略。本书还有一大特点,便是把美国社会放在当时整个世界的背景下看待,所以,每一章的最后总会有一段同时期世界的局势阐述,与美国历史对比,制造一种“风起云涌”的效果,很有感染力。而本书最具煽情-色彩,也是被中国记者们吸收的手法便是,在一个时间段上,说说后来的风云人物当时的情况,如还只有n岁,如还在某某学校念书,如还在干着某某显得不那么“风云”的小事。

如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就是本曼彻斯特痕迹浓重的作品,当然,这里不是想抹杀《激荡三十年》的出色之处,毕竟,写这种时代大背景下的作品,《光荣与梦想》确实是很好的参考和框架。

在曼彻斯特笔下的四十年美国史确实可以称得上波澜壮阔,以大萧条时期的惨境和“补偿金大军”事件开始,在那个“山穷水颈的夏天,胡佛成了美国历史上一个不太光彩的**,而充满传奇色彩的罗斯福着开始了他的时代。接下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似乎只有珍珠港事件让美国人对这场战争有着刻骨铭心的伤痛,而接下来尽管有大量美国青年战死沙场,但是美国却着实获得了现实的战争红利,而杜鲁门正是幸运的接过了这份红利,但是也“不幸”的接过了罗斯福光辉的时期给他留下的阴影。在书中描述着杜鲁门刚上台时,人们对他的猜疑和他对人们常常拿他与罗斯福比较的恼火,不过他坚持了下来,还开启了冷战时代,而国内,臭名昭着的麦卡锡也开始了美国内政的黑暗年代,另一名“**斗士”尼克松似乎是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但是却显得没麦卡锡那么强硬。

艾森豪威尔结束了民-主党对白宫的长期“占领”,同时带领美国进入一个“全速而稳健地进行”的时期,那段时期,美苏两国在太空的竞争开始,书中对当苏联在初期处于领先地位时,国内各式各样的反应有着生动的描绘。接下来,美国历史另一位传奇**,肯尼迪上台,在我看来他的传奇并不在于他后来的被暗杀,而在于他在任的时期确实是段动荡而洋溢激-情的时期。“猪湾事件”,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给我更深印象的是肯尼迪对黑人运动的坚定支持,那场出动军队护送黑人学生入学的场景足以和马丁。

路德。金的《我有个梦想》的演讲场景相媲美。约翰逊在肯尼迪上台后的处境和杜鲁门颇为相象,在这段历史中,约翰逊似乎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似乎也只有在如“肯尼迪遇刺,约翰逊接任**”这样的叙述中出现他的名字。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约翰逊。终于,尼克松登场,据说很多人都想不到中美建交会在这个昔日的“**斗士”任上实现,而这也正反映了政治的多变性和现实性。

这本书以水门事件及其后果作为结尾,这也给我带来了愉快的阅读体验。虽然这本书的主线是美国**的更迭,但最吸引我的是各个时期美国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方面的详细而生动的表现。而经常引用当时**的很有个性的表达,也让今天再看别有一番趣味。

光荣与梦想观后感(篇2)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一)

初次听到《光荣与梦想》这本书,是在罗振宇的节目"罗辑思维"中听到的。拿罗振宇的话说,这本书就是他们的镇店之宝。最近闲来无事,看了这本书,颇感有趣。这次调了其中几个片段,来谈一下我的收获。

众所周知,在战争期间物资供应紧张,所以美国人在这段时间里也实行了配给制。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让我来看一下吧。人们在实行配给制的过程中对糖、黄油、肉、香烟这些东西短缺尚可以忍受,毕竟战场上的部队和大量的人民需要这些东西。但是假发、割草机、纸张、尿杯、龙虾叉这些东西短缺却是大惑不解,这难道也是前线需要的战略物资吗?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的人民对这种奇怪的现象大惑不解,以为其中可能是存在大量内部交易、腐败等行为。好来才知道真实的原因——原来是平时生产这些小东西的工厂多数情况下都在为战争机器服务,所以战时不会生产像游船、龙虾叉一类的东西。这里插一句,从这个细微之处我们就能感受到当时美国国力的雄厚、科技的发达。一些平时生产边角料的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竟可以满足军队苛刻的要求这是多么的令人不可思议。从这也可看出美国民间技术力量储备的雄厚。不知那些动辄就说中国赶超美国的人怎么看这个现象?不要忘了这还是七十多年前的事了。一个国家的国力无时无刻不在细微之处中体现。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国来说,宏大叙事已经够多的了,我们也需要一些精致的小玩意儿来展示我们自己。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那些小东西的库存呢?库存也应该会被清理的啊。其实这里真正的原因则是全国性的大动员必定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问题。例如当时全美91%的人口,也就是亿,都需要发放"糖配给证",不能指望发放过程中不出任何的纰漏,错误是难免会发生的。当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洛杉矶发生了一起谋杀案,当地记者菲尔顿立刻赶到案发现场,确定受害者已经死亡,他就立刻前往受害者的住处。不过,他可不是为了去查找真相的。他一到地方,气喘吁吁地问房东:"能不能把死者的房间租给我?"房东摇摇头说:"我已经租给刚才过来的警察了。"由此可见当时的物资调配有多混乱。

从上面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计划经济是多么的不靠谱。一个系统越复杂,越不能依靠简单的计划行事。所以中国目前进行的经济市场化改革是绝对不会倒退的,市场化是一条必然的道路。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二)

史学的回归

关于历史,我们能说的实在是太多了。就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历史?就足够写无数本皇皇巨著,发表无数篇大小论文。即便如此,这个问题至今还是很难说有任何的定论。就我本人而言,对历史的喜爱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可惜的是,我没有接受过历史学的专业训练,在历史理论方面几乎就是一片空白。最近一两年里,通过读书,我从钱穆、黄仁宇、余英时还有赫伯特·巴特菲尔德等人的著作中了解到这方面的一些只言片语。因此,对于这篇读书笔记,心里一直都忐忑不安、不敢下笔。可是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读《光荣与梦想》时的一些想法渐渐开始淡忘了、模糊了。心里终于着急起来,不管是思想还是谬论,还是赶紧写下来吧,反正也不拿去发表。

对于《光荣与梦想》这本书,套用一句俗话,可谓"如雷贯耳、闻名已久"了。我看书一向比较挑剔(主要是怕浪费时间),往往只读那些评价普遍很高、或已得到时间证明的书。读之前也一直担心《光荣与梦想》会不会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直到自己辗转买到这本厚达1000页的大部头,开始认认真真读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本多么出色、多么精彩的历史著作。作者威廉·曼切斯特用他幽默风趣的语言、广博的涉历,通过引证各种原始材料――谈话、评论、报道、甚至流言蜚语等等,展示了从1932年至1972年这40年期间美国社会各阶层、各方面演变的历史长卷。

《光荣与梦想》带给读者的不是乏味的流水帐、也不是片面的褒贬、更不是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说教。《光荣与梦想》尽管拥有一个冠冕堂皇的书名,但是它的内容却大都关乎芸芸众生的普通生活。尽管政治和政治人物不可避免地成为无数史书的主要部分,但是我始终认为社会本身才是本书关注的焦点。《光荣与梦想》通过对这40年间美国社会起起落落的描述,包括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相当忠实地把一个"原生态"的美国展现在我们面前。

由于所处教育环境的影响,一直以来我们或被动或主动地读过很多批判美国和资本主义的书和文章。这些书大都叙述简单粗暴、结论武断、批判色彩过于明显,等我们慢慢从多个渠道了解到"真象"后,立即就会对这种教育和书籍产生极大的反感。我自己就发誓再也不读这种书,坚决不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这些垃圾上面。现在想来,我们的历史教育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在时间面前,没有任何金科玉律是可以保证万世不变的。与其用那些预设目的的片面材料,还不如读读这本美国人的现身说法,效果反而会更好。《光荣与梦想》主要讲的也是美国的失败和问题,而不是美国的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优越,这也是符合美国记者的一贯风格。

《光荣与梦想》依靠大量原始历史资料、通过平实的叙述来讲述某个特定时代的美国及其社会。通过读这本书,我想我们对美国及美国人的看法将更趋于理性和平实。我们至少可以感觉到:美国既不是天堂更不是地狱,美国其实跟我们自己国家一样,有丑陋的一面,也有可爱的一面;美国人不是天使更不是魔鬼,他们中有坏人也有好人,大部分人和我们一样,为了能够生活得更好而努力拼搏。我们从许多研究型的书籍里也能够读到对美国及其民族性格的剖析和归纳。那些抽象的概括虽然不能说错,但也很难百分之一百正确,介乎一种"似是而非"的层面。读过本书,我们可以以一种平视的角度,从我们自身的生活和情感出发,来看待美国和美国人。

当然,《光荣与梦想》也不可能穷尽那段时期美国的所有事情,以及美国社会的每个角落。所谓的全面,在书写历史时永远都是相对而言的,特别是一部国家史和社会史,它往往只能选取期间典型的,能够从中看出历史演变、社会变迁脉络或趋势的那些事件。同样,所谓的客观,对于历史来说也永远是个相对的概念。任何一个历史学家、或者写历史的人都会不可避免地带上自己的爱憎。同时,记述历史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讲述一件事,它必然包含许多其他的目的在里面,比如我们经常说的"以史为鉴".《光荣与梦想》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作品,但是对于我国现在陷入低潮的历史学来说,这本书至少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可供借鉴"的机会。

我国历史学的衰微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其实衰微的不仅仅是历史学,包括文学、美学、哲学、政治学等社会学科都遭到前所未有的冷遇。只有经济学一枝独秀,但近年来也饱受诟病。其中的关键原因是在国家和社会急速转型的大背景下,这些本身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学科一时间跟不上社会变迁的步伐,满足不了人们已经改变的胃口和社会大众的需要。由于国家教育体制、科研体制的惯性、以及我们国家本身问题的复杂性,要解决这些"滞后"问题绝非一日之功。然而危机的另一面其实就是机遇,有了"大落"方有"大起".就历史学来说,今天我们至少已经看到一丝曙光的出现。这一缕光明来自于我们从西方学者(包括华裔历史学者)那里借来的火种,重新点燃了那堆余烬,让它重新焕发千年的辉煌和骄傲。

要说我们的历史学,本不该是这样的,更不能摊上"先天失调"毛病。全世界各大文明体系中,中国人的历史观念最强。中国的历史资料也最丰富。除了人所共知的《二十五史》外,还有其他汗牛充栋般的史籍、野史、传记、笔记等等。甚至祖先祭祀时使用的那些骨骼、龟甲都雕刻着一个遥远时代的历史。这些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是我们追溯史迹、缅怀先人的精神寄托,更是我们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想想可怜的印度人吧!他们虽然名列"四大文明"之一,却因为不重视文字相传,现在只有靠《大唐西域记》这样的中国典籍了解自己的历史。相比之下,中国人简直是太幸福太幸运了。

近现代中国史学的衰微缘于"五四"以来对中国传统的极端反动。这些盲目否定历史和传统的运动最终摧毁了传统史学(包括其精神和文本)应有的地位和尊严,也割断了它流传的脉络,使那些优秀的传统由于被抛弃的时间过长而逐渐被人遗忘。近代以来,我们的历史学一概以西方为标准、以西方比附东方、言必称希腊,完全忽视了中西方大相径庭的发展路径和特色。建国以后,更是一切唯马列主义为马首是瞻。马克思列宁主义中那些缘于西方(俄国)历史的原则、标准、判断,成为裁断我们历史"剪刀":这一段是原始社会,这一段是封建社会;这是进步的农民起义,这是反动的封建统治;这是先进的生产力,这是腐朽的封建上层建筑,如此等等。这种变相"全盘西化"的结果就是割断了我们的历史传统、肢解了我们历史的整体、混淆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将史学片面化和意识形态化,从而使我国史学走入一条死胡同,深陷困境而难以自拔。

我国传统史学并非没有缺陷可言。建国以来的史学研究也并非一无所成。但是,当我们把眼光放长远来看,以官修史学为主轴、以儒家思想为基本治史原则的传统史学确实面临着一个向"现代化"和"科学化"转型的大问题。遗憾的是,建国后的"马克思化"并没有为史学转型带来多少积极的成就和经验。传统史学一向被人贬为"王朝的家谱",而马克思化的史学也没有走向大众、反而成为宣传的工具和政治的玩物。其结果是导致史学在改革时代急速边缘化和国民历史素质的降低。这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玩笑――世界上历史材料最丰富、历史传统最悠久、历史关切最深厚的民族竟然陷入无史可读、无史可治的境况。

我国史学的转机始于新世纪。掀起这次史学革新帷幕的是以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为代表的海外华裔史学著作在国内的流行。《万历十五年》在国内的成功是空前的、带来的影响也是开天辟地式的。随后,国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一大批相似的作品、掀起了新一波的史学热。()到后来,就有了易中天的"超男"现象。《万历十五年》之所以流行,学者们可以得出无数条原因。但是作为普通的读者,《万历十五年》给我们的感觉就像一阵清风吹来,让我们体会到一种不同的阅读享受。原来历史是可以这么写的?这是我读完《万历十五年》后最大的感慨。

有了《万历十五年》的铺垫,再去读《光荣与梦想》,那种强烈的冲击感已经削弱了很多。和《万历十五年》一样,《光荣与梦想》对于我们中国读者和治史者而言也是一种崭新体验和可能选择。目前国内繁荣的史学热背后,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西方史学著作的影响。这也许暗示着一个新的方向。不过表面的繁荣无法掩盖内心的苍白和空虚,仅仅靠西方的影响是不够,必须把这种影响内化为我们自己精神的一部分,和自己的传统融合在一起,以西方唤醒东方,以东方整合西方,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坚实的、长久的道路来。中国史学的未来必须构建更加坚实的理论和心理基础,必须融合传统史学和西方史学的精华,从而开辟一条新路。这条路需要许许多多人的努力,包括学者乃至我们这些普通读者;这条路还需要时间和试验,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但是,只有走上这条路才能够让史学真正回归。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三)

谢寒波

各位书友好,我是石牛寨镇谢寒波,今天我分享的书籍是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

生活在中国的我们,似乎从一出生就与"山姆大叔"有着无法割舍的爱恨情仇,我们既羡慕、赞叹美国的科技发达、生活富裕,也喜欢美国的好莱坞大片、新奥尔良烤翅,又对美国独霸一方而"耿耿于怀",在我们身边也充斥着"东风"与"西风"的对比较量,最近的一次阅兵似乎又将美国推到了"不可原谅"的境地。美国不是我的国,但似乎是我不得不了解的国。

《光荣与梦想》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时代,它浓缩了美国1932至1972年40年的社会发展历程,涵盖了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研发、人权运动、种族隔离制度、空间竞赛、冷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等,从我所熟知的历史来看,这似乎就是美国历史的一大半,也正是这40年,美国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大飞跃,正式登上世界舞台,开启美国时代。本书一共四卷,万字,垒起来和四大名著差不多厚,是个大块头,一个月下来才看完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大半,所以此刻只能提半桶子水来见大家了,非常惭愧。幸好,看完的部分正好涵盖了罗斯福执政的前后,所以我就分享这一段较完整历史的读后感吧。据说本书自1974年面世以来,就广受读者热捧,估计在书友中我算是初生牛犊了,不当之处,请各位书友多多指点。

对于所读的1932-1950年的美国历史,我有以下三点主要感悟:

一是苦难铸就辉煌。本书历史自1932年开启,正值美国经历经济大萧条。那是一个灰色的时代,工厂破产,农场产品堆积,成千上万的人饥肠饿肚,四处游荡,又惨遭各州警察驱离,就连那些曾经为国献身的"一战"老兵也得不到任何救助,针对大型公司的游行、罢工此起彼伏,流血冲突不断,国会山被流民"占领",以致需要麦克阿瑟将军动用军队来镇压贫民,政府忙于自救而无暇顾及世界大战正在进行。1932年,日本攻占锦州,中国东北三省全部沦陷,中国也正遭受着磨难。美国比我们幸运,历史选择了罗斯福,这个坡脚但睿智、坚韧的老人。他实施了"百日新政",通过了《紧急银行法》《全国工业复兴法》等一系列改革法案,拯救产业,增加就业,开始"炉边谈话",告诉绝望的美国"我们唯一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带领美国人民找回自信。但罗斯福并非一番风顺,法官平均年龄达78岁的最高法院,思想保守,随时都可以推翻新政,事实也是如此,到后来,拯救危机的关键举措《全国工业复兴法》被控违宪而宣告终止,《社会保险法》也被渲染成《共产党宣言》的翻版,罗斯福则被诬告为"赤色分子",反罗斯福阵营十分庞大。改革与对抗不断交织,但美国在罗斯福的带领下最终走出了危机低谷,工人开始工作,商店有了生意,游荡的人可以租得起房子。美国人重拾信心,无比团结,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复兴运动。可以说,大萧条是美国失落的低谷,也是振兴的开始。

二是大国始于担当。在过去宣传中,美国是好战的、野蛮的,善于发战争财,似乎是个讨人厌恶的黑心商人。但事实或许并非如此。起初的美国,并不热衷于霸权,而且奉行的是"中立主义",此前的《中立法》规定美国不能向交战国出售军火,美国公民不允许乘坐交战国的船只,否则后果自负,美国也曾拒绝与英国联名谴责日本侵华的行为,很多美国人甚至认为根本无需保留军队。但中立的美国再强大也是无法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也无法领导世界。纳粹的进攻速度之快令人咋舌,罗斯福已感觉到美国不可能免受灾难,开始援助英法等国,日本轰炸美国珍珠港,美国正式卷入战争,并逐步担当起反法西斯的重任。在欧洲战场,美国与英法阻击疯狂的希特勒,并成为欧洲反攻的中坚力量,在太平洋战场,美国与日本开始了海上争锋相对,消耗了日本大部分舰队、战机,夺取了日本在东南亚的大部分殖民地,最后两枚名叫"小男孩""胖子"的原子弹彻底击碎了日本负隅顽抗的武士道心墙,日本被迫接受"无条件投降".其实在此之前,美国并未遭受国土侵犯,也并不强大,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不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二战的命运、世界的命运,那时罗斯福连同丘吉尔、斯大林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领导者,而不可否认罗斯福正式带领美国成为世界权力中心的中心。二战中,美国军事工业、科技创新都实现了跨越发展,美国经济也摆脱了萧条,美国外交开始触及世界。假如美国继续奉行"中立主义",没有参与二战,那今日之美国,今日之世界又会怎样?历史似乎是偶然,也是必然。相比之下,我们中国要成为一个世界大国,似乎还有很多路要走。自己喧嚣的强大或许并不是世界认可的强大。

三是变革强过偏见。印象中的美国是怎么样的?不少人会说自由、民主、开放、高度文明等等,并借此批评我国现行的政策,指责我们的人权,也有很多人说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太快等等,劝我们要等待、要包容、要拥护。但反观美国70年前的历史,或许我们该放下偏执、偏见。危机中的美国并不光明,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失业、流浪而得不到救助,甚至被州政府无情驱离,必要时还以"维护国家安全"之名动用军队镇压;罗斯福时代也并不民主,一段时间内罗斯福似乎等同于了法律,议员们只是履行了"举手"的义务;战时的美国也曾实行配给制,物资极度匮乏,营养不良影响了几代人;现今美国大片里的露骨镜头,在那时的广播电视几乎不可能出现,审查相当严格,人们也不可能公开谈"性";那时的美国人权同样糟糕,黑人依然不能享有同等的投票权,依然被上流社会所提防,工人们被压榨,童工现象普遍存在。等等。在1932-1972这40年,美国也经历了无数大变革,无数次重新洗刷自己,有黑暗、有动荡、有保守、有愚弄,但美国的优势在于包容,能顺应潮流,又善于创新,在困难面前选择变革,在变革来临时选择顺应。我们或许无需一定要与美国等其他国家对比出个一二,然后说这个好那个不可以,或许我们也无需要盯着自己的伤疤然后不断重复回忆过去的苦痛,或许我们也无需炫耀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之快,国家之强大,我们需要更加专注于自己的问题,然后全力去解决它,至于什么道路,什么技术,或许只有成功后才有最终的定论,而且会是不错的定论。

鉴于本人阅读的还只是本书的部分,所见识的也很浅显,暂时只能分享这几点不成熟的读书感悟。不过,《光荣与梦想》这本书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大作,经典,值得推荐。该书采用了蒙太奇式的记述手法,像是展开了一部历史大剧,每段历史都是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趣味性较强,同时又专注于细节,展示了美国40年的点点滴滴,内容十分丰富,既厚重又气势磅礴,与作者恰到好处的幽默感相融合,让历史变得立体可感,轻松愉悦。后段我会继续读完《光荣与梦想》第三第四卷,同时结合书友推荐的《纸牌屋》《民有政府》作为了解美国的启蒙读物,希望对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有所帮助,也希望能有机会与兴趣相投的书友们一起交流分享。

光荣与梦想观后感(篇3)

曾经,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对即将奔赴抗战一线的学员提出要树立“第一,当学生;第二,当先生;第三,当战争领导者”的理念。今天,作为一名深入基层一线的选调生来说,更应该带着使命下基层,怀揣梦想做选调生。

选调生要善于当学生,持之以恒学知识。“想要获得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成就,我们就不能满足现状,停滞不前,只有将自己的梦想转化成有价值的热情,我们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发展和成功”。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基层乡镇的情况纷繁复杂,选调生如果只是硬搬书本理论只会处处碰壁。因此,身为一名基层选调生,要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坚持不断学习。一方面,我们要虚心学习基层经验,掌握乡村理论技能,另一方面,要自觉提出再教育、再培训的要求,切实增强信息开发与利用的能力。

选调生要乐于当先生,深入基层解难题。选调生如果仅仅掌握了知识,却为了自身利益,不将其用于致富农村、造福百姓,那就没有践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时代楷模黄文秀,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心上”“当亲人”。她怀揣民情日志走访慰问群众,用脚丈量民情,时刻站在群众立场,亲身体验群众冷暖,千方百计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她用她年轻的生命展现了一名优秀选调生的时代风采。选调生只有深入一线,将在校园所学知识用来帮助群众办事,巧解群众难题,才能受到群众的拥护和欢迎。

选调生要敢于当领导者,引领群众奔小康。“思想是明灯,能照亮前进的道路;思想如甘泉,能沁人心脾”。选调生作为基层的“知识分子”,一言一行都肩负着组织的期望,一举一动都代表着组织的形象。因此,选调生首先要做个信念坚定的人,积极响应支持党的国家各项方针政策,不“唱反调”,不“牢骚抱怨”,让共产主义信仰内化于心、内化于行。其次,选调生要当好“服务先锋”,必须思想和行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扶志”又“扶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选调生要扛起发展大旗,为自己的家乡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将选调生有计划地下派到基层乡镇工作,是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选调生队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扶贫攻坚贡献了重要力量,从选调生自身来说,不仅要能够善于当学生,还要乐于当先生,更敢于当领导者,如此这般,为基层发展出心出力,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才能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上一层楼!

光荣与梦想观后感(篇4)

《光荣与梦想》是一套四部组成,描写美国1932年-1972年四十年间社会最动荡时期的纪实性文学作品。

纵览这四十年间,经历了二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民权运动等历史性重大事件,随着罗斯福,杜鲁门,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一位位政坛风云人物闪亮登场又嫣然远去,历史仿佛一个巨大的滚轮,不断向前飞速前进。

时代的节奏如此之快,每一代美国公民,每一位政坛领袖,每一次游行与运动,都包含着弱小个体的心中怀揣的小小梦想。他们或许偏激,狭隘,自私;或许过于理想化,或许茫目摇摆,但小小的梦想与光荣的使命感让每一个人在这个社会大浪潮下翻腾,这是一个让人心潮澎湃的年代。

惨烈的太平洋战争奠定了美国在世界的主导地位,以血和泪交织的黑人民权运动改变了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泥潭中越陷越深的越南战争牺牲了上万的美国大兵,从原子弹的诞生到氢弹的诞生,核武器的不断升级在预示着国力强盛的同时又为无辜的平民带来了残忍的核污染核辐射以及无穷的后患。如果说历史是场轮回,那么我们就是这无数轮回中最微不足道的渺小个体。但个体的思想,愿望,行动的力量不断汇聚爆发,又带来了历史的新篇章。

和平共处或许是人类的永恒话题,因为只要有国界种族的划分,有资源能源的争夺,有人性的贪婪就永远有战争存在。然而每一次战争,又会被一股更强大的渴望和平的力量湮没,在这充满梦想与渴望荣光的时代,正义和平是永远的主旋律!

光荣与梦想观后感(篇5)

初次听到《光荣与梦想》这本书,是在罗振宇的节目”罗辑思维”中听到的。拿罗振宇的话来说,这本书是他们的宝贝。最近闲来无事,看了这本书,颇感有趣。

这次,我调整了一些剪辑来谈论我的收获。

众所周知,战争期间**紧张,美国的配给制度也在这一时期实行。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让我看看。在配给过程中,糖、黄油、肉和香烟的短缺是可以容忍的。毕竟,战场上的部队和广大人民需要这些东西。

但假发、割草机、纸张、尿杯、龙虾叉等东西的短缺令人费解。这也是前线需要的战略物资吗?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人们对这种奇怪的现象感到不解,认为可能存在大量的内部交易、腐败等行为。好来才知道真实的原因——原来是平时生产这些小东西的工厂多数情况下都在为战争机器服务,所以战时不会生产像游船、龙虾叉一类的东西。这里插一句,从这个细微之处我们就能感受到当时美国国力的雄厚、科技的发达。

一些平时生产边角料的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竟可以满足军队苛刻的要求这是多么的令人不可思议。从这也可看出美国民间技术力量储备的雄厚。我不知道那些总说中国超过美国的人怎么看这种现象?

不要忘了这还是七十多年前的事了。一个国家的国力无时无刻不在细微之处中体现。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国来说,有足够的宏大叙事,我们需要一些精致的小玩意来展示自己。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那些小东西的库存呢?库存也应该会被清理的啊。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国家动员一定有这样的缺点和问题。例如当时全美91%的人口,也就是1.22亿,都需要发放”糖配给证”,不能指望发放过程中不出任何的纰漏,错误是难免会发生的。

当时,有一个故事:洛杉矶发生了一起**案件,当地记者菲尔顿赶到案发现场确认受害人已经死亡,他立即前往受害人住所。不过,他可不是为了去查找真相的。

他一到地方,气喘吁吁地问房东:”能不能把死者的房间租给我?”房东摇摇头说:

”我已经租给刚才过来的警察了。”由此可见当时的物资调配有多混乱。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感觉到计划经济是多么的不可靠。一个系统越复杂,就越不能依赖简单的规划。因此,中国目前的经济市场化改革决不会倒退,市场化是一条必然的道路。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二)

史学的回归

关于历史,我们能说的实在是太多了。就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历史?就足够写无数本皇皇巨著,发表无数篇大小**。

即便如此,很难说在这个问题上有任何结论。就我而言,对历史的热爱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不幸的是,我没有接受过任何历史方面的专业培训,我在历史理论方面几乎是空白。

在过去的一两年里,通过阅读,我从钱穆、黄仁宇、***和赫伯特·巴特菲尔德的作品中学到了一些单词。因此,对于这份读书笔记,我的心一直不安,不敢写。可是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读《光荣与梦想》时的一些想法渐渐开始淡忘了、模糊了。

心里终于着急起来,不管是思想还是谬论,还是赶紧写下来吧,反正也不拿去发表。

对于《光荣与梦想》这本书,套用一句俗话,可谓”如雷贯耳、闻名已久”了。我看书一向比较挑剔(主要是怕浪费时间),往往只读那些评价普遍很高、或已得到时间证明的书。读之前也一直担心《光荣与梦想》会不会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直到自己辗转买到这本厚达1000页的大部头,开始认认真真读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本多么出色、多么精彩的历史著作。作者威廉·曼切斯特用他幽默风趣的语言、广博的涉历,通过引证各种原始材料――谈话、评论、报道、甚至流言蜚语等等,展示了从1932年至1972年这40年期间美国社会各阶层、各方面演变的历史长卷。

《光荣与梦想》带给读者的不是乏味的流水帐、也不是片面的褒贬、更不是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说教。《光荣与梦想》尽管拥有一个冠冕堂皇的书名,但是它的内容却大都关乎芸芸众生的普通生活。尽管政治和政治人物不可避免地成为众多史书的主体,但我始终认为,社会本身就是这本书的重点。

《光荣与梦想》通过对这40年间美国社会起起落落的描述,包括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相当忠实地把一个”原生态”的美国展现在我们面前。

光荣与梦想观后感(篇6)

起伏是天命的注定。一切渐渐复苏,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而命运追弄,一场飓风来袭。

来得这样突然、来得这样猛烈,甚至在其到来的三天后,其余地区的人全然不知晓这件事。太多的工程需要重建起来。情况,雪上加霜。

偏偏这个时期,希特勒踏上征服欧洲之路。难免孤立派坚持要自扫门前雪,休管欧洲瓦上霜,四面环海洋的美国有天然的海洋屏障。如果不是罗斯福的坚持,美国没有今天空袭的力量将是致命的。

日本对珍珠港的袭击使那些坚决反对罗斯福决定的人闭嘴。也许只有挨打之后,我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备无患,没有错。

然而,这场偷袭下美国损失严重。只有几艘外出的航母幸存。罗斯福很生气,我们的飞机在地上被毁了!

摆在地上!它们,这样被造出来,这样被炸成碎片。全国进入备战状态,战火一触即发。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否是生不逢时,留给他的永远是接踵而至的难题,他不得不收拾一个一个烂摊子。罗斯福也许真是派来的使者,他的及时出现是力挽狂澜的勇士。即使每一个决定的阻力都在增加,他也从未动摇过对自己权利、努力和成功的信念。

他是个并不高大的跛子,他是个屹立不倒的巨人。再大的灾难,他都镇静面对,仿佛一座山。他出生在正确的时间。他是问题终结者。

没有他,没有今天的大美。因为他,抓住了这荣光、这梦想。

珍惜眼前的学问。当你有机会学习这段经历时,你必须更加珍惜它。你不能靠活着过一辈子,很多过程都不能省略。至少学习这些经验可以帮助你避免许多弯路。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的最优的选择,大部分人都是安全感的奴隶,当你觉得生活轻而易举,成就感爆棚时,很有可能你只是选择了基础难度,而在你的圈子外,还有很多很多比你厉害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人,从一开始就是最高难度且现在比你财富多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你所谓的成功可能只是他们眼中的短暂停留。不要做温水里的青蛙,只有走出自己的心灵舒适区,你的人生才真正开始!快乐总和宽厚的人相伴,财富总与诚信的人相伴,聪明总与高尚的人相伴,魅力总与幽默的人相伴,健康总与阔达的人相伴。

人生就有许多这样的奇迹,看似比登天还难的事,有时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其中的差别就在于非凡的信念。影响我们生活的不仅仅是环境,还有控制我们行动和思想的心态。同时,心态也决定一个人的视野和成就,甚至人生。

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了不起,也永远有人比更强;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不幸,永远有人比你更不幸。也许有些路很容易走,也许有些路能让你美丽,也许有些路很安全,有路可走,但那些路的主角不是我。至少我会觉得,那些路不是自己想要的。

当别人肆意地说你的时候,问问你自己是否害怕失败。不要害怕,不要退缩,不要犹豫,当你悲伤的时候,独自去看世界。多问问自己,你是不是已经为了梦想而竭尽全力了?

人往往有时候为了争夺名利,有时驱车去争,有时驱马去夺,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压力挑战,所有这些消极的事情都是我成功的催化剂。真想干总会有办法,不想干总会有理由;面对困难,智者想尽千方百计,愚者说尽千言万语;老实人不一定可靠,但可靠的必定是老实人;时间,抓起来是**,抓不起来是流水。

成功的道路上,肯定会有失败;对于失败,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和对待,不怕失败者,则必成功;怕失败者,则一无是处,会更失败。一句简单的问候,是不简单的牵挂;一声平常的祝福,是不平常的感动;条消息送去的是无声的支持与鼓励,愿你永远坚强应对未来,胜利属于你!行为胜于言论,对人微笑就是向人表明:

我喜欢你,你使我快乐,我喜欢见到你。最值得欣赏的风景,就是自己奋斗的足迹。人生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

无论他多么痛苦,无论他多么痛苦,只要一个人心中还有一颗信念的种子,那么总有一天他会走出困境,让生活再次开花结果。当机会呈现在眼前时,若能牢牢掌握,十之**都可以获得成功,而能克服偶发事件,并且替自己寻找机会的人,更可以百分之百的获得成功。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目标,忍受普通人无法承受的磨难和挫折,继续奋斗,成功终将属于你!

相信你做得到,你一定会做到。不断告诉自己一些事情,即使不是真的,最终也会让你相信。当你感到悲伤和痛苦时,最好学点东西。

领悟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光荣与梦想观后感(篇7)

“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说这话的梁启超,将“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列为传统史学缺点“四弊二病”之首,视之为最为严重的问题。原因呢,自然是:“盖从来作史者,皆为朝廷上之君若臣而作,曾无有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其大敝在不知朝廷与国家之分别,以为舍朝廷外无国家。”常常为中华民族历史悠长而骄傲,也会因此而神伤。读完这本书,发现古今中外都一样,汗青上写满了大人物的事无巨细和他身边的鸡犬升天。就像刚读完的这册书,厚厚的四本,风格独特,饶有趣味。从表面上,覆盖了美国从1932年到1972年这四十年见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战争等等各个方面;写作手法也是新闻电影式的,有细微至极的细节,有精心设计的分镜头,还有构思巧妙的悬疑。然而,写的最多,最具心思和最重笔墨的,却是这四十年来的美国巨头们。而巨头中的巨头,也就是美国总统,形成了四本书的核心和主线,所有的一切,都是缠绕着美国总统的更替而不断展开的。让我梳理一下书中对四十年的美国历史的记录方式:首先是社会矛盾、苦难重重,然后总统登场、采取措施,接着连任竞选、不择手段;最后是文化生活,无关痛痒——这为一个循环,每个循环一个总统,时长八年。唯一特别的是,罗斯福独占了两个循环,而肯尼迪只有半个。由此展开,美国的历史就是罗斯福新政、罗斯福二战、杜鲁门主义、艾森豪威尔缓和、肯尼迪遇刺、约翰逊的国会和尼克松访华。当然,这里的历史里除了美国总统,还有美国总统的政治伙伴和对手们,他们的戏份也不少。罗斯福的最大对手,“财富分享”的休伊·朗,有选民、有政纲,还本能的知道改如何夺取政权,如果他不被暗杀,美国或许就走向共产主义;令本党总统都头疼的麦卡锡,他和他的“麦卡锡主义”让奥本海默被审查,让钱学森回国效力。最后还有政客的家人:罗斯福夫人,肯尼迪夫人,还有一群杀手、罪犯:刺杀肯尼迪的“神经病”李·奥斯瓦尔德;最疯狂的超级杀人王查理·曼森,手段残忍,擅长蛊惑人心,甚至到现在还有不少追随者。可是,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对了,是老百姓。没有他们的印象,连科学家、工程师和教师们也没有,哦,不对,教师们在30年代被提过一次——当他们领不到工资但又不能罢工只能扛着的时候。或许,战争伤亡的士兵、经济困窘的市民、无助流浪的乞丐、种族隔离的黑人,作为苦难的主角,老百姓才能以一个整体形象登场。而这样的登场,也仅仅是需要他们作为政治人物的时代背景。舍朝廷外无国家,国民百姓不过是背景布上不可分辨的一个小像素点,能看见你,不是因为你本身,而是主角恰好在你旁边而已。历史由人民书写,写的却是帝王将相的故事。

光荣与梦想观后感(篇8)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一)

初次听到《光荣与梦想》这本书,是在罗振宇的节目”罗辑思维”中听到的。拿罗振宇的话说,这本书就是他们的镇店之宝。最近闲来无事,看了这本书,颇感有趣。这次调了其中几个片段,来谈一下我的收获。

众所周知,在战争期间物资供应紧张,所以美国人在这段时间里也实行了配给制。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让我来看一下吧。人们在实行配给制的过程中对糖、黄油、肉、香烟这些东西短缺尚可以忍受,毕竟战场上的部队和大量的人民需要这些东西。但是假发、割草机、纸张、尿杯、龙虾叉这些东西短缺却是大惑不解,这难道也是前线需要的战略物资吗?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的人民对这种奇怪的现象大惑不解,以为其中可能是存在大量内部交易、腐败等行为。好来才知道真实的原因——原来是平时生产这些小东西的工厂多数情况下都在为战争机器服务,所以战时不会生产像游船、龙虾叉一类的东西。这里插一句,从这个细微之处我们就能感受到当时美国国力的雄厚、科技的发达。一些平时生产边角料的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竟可以满足军队苛刻的要求这是多么的令人不可思议。从这也可看出美国民间技术力量储备的雄厚。不知那些动辄就说中国赶超美国的人怎么看这个现象?不要忘了这还是七十多年前的事了。一个国家的国力无时无刻不在细微之处中体现。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国来说,宏大叙事已经够多的了,我们也需要一些精致的小玩意儿来展示我们自己。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那些小东西的库存呢?库存也应该会被清理的啊。其实这里真正的原因则是全国性的大动员必定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问题。例如当时全美91%的人口,也就是亿,都需要发放”糖配给证”,不能指望发放过程中不出任何的纰漏,错误是难免会发生的。当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洛杉矶发生了一起谋杀案,当地记者菲尔顿立刻赶到案发现场,确定受害者已经死亡,他就立刻前往受害者的住处。不过,他可不是为了去查找真相的。他一到地方,气喘吁吁地问房东:”能不能把死者的房间租给我?”房东摇摇头说:”我已经租给刚才过来的警察了。”由此可见当时的物资调配有多混乱。

从上面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计划经济是多么的不靠谱。一个系统越复杂,越不能依靠简单的计划行事。所以中国目前进行的经济市场化改革是绝对不会倒退的,市场化是一条必然的道路。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二)

史学的回归

关于历史,我们能说的实在是太多了。就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历史?就足够写无数本皇皇巨著,发表无数篇大小论文。即便如此,这个问题至今还是很难说有任何的定论。就我本人而言,对历史的喜爱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可惜的是,我没有接受过历史学的专业训练,在历史理论方面几乎就是一片空白。最近一两年里,通过读书,我从钱穆、黄仁宇、余英时还有赫伯特·巴特菲尔德等人的著作中了解到这方面的一些只言片语。因此,对于这篇读书笔记,心里一直都忐忑不安、不敢下笔。可是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读《光荣与梦想》时的一些想法渐渐开始淡忘了、模糊了。心里终于着急起来,不管是思想还是谬论,还是赶紧写下来吧,反正也不拿去发表。

对于《光荣与梦想》这本书,套用一句俗话,可谓”如雷贯耳、闻名已久”了。我看书一向比较挑剔(主要是怕浪费时间),往往只读那些评价普遍很高、或已得到时间证明的书。读之前也一直担心《光荣与梦想》会不会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直到自己辗转买到这本厚达1000页的大部头,开始认认真真读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本多么出色、多么精彩的历史著作。作者威廉·曼切斯特用他幽默风趣的语言、广博的涉历,通过引证各种原始材料――谈话、评论、报道、甚至流言蜚语等等,展示了从1932年至1972年这40年期间美国社会各阶层、各方面演变的历史长卷。

《光荣与梦想》带给读者的不是乏味的流水帐、也不是片面的褒贬、更不是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说教。《光荣与梦想》尽管拥有一个冠冕堂皇的书名,但是它的内容却大都关乎芸芸众生的普通生活。尽管政治和政治人物不可避免地成为无数史书的主要部分,但是我始终认为社会本身才是本书关注的焦点。《光荣与梦想》通过对这40年间美国社会起起落落的描述,包括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相当忠实地把一个”原生态”的美国展现在我们面前。

由于所处教育环境的影响,一直以来我们或被动或主动地读过很多批判美国和资本主义的书和文章。这些书大都叙述简单粗暴、结论武断、批判色彩过于明显,等我们慢慢从多个渠道了解到”真象”后,立即就会对这种教育和书籍产生极大的反感。我自己就发誓再也不读这种书,坚决不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这些垃圾上面。现在想来,我们的历史教育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在时间面前,没有任何金科玉律是可以保证万世不变的。与其用那些预设目的的片面材料,还不如读读这本美国人的现身说法,效果反而会更好。《光荣与梦想》主要讲的也是美国的失败和问题,而不是美国的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优越,这也是符合美国记者的一贯风格。

《光荣与梦想》依靠大量原始历史资料、通过平实的叙述来讲述某个特定时代的美国及其社会。通过读这本书,我想我们对美国及美国人的看法将更趋于理性和平实。我们至少可以感觉到:美国既不是天堂更不是地狱,美国其实跟我们自己国家一样,有丑陋的一面,也有可爱的一面;美国人不是天使更不是魔鬼,他们中有坏人也有好人,大部分人和我们一样,为了能够生活得更好而努力拼搏。我们从许多研究型的书籍里也能够读到对美国及其民族性格的剖析和归纳。那些抽象的概括虽然不能说错,但也很难百分之一百正确,介乎一种”似是而非”的层面。读过本书,我们可以以一种平视的角度,从我们自身的生活和情感出发,来看待美国和美国人。

当然,《光荣与梦想》也不可能穷尽那段时期美国的所有事情,以及美国社会的每个角落。所谓的全面,在书写历史时永远都是相对而言的,特别是一部国家史和社会史,它往往只能选取期间典型的,能够从中看出历史演变、社会变迁脉络或趋势的那些事件。同样,所谓的客观,对于历史来说也永远是个相对的概念。任何一个历史学家、或者写历史的人都会不可避免地带上自己的爱憎。同时,记述历史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讲述一件事,它必然包含许多其他的目的在里面,比如我们经常说的”以史为鉴”.《光荣与梦想》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作品,但是对于我国现在陷入低潮的历史学来说,这本书至少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可供借鉴”的机会。

我国历史学的衰微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其实衰微的不仅仅是历史学,包括文学、美学、哲学、政治学等社会学科都遭到前所未有的冷遇。只有经济学一枝独秀,但近年来也饱受诟病。其中的关键原因是在国家和社会急速转型的大背景下,这些本身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学科一时间跟不上社会变迁的步伐,满足不了人们已经改变的胃口和社会大众的需要。由于国家教育体制、科研体制的惯性、以及我们国家本身问题的复杂性,要解决这些”滞后”问题绝非一日之功。然而危机的另一面其实就是机遇,有了”大落”方有”大起”.就历史学来说,今天我们至少已经看到一丝曙光的出现。这一缕光明来自于我们从西方学者(包括华裔历史学者)那里借来的火种,重新点燃了那堆余烬,让它重新焕发千年的辉煌和骄傲。

要说我们的历史学,本不该是这样的,更不能摊上”先天失调”毛病。全世界各大文明体系中,中国人的历史观念最强。中国的历史资料也最丰富。除了人所共知的《二十五史》外,还有其他汗牛充栋般的史籍、野史、传记、笔记等等。甚至祖先祭祀时使用的那些骨骼、龟甲都雕刻着一个遥远时代的历史。这些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是我们追溯史迹、缅怀先人的精神寄托,更是我们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想想可怜的印度人吧!他们虽然名列”四大文明”之一,却因为不重视文字相传,现在只有靠《大唐西域记》这样的中国典籍了解自己的历史。相比之下,中国人简直是太幸福太幸运了。

近现代中国史学的衰微缘于”五四”以来对中国传统的极端反动。这些盲目否定历史和传统的运动最终摧毁了传统史学(包括其精神和文本)应有的地位和尊严,也割断了它流传的脉络,使那些优秀的传统由于被抛弃的时间过长而逐渐被人遗忘。近代以来,我们的历史学一概以西方为标准、以西方比附东方、言必称希腊,完全忽视了中西方大相径庭的发展路径和特色。建国以后,更是一切唯马列主义为马首是瞻。马克思列宁主义中那些缘于西方(俄国)历史的原则、标准、判断,成为裁断我们历史”剪刀”:这一段是原始社会,这一段是封建社会;这是进步的农民起义,这是反动的封建统治;这是先进的生产力,这是腐朽的封建上层建筑,如此等等。这种变相”全盘西化”的结果就是割断了我们的历史传统、肢解了我们历史的整体、混淆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将史学片面化和意识形态化,从而使我国史学走入一条死胡同,深陷困境而难以自拔。

我国传统史学并非没有缺陷可言。建国以来的史学研究也并非一无所成。但是,当我们把眼光放长远来看,以官修史学为主轴、以儒家思想为基本治史原则的传统史学确实面临着一个向”现代化”和”科学化”转型的大问题。遗憾的是,建国后的”马克思化”并没有为史学转型带来多少积极的成就和经验。传统史学一向被人贬为”王朝的家谱”,而马克思化的史学也没有走向大众、反而成为宣传的工具和政治的玩物。其结果是导致史学在改革时代急速边缘化和国民历史素质的降低。这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玩笑――世界上历史材料最丰富、历史传统最悠久、历史关切最深厚的民族竟然陷入无史可读、无史可治的境况。

我国史学的转机始于新世纪。掀起这次史学革新帷幕的是以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为代表的海外华裔史学著作在国内的流行。《万历十五年》在国内的成功是空前的、带来的影响也是开天辟地式的。随后,国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一大批相似的作品、掀起了新一波的史学热。()到后来,就有了易中天的”超男”现象。《万历十五年》之所以流行,学者们可以得出无数条原因。但是作为普通的读者,《万历十五年》给我们的感觉就像一阵清风吹来,让我们体会到一种不同的阅读享受。原来历史是可以这么写的?这是我读完《万历十五年》后最大的感慨。

有了《万历十五年》的铺垫,再去读《光荣与梦想》,那种强烈的冲击感已经削弱了很多。和《万历十五年》一样,《光荣与梦想》对于我们中国读者和治史者而言也是一种崭新体验和可能选择。目前国内繁荣的史学热背后,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西方史学著作的影响。这也许暗示着一个新的方向。不过表面的繁荣无法掩盖内心的苍白和空虚,仅仅靠西方的影响是不够,必须把这种影响内化为我们自己精神的一部分,和自己的传统融合在一起,以西方唤醒东方,以东方整合西方,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坚实的、长久的道路来。中国史学的未来必须构建更加坚实的理论和心理基础,必须融合传统史学和西方史学的精华,从而开辟一条新路。这条路需要许许多多人的努力,包括学者乃至我们这些普通读者;这条路还需要时间和试验,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但是,只有走上这条路才能够让史学真正回归。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三)

谢寒波

各位书友好,我是石牛寨镇谢寒波,今天我分享的书籍是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

生活在中国的我们,似乎从一出生就与”山姆大叔”有着无法割舍的爱恨情仇,我们既羡慕、赞叹美国的科技发达、生活富裕,也喜欢美国的好莱坞大片、新奥尔良烤翅,又对美国独霸一方而”耿耿于怀”,在我们身边也充斥着”东风”与”西风”的对比较量,最近的一次阅兵似乎又将美国推到了”不可原谅”的境地。美国不是我的国,但似乎是我不得不了解的国。

《光荣与梦想》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时代,它浓缩了美国1932至1972年40年的社会发展历程,涵盖了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研发、人权运动、种族隔离制度、空间竞赛、冷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等,从我所熟知的历史来看,这似乎就是美国历史的一大半,也正是这40年,美国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大飞跃,正式登上世界舞台,开启美国时代。本书一共四卷,万字,垒起来和四大名著差不多厚,是个大块头,一个月下来才看完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大半,所以此刻只能提半桶子水来见大家了,非常惭愧。幸好,看完的部分正好涵盖了罗斯福执政的前后,所以我就分享这一段较完整历史的读后感吧。据说本书自1974年面世以来,就广受读者热捧,估计在书友中我算是初生牛犊了,不当之处,请各位书友多多指点。

对于所读的1932-1950年的美国历史,我有以下三点主要感悟:

一是苦难铸就辉煌。本书历史自1932年开启,正值美国经历经济大萧条。那是一个灰色的时代,工厂破产,农场产品堆积,成千上万的人饥肠饿肚,四处游荡,又惨遭各州警察驱离,就连那些曾经为国献身的”一战”老兵也得不到任何救助,针对大型公司的游行、罢工此起彼伏,流血冲突不断,国会山被流民”占领”,以致需要麦克阿瑟将军动用军队来镇压贫民,政府忙于自救而无暇顾及世界大战正在进行。1932年,日本攻占锦州,中国东北三省全部沦陷,中国也正遭受着磨难。美国比我们幸运,历史选择了罗斯福,这个坡脚但睿智、坚韧的老人。他实施了”百日新政”,通过了《紧急银行法》《全国工业复兴法》等一系列改革法案,拯救产业,增加就业,开始”炉边谈话”,告诉绝望的美国”我们唯一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带领美国人民找回自信。但罗斯福并非一番风顺,法官平均年龄达78岁的最高法院,思想保守,随时都可以推翻新政,事实也是如此,到后来,拯救危机的关键举措《全国工业复兴法》被控违宪而宣告终止,《社会保险法》也被渲染成《共产党宣言》的翻版,罗斯福则被诬告为”赤色分子”,反罗斯福阵营十分庞大。改革与对抗不断交织,但美国在罗斯福的带领下最终走出了危机低谷,工人开始工作,商店有了生意,游荡的人可以租得起房子。美国人重拾信心,无比团结,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复兴运动。可以说,大萧条是美国失落的低谷,也是振兴的开始。

二是大国始于担当。在过去宣传中,美国是好战的、野蛮的,善于发战争财,似乎是个讨人厌恶的黑心商人。但事实或许并非如此。起初的美国,并不热衷于霸权,而且奉行的是”中立主义”,此前的《中立法》规定美国不能向交战国出售军火,美国公民不允许乘坐交战国的船只,否则后果自负,美国也曾拒绝与英国联名谴责日本侵华的行为,很多美国人甚至认为根本无需保留军队。但中立的美国再强大也是无法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也无法领导世界。纳粹的进攻速度之快令人咋舌,罗斯福已感觉到美国不可能免受灾难,开始援助英法等国,日本轰炸美国珍珠港,美国正式卷入战争,并逐步担当起反法西斯的重任。在欧洲战场,美国与英法阻击疯狂的希特勒,并成为欧洲反攻的中坚力量,在太平洋战场,美国与日本开始了海上争锋相对,消耗了日本大部分舰队、战机,夺取了日本在东南亚的大部分殖民地,最后两枚名叫”小男孩”“胖子”的原子弹彻底击碎了日本负隅顽抗的武士道心墙,日本被迫接受”无条件投降”.其实在此之前,美国并未遭受国土侵犯,也并不强大,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不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二战的命运、世界的命运,那时罗斯福连同丘吉尔、斯大林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领导者,而不可否认罗斯福正式带领美国成为世界权力中心的中心。二战中,美国军事工业、科技创新都实现了跨越发展,美国经济也摆脱了萧条,美国外交开始触及世界。假如美国继续奉行”中立主义”,没有参与二战,那今日之美国,今日之世界又会怎样?历史似乎是偶然,也是必然。相比之下,我们中国要成为一个世界大国,似乎还有很多路要走。自己喧嚣的强大或许并不是世界认可的强大。

三是变革强过偏见。印象中的美国是怎么样的?不少人会说自由、民主、开放、高度文明等等,并借此批评我国现行的政策,指责我们的人权,也有很多人说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太快等等,劝我们要等待、要包容、要拥护。但反观美国70年前的历史,或许我们该放下偏执、偏见。危机中的美国并不光明,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失业、流浪而得不到救助,甚至被州政府无情驱离,必要时还以”维护国家安全”之名动用军队镇压;罗斯福时代也并不民主,一段时间内罗斯福似乎等同于了法律,议员们只是履行了”举手”的义务;战时的美国也曾实行配给制,物资极度匮乏,营养不良影响了几代人;现今美国大片里的露骨镜头,在那时的广播电视几乎不可能出现,审查相当严格,人们也不可能公开谈”性”;那时的美国人权同样糟糕,黑人依然不能享有同等的投票权,依然被上流社会所提防,工人们被压榨,童工现象普遍存在。等等。在1932-1972这40年,美国也经历了无数大变革,无数次重新洗刷自己,有黑暗、有动荡、有保守、有愚弄,但美国的优势在于包容,能顺应潮流,又善于创新,在困难面前选择变革,在变革来临时选择顺应。我们或许无需一定要与美国等其他国家对比出个一二,然后说这个好那个不可以,或许我们也无需要盯着自己的伤疤然后不断重复回忆过去的苦痛,或许我们也无需炫耀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之快,国家之强大,我们需要更加专注于自己的问题,然后全力去解决它,至于什么道路,什么技术,或许只有成功后才有最终的定论,而且会是不错的定论。

鉴于本人阅读的还只是本书的部分,所见识的也很浅显,暂时只能分享这几点不成熟的读书感悟。不过,《光荣与梦想》这本书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大作,经典,值得推荐。该书采用了蒙太奇式的记述手法,像是展开了一部历史大剧,每段历史都是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趣味性较强,同时又专注于细节,展示了美国40年的点点滴滴,内容十分丰富,既厚重又气势磅礴,与作者恰到好处的幽默感相融合,让历史变得立体可感,轻松愉悦。后段我会继续读完《光荣与梦想》第三第四卷,同时结合书友推荐的《纸牌屋》《民有政府》作为了解美国的启蒙读物,希望对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有所帮助,也希望能有机会与兴趣相投的书友们一起交流分享。 《呼兰河传》读后感

在这个暑假,带着对于作家萧红的一种神秘感,带着对于《呼兰河传》的一种新鲜感,我翻开《呼兰河传》。

萧红用着细腻的笔触,平静的话语将我领进了1940年的东北,一个没落的村庄。我随着这个生活在呼兰河小镇的小姑娘萧红,慢慢体会了呼兰河的生活。小姑娘萧红有个欢乐而又有些寂寞的童年。在她的童年里,只有她,祖父和后院,年年种着小黄瓜,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抓蝴蝶,蚂蚱,蜻蜓,慈祥而犹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侣,她和祖父一起生活,一起劳动,清早在床上学舌似的念老祖父口授的唐诗;白天缠着老祖父讲那些已经听厌了的故事活看看那左邻右舍千年如一日的刻板生活;晚上甜蜜地躺在祖父的怀里熟睡去。她和老祖父一起“种田”,一起“收果”,“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吧。

在这座大花园里,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勾起了小时候我快乐的童年,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是无忧无虑的,是一首诗,一幅画,是一曲歌,一阵风。童年里,我们自由自在的玩耍,没有烦恼,没有纷争。三月桃花连十里,我们在春风的吹拂下放风筝;六月荷花满池塘,我们在游泳池里享受水的清凉;八月丹桂满枝黄,我们在深秋品尝美味的瓜果;十二月梅花雪里藏,我们在雪中享受晶莹的世界。相比萧红的童年生活,我们不知幸福了多少,幸运了多少,我们还是十分怀念童年,这让我想起了萧红更加怀念童年的原因,写下了《呼兰河传》。虽然没有多少优美的情节,但处处都是故事。

读到小团圆媳妇去世的时候,我心理很难过,很纠结,很愤愤不平。小团圆媳妇才12岁呀,她的年龄比我们还小,还是一个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年龄,却被过早的嫁了出去。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因为穷,因为生活,被卖做童养媳,没有妈妈疼,这已经够可怜了,可她拼命的干活,还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遭受一个说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诲”。一朵还没来得及盛开的鲜花,就此夭折了。小团圆媳妇她没能变得“更听话、更懂事”就去世了,而这一切的一切,难道只是因为她婆婆的残忍、愚昧和无知吗?我隐隐觉得,这也是呼兰河人们生活态度造成的。在小团圆媳妇的遭遇里,我们很同情,怜惜她,我们为她叫屈,憎恨她的婆婆,从头到尾,愉悦陪着沉痛,我偷窥到了旧社会一角的腐败。

萧红的《呼兰河传》,幽默,讽刺,带着一种甜甜的美。 篇1:雷锋读后感300字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以欢快的脚步走到小书房。看了童话故事、作文大全、格林童话……在这些书当中我最喜欢看雷锋日记。这里讲的是:雷锋叔叔只是一个普通的汽车兵,而他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举动,我要学习雷锋助人为乐,勤学好问,雷锋叔叔受人喜爱的原因是他把远大的理想生活、工作中细小的事情联系在一起,用革命的干劲深深地鼓舞着自己,用党的光芒照亮着自己。当战友的棉被破了,他马上把棉被补好,当战友的棉被破了,他马上把棉被补好,当战友家有困难的时候,他偷偷地以战友的名义寄钱……雷锋叔叔常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这表明:不单单是补棉被、寄钱……雷锋叔叔助人为乐的精神到处闪光。

雷锋叔叔出生普普通通,事业平平凡凡,但他的精神却无比伟大。什么是雷锋精神?它是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希望每一个人都向雷锋叔叔学习,让人间充满爱的气息!

篇2:雷锋读后感300字

雷锋!早已如雷贯耳!家中的爸妈、学校的老师都在不停地向我诉说着他的点点滴滴!同时,我也被他的故事产生了强大的好奇心!正巧,一天早上有幸来到《光明书店》,不加思索的我目光就直接锁定了《雷锋的故事》一书。一到家,便迫不及待地津津有味的“品”了起来,一“品”究竟!

雷锋的艰苦朴素、钉子精神都深入人心,在他的日记里有这么一段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像这样经典的文字还很多,这不仅是他的崇高愿望,更是他身体力行的实践!好景不长,在一次公差时不幸牺牲了,时年二十二岁,在出殡的那天,他生前的首长、战友、还有抚顺的工人、农民、学生……近达十万人流着泪、满怀悲痛地护送他走完了最后一段路程!

我强忍泪水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也终于知道雷锋这名字为何在人们心。

篇3:雷锋读后感300字

读了《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我觉得我们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就从小事开始,从身边最平凡的小事做起:捡起地上的一片纸屑、帮助身边有困难的老人、珍惜每一分钟,勤奋学习,努力工作、见到老师,问一声好……一切都是学雷锋,做有心人的具体表现。这一切,不仅让别人得到了快乐,也让自己快乐的。

雷锋叔叔的“钉子”精神和勤俭节约精神也值得我学习!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抓紧时间钻研!雷锋叔叔勤俭节约,一双袜子烂得不能再烂了,还舍不得扔掉。但他却向政府、灾区捐了不知存了多久的200元钱,那时他每月工资仅6元!有些人说雷锋叔叔“傻”,但我却认为雷锋叔叔是一位真正聪明,脱离了低等趣味的人。雷锋叔叔有着高尚的品质,自己节约,将余下的钱捐给别人,这是多么无畏的舍己为人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乱花钱的人。我觉得应该多买一些学习用品,寄到贫困山区去,多募捐,用这些钱多建些希望小学,让那些失学的孩子能重回校园!

让我们像雷锋叔叔一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让雷锋精神永驻我心,做个有道德的人!

篇4:雷锋读后感300字

今天下午,我读了《雷锋叔叔的旧袜子》这个故事,雷锋叔叔的勤俭节约的精神感动了我。

一个星期天,雷锋叔叔的战友王大力,把战友的袜子和衣服都洗了,雷锋叔叔在晾衣服时,发现自己的旧袜子不见了,他就到处寻找。

这时,王大力说:”雷锋,你有那么多存款,还舍不得买一双袜子。你瞧,你这双袜子穿在脚上不觉得难受吗”?雷锋叔叔说:”只要不耽误我的工作就可以啦!”

王大力又说:”你不觉得难看吗?”“咱军人又不是把袜子穿给别人看的”,雷锋叔叔说。仅这几句话,就已经体现了雷锋叔叔的节约精神。让我们向雷锋叔叔学习,向雷锋叔叔致敬!雷锋读后感200字学习雷锋读后感永远的雷锋读后感三胞胎登山读后感

李欣彤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个小故事《三胞胎登山》,那三兄弟虽然是亲兄弟,但是性格却迥然不同。

有一回,三兄弟听说有人在一座山顶上发现了一块儿星象石:一块灰色石头上天然长成的白斑,排列得跟北斗七星一样。于是,三兄弟决定登山去观赏这块儿奇石。来到山脚下,老大仰头看了看那座山,只见山头高耸入云,很高非常难攀爬,他说:“这山太高太陡,我不想费力去攀登了,你们上去吧!”于是老二和老三离开了老大,开始向那座高大的山上爬去。爬了两天的山,兄弟二人都累得筋疲力尽,可是这才刚刚爬了一半。由于山更陡峭,攀爬更困难,于是老二打了退堂鼓,他对老三说:“你继续往上爬吧,我不想再上去了。”老三一个人坚持继续往上爬,老二便躺在一块儿石头上等着老三回来。四天后,老三带回来了很多关于奇石的照片。后来,老三把照片都发表了,有一张星座石的新闻图片还被十几家报纸、杂志转载。不久,老三就成了名人。

我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了:老三的坚持不懈让他取得了成功。()就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我们付出了多少就能得到多少。从这三兄弟身上我们应该学到想做一件事,就要完美的完成,不要半途而废。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克服。每一件事都做得完美,那我们的人生就是快乐的!哑天鹅的故事读后感一方阳光读后感漂亮老师和坏小子读后感600字

光荣读后感

光荣与梦想个人观后心得集编

浴血荣光读后感

《道路与梦想》读后感

道路与梦想读后感

相关阅读

  • 辉煌与梦想观后感七篇

    感谢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辉煌与梦想观后感”,你掌握了写观后感的方法了吗?在欣赏作品时往往会积累不少的反思与感悟。这时可以将观看时感悟做个总结,形成观后感,写观后感让我们可以从阅读中获取精神上的满足和成就感,读书如同与自己的灵魂对话愿我们一起感悟生命的真谛和价值!...

  • 与妻书观后感精品八篇

    请阅读以下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与妻书观后感”,现在你是否对作品名观后感一筹莫展呢?观后感是我们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写观后感既不能脱离原作,也不能单纯的讲述作品故事,本文值得收藏以备随时参考!...

  • 放飞梦想观后感

    笔稿范文网的编辑为大家准备了一篇精彩绝伦的文章题为“心灵的旅程”。随着世界不断变化,总有优秀的影片进入我们的视线中,思维与故事情节不断地“互动”,产生很多的感触。观赏了之后,我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写观后感能帮助我们锻炼梳理复杂内容的能力。作品中的情节让我至今难忘的是主人公在困境中坚持不懈...

  • 2024建国观后感(系列八篇)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范文的用途越来越广,好的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2024建国观后感,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做教师真好------读《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有感作者董建国单位滕州市滨湖镇望重中学钱理群先生说:“做教师真好。”一句话道出了一个教师在三尺讲台...

  • 包公观后感八篇

    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要具备哪些要素呢?看好的作品能够让我们的思维产生强烈的火花。观后感可以是我们对于未来的规划和期望,观后感的撰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探讨与“包公观后感”相关的话题是本文的主题,我们将在网站上持续发布更多消息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