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记忆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7-04

随着写作规范的不断完善,我们经常会需要使用到一些范文,一篇好的范文能够提供好的参考,值得参考的范文有哪些?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国家记忆观后感,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国家记忆观后感【篇1】

《国家记忆》主要展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讲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讲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程史等。

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展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梦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

10月3—10月8日,《新中国1949》将播出1—5集,通过查找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采访诸多专家、学者和亲历者,节目展现了1949年中国政局的变化、解放战争的进展、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以及当时的中国国情状况。

这五集分为《北平解放前夜》、《中共中央进北平》、《定都北平》、《揭秘开国大典》五集,节目通过讲述这一时期各个重大事件背后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勾画出半个世纪里中华民族为寻求自由解放的艰辛历程。

国家记忆观后感【篇2】

“勇于跨越、追求卓越,创业百年国脉兴;勇于跨越、追求卓越,放飞中华复兴梦,中国中铁永远是开路先锋,开路先锋。”一句句朗朗上口的旋律,一句句富含深意的描绘,寄托了中国中铁人不畏艰险、攻坚克难、励精图治、家国天下的豪情,诠释了中国中铁的企业精神、企业使命和核心价值观。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国家记忆》记录了中国中铁发展的缩影,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王尽美为宣传革命领导古城山海关工人运动,到为开发西南地区的成渝铁路的修建,再到武汉长江大桥与南京长江大桥握手……,这一幕幕不仅带领观者重温“开路先锋”们的一路艰辛与喜悦,更关注了钢筋混凝土背后的智慧与人情味。

成败的关键在人。这次在观看《国家记忆》纪录片时,最大的深刻感受就是在这些宏大工程面前,人是何其渺小。工程建设中不断面临极限挑战,但正是那些拥有疯狂想象力、创造力的设计师,不畏艰辛、尽心尽责的工程师和日以继夜、坚守岗位的工人们,不断与时间赛跑,挑战自我,齐心协力攻克难题,谱写着一个个大桥故事,将“中国大桥”打造成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今,我也像大桥人一样,从一切为零的初学者慢慢积累,一步步提升自我,为大桥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我为我的职业而骄傲,我为我的祖国而自豪。厉害了大桥人!厉害了我的国!

国家记忆观后感【篇3】

《国家记忆》它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民族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展现家庭情感、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和大国梦的沿变,聚焦国家和社会。以下是为您组织的关于国家记忆的纪录片,供您参考,欢迎阅读!

《国家记忆》主要展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讲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讲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程史等。

它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民族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展现家庭情感、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和大国梦的沿变,聚焦国家和社会。

10月3-10月8日,《新中国1949》将播出1-5集,通过查找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采访诸多专家、学者和亲历者,节目展现了1949年中国政局的变化、解放战争的进展、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以及当时的中国国情状况。

这五集分为《北平解放前夜》、《中共**进北平》、《从香山到中南海》、《定都北平》、《揭秘开国大典》五集,节目通过讲述这一时期各个重大事件背后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勾画出半个世纪里中华民族为寻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艰辛历程。

22016年是中国航天工业成立60周年,也是中国航天工业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05周年。在今年,我国已经发**“长征七号”火箭和“天宫二号” 空间实验室,还将在第四季度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这将在全国掀起新一轮关注航天、关注科技创新的热潮。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电视台的支持下,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国航天十二院)与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以高标准制作了专题纪录片《国家记忆(钱学森与中国航天60年)》。该片共采访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师孙家栋院士、载人航天工程原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神舟5号”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等24位专家,拍摄了原国防部五院旧址、火箭研制厂、风洞实验室、钱学森图书馆等10多处现场,查阅了大量历史档案。

经过近4个月的紧张工作,拍摄制作工作全部顺利完成,将于10月7日20时在**电视台中国国际频道播出。

该片共包括5集,分别是《艰难归国路》、《命运的抉择》、《长箭趁东风(上)》、《长箭趁东风(下)》和《巡天第一星》。该片形象地反映了在毛主席、周和聂荣臻元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钱学森带领航天科技工作者创建中国航天事业和研制“两弹一星”工程等重大历史事件,内容丰富,史实确凿,画面震撼,情节感人。该片也是今年唯一一部为纪念钱学森和航天事业60周年而计划播出的专题片。

在同类记录片中,这部故事片取得了几项突破:

这第一次反映了钱学森积极回国的艰难历程。钱学森虽然有着优越的科研生活条件,但为了回到新中国,他经历了多次艰难困苦,终于尽力回到祖国。

首次展现了系统工程的重要作用。以钱学森为首的航天员探索的系统工程方法,是中国航天事业持续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该片反映了航天系统工程在社会经济领域产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首次披露了许多重要历史事实,包括苏联专家帮助研制“东风一号”导弹、国家困难时期航天工程“下马”之争、两次启动卫星研制工程等。这部电影在历史和艺术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该纪录片在送审时,得到了张文台上将、钱永刚教授、“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专家、北京出版集团和中国航天十二院领导的高度评价。

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篇3《国家记忆》是一部引起我心灵震撼的书。使我震撼的除去书的内容外,还有书中资料的收集过程。书中所用的五百多张图,是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数万张战争影像资料中,查出并复制出的23000多中缅印战场的档案**里精选出来的。

完成如此大量的检索和复制工作,除了章东磐、他的几位朋友和四位热心志员的美国朋友的努力,离不开美国国家档案馆丰富的资料收藏和工作人员周到的服务。

该书编辑章东磐描述了他对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印象:

“尽管我心里做足了准备,第一眼看见美国国家档案馆,仍然吓了一跳。……我放眼望过去,连人工建筑的影子都没有,根本就是一片黑压压的、遮天蔽日的森林。这座六层的档案馆建在60公顷的森林中间,是一艘远洋船只。

六十公顷,六平方公里,也就是中国九千市亩土地,是马里兰大学捐赠给联邦**建国家档案馆的。在那里工作的几天,每到眼睛累了,走到窗边,看到的除了树还是树,除了蓝天还是蓝天。”

以上是环境,关于服务:

“按照国家档案馆的规定,你只要根据它的索引填写索取**,工作人员会为你整个文件夹,整个纸箱,整个小推车,甚至几个小推车取来原始档案供你查阅、摘抄、拍照、扫描。因为不允许带进馆外的纸张和笔,馆内备好了专用的纸张和铅笔,任意取用。洁白的细棉纱手套也是无偿提供,并且要求你在触摸**时必须戴,每天要换。

”“那种装档案的不锈钢推车装满文件夹,推起来其实是体力活。每天晚上,工作人员都应该把所有的文件拿回来。第二天,我们到了,几分钟后,我们把他们都推到我们面前,好像我们是领导一样。没人告诉你,每次少点积分,省得员工麻烦。

而是每天下午特定时间在安静的屋子里高声提醒:还有谁要提交索取卡吗?时不时工作人员会走到你身边,轻声问一句:

有什么要帮忙吗?”

这是美国的国家档案馆吗?这是在为远道而来、毫无背景的、地球那一端普通作家们服务吗?他们所受的待遇在他们的故乡是不能想象的。

但书中所描述的这一切我相信都是真的。虽然我没有去过美国的国家档案馆,但我去过华盛顿的国家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和图书馆,以及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在那里,进出是不需要什么手续或门票。

在那里,无论你是谁,你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在博物馆里,我看到学生们在亭子里上课。也正是在那里,我明白了为什么美国产生了这么多的人才和科研成果,这次我又从这本书中证实了我的结论。

国家记忆观后感【篇4】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两弹一星元勋,是共和国永远的丰碑。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科学界的一代伟人,钱学森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彪炳史册的科学成就,还留下了弥足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观看纪录片《钱学森与中国航天60年》,我得以进一步了解钱学森的感人事迹,体悟钱学森精神的内涵。这部纪录片也唤起了我高中时观看电影《钱学森》的时留下的记忆,联系二者的内容,我的心中颇有感触。

在当今社会信仰缺失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钱学森式的爱国者。钱学森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钱学森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首先就应学习钱学森的爱国精神,如他一样对祖国充满热爱,对工作、生活充满激情。其次,我们应学习他的奉献精神,为科学奉献一生的精神。或许我们此刻还没到达他无私的境界,但至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心中时刻要装有祖国装有他人,要为祖国的利益,群众的利益着想。最后,无论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都就应学习钱学森一丝不苟,艰苦奋斗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学习贯彻钱学森精神,我们将能够以端正的态度面对学习与生活,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进而实现自己理想和价值。

虽然钱学森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但钱学森给予我们的震撼和感动长存心间,涤荡着我们的心灵;钱学森精神将永垂不倒,激励着我们无畏前行。

国家记忆观后感【篇5】

近段时间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国家监察》,观看后,对我震撼比较大,也让我深深反思作风建设的重要性。以下是我的几点感受:作风建设,是一个政党自我进化、强筋壮骨和自我调适、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根本目的是践行和实现政党的宗旨及执政目标。

转作风,核心在情感上。焦裕禄当县委书记仅一年多时间,但是群众对他的感情、他在群众心中的地位是很多党干部十年甚至是几十年都无法达到或超越的,这源于他对老百姓的真情实意和真心付出。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学习焦裕禄对群众、对工作的那份感情,把授业解惑的感情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体现教育服务的本质属性。

转作风,根子在思想上。教育实践活动强调触及思想、触及灵魂,只有在思想上把各类模糊认识厘清了、把各种偏差校正了,才能在行动上有方向和目标、在作风上有改进和完善、在灵魂深处有信仰和坚持。在带着三个问题反思学习的过程中,我经常思考,中职教育工作应该如何发展?如何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坚持?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转作风,关键在行动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教育是手段和方式,走进中职教育、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和企业满意的人才是重点和关键。活动有时限,但教育活动践行群众路线,为民、惠民永无“休止符”。我们需要更多的行动、更多的执行来赢得社会、学生、家长满意度。

国家记忆观后感【篇6】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无数共产党员为了追求信仰慷慨明志,从容赴死,把生的希望留给后人,写下一封封传颂至今的绝笔信。清明时节,致敬英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国家记忆》栏目,将于4月3日起隆重推出6集纪录片《绝笔》系列(4月3日-4日CCTV-4晚10点档;4月5日-9日CCTV-4晚8点档),通过十多位共产党员临终绝笔,展现他们初心不改、信仰弥坚的革命精神。

该片紧紧围绕革命烈士的遗书、家信、入党誓词等绝笔,深度挖掘他们向死而生、不改初心的理想信念,展现出他们在生命最后一刻依旧坚定的信仰与不变的追求。片中有新四军军长叶挺出狱10小时就写下的入党申请,有红色恋人陈觉、赵云霄留下的句句带血、行行含泪的遗书,有烈士钟奇临刑前嘱托新婚妻子“一定要再结婚”的家信,还有共产党员车耀先在狱中写下的传记,告诫子女以“谦”“俭”“劳”为立身之本。通过烈士后人的动情讲述、细节故事的深度挖掘和权威专家的分析解读,让今天的人们更加切身地体会每封绝笔信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据了解,为鲜活讲述英烈舍小家、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故事,摄制组分赴天津、山西、四川、重庆、湖南等多地,探访烈士家乡,深入故居、纪念馆、档案馆,共找到11位在世的烈士后代,亲口讲述他们先辈的故事。受访者中有叶挺将军的儿子叶正光、孙女叶莲,续范亭将军的儿子续大田,蓝蒂裕烈士的儿子蓝耕荒,地下党员车耀先的外孙李少谦,钟奇烈士的儿子钟晓岚,吉鸿昌将军的外孙女郑吉安,共产党员陈毅安的儿子陈晃明、孙子陈正烈等。同时,为更加真实准确地还原史实,摄制组深入中央档案馆,首次披露一系列珍贵档案,如叶挺入党申请书,毛泽东亲笔书写的复信,叶挺在狱中写下的《囚歌》手稿,中共中央追认续范亭同志入党的历史文献。

初心不改书绝笔,革命自有后来人。一封封绝笔寄托着对后人的殷殷嘱托,更承载着超越时空、传承至今的精神信仰。

国家记忆观后感【篇7】

实际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抗战死士,是死过两次的。第一次死掉的是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另一次则是在全人类历史上空前而且必定绝后地从所有人心里铲除他们用生命本应换得的永生。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泪水禁不住涌出眼眶,书本上的文字也变得一片模糊。如果没有邓康延,章东磐,晏欢等各位民间人士不远万里,飞越大洋彼岸,用三个月时间去翻阅寻找封存在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几万张战时照片,这本书就不会这样呈现在我们眼前,祖辈的战场也不会这样直观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抗战的岁月也不会这样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以前也看过不少关于抗战的纪录片,震撼于黑白影像的历史的真实,但今天翻开这本由500张战地照片组成的书时,那种握在手上的真实与虚幻交织着的矛盾与厚重充斥心头,这上面的人物,从指挥若定的将军到满脸稚气的.娃娃兵,曾在过去的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这样的在镜头前走过,如今,将军早已逝去,娃娃兵算算也应该是八十多岁的耄耋老翁了,他们是否还在某处好好地生活着呢?对于曾经为保家卫国拼命流血的他们,还有多少人记得他们的故事,愿意倾听他们的故事?这上面有些著名的照片,经常被各种媒体引用,象那张身着单衣,脚穿草鞋,奄奄一息的伤兵,很多纪录片将它引为川军北上阵亡士兵的影像,其实他是一名受伤的远征军士兵;又如那位上了美国时代杂志的年轻的远征军士兵,眼神坚毅,神情凛然,多少年过去了,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却永远记住了他的脸孔。

去年曾在某段时间内感动于邓康延先生和晏欢先生制作的纪录片《发现少校——赵振英》。今天有幸从《国家记忆》这本书附带的DVD看到第一手资料,如果没有这些民间学者的努力与坚持,恐怕赵老自己,他的后辈,还有千千万个你我,都不会有机会看到美国记者给当年的警卫营少校营长的一个镜头特写,那不但是老人作为一个军人的无上荣耀,也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见证。今天,我们对于这些荣耀与见证看得太轻,保存得太少,只有在别国它族纪念二战胜利多少周年的时候,我们才能浓烈地体会到,抗战的胜利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那些牺牲的先烈和健在的老兵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只可惜,我们也只能从他们的隆重中去体会,去怀念,去感叹。

国家记忆观后感【篇8】

《国家监察》是反映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成效的五集纪实专题片,通过案件当事人现身说法,进行深刻剖析和忏悔,又针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点评和分析,警示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坚守对党的信心和信任,为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9月1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指出,“理想信念,是世界观和政治信仰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和坚持明确的理想信念。如果没有或丧失理想信念,就会迷失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会像一盘散沙而形不成凝聚力,就会失去精神支柱而自我瓦解。”如果从专题片中反面典型看,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

通过听取深刻忏悔,我深刻意识到坚守理想信念是每一位党员同志永葆党员先进性、纯洁性的强大根基。革命战争年代,有的党员经不起“血与火”的考验,叛党投敌,成了怕死鬼。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也有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经不起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考验,变成腐朽分子,究其原因,是由于理想信念不坚定或者丧失理想信念,精神上“缺钙”,患上了“软骨病”。现实中有的党员对政治信仰含糊其辞、语焉不详;有的党员不信马列信鬼神,从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热衷于烧香拜佛;有的党员是非观念淡薄、原则性不强、正义感退化;有的党员甚至崇尚西方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这些现象和问题都值得我们高度警醒和深思。

当前,从我们党的干部队伍状况看,大多数干部理想信念是坚定的,政治上是可靠的,但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还得从学习和实践两方面着手,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让理想信念成为永远的灯塔。一方面,我们要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地学习马列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先进典型、模范人物的崇高精神和道德风范;另一方面,我们要将学习的精神付诸于实践,联系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联系个人的工作实际,努力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努力做一个理想信念坚定的人。

国家记忆观后感【篇9】

      2016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也是中国航天的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05周年。在今年,我国已经发射了“长征七号”火箭和“天宫二号” 空间实验室,还将在第四季度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这将在全国掀起新一轮关注航天、关注科技创新的热潮。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央电视台的支持下,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与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以高标准制作了专题纪录片《国家记忆》。该片共采访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师孙家栋院士、载人航天工程原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神舟5号”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等24位专家,拍摄了原国防部五院旧址、火箭研制厂、风洞实验室、钱学森图书馆等10多处现场,查阅了大量历史档案。

经过近4个月的紧张工作,顺利完成了所有拍摄和制作工作,将于10月7日20:00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

该片共包括5集,分别是《艰难归国路》、《命运的抉择》、《长箭趁东风》、《长箭趁东风》和《巡天第一星》。该片形象地反映了在毛主席、周总理和聂荣臻元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钱学森带领航天科技工作者创建中国航天事业和研制“两弹一星”工程等重大历史事件,内容丰富,史实确凿,画面震撼,情节感人。该片也是我国今年播出的、唯一一个纪念钱学森与航天事业60周年的专题片。

在同类记录片中,本专题片实现了多个突破:

首次反映了钱学森主动寻求归国的艰难历程。钱学森虽然具有优渥的科研生活条件,但是,为了回到新中国,遭受了多重磨难,最后想尽办法回到祖国。

首次展现了系统工程的重要作用。中国航天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钱学森带领航天人探索出来的系统工程方法;该片反映了航天系统工程产生、发展和应用到社会经济领域的全过程。

首次披露了许多重要历史事实,包括苏联专家帮助研制“东风一号”导弹、国家困难时期航天工程“下马”之争、两次启动卫星研制工程等。该片在历史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都达到一个新高度。

该纪录片在送审时,得到了张文台上将、钱永刚教授、“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专家、北京出版集团和中国航天十二院领导的高度评价。

国家记忆观后感【篇10】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抓住“关键少数”,坚持“三严三实”,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国家记忆观后感【篇11】

《开路先锋》用鲜活的事例,描述了中国铁路建设的壮阔往事。在古代开路先锋是冲在队伍前面,为军队开路的将领,而在当代我认为是第一批为祖国建设事业作出贡献的人,也是能够在各自事业中努力拼搏的探索者。总之,他们都是值得尊敬的人。

“是谁让天堑变通途,又是谁铸就了今天的幸福路”,记录片通过铁路建设者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突出贡献以及新中国经济建设时期的多项首次突破为切入点,描述了铁路建设中的故事以及开路先锋的英雄事迹,不管是基层的建设者还是科研人员,都为铁路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艰辛,通过克服艰难环境、技术难题、装备研发等重大问题,才铸就了今天的幸福路。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也应该向具有“开路先锋”精神的先辈学习,不怕艰难险阻,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年轻干部要努力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关阅读

  • 国家宝藏观后感

    随着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我们可能会用到一些范文,独具匠心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范文吧!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国家宝藏观后感》,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近日,央视播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火了。这档耗时两年制作的诚意之作,号召九大最具分量的国家级博物馆...

  • 黑白记忆观后感优选

    按照平时学习工作的要求,我们经常会需要使用到一些范文,不同的文章可以用在不同的场合,你是否在寻找一些可参考的范文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黑白记忆观后感优选。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影片结束后,少年们挣扎在痛苦中的情景再次浮现,令我的心重重颤抖,优秀学生陈默默因为父母吸毒而离家出走,她去了另一个城...

  • 金色记忆观后感900字模板

    笔稿范文网精选专题推荐:“金色记忆观后感”。我们对于电影的喜欢,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能从中看见自己的影子,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那就让我们把这些感想给写下来吧。写观后感有助于我们回忆剧情,加深体验。要想写作品的观后感从哪个角度切入描写比较好呢?下面的内容是笔稿范文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金色记忆观...

  • 国家相册观后感四篇(精选)

    国家相册观后感一篇读史明志,知古鉴今。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张张发白的照片,无一不是一部部鲜活的无字史书。重读历史,可以让人再回到过去的烽火烟云当中,让人直白地感受到当年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变故。国家相册...

  • 2024国家命运观后感通用八篇

    在享受一部作品的时候,我们会体会到生活中很难以体会到的心得和感悟。写观后感时,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回味并加深对作品的印象和感受。一篇出色的观后感有能力触动人心,打动读者。那么有哪些优秀的观后感范本可以供我们参考呢?今天我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国家命运观后感”的文章,阅读后你会对相关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